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气体分配> 喷雾式气化器组独创技术29059字

喷雾式气化器组

2021-02-07 18:49:27

喷雾式气化器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化器领域,具体是喷雾式气化器组。

  背景技术

  气化器是将液相介质转化为气相介质的设备,其中的空温式气化器的结构比较简单,其核心构造为串联的翅片管。当液相介质由翅片管的入口至其出口方向移液时,液相介质通过翅片管的管壁和翅片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得液相介质的温度升高之后达到沸点,由此,液相介质在翅片管内转变为气相介质。

  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液相介质在其翅片管内长时间进行气化时,翅片管容易出现结冰状态,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停止对液相介质的气化工作,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的工作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液相介质在其翅片管内长时间进行气化时,翅片管容易出现结冰状态,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停止对液相介质的气化工作,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的工作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喷雾式气化器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喷雾式气化器组,包括雾化装置、控制装置、第一气化装置和第二气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用于将液相介质转变为雾状介质,所述雾状介质在所述雾化装置内呈不规则流动;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入口设置在所述雾化装置的顶部或侧壁顶端上;所述第二气化装置的入口设置在所述雾化装置的底部或侧壁底端上;在所述气化器组设置的区域内,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气化装置的出口相互隔离;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可启闭的控制所述雾化装置、所述第一气化装置和所述第二气化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化装置包括立式翅片管,所述立式翅片管设置在所述雾化装置的侧部,所述立式翅片管与所述雾化装置相通;所述雾状介质在所述第一气化装置内转变为气相介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气化装置包括卧式翅片管,所述卧式翅片管设置在所述雾化装置的底端下方,所述卧式翅片管与所述雾化装置相通;所述液相介质在所述第二气化装置内转变为液相介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阀、液位计和控制器,所述控制阀和所述液位计分别通过电缆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入口、所述第二气化装置的入口和所述雾化装置的入口分别设置所述控制阀;所述液位计设置在所述雾化装置的内腔底部;所述液位计的输出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器中,任一个所述控制阀分别能够接收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出口处,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电缆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流量计,所述流量计设置在所述雾化装置的入口处,所述流量计通过电缆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至少2个所述第一气化装置的入口分别与所述雾化装置相通。

  进一步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气化装置呈导通状态时,其余的所述第一气化装置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气化装置呈截断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双流体喷嘴、导流筒和气相增压管,所述双流体喷嘴设置在所述导流筒内,所述气相增压管与所述双流体喷嘴相通;液相介质通过导管流入所述双流体喷嘴;气相介质通过所述气相增压管流入所述双流体喷嘴;当所述气相介质的气压大于所述双流体喷嘴的预设压力时,所述液相介质在所述导流筒内转变为所述雾状介质。

  进一步的,所述双流体喷嘴包括气相流动腔、液相流动腔和喷孔;所述气相流动腔和所述液相流动腔相互隔离,所述液相流动腔容纳在所述气相流动腔的内部,且液相流动腔的出口容纳在所述气相流动腔的内部;所述喷孔分别与所述气相流动腔和所述液相流动腔相通,所述液相介质和所述气相介质的混合物通过所述喷孔喷出后形成所述雾状介质和所述气相介质的混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通过设置雾化装置,使得液相介质在雾化装置内转变为雾状介质,通过设置第一气化装置,使得雾状介质在第一气化装置的内部流动时的热交换效率较高,延长了第一气化装置的结冰时间,通过设置第二气化装置,使得第一气化装置保持良好的热交换效率,以及使得第一气化装置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升温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延长了第一气化装置的结冰时间,从而提高了液相介质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进行气化的气化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液相介质在其翅片管内长时间进行气化时,翅片管容易出现结冰状态,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停止对液相介质的气化工作,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的工作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至少2个第一气化装置的喷雾式气化器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流体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液相介质在其翅片管内长时间进行气化时,翅片管容易出现结冰状态,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停止对液相介质的气化工作,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的工作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喷雾式气化器组。

  参见图1或图2,喷雾式气化器组,包括雾化装置1、控制装置(图中未出示)、第一气化装置2和第二气化装置3;雾化装置1用于将液相介质转变为雾状介质,雾状介质在雾化装置1内呈不规则流动;第一气化装置2的入口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顶部或侧壁顶端上;第二气化装置3的入口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底部或侧壁底端上;在气化器组设置的区域内,第一气化装置2的出口和第二气化装置3的出口相互隔离;控制装置用于可启闭的控制雾化装置1、第一气化装置2和第二气化装置3。

  其中,液相介质流入雾化装置1内,按照预设压力,液相介质通过雾化装置1转变为雾状介质。

  雾状介质在雾化装置1的内腔中呈不规则的流动状;例如:雾状介质由雾化装置1内腔的顶部向其底部流动,雾状介质受到雾化装置1的内腔的底部阻碍后产生变向流动,雾状介质再由雾化装置1内腔的底部向雾化装置1内腔的顶部流动;又如:雾状介质由雾化装置1内腔的顶部向其内壁流动,雾状介质受到雾化装置1的内壁的阻碍后产生变向流动,雾状介质再由雾化装置1的内壁向其底部流动,雾状介质受到雾化装置1的内腔的底部阻碍后产生变向流动,雾状介质接着由雾化装置1内腔的底部向雾化装置1内腔的顶部流动。

  雾状介质通过设置在雾化装置1顶部的第一气化装置2入口,流入第一气化装置2内;在第一气化装置2内流动的雾状介质,其不断的与第一气化装置2的内壁接触,从而形成雾状介质通过第一气化装置2与外部空气形成热交换结构;雾化介质通过第一气化装置2吸收了外部空气的热量之后,雾状介质的温度提升至沸点温度,从而转变为气相介质。

  气相介质通过第一气化装置2的出口排出。

  应当理解的是,液相介质呈低温液态状,雾状介质同样呈低温液态状,二者的区别是:液相介质是由众多的液态状颗粒汇聚而成的一个连续的总体,而雾状介质是相互之间呈分散状态的液态状颗粒。

  应当理解的是,液相介质在第一气化装置2内吸收外部空气的热量之后,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二者为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即同一种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例如:液相介质为液氧,液氧在第一气化装置2内通过吸收外部空气的热量之后,液氧的温度升高到沸点,从而转变为氧气。

  应当注意的是,现有技术中的仅具有翅片管的气化器中,单位体积的液相介质仅能够在其中一段翅片管中形转变为气相介质。而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单位体积液相介质通过雾化装置1转变为雾状介质之后,单位体积的液相介质的总体积保持不变,但其与外部的接触面积增大;单一的雾状介质呈液态状颗粒,其质量小、体积小,可以随着气体的流动而流动。雾状介质在第一气化装置2内流动,能够与第一气化装置2的内壁,逐渐的形成热交换结构,从而使得单位液相介质转变为雾状介质之后,扩大了单位液相介质的热交换面积。

  当雾化装置1长时间工作之后,一部分雾状介质遇到雾化装置1内腔的内壁或底部的阻碍时,一部分雾状介质在内壁或底部的表面汇聚而再次转变为液相介质;该液相介质聚集在雾化装置1内腔的底部。此时,将第一气化装置2和雾化装置1分别关闭,同时,将第二气化装置3开启呈与雾化装置1相通的状态,聚集在雾化装置1内腔的底部的液相介质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3内;将第二气化装置3关闭、同时将第一气化装置2和雾化装置1分别再次开开启;此时,液相介质依旧通过雾化装置1在其内腔中转变为雾状介质,并且该在其内腔中转变的雾状介质通过第一气化装置2继续转变为气相介质;而已经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3内的液相介质,其通过第二气化装置3与外部空气形成热交换结构,从而使得该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3内的液相介质呈空温式气化状态;该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3内的液相介质转变为气相介质之后,气相介质从第二气化装置3的出口排出。

  为了避免第二气化装置3内的气相介质与第一气化装置2内的气相介质形成气压干扰,需要在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的范围内,将第一气化装置2的出口与第二气化装置3的出口设置为相互隔离的状态。

  在前述内容中,已经阐明单位体积的液相介质通过雾化装置1转边为雾状介质之后,单位体积的液相介质的表面积增大,同时,雾状介质能够持续的在第一气化装置2内与其内壁相接触;换句话说,第一气化装置2的内腔中,其单位面积的内壁上,能够接触到的雾状介质仅仅为单位体积的液相介质的其中一部分,从而使得单位面积的内壁相对于其能够接触到的雾状介质,其所具备的热交换效率,远远超过现有技术的气化器中,单位面积的翅片管与液相介质的热交换效率;因而,液相介质通过雾化装置1转变为雾状介质之后,雾状介质再通过第一气化装置2与外部空气形成的热交换结构,使得第一气化装置2相对于其内部的雾状介质具有较高的热交换效率,从而使得雾状介质在持续流入第一气化装置2内时,可以持续的相对于第一气化装置2保持较高的热交换效率,使得第一气化装置2的温度降低的速度减缓,从而延长了第一气化装置2趋于结冰的时间。

  此外,汇聚在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通过第二气化装置3与外部空气形成热交换结构,能够保证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的液位,其长时间的处于可控状态,从而能够防止液相介质的液位过高而流入第一气化装置2,使得第一气化装置2保持良好的热交换效率。以及,在切换第一气化装置2、雾化装置1和第二气化装置3的过程中,以及在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3内的过程中,第一气化装置2能够具有短时间的‘停工’状态,使得第一气化装置2能够获得升温的趋势,使得第一气化装置2的温度降低的速度再次减缓,从而更好的延长了第一气化装置2趋于结冰的时间。

  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通过设置雾化装置,使得液相介质在雾化装置内转变为雾状介质,通过设置第一气化装置,使得雾状介质在第一气化装置的内部流动时的热交换效率较高,延长了第一气化装置的结冰时间,通过设置第二气化装置,使得第一气化装置保持良好的热交换效率,以及使得第一气化装置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升温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延长了第一气化装置的结冰时间,从而提高了液相介质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进行气化的气化效率。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气化器,液相介质在其翅片管内长时间进行气化时,翅片管容易出现结冰状态,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停止对液相介质的气化工作,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气化器的工作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参见图1或图2,第一气化装置2包括立式翅片管,立式翅片管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侧部,立式翅片管与雾化装置1相通;

  雾状介质在第一气化装置2内转变为气相介质。

  其中,立式翅片管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有利于降低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的制造成本。多段立式翅片管既可以呈串联方式连接,也可以呈并联方式连接;当多段立式翅片管呈串联方式连接时,第一气化装置2具有一个管入口和一个管出口,其管入口设置在前述的雾化装置1上,使得雾化装置1的内腔能够与第一气化装置2的内腔相通,其管出口用于气相介质排出第一气化装置2;当多段立式翅片管呈并联方式连接时,在多段立式翅片管的两端应当分别设置连接管,且任一个连接管应当分别呈一端截止的管状,从而使得第一气化装置2具有一个管入口和一个管出口,其管入口和管出口的位置、作用和连接方式等均与前述的串联式的多段立式翅片管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节省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所能够占据的空间,应当将多段立式翅片管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侧部,并且任一个立式翅片管的管腔延伸方向,应当与雾化装置1的中心线相互平行。液相介质在雾化装置1的内腔中转变为雾状介质,雾状介质由雾化装置1的内腔注入第一气化装置2的内腔中;若第一气化装置2为多段立式翅片管呈串联式的连接,则雾状介质沿着串联式的多段立式翅片管的内腔,逐渐的与其内壁接触,从而使得雾状介质通过立式翅片管与外部空气呈热交换结构;若第一气化装置2为多段立式翅片管呈并联式的连接,则雾状介质通过前述的连接管进入到任一段立式翅片管内,再逐渐的与任一段立式翅片管的内壁接触,从而使得雾状介质通过立式翅片管与外部空气呈热交换结构;雾状介质通过立式翅片管吸收外部空气的热量,从而转变为气相介质,该气相介质通过串联式或并联式的多段立式翅片管的管出口排出。

  应当理解的是,立式翅片管的本质为普通的翅片管,普通的翅片管安装在雾化装置1的侧部,并且普通的翅片管相对于水平面垂直。

  进一步的,参见图1或图2,第二气化装置3包括卧式翅片管,卧式翅片管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底端下方,卧式翅片管与雾化装置1相通;

  液相介质在第二气化装置3内转变为液相介质。

  其中,卧式翅片管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有利于降低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的制造成本。为了便于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3的内腔中,第二气化装置3应当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底部;然而,在实际制造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时,雾化装置1的底部与地面或底座之间的间距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将普通的翅片管采用卧式的方式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底部与底面或底座之间;换句话说,卧式翅片管的本质为普通的翅片管,普通的翅片管安装在雾化装置1的底部,并且普通的翅片管相对于水平面平行。将卧式翅片管安装在雾化装置1的底部,一方面便于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流入到卧式翅片管内,从而避免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过多而流入第一气化装置2内,影响到第一气化装置2的气化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本发明提供的气化器组的占地面积较小,并且充分的利用了气化器组的垂直高度所形成的空间。

  当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达到预设调节时,将第一气化装置2和雾化装置1的入口分别关闭,同时,将第二气化装置3的入口开启,液相介质由雾化装置1的内腔流入卧式翅片管中;应当理解的是,为了减少启闭第一气化装置2、雾化装置1和第二气化装置3的次数,最好是将卧式翅片管的内管腔的体积,与前述的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的体积相匹配的设置,使得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能够一次性的全部流入到卧式翅片管中,从而减少第一气化装置2、雾化装置1和第二气化装置3的启闭次数。此外,为了使得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快速的流入到卧式翅片管内,应当关闭雾化装置1,以避免雾状介质持续的在雾化装置1内汇聚而形成液相介质。

  液相介质流入卧式翅片管之后,将卧式翅片管的入口关闭(即将第二气化装置3的入口关闭),同时,再次开启第一气化装置2和雾化装置1;以及液相介质在卧式翅片管内与外部空气形成热交换结构,液相介质通过吸收外部空气的热量而转变为气相介质,该气相介质从卧式翅片管的出口排出。

  应当注意的是,为了避免第二气化装置3的气相介质注入到第一气化装置2的内腔中,从而减弱第一气化装置2的气相介质的流动压力,需要在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所占据的空间内,将第一气化装置2的管出口和第二气化装置3的出口设置为相互隔离的形式,从而避免两个气化装置的气相介质相互干扰;以及,应当将第一气化装置2和第二气化装置3的工作过程看做一个整体的工作过程,在任一时间段内,第一气化装置2或第二气化装置3均能够向外输出气相介质。

  进一步的,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阀(图中未出示)、液位计(图中未出示)和控制器(图中未出示),控制阀和液位计分别通过电缆与控制器连接;

  第一气化装置2的入口、第二气化装置3的入口和雾化装置1的入口分别设置控制阀;

  液位计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内腔底部;

  液位计的输出信号传输至控制器中,任一个控制阀分别能够接收控制器的控制信号。

  其中,为了实现第一气化装置2、雾化装置1和第二气化装置3的启闭,应当分别在该三种装置的入口处设置控制阀;控制阀的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且使用便利,尤其是将控制阀与控制器通过电缆连接之后,控制阀可以接收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而呈导通状态或截断状态。在雾化装置1的内腔底部设置液位计,能够方便的获取液相介质的液位信号,将该液位信号通过电缆传输到控制器中,控制器根据液位信号和预设液位参数进行比较,从而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阀接收到该控制信号之后,控制阀根据该控制信号在截断状态和导通状态之间转变;因而,通过液位计、控制器和控制阀,能够组成闭环控制结构,从而使得第一气化装置2、第二气化装置3和雾化装置1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效果。

  例如: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处于初始状态时,控制器输出第一控制信号,雾化装置1入口处的控制阀和第一气化装置2入口处的控制阀分别接收到该第一控制信号,并且分别根据该第一控制信号呈导通状态;此时,液相介质流入到雾化装置1内,并且通过雾化装置1转变为雾状介质,雾状介质由雾化装置1的内腔注入到第一气化装置2的内腔中,雾状介质在第一气化装置2的内腔中转变为气相介质,该气相介质通过第一气化装置2的出口排出;以及,在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雾化器长时间处于初始状态时,雾状介质在雾化装置1的内腔中呈不规则流动状,一部分雾状介质接触到其内腔的内壁或底部之后汇聚而转变为液相介质,液相介质在雾化装置1的内腔,其液面逐渐升高,液位计将液相介质的液位电信号传输至控制器中;控制器根据液位电信号和预设液位参数进行对比,若液位电信号不满足预设液位参数,则控制器继续输出前述的第一控制信号;若液位电信号满足预设液位参数,则控制器中断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并且控制器输出第二控制信号,此时,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处于第二状态。

  接着,在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气化装置2入口的控制阀和雾化装置1入口的控制阀分别失去第一控制信号,并且第一气化装置2入口的控制阀和雾化装置1入口的控制阀,分别由导通状态转变为截断状态;同时,第二气化装置3入口的控制阀获得前述的第二控制信号,第二气化装置3入口的控制阀由截断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此时,雾化装置1的内腔与第二气化装置3的内腔相通,雾化装置1内的液相介质逐渐的流入到第二气化装置3的内腔中;同时,在液相介质排出雾化装置1的过程中,液相介质的液面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使得液位计输出的液位电信号产生改变,当液位电信号不满足预设液位参数时,控制器中断第二控制信号,并且控制器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此时,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处于第三状态。

  接着,在本发明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二气化装置3入口的控制阀失去第二控制信号,并且第二气化装置3入口的控制阀,由导通状态转变为截断状态;同时,第一气化装置2入口的控制阀和雾化装置1入口的控制阀,分别再次获取第一控制信号,以及第一气化装置2入口的控制阀和雾化装置1入口的控制阀,分别由截断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

  在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长时间的使用时,通过液位计、控制器和控制阀组成的自动控制结构,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顺序间隔的切换,从而使得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组具备了自动控制的效果。

  更好的,控制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图中未出示),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气化装置2的出口处,温度传感器通过电缆与控制器连接。

  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并且将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控制阀组成另一种自动控制结构,同样能够获得如前述的具有液位计自动控制结构的自动控制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温度传感器应当设置在第一气化装置2的出口处,用于检测气相介质的出口温度。

  更好的,控制装置还包括流量计(图中未出示),流量计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入口处,流量计通过电缆与控制器连接。

  通过设置流量计,并且将流量计、控制器和控制阀组成再一种自动控制结构,同样能够获得如前述的具有液位计自动控制结构的自动控制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流量计应当设置在雾化装置1的入口处,用于检测液相介质的流量。

  进一步的,参见图2,在前述的所有方案基础上,最好是在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中设置至少2个第一气化装置2,并且至少2个第一气化装置2的入口分别与雾化装置1相通。

  其中,在至少2个第一气化装置2的入口上分别设置前述的控制阀,并且至少2个第一气化装置2通过控制器和控制阀形成有且只有一个第一气化装置2处于导通状态、其余的第一气化装置2处于截断状态的形式;原本呈导通状态的第一气化装置2长时间工作之后,第一气化装置2的表面趋于结冰之前,通过控制器和控制阀将原本为导通状态的第一气化装置2转变为呈截断状态,同时,将原本为截断状态的第一气化装置2转变为呈导通状态,从而使得趋于结冰的第一气化装置2通过外部空气的温度而趋于升温。

  因此,通过设置至少2个第一气化装置2,并且将至少2个第一气化装置2按照预设规则在导通状态和截断状态之间切换,能够有效的避免任一个第一气化装置2结冰,从而提高本发明提供的喷雾式气化器的气化效率。

  此外,应当理解的是,至少2个第一气化装置2可以同时呈导通状态,从而使得雾化介质能够同时在至少2个第一气化装置2内获得更大的热交换面积。

  进一步的,参见图3,在前述所有的技术方案中,雾化装置1包括双流体喷嘴101、导流筒102和气相增压管103,双流体喷嘴101设置在导流筒102内,气相增压管103与双流体喷嘴101相通;液相介质通过导管流入双流体喷嘴101;气相介质通过气相增压管103流入双流体喷嘴101;当气相介质的气压大于双流体喷嘴101的预设压力时,液相介质在导流筒102内转变为雾状介质。

  其中,液相介质在源于气相增压管103的气相介质的压力下,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的混合物通过双流体喷嘴101转变为雾状介质和气相介质的混合物,雾状介质在气相介质的压力作用下,在导流筒102的内腔中呈不规则流动状。雾状介质和气相介质的混合物由导流筒102注入到第一气化装置2内,雾状介质在第一气化装置2内转变为气相介质,再由第一气化装置2排出。

  应当理解的是,液相介质和源于气相增压管103的气相介质为同一种物质的两种状态,例如液相介质为液氧,其吸收热量而沸腾后转变为氧气,而源于气相增压管103的气相介质为氧气。

  采用具有双流体喷嘴101的雾化装置1,一方面,液相介质通过双流体喷嘴101转变为雾状介质时,雾状介质的颗粒更小,易于随着气相介质流动,另一方面,通过气相介质的压力转变为雾状介质之后,雾状介质仅在气相介质压力下即可在导流筒102内、以及在第一气化装置2内流动,不需要对雾状介质进行再次增压。

  进一步的,参见图4,双流体喷嘴101包括气相流动腔11、液相流动腔12和喷孔13;

  气相流动腔11和液相流动腔12相互隔离,液相流动腔12容纳在气相流动腔11的内部,且液相流动腔12的出口容纳在气相流动腔11的内部;

  喷孔13分别与气相流动腔11和液相流动腔12相通,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的混合物通过喷孔13喷出后形成雾状介质和气相介质的混合物。

  其中,液相介质通过液相流动腔12传输至喷孔13处,同时,气相介质通过气相流动腔11传输至喷孔13处,液相介质在气相介质的压力下,二者的混合物由喷孔13喷出并形成雾状介质和气相介质的混合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喷雾式气化器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