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独创技术7053字

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

2021-02-02 22:17:55

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针织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

  背景技术

  针织布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分经编针织布和纬编针织布,柞蚕丝,又被称为野蚕丝,是以柞蚕所吐之丝为原料缫制的长丝。传统的野蚕丝氨纶针织布在使用时结构连接稳定性差,同时氨纶丝与蚕丝连接容易造成蚕丝的断裂,且不易上色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具有蚕丝与氨纶连接稳定,同时结构牢靠,且不易出现蚕丝断裂,同时具有一定抗菌性能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包括第一针织层,所述第一针织层包括棉纱线和野蚕丝,所述棉纱线和野蚕丝通过缠绕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针织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针织层,所述第二针织层包括氨纶丝和抗菌线,所述氨纶丝通过缠绕与棉纱线连接,所述抗菌线缠绕在氨纶丝的内部,所述第二针织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三针织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针织层由腈纶短纤编织而成,且所述氨纶丝与腈纶短纤相互缠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棉纱线、野蚕丝和氨纶丝均通过织针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抗菌线由银系抗菌纤维编织而成,所述抗菌线呈水平弯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棉纱线和野蚕丝编织的密度相等,所述氨纶丝编织的密度为棉纱线的四分之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由棉纱线和野蚕丝编织而成的第一针织层,便于棉纱线增加了野蚕丝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第一针织层上表面设置的第二针织层以及第二针织层上表面设置的第三针织层,便于第三针织层对第二针织层进行防护,增加了针织布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便于在第三针织层的表面进行染色,同时第二针织层增加了针织布的蓬松度,且第二针织层由氨纶丝和抗菌线编织缠绕而成,便于抗菌线在衣物表面形成抑菌圈,针织布的抗菌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针织层;11、棉纱线;12、野蚕丝;2、第二针织层;21、氨纶丝;22、抗菌线;3、第三针织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包括第一针织层1,第一针织层1包括棉纱线11和野蚕丝12,棉纱线11和野蚕丝12通过缠绕相互连接,第一针织层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针织层2,第二针织层2包括氨纶丝21和抗菌线22,氨纶丝21通过缠绕与棉纱线11连接,抗菌线22缠绕在氨纶丝21的内部,第二针织层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三针织层3。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由棉纱线11和野蚕丝12编织而成的第一针织层1,便于棉纱线11增加了野蚕丝12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第一针织层1上表面设置的第二针织层2以及第二针织层2上表面设置的第三针织层3,便于第三针织层3对第二针织层2进行防护,增加了针织布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便于在第三针织层3的表面进行染色,同时第二针织层2增加了针织布的蓬松度,且第二针织层2由氨纶丝21和抗菌线22编织缠绕而成,便于抗菌线22在衣物表面形成抑菌圈,针织布的抗菌性。

  具体的,第三针织层3由腈纶短纤编织而成,且氨纶丝21与腈纶短纤相互缠绕。

  本实施例中,通过由腈纶短纤编织而成的第三针织层3,同时氨纶丝21与腈纶短纤相互缠绕,便于第三针织层3与第二针织层2连接,同时致密的第三针织层3便于染色。

  具体的,棉纱线11、野蚕丝12和氨纶丝21均通过织针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成。

  本实施例中,通过棉纱线11、野蚕丝12和氨纶丝21均通过织针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成,增加了针织布结构的稳定性,便于棉纱线11对野蚕丝12进行防护。

  具体的,抗菌线22由银系抗菌纤维编织而成,抗菌线22呈水平弯折。

  本实施例中,通过抗菌线22由银系抗菌纤维编织而成,同时抗菌线22呈水平弯折,增加了抗菌线22设置在氨纶丝21内部的稳定性,便于抗菌线22对针织布进行抗菌。

  具体的,棉纱线11和野蚕丝12编织的密度相等,氨纶丝21编织的密度为棉纱线11的四分之一。

  本实施例中,通过棉纱线11和野蚕丝12编织的密度相等,氨纶丝21编织的密度为棉纱线11的四分之一,便于针织布通过氨纶丝21进行蓬松处理,同时降低针织布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棉纱线11、野蚕丝12和抗菌线22通过织针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成,同时抗菌线22缠绕在氨纶丝21的内部,使得棉纱线11和野蚕丝12缠绕成第一针织层1,氨纶丝21和抗菌线22缠绕成第二针织层2,同时设置在第二针织层2表面的第三针织层3,第三针织层3通过编织与氨纶丝21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野蚕丝氨纶针织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