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气体分配> 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独创技术16616字

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

2021-03-01 03:09:34

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压调压箱降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

  背景技术

  城市燃气各类中压调压箱数量众多,多分布在噪声敏感区域,虽然整体噪声水平不如高压调压箱高,但因为数量巨大,且周围往往没有围墙等遮挡物,所以会形成比较广泛的噪声污染。根据燃气设计规范,所有的中压调压箱都设有通风口,以保证一旦有燃气泄露,能够有途径向大气中排出稀释以防止爆燃,通常这些通风口设计为百叶式通风口。针对该类箱体内部管线和箱体结构的降噪处理,已经有不少工作和产品,但是针对此类通风百叶口的噪声控制措施不多,因为此处既需要降低噪声又需要保持通风畅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其优点是在保障中压调压箱通风口通风的前提下,又抑制了噪音的传播。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包括设置在中压调压箱通风口外壁的壳体,壳体上开设有与通风口相互连通的进风口,壳体内远离进风口的端部开设有出风口,壳体内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吸声单元,吸声单元分为两组,并分别间隔设置在壳体内相对的两内壁上,同组吸声单元固定在壳体内的同侧,并与壳体相对的内壁之间留出通风间隙,从而在壳体内形成一个与进风口和出风口相互连通的波浪形的通风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壳体设置在中压调压箱外壁时,使得中压调压箱内产生的噪音会通过通风口进入到壳体内,由于每个吸声单元在壳体内交错排列,为噪音在壳体内传播造成了阻碍,延长了噪声在壳体内传播的时间以及行进的路径,增加了噪声与吸声单元的接触范围,大大抑制了噪声的传播;而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开设,保障了中压调压箱内部空气的流通,使得消声器既不影响中压调压阀的正常散热,而且还能够对噪声起到了抑制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每个吸声单元上下两侧都设置有一对吸声单元进行固定的稳固片,稳固片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稳固片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通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稳固片的设置对吸声单元起到了固定作用,由于吸声单元在壳体内的排布,延长了空气的流动时间,增加了空气的流动路径,所以降低了空气在壳体内的流动速度,若气流在壳体内流动的过程中,气流对吸声单元造成了冲击,所以稳固片的设置,使得吸声单元能够稳固的固定在两个稳固片之间;而稳固片上的通孔的开设,保障了吸声单元与噪声的正常接触,不会对吸声单元吸收噪声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每个稳固片上都固接有若干个用于减弱空气流动的扰流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空气在壳体内流动的过程中,扰流片的设置在空气的流动路径上,不但增加了稳固片的支撑强度,而且还减缓了空气的流动,使得空气在壳体内流动更加缓慢,使得随空气传播的噪音能够充分与吸声单元相接触,抑制了噪声的传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与中压调压箱外壁可拆卸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壳体设置为与中压调压箱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对消声器进行安装和拆卸,提高了对消声器的维护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位于进风口的边沿处固接有密封垫,密封垫固定在壳体朝向中压调压箱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壳体与中压调压箱的外侧壁相互磁吸后,密封垫设置在进风口与通风口的连接缝隙处,使得壳体与通风口之间连接更加紧密,减少了噪声的传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开有进风口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形的缓冲垫,缓冲垫固定在壳体的边沿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垫设置在壳体与中压调压箱贴合的外侧壁上,从而避免了壳体与中压调压箱的直接接触,若中压调压箱发生晃动,缓冲垫能够吸收部分震感,减少了壳体的震动,从而提高了吸铁石与中压调压箱固定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为金属轻质薄板材质制成的壳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壳体为金属轻质薄板制成,使得壳体更加坚固和轻薄,减轻了消声器整体的重量,同时也减轻了吸铁石磁吸的压力,使得壳体与中压调压箱外侧壁固定的更加稳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减少了噪声的传播。由于每个吸声单元在壳体内交错排列,为噪音在壳体内传播造成了阻碍,延长了噪声在壳体内传播的时间以及行进的路径,增加了噪声与吸声单元的接触范围,大大抑制了噪声的传播;

  二、提高了壳体与中压调压箱外侧壁固定的稳定性。缓冲垫的设置,避免了壳体与中压调压箱的直接接触,若中压调压箱发生晃动,缓冲垫能够吸收部分震感,减少了壳体的震动,从而提高了吸铁石与中压调压箱固定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体现中压调压箱与消声器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是体现实施例1中消声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体现实施例1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体现实施例2中消声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体现实施例3中消声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体现实施例3中稳固片与吸声单元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密封垫;14、缓冲垫;15、通风道;2、固定组件;21、固定条;211、嵌槽;22、吸铁石;3、中压调压箱;31、通风口;4、吸声单元;51、滑道;52、挡风板;521、排风口;6、稳固片;61、通孔;7、扰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可拆卸连接在中压调压箱3的外侧壁上,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上用于贴合在中压调压箱3的固定组件2。

  如图2所示,壳体1呈矩形,壳体1一侧开设有进风口11,进风口11的大小大于中压调压箱3侧壁通风口31的尺寸。当壳体1固定在中压调压箱3外侧壁时,壳体1的进风口11与中压调压箱3的通风口31相互连通,使得中压调压箱3内的空气可完全进入到壳体1内。而壳体1背离进风口11的侧壁开设有出风口12,从而满足壳体1内正常空气流动。壳体1内除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开设的侧壁上各设置有一个吸声单元4,吸声单元4与固定内壁同尺寸设置并与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而壳体1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开设的位置分别位于靠近壳体1的上下两端,使得进入到壳体1内的空气能够完整流经壳体1内的内部空间。

  如图2所示,吸声单元4为三聚氰胺超轻吸声海绵制成的矩形块,其设置在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两侧,从而不影响空气在壳体1内的正常流通,而中压调压箱3内的噪音通过通风口31传播到壳体1内时,两侧的吸声单元4对噪声的传播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减弱了噪声从壳体1出风口12传出的分贝。而且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长度设置为20cm,使得噪声在壳体1内传播的过程中,延长了噪声与吸声单元4接触的路径和时间,从而抑制了噪声的传播。而且出风口12未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使得若在下雨环境下,雨水不易进入到壳体1内,保障了壳体1内的环境卫生。

  如图3所示,固定组件2设置在壳体1与进风口11开设侧壁相邻的两外侧壁上。固定组件2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向背两外侧壁上的固定条21,固定条21与壳体1外侧壁垂直固接,并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布设;每个固定条21朝向中压调压箱3外侧壁的一侧固接有若干个吸铁石22(本实施例吸铁石22设置有4个),吸铁石22沿固定条21的长度方向布设。并且每个固定片上开设有四个容纳吸铁石22的嵌槽211,嵌槽211粘设在嵌槽211的底壁上。工作人员将消声器与中压调压箱3外侧壁进行固定时,由于中压调压箱3都为金属材质,通过吸铁石22与中压调压箱3外侧壁的相互磁吸,使得壳体1开有进风口11的一侧贴合在中压调压箱3的外侧壁上,并使壳体1的进风口11与中压调压箱3的通风口31相互连通,从而可方便快捷的对消声器进行安装,提高了维护效率。

  如图3所示,壳体1为金属轻质薄板材质制成,使得在保障壳体1强度的同时,还不会对吸铁石22和与中压调压箱3外侧壁固定造成额外的负担,保障了壳体1与中压调压箱3外侧壁固定的稳定性。壳体1位于进风口11的边沿处固接有环形的密封垫13,当壳体1与中压调压箱3相互固定时,密封垫13设置在壳体1与中压调压箱3外侧壁之间,从而填补了进风口11与通风口31连接的缝隙,从而减少了未经处理的噪声从通风口31传出的可能。而且壳体1开有进风口11的一侧还设置有环形的缓冲垫14,缓冲垫14与密封垫13同厚度设置,并且缓冲垫14固定在壳体1的边沿处。当壳体1与中压调压箱3外侧壁相互磁吸后,缓冲垫14避免了壳体1与中压调压箱3的硬性接触,若中压调压箱3发生振动时,缓冲垫14能够吸收一定的振动,从而减少了壳体1的振动,保障了壳体1与中压调压箱3外侧壁固定的稳定性。

  实施例2: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吸声单元4在壳体1内设置有两个,分设在进风口11的两侧,吸声单元4设置为波浪状并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排布,而且两侧的吸声单元4波浪弯折趋势相同。当壳体1磁吸在中压调压箱3的外侧壁时,壳体1的进风口11与中压调压箱3的通风口31相互连通,由于吸声单元4分设在进风口11的两侧,并不会影响到壳体1内的空气流动,保障了中压调压箱3的通风散气;若有噪音通过通风口31传出时,噪声会进入到壳体1内,由于吸声单元4呈波浪排布,使得声波与吸声单元4接触后由吸声单元4的弯折趋势将声波传递到另一侧的吸声单元4上,使得声波在两个吸声单元4之间往复的传递,也使噪声逐次递减。噪声进入到壳体1内后增加了声波传递的路程,也增加了噪声与两个吸声单元4接触的范围,大大抑制了噪声的传播。

  如图4所示,壳体1的出风口12外侧壁上设置有两个水平的滑道51,两个滑道51分设在壳体1出风口12的上下两侧,两个滑道51内竖直设置一挡风板52,挡风板52沿滑道51的长度方向与滑槽滑移连接。工作人员将壳体1与中压调压箱3外壁相互固定后,可控制挡风板52在滑道51内的滑动位置,调整对出风口12的遮挡大小,不仅能够在雨雪的环境中减少雨雪进入到壳体1内的情况发生,而且还能够调整壳体1内的通风效率。当出风口12的显露空间较小时,减缓了壳体1内的空气流动,而且减少了噪声传播到外界环境的空间,使得噪声能够在壳体1内充分与吸声单元4接触,大大抑制了噪声的传播。

  如图4所示,挡风板52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排风口521。即使挡风板52完全遮挡在出风口12处,排风口521的开设,也不会影响到壳体1内正常的空气流动,不仅减少了扬尘进入到壳体1内,而且对噪音也起到了遮挡作用,抑制了噪声的传播。

  实施例3: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吸声单元4在壳体1内水平设置有若干个(本实施例中吸声单元4设置有6个),吸声单元4设置在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吸声单元4分为两组,并分别间隔设置在壳体1内相对的两内壁上,同组的吸声单元4固定在吸声单元4的同侧,并与壳体1内相对的内壁之间留出通风间隙,使得壳体1内形成一个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相互连通的波浪形的通风道15。

  当中压调压箱3内的气流进入到壳体1内后,气流会顺着通风道15的流向流动,并最终从壳体1的出风口12流出,从而实现消声器的空气流动;而中压调压箱3内部产生的噪声进入到壳体1内后,噪声在壳体1内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吸声单元4交错排列,延长了噪声在壳体1内的传播,使得噪声传播的过程中,与每个吸声单元4都相互接触,使得噪声传播的强度依次递减,使得噪声得到了有效抑制。

  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减少壳体1内空气流动对吸声材料的破坏,每个吸声单元4的上下两侧都设置有与吸声单元4相互贴合的稳固片6,稳固片6与吸声单元4的贴合表面同尺寸设置,并且稳固片6的边沿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上,而且每个稳固片6上都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通孔61,使得稳固片6在对吸声单元4起到固定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吸声单元4与噪声的正常接触。

  如图6所示,每个稳固片6背离贴合的吸声单元4的一侧都垂直固接有若干个扰流片7,扰流片7之间相互平行,扰流片7的设置不仅增加了稳固片6的支撑强度,而且还对壳体1内传播的声音起到了反射作用,使得噪声在壳体1内传播的同时,增加了声波的反射次数,保障了噪声与吸声单元4的充分作用,减弱了噪声的分贝。

  工作过程:实施例1:工作人员在对消声器进行安装时,将壳体1开有进风口11的一侧贴合在中压调压箱3设有通风口31的外侧壁上,并使吸铁石22磁吸在中压调压箱3的外表面,并使中压调压箱3的通风口31与壳体1的进风口11相互连通,保障了,使得进入到壳体1内的空气从壳体1的出风口12流出,噪声传播到壳体1内后,与吸声材料相互作用,减弱了噪声传播的强度;

  实施例2:工作人员在对消声器进行安装时,将壳体1开有进风口11的一侧贴合在中压调压箱3设有通风口31的外侧壁上,并使吸铁石22磁吸在中压调压箱3的外表面,并使中压调压箱3的通风口31与壳体1的进风口11相互连通,保障了,使得进入到壳体1内的空气从壳体1的出风口12流出,噪声传播到壳体1内后,由于吸声材料为波浪型,使得噪声往复在两个吸声单元4之间传播并与吸声单元4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噪声的传播,而且工作人员也可调整挡风板52的滑动,从而减少噪声传出壳体1的风口大小,抑制噪声的传播;

  实施例3:工作人员在对消声器进行安装时,将壳体1开有进风口11的一侧贴合在中压调压箱3设有通风口31的外侧壁上,并使吸铁石22磁吸在中压调压箱3的外表面,并使中压调压箱3的通风口31与壳体1的进风口11相互连通,保障了,使得进入到壳体1内的空气从壳体1的出风口12流出,噪声传播到壳体1内后,由于吸声单元4交错排列,延长了噪声在壳体1内的传播,使得噪声传播的过程中,与每个吸声单元4都相互接触,使得噪声传播的强度依次递减,使得噪声得到了有效抑制。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迷宫外挂式燃气中压调压箱通风百叶消声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