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供暖通风> 软化装置独创技术28185字

软化装置

2021-03-10 22:36:40

软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软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压陆地电缆以及110KV的电缆上均会涂覆防腐保护层,一般的,选择在电缆铝外层涂覆沥青层进行防腐,在涂覆塑料护套。但是当电缆作为电缆附件时,则需要将电缆外层的防腐保护层去除。但是由于该保护层较厚,且电缆与沥青层粘接牢固,剥除操作就会比较困难。传统技术中,大多采用煤气枪加热保护层,以使得沥青层和塑料护套软化进而切除清理。然而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万一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保护层燃烧起火,甚至烫伤操作人员。更何况大多数剥除操作均在变电站场施工,危险系数更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剥除电缆保护套时风险系数较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软化装置。

  一种软化装置,包括:

  加热机构;

  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安装于电缆,所述支撑机构具有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沿电缆的周向设置;所述加热机构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至所述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内具有热气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风筒和引风件;

  所述风筒能够套设于电缆的外侧,所述循环风道设置于所述风筒内,所述引风件和所述加热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循环风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旋转架;

  所述风筒罩设于所述旋转架的外侧,所述旋转架背离所述风筒的一侧设置有滚动面,所述滚动面用于与电缆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风筒与所述旋转架同步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架包括架体和多个调节柱;

  多个所述调节柱绕所述架体的轴线间隔布置,每个所述调节柱朝向电缆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滚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柱包括调节杆体、调节块和安装帽;

  所述调节杆体穿过所述风筒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帽连接,所述滚珠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帽;所述调节杆体远离所述风筒的一端与所述调节块螺纹旋接;

  转动所述调节块,所述调节杆体能够相对所述风筒沿所述风筒的径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筒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以及第四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卷绕于所述旋转架,所述第一挡板设置有缺口,且所述第二挡板能够扣设于所述缺口处,所述第三挡板和所述第四挡板相对且间隔布置于所述旋转架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筒内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安装于所述引风件的出风端;所述加热机构安装于所述引风件的出风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风件包括第一轮盘、第二轮盘和多个风叶;

  所述第一轮盘和所述第二轮盘相对且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轮盘和所述第二轮盘转动连接于所述风筒,多个所述风叶绕所述第一轮盘和所述第二轮盘的轴线间隔排布,且每个所述风叶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轮盘和所述第二轮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盘设置有多个第一插嵌口,且多个所述第一插嵌口绕所述第一轮盘的轴线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第一插嵌口均对应插接有所述风叶;

  和/或,所述第二轮盘设置有多个第二插嵌口,多个所述第二插嵌口绕所述第二轮盘的轴线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第二插嵌口均对应插接有所述风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加热棒;

  所述加热棒具有加热段和连接于所述加热段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安装于所述风筒,所述加热段伸入所述循环风道;所述加热棒与所述风筒同步转动。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软化装置,包括加热机构和支撑机构。其中,支撑机构安装在电缆上,且支撑机构具有循环风道,该循环风道沿电缆的轴向设置。加热机构能够产生热量,且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循环风道内,位于循环风道内的冷气流吸热后转化为热气流,并在循环风道内循环流动。热气流在流动的同时能够将携带的热量传递至位于电缆外侧的保护层,进而使得保护层逐渐软化,便于剥除。也就是说,该软化装置能够在电缆的外侧形成环绕电缆设置的循环风道,并通过加热机构向位于循环风道内的冷气流传递热量,以使得循环风道内的冷气流加热为热气流,通过热气流在循环风道内的流动加热保护层。在整个加热过程中,无需加热机构直接加热电缆,从而降低电缆被燃烧的风险。同时,在加热过程中也无需操作人员全程操作,进而降低烫伤操作人员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无第四挡板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的第一局部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的第二局部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引风件安装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引风件的局部爆炸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旋转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调节柱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滚珠安装的局部断面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安装于电缆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安装于电缆的局部示意图。

  图标:10-加热机构;11-加热棒;20-支撑机构;21-风筒;22-引风件;23-旋转架;24-循环风道;30-电缆;211-第一挡板;212-第二挡板;213-第三挡板;214-第四挡板;215-导风板;216-第五挡板;221-第一轮盘;222-第二轮盘;223-风叶;224-电机;225-转轴;231-架体;232-调节柱;2111-缺口;2112-延伸板;2121-高阶部分;2122-低阶部分;2123-连板;2151-翘曲延伸部;2311-第一环架;2312-第二环架;2313-连接柱;2321-调节杆体;2322-调节块;2323-安装帽;2324-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11和图12,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的示意图,图1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安装于电缆的示意图,图12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安装于电缆的局部示意图。结合图、图11和图12,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软化装置,包括加热机构10和支撑机构20。其中,支撑机构20安装于电缆30,支撑机构20具有循环风道24,且循环风道24沿电缆30的周向设置。加热机构10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循环风道24,使得循环风道24内充满热气流,进而通过热气流加热电缆30的保护层。

  在实际使用时,先将支撑机构20安装在电缆30上,使得支撑机构20内的循环风道24环绕电缆30设置,且循环风道24内存在有循环流动的空气。其中,加热机构10可以采用电加热的方式以产生热量。此时,打开加热机构10,加热机构10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循环风道24内,以加热位于循环风道24内的循环空气。也就是说,位于循环风道24内的循环空气,不仅环绕电缆30流动,而且能够吸收来自加热机构10的热量,进而变成热气流。热气流在环绕电缆30流动的同时,又能够将热量传递至电缆30,进而实现加热电缆30保护层的目的。电缆30保护层在被热气流加热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软化,进而便于剥除。

  即:本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通过在电缆30的外侧形成环绕电缆30设置的循环风道24,并通过加热机构10向位于循环风道24内的冷气流传递热量,以使得循环风道24内的冷气流加热为热气流,通过热气流在循环风道24内的循环流动持续加热电缆30上的保护层。在整个加热过程中,无需加热机构10直接作用于电缆30,也就降低电缆30与明火接触的风险,从而降低电缆30被燃烧的风险。同时,在加热过程中无需操作人员全程操作,进而降低烫伤操作人员的风险。综上,该软化装置有效降低剥除电缆30保护层时存在的危险,提高操作安全性和人身安全。

  参阅图2和图3,图2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无第四挡板的侧视图,图3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的爆炸图。结合图1、图2、图3、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机构20包括风筒21和引风件22;风筒21能够套设于电缆30的外侧,循环风道24设置于风筒21内,引风件22和加热机构10均安装于循环风道24内。

  具体的,风筒21的长度方向与电缆30的长度方向相同,且沿风筒2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电缆孔,以便于风筒21套设在电缆30的外侧。当风筒21套设于电缆30时,循环风道24设置在风筒21的内壁与电缆30的外壁之间。因此,加热机构10加热的是位于电缆30外侧且位于风筒21内侧的气流,使之被加热形成热气流。同时,引风件22设置在风筒21内,且位于循环风道24内。引风件22能够产生促使气流沿循环风道24流动的动力,以便于在循环风道24内形成循环流动的气流,持续加热电缆30的保护层。

  参阅图8,图8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旋转架的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2、图3、图8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机构20还包括旋转架23;风筒21罩设于旋转架23的外侧,旋转架23背离风筒21的一侧设置有滚动面,滚动面用于与电缆30的侧壁转动连接,风筒21与旋转架23同步移动。

  具体的,旋转架23的设置用于支撑风筒21,风筒21罩设在旋转架23的外侧,以便于循环风道24的形成。引风件22安装在风筒21上,且位于风筒21朝向电缆30的一侧,以便于作用于循环风道24内的气流,促使气流沿循环风道24流动,也就是促使气流绕电缆30外侧流动。其中,旋转架23朝向电缆30的一侧设置有滚动面,以便于旋转架23能够绕电缆30的轴线方向转动,风筒21和引风件22随旋转架23同步转动,提高该软化装置相对电缆30安装的灵活性。

  参阅图4和图5,图4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的第一局部爆炸图,图5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的第二局部爆炸图。请结合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机构10包括加热棒11;加热棒11具有加热段和连接于加热段的连接段,连接段安装于风筒21,加热段伸入循环风道24;加热棒11与风筒21同步转动。也就是说,在风筒21的一端的端面设置有安装孔,加热棒11的加热段通过安装孔伸入至循环风道24内,且加热棒11的连接段与安装孔的孔壁连接,进而实现加热棒11相对风筒21的安装。其中,加热棒11采用电加热的形式。

  在实际使用时,旋转架23绕电缆30的轴线转动时,风筒21随旋转架23同步转动,风筒21的转动能够带动安装于风筒21的引风件22和加热棒11同步转动。这样的设置,便于调整加热棒11相对于电缆30的安装位置,使得加热棒11产生的热量能够均匀的分散至电缆30的周向各处,并降低加热棒11只作用于电缆30一处而导致电缆30受热过度而引燃的风险。同时,这样的设置,能够加速空气在循环风道24内的流转,以便于更高效的加热电缆30的保护层,提高软化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架23包括架体231和多个调节柱232;多个调节柱232绕架体231的轴线间隔布置,每个调节柱232朝向电缆30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滚珠2324。

  具体的,架体231包括第一环架2311、第二环架2312以及多个连接柱2313,第一环架2311和第二环架2312相对且间隔布置,多个连接柱2313设置在第一环架2311和第二环架2312之间,且多个连接柱2313绕架体231的轴线间隔布置。每个连接柱2313的一端固设于第一环架2311,另一端固设于第二环架2312。通过这样的设置,形成圆柱体结构的架体231,以便于支撑风筒21。调节柱232沿架体231的径向延伸,且多个调节柱232能够分别绕第一环架2311和第二环架2312的轴线间隔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柱2313的数量为四个,每个连接柱2313的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一环架2311朝向第二环架2312的端面和第二环架2312朝向第一环架2311的端面。调节柱232的数量为八个,且四个调节柱232为一组,分别安装于第一环架2311和第二环架2312。也就是说,在绕第一环架2311的轴线方向间隔均布有四个调节柱232,且每个调节柱232沿第一环架2311的径向贯穿第一环架2311,滚珠2324设置在调节柱232朝向第一环架2311的轴线的一端。同时,绕第二环架2312的轴线方向间隔均布有四个调节柱232,且每个调节柱232沿第二环架2312的径向贯穿第二环架2312,滚珠2324设置在调节柱232朝向第二环架2312的轴线一端。通过八个调节柱232上的滚珠2324共同形成旋转架23上的滚动面,以便于旋转架23能够沿电缆30的周向转动。

  其中,第一环架2311和第二环架2312中至少一者具有切口,以便于安装电缆30。即:可以是第一环架2311和第二环架2312均具有切口,或者仅第一环架2311具有切口,或者仅第二环架2312具有切口。当然,如果需要加热软化的部分距离电缆30的断面较近,也可以是第一环架2311和第二环架2312上均无切口,可直接套设在电缆30外侧。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其只要能够便于将架体231相对电缆30安装即可。

  参阅图9和图10,图9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调节柱的示意图,图10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滚珠安装的局部断面图。请结合8-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柱232包括调节杆体2321、调节块2322和安装帽2323;调节杆体2321穿过风筒21的一端与安装帽2323连接,滚珠2324转动连接于安装帽2323;调节杆体2321远离风筒21的一端与调节块2322螺纹旋接;转动调节块2322,调节杆体2321能够相对风筒21沿风筒21的径向移动。

  具体的,调节块2322设置有沿调节柱232的长度方向贯穿的通孔,且在通孔的孔壁设置有内螺纹。调节杆体2321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以便于与调节块2322上的内螺纹配合。安装帽2323固设于调节杆体2321朝向电缆30的一端,滚珠2324转动连接于安装帽2323。在实际使用时,转动调节块2322,促使调节杆体2321能够沿架体231的径向移动,安装帽2323和滚珠2324随调节杆体2321同步移动,进而适用于不同直径的电缆30的安装。当电缆30的直径较大时,促使调节杆体2321朝向远离电缆30的方向移动;当电缆30的直径较小时,促使调节杆体2321朝向靠近电缆30的方向移动。

  其中,调节柱232的设置,不仅便于旋转架23相对电缆30的滚动面的形成,而且通过调节柱232能够支撑电缆30,使得电缆30与风筒21的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以便于循环风道24的形成。

  参阅图6,图6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引风件安装的局部示意图。请结合图3-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筒21包括第一挡板211、第二挡板212、第三挡板213以及第四挡板214;第一挡板211卷绕于旋转架23,第一挡板211设置有缺口2111,第二挡板212能够扣设于缺口2111处,第三挡板213和第四挡板214相对且间隔布置于旋转架23的两端。

  具体的,第一挡板211沿旋转架23的轴向弯曲,并罩设在旋转架23的侧壁。且在第一挡板211上设置有缺口2111,缺口2111沿旋转架23的轴线方向延伸。同时,在第一挡板211上位于缺口2111一侧的断面处设置有延伸板2112,延伸板2112沿旋转架23的径向朝向远离旋转架23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挡板212扣设在缺口2111处,以缺口2111处具有延伸板2112的一侧为缺口2111的第一侧,则另一侧为缺口2111的第二侧。因此,第二挡板212的一侧与缺口2111的第二侧相接,第二挡板212的另一侧与延伸板2112的延伸末端连接。同时,第三挡板213和第四挡板214分别罩设在第一环架2311的外侧和第二环架2312的外侧。第三挡板213和第四挡板214均呈圆环结构,以便于套设在电缆30外侧,且第三挡板213的内环直径和第四挡板214的内环直径均与电缆30的直径相适配。第一挡板211卷绕至旋转架23后且沿旋转架23轴线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挡板213和第四挡板214连接,第二挡板212沿旋转架23轴线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挡板213和第四挡板214连接。

  即:通过第一挡板211、第二挡板212、第三挡板213以及第四挡板214共同配合形成罩设于旋转架23外侧的风筒21,进而在电缆30的外侧形成循环风道24,以便于利用热气流加热电缆30的保护层。其中,引风件22转动连接于第三挡板213和第四挡板214,加热板固设于第三挡板213。当然,也可以是引风件22仅转动连接于第三挡板213,加热板固设于第四挡板214。或者,引风件22仅转动连接于第四挡板214。无论采用哪一种设置方式,其只要能够实现引风件22和加热棒11分别相对于风筒21的安装即可。

  其中,第二挡板212设置为阶梯状。例如,以第二挡板212的高阶部分2121为远离旋转架23轴线的一部分,以第二挡板212的低阶部分2122为靠近旋转架23轴线的一部分,且高阶部分2121与低阶部分2122通过沿旋转架23径向延伸的连板2123相接。此时,引风件22安装于高阶部分2121,以便于为引风件22的工作提供较大的安装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3-图6,在可选的实施例中,风筒21内设置有导风板215,导风板215安装于引风件22的出风端;加热机构10安装于引风件22的出风端。

  其中,导风板215呈与旋转架23的直径相适配的弧形板,且在导风板215朝向第二挡板212的高阶部分2121设置有翘曲延伸部2151。导风板2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三挡板213和第四挡板214。当引风件22安装于第二挡板212的高阶部分2121时,导风板215位于引风件22朝向旋转架23的一侧。此时,导风板215与第二挡板212之间形成弧形风道,且该弧形风道与循环风道24连通。引风件22工作时产生的风力能够从该弧形风道流向循环风道24,沿循环风道24流动至引风件22的另一侧,再在引风件22的驱动下流向弧形风道,以此循环。也就是说,导风板215的设置为引风件22的风向流动起到导向的作用,促使引风件22引起的气流能够起始于导风板215所在的一侧循环流动。同时,导风板215上翘曲延伸部2151的设置,促使位于引风件22流出侧的风道与位于引风件22流进侧的风道之间存在高度差,更便于进行风向的导向作用,提高循环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第二挡板212沿旋转架23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成阶梯状结构的第五挡板216。此时,第二挡板212、导风板215以及两个第五挡板216共同形成安装于引风件22外侧风罩。上述的风筒21上设置有缺口2111,该风罩能够安装于缺口2111处,并与旋转架23固定连接。

  参阅图7,图7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化装置中引风件的局部爆炸图。结合图4和图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引风件22包括第一轮盘221、第二轮盘222和多个风叶223;第一轮盘221和第二轮盘222相对且间隔布置,且第一轮盘221和第二轮盘222均转动连接于风筒21,多个风叶223绕第一轮盘221和第二轮盘222的轴线间隔排布,且每个风叶223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轮盘221和第二轮盘222。

  具体的,引风件22还包括转轴225,转轴225转动连接于风筒21。其中,转轴22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轴225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分别连接于第一轮盘221和第二轮盘222,且两个转轴225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风筒21的两端。如此,实现第一轮盘221和第二轮盘222相对于风筒21的转动。多个风叶223绕第一轮盘221的轴线间隔均布,且每个风叶223的一端固接于第一轮盘221,另一个固接于第二轮盘222。当通过转轴225带动第一轮盘221和第二轮盘222转动时,多个风叶223随之同步转动,进而产生促使气流循环的动力。

  其中,两个转轴225中的一个与电机224的电机轴传动连接,进而实现引风件22的转动。其中,电机224的安装在风筒21的外侧,通过电机座相对于风筒21固定。其中,也可以是转轴225的数量为一个。此时,该转轴225设置在于电机224相对的一侧。例如,电机224的电机轴穿过第五挡板216与第二轮盘222键连接,则转轴225用于连接第一轮盘221和对应侧的第五挡板2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轮盘221设置有多个第一插嵌口,且多个第一插嵌口绕第一轮盘221的轴线间隔排布,每个第一插嵌口均对应插接有风叶223;第二轮盘222设置有多个第二插嵌口,多个第二插嵌口绕第二轮盘222的轴线间隔排布,每个第二插嵌口均对应插接有风叶223。其中,每个风叶223均呈弧形板设置,且每个风叶223的宽度沿第一轮盘221的径向延伸。多个第一插嵌口绕第一轮盘221的轴线间隔均布,多个第二插嵌口绕第二轮盘222的轴线间隔均布,且一个第一插嵌口对应一个第二插嵌口,并共同对应一个风叶223。

  需要补充的是,也可以是仅第一轮盘221设置多个第一插嵌口,而第二轮盘222设置多个第二插嵌槽。或者,仅第二轮盘222设置多个第二插嵌口,而第一轮盘221设置多个第一插嵌槽。无论采用哪一种设置方式,其只要能够实现多个风叶223分别相对第一轮盘221和第二轮盘222的安装,进而实现引风件22的效果即可。

  上述的软化装置在实际使用时步骤如下:

  根据不同的电缆30直径选择内环直径相适应的第三挡板213和第四挡板214,并将其对应的软化装置套设在电缆30外侧。调整软化装置相对于电缆30的位置,使得软化装置位于电缆30上需要软化的位置处。打开电机224的电源,使得电机224正常运转,通过电机224驱动引风件22工作。而后打开加热棒11的电源,使得加热棒11工作产生热量。加热棒11产生的热量能够发散至位于循环风道24内的空气,使得流通在循环风道24内的空气加热成热气流,以通过热气流加热电缆30外侧的保护层。同时,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够转动风筒21和沿电缆30的轴向移动风筒21,以便更均匀加热电缆30。待加热一段时间后,将软化装置移动至其他地方,并检查被加热部分是否达到软化要求。若达到软化要求,则先关闭加热棒11,待循环风道24内的气流冷却后关闭电机224。如此,实现电缆30外侧保护层的软化操作。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软化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