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独创技术10179字

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

2021-03-21 00:58:23

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横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

  背景技术

  横机是针织横机的简称,属于针织机械的一种,一般是指横编织机,即采用横向编织针床进行编织的机器,其是利用机头带动纱线,在布满织针的针床上来回平移,通过纱线和织针的配合来完成成圈编织的机器。

  电脑针织横编机在工作过程中对已编织的织片必须有牵拉才能完成后续的编织,即只有在牵拉状态下才能顺利地对织片进行编织。由于一般的电脑针织横编机并不配备有起底梳,因此在进入正式的织片编织之前,首先需要编织行数约为80-100行,长度约为20-30mm的起底织物,在起底织物被机床下部的卷布罗拉捕取后,织片才能获得一定的牵拉力,进入正式的织片编织。于是,每编织一片织片便需要由前述的20-30mm的起底织物进行过渡,织片编织完成后,工人还需要另外裁剪掉织片上的起底织物俗称废纱,不仅严重地造成了起底织物的浪费,而且增加了织片的工序,生产效率不高。为了弥补上述欠缺,现有技术中也有给电脑针织横编机配备起底梳,利用起底针钩住起底纱,对织片提供牵拉力。在起底梳下方需要安装一升降装置用于将起底梳抬升或下降,并按照一送丝机构将封锁丝进行插入至起底针或从其中抽出。

  现有横机起底装置中,在送丝和拉丝的过程中,是采用送丝轮与一压紧轮相配合进行送丝和拉丝。由于在拉丝过程中,封锁丝与起底针的接触较多,仅仅靠送丝轮与压紧轮的配合,会造成拉丝的力量不足以使得封锁丝从起底针中拉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采用主动卷绕并配合双离合装置,能够为送丝及拉丝提供更大的力,便于送丝和拉丝。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包括卷绕轮、送丝轮、压紧轮;所述卷绕轮用于卷绕封锁丝;所述送丝轮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一凹陷部,所述压紧轮压紧于送丝轮的外周面;所述卷绕轮通过一离合装置与第一齿轮相连接;所述送丝轮通过一离合装置与第二齿轮相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可分别由动力源带动其正转或反转。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齿轮由电机带动其正转或反转;所述第二齿轮由另一电机带动其正转或反转。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均与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主动齿轮由电机带动其正转或反转。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卷绕轮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二凹陷部。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离合装置为单向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在送丝时,第二齿轮与送丝轮处于“合”的状态,第一齿轮与卷绕轮处于“离”的状态,使得第一齿轮的转动不会对送丝造成影响。在拉丝时第一齿轮与卷绕轮处于“合”在状态,第二齿轮与适丝轮处于“离”的状态,使得卷绕轮能主动卷绕,可使得拉丝可以更为的顺畅,而且第二齿轮的转动不会对拉丝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所涉及的送丝拉丝装置在送丝时的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一所涉及的送丝拉丝装置在拉丝时的结构图;

  图3是实施例一所涉及的送丝拉丝装置的侧视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二所涉及的送丝拉丝装置在送丝时的结构图;

  图5是实施例二所涉及的送丝拉丝装置在拉丝时的结构图;

  图6是实施例二所涉及的送丝拉丝装置的侧视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说明如下:1-卷绕轮;11-第二凹陷部;2-主动齿轮;3-送丝轮;31-第一凹陷部;4-压紧轮;5-电机;6-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封锁丝;9-起底板;10-单向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包括卷绕轮1、送丝轮3、压紧轮4。卷绕轮1用于卷绕封锁丝8。卷绕轮1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二凹陷部11,用于在送丝和拉丝存放封锁丝8,即封锁丝8在卷绕在卷绕轮1时,是位于第二凹陷部11内。送丝轮3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一凹陷部31,用于在进行送丝和拉丝时,封锁丝8从第一凹陷部31通过。压紧轮4压紧于送丝轮3的外周面,即在送丝和拉丝时,压紧轮4与位于第一凹陷部31内的封锁丝相接触,送丝轮3为主动转动,送丝轮3带动压紧轮4转动,可对封锁丝8进行摩擦,来带动封锁丝8运动。

  卷绕轮1通过一离合装置与第一齿轮6相连接,送丝轮3通过一离合装置与第二齿轮7相连接。在本实施列中,离合装置为单向轴承。

  卷绕轮1通过单向轴承与第一齿轮6相连接,卷绕轮1与第一齿轮6具有“离”和“合”两种连接状态。在“离”的状态时,卷绕轮1与第一齿轮6相分离,即第一齿轮6的转动,不会带动卷绕轮1的转动。在“合”的状态时,卷绕轮1与第一齿轮6相结合,可以进行传动,此时第一齿轮6的转动必然会带动卷绕轮1的转动。

  送丝轮3通过单向轴承与第二齿轮7相连接,送丝轮3与第二齿轮7具有“离”和“合”两种连接状态。在“离”的状态时,送丝轮3与第二齿轮7相分离,即第二齿轮7的转动不会带动送丝轮3的转动。在“合”的状态时,送丝轮3与第二齿轮7相结合,可以进行传动,此时第二齿轮7的转动必然会带动送丝轮的转动。

  第一齿轮6顺时针转时,与卷绕轮1为“离”状态,逆时针转时,与卷绕轮1为“合”的状态;在第二齿轮7顺时针转动时,与送丝轮3为“合”的状态,在逆时针转动时,与送丝轮为“离”的状态。

  第一齿轮6和第二齿轮7可分别由动力源带动其正转或反转。进一步的,第一齿轮6由电机5带动其正转或反转;第二齿轮7由另一电机5带动其正转或反转。电机5转动可带动与这相连接的第一齿轮6或第二齿轮7正转或反转。在本实施例中,正转可理解为顺时针转动,反转可理解为逆时针转动。

  在送丝时,卷绕轮1与第一齿轮6处于“离”的状态,送丝轮3与第二齿轮7是处于“合”的状态。此时一个电机5带动送丝轮3顺时针转动,与送丝轮3紧密接触的压紧轮4为逆时针转动。送丝轮3与压紧轮4的共同作用,可将封锁丝向起底板9上运动进行穿针的运动。由于封锁丝8的运动,可带动卷绕轮1的转动,此时由于卷绕轮1与第一齿轮6处于“离”的状态,第一齿轮6的运动不会对卷绕轮1造成影响,第一齿轮6为顺时针转动,而卷绕轮1亦为顺时针转动。此时若送丝轮3与压紧轮4对封锁丝8的摩擦力不足以使得封锁丝8运动,如果此时第一齿轮6与卷绕轮1是固定的,则卷绕轮1的转动,会使得封锁丝8从卷绕轮1的表面脱离。

  在拉丝时,卷绕轮1与第一齿轮6处于“合”的状态,送丝轮3与第二齿轮7处于“离”的状态。由于此时封锁丝8穿过起底板9上所有的起底针的孔内,此时若将封锁丝8从起底针的孔内拉出,需要较大的力,此时送丝轮3与压紧轮4对封锁丝8摩擦力可能不足以将封锁丝8拉出,此时则需要卷绕轮1可以进行主动卷绕。此时,电机5带动第一齿轮6逆时针转动,可带动卷绕轮1转动,可主动对封锁丝8进行卷绕。由于第二齿轮7与送丝轮3处于“离”的状态,不会主动对封锁丝8产生摩擦力,使得封锁丝8向卷绕轮1的方向运动。

  第一齿轮6与卷绕轮1的状态、第二齿轮7与送丝轮1的状态,处于不同的离合状态,可起到保护的作用。

  实施例二

  结合图4至图5,对本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齿轮6和第二齿轮7均与主动齿轮2相啮合;主动齿轮2由电机5带动其正转或反转。

  电机5带动主动齿轮2的转动,进一步带动第一齿轮6和第二齿轮7的转动。此时第一齿轮6与第二齿轮7的转动方向相同,即同时为顺时针转动,或同时为逆时针转动。

  在主动齿轮2为逆时针转动时,第一齿轮6与第二齿轮7的转动均为顺时针,此时第一齿轮6与卷绕轮1处于“离”的状态,第二齿轮7与送丝轮处于“合”的状态,主动转动的送丝轮3与压紧轮4的配合可实现对封锁丝8的送丝动作。

  在主动齿轮2为顺时针转动时,第一齿轮6与第二齿轮7的转动均为逆时针,此时第一齿轮6与卷绕轮1处于“合”的状态,第二齿轮7与送丝轮处于“离”的状态,主动转动的卷绕轮1可实现对封锁丝8的拉丝动作。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起底板双离合送丝拉丝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