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技术 > 电通讯技术> 组播反馈配置方法及装置独创技术79907字

组播反馈配置方法及装置

2021-02-22 13:42:19

组播反馈配置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V2X、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等,尤其涉及一种组播反馈配置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收发终端之间通常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之后,第一终端接收来自第二终端的HARQ反馈状态,来获知第二终端的数据包接收状况。其中,HARQ反馈状态包括:确认应答(positive acknowledgement,ACK)状态,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状态,既不反馈ACK也不反馈NACK的非连续传输(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DTX)。具体的,若第二终端成功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的数据包,则向第一终端反馈ACK;若第二终端接收数据包失败,则向第一终端反馈NACK,以使第一终端收到NACK后重传该数据包;若第二终端丢失了第一终端所发送的数据包,则会出现DTX的状态,即第二终端既不反馈ACK,也不反馈NACK,此时,第一终端也会重传该数据包。

  目前,新无线车与任何事物通信(new radio vehicle to everything,NR V2X)组播中存在两种反馈方式,且反馈方式确定之后,不会发生变化。其中,NR V2X组播反馈方式包括:第二终端只反馈NACK,第二终端反馈ACK/NACK。

  对于“第二终端只反馈NACK”这一反馈方式,组播内的每个第二终端只反馈NACK,且每个第二终端共同使用一个公用的反馈资源。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在公用的反馈资源上反馈NACK。该反馈方式的优点是全部第二终端共享一个反馈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缺点是第一终端无法区分DTX和ACK这两种反馈状态,即第二终端未反馈NACK时,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第二终端数据包接收成功、第二终端丢失了物理层侧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PSCCH)所传输的控制信息,无法接收数据包。而第一终端在未接收到NACK反馈时,会认为反馈状态为ACK,不再重传该数据包。如此,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可靠性无法保证。

  对于“第二终端反馈ACK/NACK”这一反馈方式,每个第二终端专有反馈ACK/NACK的资源,即某一第二终端反馈ACK/NACK的资源,只能由该第二终端使用,其他第二终端不能使用。该反馈方式的优点是第一终端可以区分出DTX的状态,缺点是组播内的第二终端个数很多时,每个第二终端均需配置反馈ACK/NACK的资源,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两种反馈方式所适用的场景不同,而在NR V2X组播过程中,第二终端的数量和信道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在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固定不变时,系统运转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会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组播反馈配置方法及装置,能够保证数据可靠性传输,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组播反馈配置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终端执行。第一终端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终端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系统)。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第一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仅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第二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成功或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

  本申请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第一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仅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第二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成功或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是固定不变的,无法适用于实时变化的信道状况,导致系统运转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低。并且,第二终端的数量不同时,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所需要的资源大小也不同,若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固定不变,也会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第一终端能够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以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可见,第一终端能够动态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以使反馈方式适应动态变化的信道状况,如在资源被占用较多时,第一终端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一反馈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在资源被占用较少时,第一终端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二反馈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同样,第一终端也能够兼顾不同数量的第二终端所需的资源开销,动态调整反馈方式,如在第二终端数量较大时,第一终端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一反馈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在第二终端的数量较少时,第一终端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二反馈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获取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或第二终端的数量,其中,第二信息用于确定反馈方式。如此,第一终端能够基于第二信息确定反馈方式,以保证数据可靠性传输,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包括信道繁忙比率CBR;若CBR大于预设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CBR小于或等于预设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CBR为第一CBR,第一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物理层侧行链路反馈信道PSFCH、物理层侧行链路共享信道PSSCH和物理层侧行链路控制信道PSCCH的信道繁忙比率;或者,CBR为第二CBR,第二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PSFCH的信道繁忙比率;或者,CBR为根据第二CBR和第三CBR确定得到;第二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PSFCH的信道繁忙比率;第三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PSSCH和PSCCH的信道繁忙比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包括信道占用比例CR;若CR大于预设C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信息包括第二终端的数量;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第二终端的数量,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包括信道繁忙比率CBR;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处于第一数量区间段,且CBR大于第一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处于第一数量区间段,且CBR小于或等于第一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其中,第二终端的数量区间段至少为一个,且不同数量区间段对应的CBR临界值不同,第一数量区间段对应的CBR临界值为第一CBR临界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确定数据包的重传次数,数据包的重传次数是第一终端基于第一反馈方式重传数据包的次数;第一终端根据数据包的重传次数,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信息为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CI;SCI包括预设字段,预设字段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预设字段的取值不同,所指示的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不同;或者,预设字段包括第一预设字段和第二预设字段;第一预设字段用于指示传输第一反馈方式的确认应答信息的PSFCH所使用的资源,第二预设字段用于指示传输第二反馈方式的确认应答信息的PSFCH所使用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信息为SCI;SCI的格式包括第一格式和第二格式;第一格式的SCI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第二格式的SCI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信息为SCI;SCI包括PSFCH的格式信息,PSFCH的格式信息包括第一格式和第二格式,第一格式的PSFCH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第二格式的PSFCH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在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第三信息,其中,第三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信息为系统信息,系统信息的主信息块MIB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系统信息的系统信息块SIB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第三信息为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RRC信令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第三信息为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MAC信令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第三信息为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组播反馈配置装置,该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第一终端。该装置包括处理器、接收器和发送器。具体的,发送器,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第一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仅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第二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成功或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器,用于获取第二信息,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或第二终端的数量,第二信息用于确定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包括信道繁忙比率CBR;若CBR大于预设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CBR小于或等于预设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CBR为第一CBR,第一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物理层侧行链路反馈信道PSFCH、物理层侧行链路共享信道PSSCH和物理层侧行链路控制信道PSCCH的信道繁忙比率;或者,CBR为第二CBR,第二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PSFCH的信道繁忙比率;或者,CBR为根据第二CBR和第三CBR确定得到;第二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PSFCH的信道繁忙比率;第三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PSSCH和PSCCH的信道繁忙比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包括信道占用比例CR;若CR大于预设C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信息包括第二终端的数量;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第二终端的数量,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包括信道繁忙比率CBR;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处于第一数量区间段,且CBR大于第一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处于第一数量区间段,且CBR小于或等于第一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其中,第二终端的数量区间段至少为一个,且不同数量区间段对应的CBR临界值不同,第一数量区间段对应的CBR临界值为第一CBR临界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用于确定数据包的重传次数,数据包的重传次数是第一终端基于第一反馈方式重传数据包的次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数据包的重传次数,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信息为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CI;SCI包括预设字段,预设字段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预设字段的取值不同,所指示的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不同;或者,预设字段包括第一预设字段和第二预设字段;第一预设字段用于指示传输第一反馈方式的确认应答信息的PSFCH所使用的资源,第二预设字段用于指示传输第二反馈方式的确认应答信息的PSFCH所使用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信息为SCI;SCI的格式包括第一格式和第二格式;第一格式的SCI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第二格式的SCI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信息为SCI;SCI包括PSFCH的格式信息,PSFCH的格式信息包括第一格式和第二格式,第一格式的PSFCH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第二格式的PSFCH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收器用于在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第三信息,第三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信息为系统信息,系统信息的主信息块MIB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系统信息的系统信息块SIB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第三信息为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RRC信令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第三信息为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MAC信令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第三信息为下行控制信息DCI,DCI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组播反馈配置装置,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第一终端的功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组播反馈配置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组播反馈配置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该组播反馈配置装置运行时,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组播反馈配置装置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组播反馈配置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并读取存储器中的指令之后,根据指令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电路系统,电路系统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当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意一项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包括上述各个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任一方面中的第二终端装置。

  其中,第二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组播反馈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组播反馈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组播反馈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组播反馈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组播反馈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组播反馈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信令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信令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信令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信令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首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技术术语:

  信道繁忙比率(channel busy ratio,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如100ms)内,侧行链路接收信号强度指示(sidelink-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S-RSSI)超过预配置的临界值的子信道数量与子信道的总数的比例。CBR是衡量干扰程度的指标,CBR越大,表明信道繁忙程度越高,系统负荷越大,不同终端之间的干扰越强。若某一子信道的S-RSSI大于预配置的临界值,则表明该子信道已被占用,若某一子信道的S-RSSI小于或等于预配置的临界值,则表明该子信道未被占用。CBR测量方式不同,所得到CBR可以表征不同类型的信道繁忙程度。例如,在100ms的预设测量周期内,若第一终端对PSFCH、PSSCH和PSCCH三种信道进行CBR测量,此时,所获得的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PSFCH、PSSCH和PSCCH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若第一终端对PSFCH信道进行CBR测量,此时所获得的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PSFCH信道繁忙程度;若第一终端对PSSCH和PSCCH两种信道进行CBR测量,此时所获得的CB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内,PSSCH和PSCCH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其中,“第一终端对不同信道进行CBR测量,获取CBR”的详细流程可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信道占用比率(channel occupancy ratio,C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如1000ms)内,某一终端实际占用的子信道的个数与子信道的总数的比例。CR是统计终端特性的指标,CR越大,表明某一终端所占用的资源越多。

  第一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仅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即仅反馈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only,NACK only)。其中,在组播场景中,当采用第一反馈方式时,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所有第二终端共同使用同一反馈资源。

  第二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成功或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即反馈确认应答/否定应答(positive 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ACK/NACK)。其中,在组播场景中,当采用第二反馈方式时,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每一第二终端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

  反馈资源: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中,传输HARQ信息所占用的时频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适用于终端之间通信的系统,如V2X通信系统、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系统。参见图1,该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终端,两个终端之间能够通过侧行链路(sidelink,SL)直接进行通信。可选的,参见图2,该通信系统还包括接入网设备。终端还可以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图1和图2中仅示出了两个终端)。

  其中,终端主要用于接收或者发送数据。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终端可以是实现终端功能的设备或设备中的组件,比如,终端包括例如但不限于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电话(smart phone)、无线数据卡、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手持设备(handheld)、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terminal)、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终端等。又比如,终端可以是上述任一设备中的组件(比如,终端可以指上述任一设备中的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终端还可以是作为一个或多个部件或者单元而内置于车辆的车载模块、车载模组、车载部件、车载芯片或者车载单元,车辆通过内置的所述车载模块、车载模组、车载部件、车载芯片或者车载单元可以实施本申请的方法。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还可以称为终端,在此统一说明,下文不再赘述。

  接入网设备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可选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指接入网的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其中,实现接入网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支持接入网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比如接入网设备中的芯片)。可选的,接入网设备可对空中接口进行属性管理。基站设备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接入网设备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诸如中继站的中继设备或中继设备的芯片,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point,TRP),演进型网络节点(evolved Node B,eNB),下一代网络节点(g Node B,gNB)、连接下一代核心网的演进型节点B(ng evolved Node B,ng-eNB)等。或者,在分布式基站场景下,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和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unit,RRU),在云无线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owrk,CRAN)场景下,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基带池(BBU pool)和RRU。

  图1和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可以应用于目前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或者高级的长期演进(LTE Advanced,LTE-A)系统中,也可以应用于目前正在制定的5G网络或者未来的其它网络中,当然,还可以应用于LTE和5G混合组网的系统中,或者其他系统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其中,在不同的网络中,上述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网设备、终端可能对应不同的名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名字对设备本身不构成限定。

  其中,新无线车与任何事物通信(new radio vehicle to everything,NR V2X)系统引入了组播业务,支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在NR V2X中,通过物理层侧行链路反馈信道(physical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PSFCH)来承载HARQ信息,通过物理层侧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sidelink sharedchannel,PSSCH)来传输数据,通过物理层侧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channel,PSCCH)来承载控制信息。

  NR V2X系统存在两种资源分配的模式:

  模式一、接入网设备调度侧行链路资源。具体地,基站配置终端所使用的资源池。在终端发送数据时,需向接入网设备请求发送数据所使用的资源,接入网设备来调度用在侧行链路上的资源,为终端的侧行链路分配所配置的资源池中具体资源位置。

  模式二、终端自主选择侧行链路资源。具体地,终端在网络设备侧配置的资源池或者预配置的资源池中自主选择侧行链路资源。

  下面,参见图3和图4,以NR V2X系统中,第一终端指示组播的反馈方式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进行说明:

  S300、第一终端获取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或第二终端的数量。

  其中,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表示资源的拥塞状况。示例性的,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可以包括:CBR或CR。其中,CBR和CR均可以是由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

  其中,第二终端的数量可以是第一终端在组播建立过程中所获取的。在组播建立的过程中,第一终端还可以获取各个第二终端的信息,如标识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用于确定反馈方式,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终端可以根据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确定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第一终端也可以根据第二终端的数量确定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第一终端还可以根据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第二终端的数量确定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

  其中,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

  如此,第一终端能够基于第二信息确定反馈方式,若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第二终端的数量发生变化,则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如在资源紧张或第二终端的数量较大时,反馈方式可以为第一反馈方式,所有第二终端共享同一反馈资源,以避免资源浪费,在空闲资源较多且第二终端的数量较小时,反馈方式可以为第二反馈方式,所有第二终端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传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是固定不变的,无法适用于实时变化的信道状况,导致系统运转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低。同样,不同数量的第二终端均采用第二反馈方式时所需要的资源开销不同,若固定不变的反馈方式,也同样会导致系统运转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第一终端能够基于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第二终端的数量为第二终端配置组播反馈方式,以保证数据可靠性传输,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一终端可以根据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确定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多种。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作为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包括CBR,若CBR大于预设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CBR小于或等于预设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其中,预设CBR临界值是第一终端预存储的数值,也可以是接入网设备预配置的数值。

  示例性的,预设CBR临界值为85%。在某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CBR为90%,90%大于85%,则表明当前信道繁忙,系统负荷大,第二终端需要共享同一反馈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时所采用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在另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CBR为80%,80%小于85%,则表明当前信道相对空闲,每一第二终端能够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此时所采用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如此,第一终端基于信道繁忙比率来确定反馈方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由于CBR可以表征不同类型的信道繁忙程度,所以,在CBR表征不同类型的信道繁忙程度时,对应的CBR临界值是预先独立配置的。如下,对“CBR表征不同类型的信道繁忙程度时,第一终端确定不同的反馈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对PSFCH、PSSCH和PSCCH进行CBR测量,得到第一CBR。此时,若第一CBR大于预设第一CBR临界值,则表明信道繁忙程度高,每一第二终端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增加信道的拥塞程度,降低HARQ反馈的效率,所有第二终端共享同一反馈资源,以缓解信道的拥塞程度,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第一CBR小于或等于预设第一CBR临界值,则表明信道繁忙程度低,每一第二终端能够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同时避免DTX反馈状态的发生。

  示例性的,预设第一CBR临界值为90%。在某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第一CBR为92%,92%大于90%,此时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在另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第一CBR为80%,80%小于90%,此时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如此,反馈方式是第一终端根据PSFCH、PSSCH和PSCCH的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所确定的,以使反馈方式与三种信道的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相适应。在三种信道的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发生变化时,反馈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以提高系统运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在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对PSFCH进行CBR测量,得到第二CBR。此时,若第二CBR大于预设第二CBR临界值,则表明PSFCH的信道繁忙程度高,资源紧张,无法为各个第二终端配置专有的反馈资源,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各个第二终端需要共享同一反馈资源,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第二CBR小于或等于预设第二CBR临界值,则表明PSFCH的信道繁忙程度低,存在较多空闲的资源,能够为各个第二终端配置专有的反馈资源,为了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每一第二终端能够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示例性的,预设第二CBR临界值为87%。在某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第二CBR为92%,92%大于87%,此时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在另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第二CBR为80%,80%小于87%,此时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如此,反馈方式是第一终端根据PSFCH的信道繁忙程度所确定的,以使反馈方式与PSFCH的信道繁忙程度相适应。在PSFCH的信道繁忙程度发生变化时,反馈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以提高系统运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在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对PSFCH进行CBR测量,得到第二CBR。第一终端对PSSCH和PSCCH进行CBR测量,得到第三CBR。此时,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还可以包括:CBR为根据第二CBR和第三CBR确定得到,对应的CBR临界值记为第三CBR临界值。若根据第二CBR和第三CBR确定得到的CBR大于预设第三CBR临界值,则表明三种信道的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高,资源紧张,不再为各个第二终端配置专有的反馈资源,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各个第二终端需要共享同一反馈资源,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根据第二CBR和第三CBR确定得到的CBR小于或等于预设第三CBR临界值,则表明三种信道的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低,存在较多空闲的资源,能够为各个第二终端配置专有的反馈资源,为了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每一第二终端能够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其中,CBR为根据第二CBR和第三CBR确定得到的,CBR与第二CBR和第三CBR满足如下公式:

  CBR=a×CBR2+(1-a)×CBR3(1)

  其中,CBR表示根据第二CBR和第三CBR确定得到的数值,CBR2表示第二CBR,CBR3表示第三CBR,a表示权重系数。权重系数a为第一终端预设的数值。

  示例性的,预设第三CBR临界值为85%。在某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第二CBR和第三CBR,根据第二CBR和第三CBR所得到的CBR为87%,87%大于85%,此时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在另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第二CBR和第三CBR,根据第二CBR和第三CBR所得到的CBR为80%,80%小于85%,此时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如此,反馈方式是第一终端根据三种信道的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所确定的,以使反馈方式与三种信道的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相适应。在三种信道的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发生变化时,反馈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以提高系统运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接入网设备配置资源池的场景可以有多种。例如,基站可以将PSSCH、PSCCH和PSFCH三种信道配置同一资源池,即一个资源池提供PSSCH、PSCCH和PSFCH三种信道的时频资源。又例如,基站可以将PSSCH和PSCCH配置同一资源池,将PSFCH配置另一个资源池。在PSSCH、PSCCH和PSFCH三种信道共享同一资源池时,第一终端可以采用上述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的任一方式确定反馈方式,在PSSCH和PSCCH两种信道共享同一资源池时,第一终端可以采用上述第二种或第三种可能的设计确定反馈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终端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信道分别进行CBR测量。具体的,第一终端根据PSCCH和相应的PSSCH的复接方式,PSSCH是否可以占用预配置的PSFCH资源,来确定相应的CBR测量方式。例如,PSCCH和相应的PSSCH的复接方式为:使用非重叠频率资源中的重叠时间资源来发送PSCCH和相关联的PSSCH的一部分,使用非重叠时间资源来发送相关PSSCH的另一部分,此时,第一终端需要对PSCCH和PSSCH一起进行CBR测量。再例如,在前述PSCCH和相应的PSSCH的复接方式中,若预配置的PSFCH所占用的时频资源较少,如仅占用一个子信道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子载波,且仅占用某几个时域符号,预配置的PSFCH资源有空余,为了避免资源浪费,PSSCH可以占用空余的PSFCH资源来传输,则第一终端可以对PSSCH、PSSCH和PSFCH三种信道整体进行信号强度测量,以得到PSSCH、PSSCH和PSFCH三种信道整体的信道繁忙程度,而第一终端无需单独对PSFCH信道进行CBR测量。又例如,预配置的PSFCH资源只可以发送PSFCH,不可以发送PSCCH或PSSCH时,第一终端需要从子信道和时域符号的维度,对PSFCH进行CBR测量,以得到PSFCH的信道繁忙程度。

  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包括CR,基于CR确定反馈方式,具体可以是:若CR大于预设C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

  其中,CR表示在预设测量周期(如1000ms)内,第一终端实际占用的子信道的个数与子信道的总数的比例。

  其中,CR临界值可以是第一终端预存储的数值,也可以是第一终端从接入网设备所获取的数值。

  示例性的,预设CR临界值为90%。在某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的到CR为97%,即97%大于90%,则表明第一终端占用的资源过大。为了避免同一终端占用过多资源,不再为每一第二终端配置专有的反馈资源,所有第二终端共享同一反馈资源,反馈方式采用第一反馈方式。

  如此,基于CR确定反馈方式,能够防止某一终端占用过大的资源,保证各个终端资源占用的公平性。

  作为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包括CBR和CR,若CR大于预设C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CR小于或等于预设CR临界值,且CBR大于预设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CR小于或等于预设CR临界值,且CBR小于或等于预设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示例性的,预设CR临界值为90%,预设CBR临界值为87%。在某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CR为92%,即92%大于90%,则表明第一终端占用的资源过大。为了避免同一终端占用过多资源,不再为每一第二终端配置专有的反馈资源,所有第二终端共享同一反馈资源,反馈方式确定为第一反馈方式。在另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CR为70%、CBR为90%,即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CR小于预设CR临界值(90%)、且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CBR大于预设CBR临界值(87%),则表明第一终端并未占用过多的资源,但当前信道繁忙,第二终端需要共享同一反馈资源,此时所采用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在又一时刻,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CR为70%、CBR为80%,即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CR小于预设CR临界值(90%)、且第一终端测量得到的CBR小于预设CBR临界值(87%),则表明第一终端并未占用过多的资源,且当前信道空闲,每一第二终端能够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此时所采用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另外,CBR可以表示不同类型信道的繁忙程度,具体实现过程详见上述三种可能的设计,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对“第一终端也可以根据第二终端的数量确定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

  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

  其中,第二终端的数量是第一终端在组播建立过程中所获取的。预设数量临界值是第一终端预设置的数值,还可以是第一终端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数值。

  示例性的,第二终端的数量为150,预设数量临界值是100,此时,第二终端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临界值,则为每一第二终端分配专有的反馈资源,则资源开销大,资源的利用率低,需要所有第二终端共享同一反馈资源,反馈方式配置为第一反馈方式,即第二终端仅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

  如此,在第二终端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临界值时,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以节省时频资源,提高时频资源利用率。

  下面,对“第一终端还可以根据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第二终端的数量确定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

  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

  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小于或等于预设数量临界值,则反馈方式可以为第一反馈方式,也可以为第二反馈方式,具体的:

  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处于第一数量区间段,且CBR大于第一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第二终端的数量处于第一数量区间段,且CBR小于或等于第一CBR临界值,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示例性的,预设数量临界值是100,第二终端的数量区间段可以为一个,即[0,100],数量区间段[0,100]所对应的CBR临界值为N1。若当前时刻,第一终端所获得的第二终端的数量为150,第二终端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临界值,此时,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以节省时频资源,提高时频资源利用率。若当前时刻,第一终端所获得的第二终端的数量为75,第一终端所获得的CBR为N0。第二终端的数量小于预设数量临界值,且属于[0,100]这一数量区间段,该区间段记为第一数量区间段,若N0>N1,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N0≤N1,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示例性的,预设数量临界值是100,第二终端的数量区间段为一个以上,如存在两个数量区间段,即[0,50)和[50,100],数量区间段[0,50)所对应的CBR临界值为N2-1,数量区间段[50,100]所对应的CBR临界值为N2-2。若当前时刻,第一终端所获得的第二终端的数量为150,第二终端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临界值,此时,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以节省时频资源,提高时频资源利用率。若当前时刻,第一终端所获得的第二终端的数量为75,第一终端所获得的CBR为N0。第二终端的数量小于预设数量临界值,且属于[50,100]这一数量区间段,该区间段记为第一数量区间段,若N0>N2-2,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N0≤N2-2,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若当前时刻,第一终端所获得的第二终端的数量为25,第一终端所获得的CBR为N0。第二终端的数量小于预设数量临界值,且属于[0,50)这一数量区间段,该区间段记为第一数量区间段,若N0>N2-1,则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若N0≤N2-1,则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如此,第一终端能够基于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第二终端的数量来确定反馈方式,以使第二终端所采用的反馈方式适应动态变化的信道状况。并且,在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时,不同数量的第二终端所需要的占用的资源大小也不同,第一终端也能够基于第二终端的数量,确定相应的反馈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S30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相应的,第二终端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示例性的,第一信息可以是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SCI能够指示PSSCH资源位置,还能够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示例性的,参照表1,SCI至少包括两个字段,如字段1和字段2,其中,字段1用于指示PSSCH资源位置,字段2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SCI中还可以包括其他字段,如指示调制解调方式的字段等。示例性的,参见图9,字段1包括8个比特位,采用8个比特位指示PSSCH资源位置。字段2包括1个比特位,采用1个比特位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

  表1

  SCI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SCI包括预设字段,预设字段取第一预设值,以指示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预设字段取第二预设值,以指示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又例如,SCI的格式包括第一格式和第二格式,第一格式的SCI用于指示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第二格式的SCI用于指示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其中,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如第一终端以组播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

  其中,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

  其中,第一信息为侧行链路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通过SCI指示反馈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多种,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作为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SCI中包括预设字段,通过预设字段承载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预设字段在SCI中所处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参见图10,SCI划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可以包括传输数据包时(即PSSCH)所占用的资源位置信息和反馈方式指示信息,第二部分可以包括多种配置参数,如译码该数据包时所需要的配置参数等。预设字段可以为SCI的第一部分的最后一个字段。

  预设字段的取值不同,所指示的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不同。例如,预设字段具体实现为一个比特位,该比特位取1时,表示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该比特位取0时,表示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如此,第二终端即可根据预设字段的取值,来获取反馈方式。

  预设字段的取值不同,以指示第二终端所采用的反馈方式不同。此时,SCI中还可以显示指示PSFCH的资源位置,如设置指示PSFCH的资源的字段。指示PSFCH的资源的字段可以为一个。在比特位(即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预设字段中的比特位)取1时,第二终端能够获知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再结合“指示PSFCH的资源”这一字段所指示的PSFCH的资源位置,即可获知传输第一反馈方式的确认应答信息时所采用的时频资源。相应的,在比特位(即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预设字段中的比特位)取0时,第二终端能够获知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再结合“指示PSFCH的资源”这一字段所指示的PSFCH的资源位置,即可获知传输第二反馈方式的确认应答信息时所采用的时频资源。另外,在PSFCH的资源位置与PSCCH的资源位置之间存在隐式关联时,SCI中无需设置显示指示PSFCH的资源位置的字段。第二终端进行盲检测,以获取SCI所占用的资源位置。由于传输SCI的PSCCH的资源位置与PSFCH的资源位置隐式关联,第二终端即可根据预配置的映射规则和传输SCI的PSCCH的资源位置,得到PSFCH的资源位置,从而使得SCI无需设置“指示PSFCH的资源”这一字段,进而节省传输SCI时所消耗的资源。相应的,在PSFCH的资源位置与PSSCH的资源位置之间存在隐式关联时,SCI中也无需设置显示指示PSFCH的资源位置的字段。由于SCI中指示传输数据包时所占用的资源,即SCI指示PSSCH的资源位置。第二终端根据预配置的映射规则和SCI中指示的PSSCH的资源位置,也能够得到PSFCH的资源位置。其中,“第二终端进行盲检测获取SCI所占用的资源位置、根据预配置的映射规则和传输SCI的PSCCH的资源位置,得到PSFCH的资源位置、根据预配置的映射规则和传输SCI的PSCCH的资源位置,得到PSFCH的资源位置”的详细流程可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SCI中所包括的预设字段也能够显示指示PSFCH的资源位置,以传输不同反馈方式的确认应答信息。预设字段包括第一预设字段和第二预设字段,第一预设字段用于指示传输第一反馈方式的确认应答信息的PSFCH所使用的资源,第二预设字段用于指示传输第二反馈方式的确认应答信息的PSFCH所使用的资源。示例性的,参见图11,图11示出了第一预设字段和第二预设字段在SCI中所处的位置。其中,第一预设字段和第二预设字段在SCI中的位置均是预设定的规则,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预先存储这一规则,比如第一预设字段在前,第二预设字段在第一预设字段的后面。此时,第一终端不仅能够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还能够指示第二终端传输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的反馈信息时所采用的时频资源。

  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SCI的格式包括第一格式和第二格式;第一格式的SCI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第二格式的SCI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示例性的,第一格式的SCI可以为:在相邻的9个比特位中,前8个比特位指示PSSCH资源位置,后1个比特位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如图9所示。第二格式的SCI可以为:在相邻的9个比特位中,前1个比特位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后8个比特位指示PSSCH资源位置,如图12所示。

  如此,第一终端通过不同格式的SCI指示第二终端不同的反馈方式,以使第二终端反馈第一数据的接收状况。

  作为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SCI包括PSFCH的格式信息,PSFCH的格式信息包括第一格式和第二格式,第一格式的PSFCH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第二格式的PSFCH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其中,PSFCH的格式信息具体可以为格式索引,示例性的,在PSFCH的资源位置与PSCCH和PSSCH的资源位置均不存在隐式关联时,每一格式索引对应PSFCH所占用的时频资源位置以及PSFCH的一种格式。例如,参见表2,格式索引(index)为1时,表示PSFCH所占用的时域资源位置为a1、频域资源位置为b1,且PSFCH的格式信息为第一格式。格式索引(index)为2时,表示PSFCH所占用的时域资源位置为a2、频域资源位置为b2,且PSFCH的格式信息为第二格式。在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时,即可向第二终端发送SCI,此时,在SCI中携带PSFCH的格式信息为第一格式,第二终端在接收到SCI之后,结合表2,即可确定PSFCH的资源位置和反馈方式。

  表2

  

  示例性的,在PSFCH的资源位置与PSCCH或PSSCH的资源位置之间存在隐式关联时,每一格式索引对应PSFCH的一种格式。例如,参见表3,格式索引(index)为1时,表示PSFCH的格式信息为第一格式。格式索引(index)为2时,表示PSFCH的格式信息为第二格式。在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时,即可向第二终端发送SCI,此时,在SCI中携带PSFCH的格式信息为第一格式,第二终端在接收到SCI之后,结合表3,即可确定反馈方式。在PSFCH的资源位置与PSCCH的资源位置之间存在隐式关联时,由于第二终端根据PSCCH的资源位置即可确定PSFCH的资源位置。类似地,在PSFCH的资源位置与PSSCH的资源位置之间存在隐式关联时,由于第二终端根据PSSCH的资源位置即可确定PSFCH的资源位置。其中,第二终端“根据PSCCH的资源位置即可确定PSFCH的资源位置”和“根据PSSCH的资源位置即可确定PSFCH的资源位置”的详细过程可以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表3

  如此,第一终端通过携带不同的PSFCH的格式信息指示第二终端不同的反馈方式,以使第二终端反馈第一数据的接收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若数据包的优先级较高,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第一终端可以直接配置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S302、第二终端根据第一信息所指示的反馈方式,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一数据的确认应答信息。

  相应的,第一终端接收来自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的确认应答信息,以确定是否重传第一数据。

  示例性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即第二终端仅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且所有第二终端共享同一反馈资源。例如,在第一终端以组播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之后,若第二终端接收数据包成功,则无需向第一终端反馈任何确认应答信息,若第二终端接收数据包失败,则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即NACK。在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二终端所反馈的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之后,第一终端重传该数据包,以使第二终端成功接收到该数据包,提高时频资源利用率,避免时频资源浪费。

  示例性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即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成功或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且每一第二终端专有各自反馈ACK/NACK的资源。例如,在第一终端以组播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之后,若第二终端接收数据包成功,则向第一终端反馈确认应答信息,即ACK,若第二终端接收数据包失败,则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即NACK。在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二终端所反馈的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之后,第一终端重传该数据包,以使第二终端成功接收到该数据包,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S30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之前,第二终端默认采取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在第二终端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信息之后,根据第一信息所指示的反馈方式,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一数据的确认应答信息,即在第一信息所指示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时,第二终端仍采用第一反馈方式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一数据的确认应答信息,在第一信息所指示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时,第二终端切换反馈方式,从第一反馈方式切换至第二反馈方式,采用第二反馈方式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一数据的确认应答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第一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仅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第二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成功或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是固定不变的,无法适用于实时变化的信道状况,导致系统运转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低。并且,第二终端的数量不同时,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所需要的资源大小也不同,若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固定不变,也会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第一终端能够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以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可见,第一终端能够动态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以使反馈方式适应动态变化的信道状况,如在资源被占用较多时,第一终端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一反馈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在资源被占用较少时,第一终端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二反馈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同样,第一终端也能够兼顾不同数量的第二终端所需的资源开销,动态调整反馈方式,如在第二终端数量较大时,第一终端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一反馈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在第二终端的数量较少时,第一终端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二反馈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另外,参见图5,在第二终端采用第一反馈方式时,第一终端只要接收到第二终端反馈的NACK,则重传一次数据包,以使第二终端成功接收到该数据包。若第一终端重传数据包的次数过多时,则切换反馈方式,即指示第二终端由第一反馈方式切换为第二反馈方式,以使第一终端识别出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303、第一终端确定数据包的重传次数。

  其中,数据包的重传次数是第一终端基于第一反馈方式重传该数据包的次数。

  示例性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且某一个或某几个第二终端接收数据包失败时,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即NACK),第一终端重传数据包,且记录该数据包重传次数。

  S304、第一终端根据数据包的重传次数,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其中,若数据包的重传次数大于预设重传次数值,则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示例性的,预设重传次数值为10,第一终端统计某一数据包的重传次数为11,此时,数据包的重传次数大于预设重传次数值,第一终端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如此,由于第二反馈方式为每一第二终端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则第一终端能够根据每一第二终端的反馈信息,即可确定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以便于调整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的传输方式,如采用单播方式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其中,“第一终端采用单播方式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的详细流程可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若数据包的重传次数大于预设重传次数值时,第一终端还可以采用盲重传的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包括:若数据包的重传次数大于预设重传次数值,则第一终端按照指定次数,向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且HARQ机制处于去使能状态,即第二终端无需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成功或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其中,“第一终端采用盲重传的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的详细流程可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或者,若数据包的重传次数大于预设重传次数值时,第一终端还可以确定转发终端,通过转发终端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包括:第一终端根据每一第二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或信号强度信息,从第二终端中选取一个终端,作为转发终端,其中,转发终端为处于第一终端和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或信号强度信息之间的终端;第一终端向转发终端发送数据包,转发终端在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的数据包之后,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以保证每一第二终端能够成功接收到数据包。其中,“第一终端确定转发终端,通过转发终端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的详细流程可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第一终端向转发终端发送数据包、转发数据包的指示信息和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的目的标识信息,转发终端在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的数据包之后,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此时,HARQ机制是去使能的,转发终端以盲重传的方式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传输的次数可以是固定的预配置的次数,以保证第二终端接收数据的可靠性。

  或者,第一终端向转发终端发送数据包、转发数据包的指示信息和盲重传的次数,转发终端在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的数据包之后,以组播或广播的方式来盲重传数据包。

  类似的,第二终端采用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第二终端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数据包失败,向第一终端反馈NACK,第一终端也会重传该数据包。若数据包的重传次数大于预设重传次数值时,第一终端也可以调整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的传输方式,如采用单播方式或者盲重传的方式等,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NR V2X系统存在两种资源分配的模式,而上述“NR V2X系统中,第一终端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适用于资源分配模式二,即第一终端自主选择侧行链路资源的场景。

  下面,参见图6或图7,以NR V2X系统中,第一终端以组播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接入网设备指示组播的反馈方式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进行说明:

  S600、接入网设备获取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包括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和/或第二终端的数量,第二信息用于确定反馈方式,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

  其中,第一终端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接入网设备即可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测量的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资源的拥塞控制信息具体可以包括:CBR和CR。

  其中,第二终端的数量是会动态的变化的,第二终端的数量是接入网设备从第一终端获取的。

  其中,S600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S300,这里不再赘述。

  S601、接入网设备向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第三信息,相应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能够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第三信息。

  其中,第三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示例性的,第三信息具体可以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这里,DCI是第一终端向接入网设备请求发送数据包所使用的资源时,接入网设备向第一终端所发送的控制信息,以为第一终端指示传输数据包的资源位置。同时,DCI中也会携带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

  其中,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如第一终端以组播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

  其中,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

  S602、第二终端根据第三信息所指示的反馈方式,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一数据的确认应答信息。

  相应的,第一终端接收来自第二终端的第一数据的确认应答信息,以确定是否重传第一数据。

  其中,S602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S302,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接入网设备向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第三信息。其中,第三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第一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仅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第二反馈方式为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成功或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是固定不变的,无法适用于实时变化的信道状况,导致系统运转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低。并且,第二终端的数量不同时,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所需要的资源大小也不同,若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固定不变,也会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方法,接入网设备能够向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第三信息,以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可见,接入网设备能够动态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以使反馈方式适应动态变化的信道状况,如在资源被占用较多时,接入网设备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一反馈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在资源被占用较少时,接入网设备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二反馈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同样,接入网设备也能够兼顾不同数量的第二终端所需的资源开销,动态调整反馈方式,如在第二终端数量较大时,接入网设备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一反馈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在第二终端的数量较少时,接入网设备可以指示第二终端采用第二反馈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另外,参见图7,若第二终端采用第一反馈方式时,第一终端只要接收到第二终端反馈的NACK,则重传一次数据包,以使第二终端成功接收到该数据包。若第一终端重传数据包的次数过多时,则切换反馈方式,即指示第二终端由第一反馈方式切换为第二反馈方式,以使第一终端识别出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603、接入网设备确定第一终端对数据包的重传次数。

  其中,数据包的重传次数是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数据包重传资源的次数所确定,且为第一终端基于第一反馈方式重传该数据包的次数。

  示例性的,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且某一个或某几个第二终端接收数据包失败时,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反馈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确认应答信息,第一终端重传数据包,且记录该数据包重传次数,或者接入网设备根据配置数据包重传资源的次数确定数据包重传次数。

  S604、接入网设备根据数据包的重传次数,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其中,若数据包的重传次数大于预设重传次数值,则接入网设备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示例性的,预设重传次数值为10,接入网设备确定第一终端对某一数据包的重传次数为11,此时,数据包的重传次数大于预设重传次数值,接入网设备确定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

  如此,由于第二反馈方式为每一第二终端专有各自的反馈资源,则接入网设备确定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为第二反馈方式,如此,第一终端能够根据每一第二终端的反馈信息,即可确定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以便于调整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的传输方式,如采用单播方式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其中,“第一终端采用单播方式向数据包接收失败的第二终端发送数据包”的详细流程可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参见图8,“S601、接入网设备向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第三信息”,还可以替换为S801和S802,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801、接入网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第四信息,相应的,第一终端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第四信息。

  其中,第四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示例性的,第四信息可以是DCI、系统信息中的SIB、系统信息中的MIB、RRC信令、MAC信令等。

  其中,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如第一终端以组播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包。

  其中,反馈方式为第一反馈方式或第二反馈方式。

  其中,第四信息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下面对第四信息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说明。

  作为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信息可以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CI不仅能够指示组播传输数据包时所使用的资源位置,还能够指示组播的反馈方式。如此,接入网设备通过发送DCI的方式,告知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组播反馈方式,以实现动态指示组播反馈方式。

  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信息可以为系统信息。系统信息的主信息块MIB包括指示所述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系统信息的系统信息块SIB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如此,接入网设备通过传输系统信息的方式,告知第一终端组播反馈方式,以实现动态指示组播反馈方式。

  作为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信息可以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信令,RRC信令包括指示所述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示例性的,RRC信令包括多个信息元素(information element,IE),通过某一信息元素承载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或者,通过某一个信息元素承载第二反馈方式的使能和去使能信息,如果指示第二反馈方式的使能,则组播使用第二反馈方式,否则,使用第一反馈方式;或者,第四信息为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信令,MAC信令包括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示例性的,MAC信令包括多个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CE),通过某一控制元素承载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信息。如此,接入网设备通过MAC信令或者RRC信令,告知第一终端组播反馈方式,以实现动态指示组播反馈方式。

  S802、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信息,相应的,第二终端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示例性的,第一信息可以是SCI。“通过SCI指示反馈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多种,可参见S301的相关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如此,接入网设备通过下行链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四信息,第一终端再通过侧行链路向第二终端传输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和第四信息中均包括指示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的信息,以使第二终端获取第一数据的反馈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NR V2X系统存在两种资源分配的模式,而上述“NR V2X系统中,接入网设备指示第二终端的反馈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适用于资源分配模式一,即接入网设备调度侧行链路资源的场景。

  上述主要从不同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终端装置、第二终端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组播反馈配置装置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组播反馈配置装置的一种示意性框图。该组播反馈配置装置1300可以以软件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为设备,或者设备中的组件(比如芯片系统)。该组播反馈配置装置1300包括:处理单元1302和通信单元1303。

  通信单元1303还可以划分为发送单元(并未在图13中示出)和接收单元(并未在图13中示出)。其中,发送单元,用于支持通信装置1300向其他网元发送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支持通信装置1300从其他网元接收信息。

  当组播反馈配置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第一终端的功能时,示例性的,处理单元1302可以用于支持装置1300执行图5中的S303、S304,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方案的其它过程。通信单元1303用于支持装置1300和其他网元(例如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比如,通信单元用于支持装置1300执行图3所示的S301,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方案的其它过程。

  可选的,组播反馈配置装置13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1301,用于存储装置13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数据可以包括不限于原始数据或者中间数据等。

  其中,处理单元130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通信单元1303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其中,该通信接口是统称,在具体实现中,该通信接口可以包括多个接口,例如可以包括:终端和终端之间的接口和/或其他接口。

  存储单元1301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单元1302为处理器,通信单元1303为通信接口,存储单元1301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组播反馈配置装置1400可以为图14所示。

  参阅图14所示,该装置1400包括:处理器1402、收发器1403、存储器1401。

  其中,收发器1403可以为独立设置的发送器,该发送器可用于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该收发器也可以为独立设置的接收器,用于从其他设备接收信息。该收发器也可以是将发送、接收信息功能集成在一起的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收发器的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可选的,装置1400还可以包括总线1404。其中,收发器1403、处理器1402以及存储器1401可以通过总线1404相互连接;总线14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14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4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设备(例如终端)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功能单元独立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组播反馈配置方法及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