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技术 > 电通讯技术> 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独创技术28534字

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2021-02-12 07:04:09

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由于新冠肺炎流行,人们在公共场合需要保持1-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因此,针对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可以智能的给出提示,以便及时调整安全距离,降低互相感染的风险的需求随之产生。

  目前,虽然存在根据信号强度直接换算距离来确定两个通信设备之间距离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比较大的稳定性问题,易受干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能够提升距离告警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其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获取第二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

  对当前广播数据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第二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历史信号强度;

  判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

  当所述报警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达到预设报警阈值,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

  可选的,所述对当前广播数据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第二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信号强度之后,还包括:

  将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信号强度更新为所述目标信号强度。

  可选的,所述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还包括:

  若目标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则将本地记录的目标设备的节点数据清除;

  其中,所述目标持续时间以当前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为终止时间,并且,所述目标持续时间为持续接收不到所述目标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的时间;所述节点数据包括设备标识信息、信号强度、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以及节点存活时间。

  可选的,所述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降低操作。

  可选的,所述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还包括:

  若当前广播数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强度信息,则判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是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若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

  若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降低操作。

  可选的,所述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还包括:

  根据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节点存活时间,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不同的所述节点存活时间对应不同的增加值;

  其中,所述节点存活时间以第一次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为初始时间。

  可选的,所述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还包括:

  周期性的进行扫描和广播;

  根据目标广播数据包数量动态调整扫描间隔对应的占空比;

  其中,所述目标广播数据包数量为一个所述扫描间隔接收到的广播数据包的数量,或,利用多个所述扫描间隔接收到的广播数据包的数量确定出的广播数据包数量。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社交距离告警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广播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

  信号加权计算模块,用于对当前广播数据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第二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历史信号强度;

  条件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报警器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条件判断模块判定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

  报警信息生成模块,用于当所述报警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达到预设报警阈值,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前述的社交距离告警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保存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的社交距离告警方法。

  可见,本申请获取第二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然后对当前广播数据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第二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历史信号强度,之后判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当所述报警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达到预设报警阈值,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这样,利用前后两次接收到的广播数据的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目标信号强度,若目标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才进行报警计数器的累加操作,能够提升距离告警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设备相互广播和扫描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扫描周期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具体的社交距离告警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具体的社交距离告警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社交距离告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目前,虽然存在根据信号强度直接换算距离来确定两个通信设备之间距离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比较大的稳定性问题,易受干扰。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案,能够提升距离告警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步骤S11:获取第二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

  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采用的通信协议可以为蓝牙通信协议。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设备可以周期性的进行扫描和广播;根据目标广播数据包数量动态调整扫描间隔对应的占空比;其中,所述目标广播数据包数量为一个所述扫描间隔接收到的广播数据包的数量,或,利用多个所述扫描间隔接收到的广播数据包的数量确定出的广播数据包数量,比如,所述目标广播数据包数量为多个扫描间隔接收到的广播数据包的数据量的均值。

  具体的,可以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控制每个设备均交替的处于广播和扫描的状态。具体的,每个设备在检测到移动后启动报警模式,运行5分钟,处于“扫描-广播”循环工作模式中,如果在5分钟内没有产生告警,并且没有再检测到移动,则会关闭,恢复休眠状态。如果在工作模式中产生了告警,或者再次检测到移动,则运行时间重新设置为5分钟。也即,每次检测到设备的运动状态信息为移动,设备的运行时间均会重置为预设运行时长。需要指出的是,两个设备能够正常通信的必要条件是其中一个处于广播状态的时候,另外一个必须处于扫描状态,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相互广播和扫描的示意图,可以由软件控制设备处于广播或者是扫描周期中,每个设备都是独立随机控制。每次启动广播均设定同样的广播参数,比如广播间隔为100毫秒,(周期广播,可以随时控制停止),广播发射功率为-20dBm。扫描周期由扫描间隔参数确定,一个扫描周期内包含扫描窗口和休眠两部分。通过设置“占空比”参数来确定“扫描窗口”,即分配多少真正扫描的时间。例如,参见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扫描周期示意图,假设“扫描间隔”为100毫秒,“占空比”为0.1,那么“扫描窗口”时间就是10毫秒。当设置“占空比”为1的时候,即是没有休眠,整个周期都是处于扫描状态。并且,本方案中占空比可以根据在一个时间周期内接收到广播数据包的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0.08-0.16)进行动态调整的。扫描超时是在一定范围内(比如100、200、300毫秒)随机变化,也即,在周期的进行扫描和广播的过程中,扫描总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变化。

  并且,本实施例可以利用接收到的广播数据中的目标特征值识别所述第二设备,所述目标特征值可以为MAC地址或目标字段。

  步骤S12:对当前广播数据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第二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历史信号强度。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广播数据时,记录一次节点数据,包含设备ID、信号强度和接收的时间T,节点存活时间,并设置对应的报警计数器cnt为0。

  并且,本实施例可以将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信号强度更新为所述目标信号强度,以及更新所述第二设备的其他节点数据。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若目标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则将本地记录的目标设备的节点数据清除;

  其中,所述目标持续时间以当前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为终止时间,并且,所述目标持续时间为持续接收不到所述目标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的时间;所述节点数据包括设备标识信息、信号强度、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以及节点存活时间。

  也即,本实施例对所有已记录的节点数据,如果上一次接收的时间T与当前时间的间隔大于预设时间阈值比如2秒的时候,则删除。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可以利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的时间间隔确定出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一权重以及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二权重。具体的,以时间间隔越大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一权重越大的原则确定出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第二权重,当该时间间隔达到预设时间阈值,则所述第一权重为100%。比如预设时间阈值为2秒。且恢复到初始状态,当再次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R的广播数据时,记录一次节点数据,包含设备ID、信号强度和接收的时间T,节点存活时间,相应的报警计数器cnt为0。

  例如,可以利用权重参数Q=(1-(当前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A-节点数据中记录的历史接收时间)/N)*0.5计算出权重参数,利用权重参数确定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目标信号强度R2=第二信号强度R1*Q+第一信号强度R3*(1-Q),N为预设时间阈值,这样,前后两次广播间隔时间越长,当前广播信号强度的权重就越大,当间隔达到N秒的时候,当前广播信号强度权重为100%,节点中记录的历史信号强度忽略不计。

  步骤S13:判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可以根据当前环境噪声实时调整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步骤S14: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

  比如,控制所述报警计数器加1。

  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降低操作。具体的,可以折半取整处理,即cnt=cnt/2,然后如果新的cnt值小于等于0,则删除该节点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可以为任一所述第二设备设置对应的报警计数器。

  步骤S15:当所述报警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达到预设报警阈值,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可以为进行振动、播放报警提示音或控制提示状态灯呈点亮状态。

  并且,在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后,可以控制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减值操作,减去预设数值。比如,当计数值cnt达到预设值A(比如4)的时候,进入报警处理流程,同时cnt值自减某个值B(比如2),得到新的cnt值(A-B)。由此可以避免频繁报警。

  这样,实现一种便携式的距离监测设备,设备之间相互监测,当两个设备距离靠的比较近的时候,比如1-2米以内,就通过声光或者振动等方式进行提示告警。这种设备的应用场景可以是当前新冠肺炎流行时期,在公共场合、办公场所、学校,每人手上戴一个这种具有社交安全距离告警功能的设备,比如智能手环,就可以时刻监测周围人的距离,当有两人的距离靠的比较近的时候,设备就可以及时的通过声音、闪光和振动等方式给予提示和告警,以便及时调整安全距离,降低互相感染的风险。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获取第二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然后对当前广播数据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第二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历史信号强度,之后判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当所述报警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达到预设报警阈值,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这样,利用前后两次接收到的广播数据的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目标信号强度,若目标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才进行报警计数器的累加操作,能够提升距离告警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参见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体的社交距离告警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步骤S21:获取第二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

  步骤S22:对当前广播数据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第二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历史信号强度。

  步骤S23:判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步骤S24: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

  步骤S25:若当前广播数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强度信息,则判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是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若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若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降低操作。具体的,可以为折半取整处理,即cnt=cnt/2。

  并且,在计数值的降低操作之后,所述报警计数器的计数值小于等于0,则删除该节点,对应的计数值归0。

  也即,本实施例中,在目标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可以同时判断接收到的广播数据中的第一设备的信号强度信息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这样,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广播数据中的第二设备确定的第一设备的信号强度信息来判断第一设备自身对于信号强度的判定是否可靠,若二者都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可靠,若广播数据中的信号强度信息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不可靠。可靠可以通过控制报警计数器进行累加操作,以更快的速度达到预设报警阈值。

  步骤S26:根据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节点存活时间,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不同的所述节点存活时间对应不同的增加值;

  其中,所述节点存活时间以第一次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为初始时间。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也即,本实施例可以在目标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可以进行节点存活时间检查,例如,如果当前接收的时间相对第一次接收的时间间隔大于或者等于1秒,则cnt额外加1;如果大于或者等于2秒,则cnt额外加2,以此类推。这样,避免了当无线信号环境较差或者是概率性的接收效率偏低时,无法获得足够采样从而通过时间辅助判断,提高判断通过率。

  步骤S27:当所述报警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达到预设报警阈值,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

  例如,参见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具体的社交距离告警方法流程图。(1)、每个设备对每个接收到广播数据的附近设备都设置一个独立接收计数器cnt,cnt有增加和减小的机制,当cnt计数达到预设值A(比如4)的时候,进入报警处理流程,同时cnt值自减某个值B(比如2),得到新的cnt值(A-B)。其中,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广播数据的某个特征值进行设备区分,比如MAC地址或者某个其他字段。(2)、当第一次接收到某个设备信号强度大于基准值R的广播数据R可以根据一定算法动态调整的,比如-92dBm)的时候,记录一次节点数据,包含设备ID、信号强度和接收的时间T,节点存活时间,此时接收计数器cnt为0。(3)、对于所有已记录的节点数据,如果上一次接收的时间T与当前时间的间隔大于2秒的,则删除。(4)、在第一次接收到信号强度大于基准值R后,每接收到一次该设备的广播数据,都会先用本次接收的信号强度跟本地记录的信号强度采用一定算法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新的本地记录的信号强度,当计算结果大于基准值R则将对应的cnt值增加(比如,加1),反之则将cnt值降低(比如,折半取整处理,即cnt=cnt/2),然后如果新的cnt值小于等于0,则删除该节点信息。(5)前述(4)中,加权处理,是根据前后两次接收的时间间隔大小,确定不同的权重,再进行加权处理。间隔时间值M越大,本次接收的信号强度就分配更大的权重。当两次接收数据的间隔达到某个规定值,比如2秒,那么本次接收信号强度权重为100%,并且恢复到初始状态。(6)、当(4)加权计算后信号强度大于基准值,如果图2中1号设备接收到的2号设备的广播数据中,有信息指示1号设备的信号强度,并且大于基准值R,则1号设备中对应的cnt值在以上(4)递增规则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1,即以更快的速度接近开启报警动作的设置值。反之,如果2号设备的广播数据中,有信息指示1号设备的信号强度,并且等于或者小于基准值R,即判定本次接收为不可靠,则1号设备中对应的cnt值降低(具体实现:折半取整处理,即cnt=cnt/2)如果得到的新的cnt值小于等于0,即删除该节点,对应的cnt值归0。(7)、当(4)加权计算后信号强度大于基准值,进行节点存活时间检查,如果当前接收的时间相对第一次接收的时间间隔(节点存活时间)大于或者等于1秒,则cnt额外加1;如果大于或者等于2秒,则cnt额外加2,以此类推。为了避免当无线信号环境较差或者是概率性的接收效率偏低时,无法获得足够采样从而通过时间辅助判断,提高判断通过率。可以与(4)叠加使用。

  参见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社交距离告警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广播数据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第二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

  信号加权计算模块12,用于对当前广播数据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第二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历史信号强度;

  条件判断模块13,用于判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报警器控制模块14,用于若所述条件判断模块判定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

  报警信息生成模块15,用于当所述报警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达到预设报警阈值,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获取第二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然后对当前广播数据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第二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为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历史信号强度,之后判断所述目标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当所述报警计数器的所述计数值达到预设报警阈值,则生成对应的报警信息。这样,利用前后两次接收到的广播数据的信号强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目标信号强度,若目标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才进行报警计数器的累加操作,能够提升距离告警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所述装置还包括信号强度更新模块,用于将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信号强度更新为所述目标信号强度。

  所述装置还包括节点数据清除模块,用于若目标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则将本地记录的目标设备的节点数据清除;其中,所述目标持续时间以当前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为终止时间,并且,所述目标持续时间为持续接收不到所述目标设备发送的广播数据的时间;所述节点数据包括设备标识信息、信号强度、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以及节点存活时间。

  所述报警器控制模块14,还用于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降低操作。

  所述条件判断模块13,还用于若当前广播数据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强度信息,则判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是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相应的,所述报警器控制模块14,用于若所述条件判断模块13判定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若所述条件判断模块13判定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降低操作。

  报警器控制模块14还用于根据本地记录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节点存活时间,控制对应的所述报警计数器进行计数值的增加操作;不同的所述节点存活时间对应不同的增加值;其中,所述节点存活时间以第一次接收到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信号强度大于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广播数据的接收时间为初始时间。

  所述装置还包括扫描和广播控制模块,用于周期性的进行扫描和广播;根据目标广播数据包数量动态调整扫描间隔对应的占空比;其中,所述目标广播数据包数量为一个所述扫描间隔接收到的广播数据包的数量,或,利用多个所述扫描间隔接收到的广播数据包的数量确定出的广播数据包数量。

  参见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21和存储器22;其中,所述存储器22,用于保存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21,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前述实施例公开的社交距离告警方法。

  关于上述社交距离告警方法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公开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保存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实施例公开的社交距离告警方法。

  关于上述社交距离告警方法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公开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一种社交距离告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