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发动机机器> 尾气降温装置及后处理器独创技术12114字

尾气降温装置及后处理器

2021-03-12 09:21:36

尾气降温装置及后处理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气排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尾气降温装置及后处理器。

  背景技术

  汽车尾气排放是大气重要污染源之一,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需要在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中设置后处理装置,后处理装置通常采用DOC(氧化性催化剂)+DPF(颗粒过滤器)+SCR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而DPF处理时需要对尾气气流周期性地进行再生,再生期间尾气气流的温度最高可以达到600℃以上,因此经过后处器装置处理后排出的尾气气流通常具有很高的温度,尾气气流到达地面时最高能达到390℃,高温的尾气气流在触碰到地面上的易燃易爆物时,很容易引燃易燃易爆物,从而引起火灾或者导致车辆自燃;高温的尾气气流也容易烫伤周围行人,给周围环境带来较高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汽车尾气排放的气温高,容易引燃易燃易爆物,给周围环境带来较高的安全隐患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尾气降温装置,在后处理装置的尾管上设置降温结构,使尾气气流充分换热降温,避免引燃易燃易爆物,降低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尾气降温装置,降温装置的进口端至出口端依次为连接筒、扩散锥及端盖;降温装置的连接筒固定连接在后处理器的尾管上,扩散锥的外表面开设有若干贯通的第一出气孔,端盖的外表面开设若干贯通的第二出气孔,端盖中央不开孔形成遮挡部,遮挡部正对尾管的出气口,若干第二出气孔位于遮挡部的外侧。

  尾气气流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扩散锥上的第一出气孔、端盖上的第二出气孔分散排出,增大了排放面积,降低了气流流速,尾气气流排出后与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时间相应增加,即尾气气流到到达地面前,与大气的换热面积及换热时间增加,使得尾气气流与大气充分换热降温,从而降低了到达地面的尾气气流的温度,到达地面的尾气气流最高温度可以降至200℃左右,降温效果明显;尾气气流充分吸热降温,避免了尾气气流引燃易燃易爆物,也降低了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扩散锥内部的扩散腔的体积较大,且扩散锥上的第一出气孔、端盖上的第二出气孔总的开孔数量多、总面积大,因此本实用新型对尾气气流的背压影响很小。本实用新型的端盖上的遮挡部对尾气气流起遮挡、分散的作用,尾气气流被遮挡部反弹回到分流腔,并通过分流腔分散从若干第二出气孔排出,降低了气流的流速、增大了排放面积;而且遮挡部正对着排气中心位置,将尾气气流的高温高速区打散,使得尾气气流在扩散腔内有一个回流、分散、降速、混合过程,对尾气气流有一个预先降温的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端盖为球冠形,其球冠面朝外凸起,遮挡部位于球冠表面的中央。

  若干第二出气孔呈环状布置。

  扩散锥内部形成入口小、出口大的扩散腔,小径端位于连接筒一侧、大径端位于端盖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扩散锥为锥筒形,扩散锥的小径端位于连接筒一侧、大径端位于端盖一侧,在扩散锥的内部形成入口小、出口大的扩散腔,尾气气流经扩散腔分散后进入端盖内,利于尾气气流均匀分散布置在端盖内。

  扩散锥为锥筒形、锥台形或扁锥形。

  所述第一出气孔开设在扩散锥下部的外表面。

  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孔为圆形、六边形、三角形或其他规则形状。

  一种后处理器,采用上述的尾气降温装置,后处理器的一端连接到发动机上,另一端固定有尾管,尾管的一端弯折朝下倾斜一定角度形成弯折部,降温装置位于弯折部的外端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弯折部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本实用新型的尾管的一端弯折朝下倾斜一定角度形成弯折部,弯折部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降温装置位于弯折部的外端部,扩散锥的第一出气孔、端盖的第二出气孔均朝向底面向下倾斜,从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孔排出的尾气气流线斜向下朝向地面流动,在保证尾气气流与大气有充分换热的面积和时间的同时,还避免了尾气气流向上反冲给车体带来安全隐患。

  降温装置通过螺纹、法兰紧固或卡箍连接固定在尾管上;或者降温装置通过焊接固定在尾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尾气气流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扩散锥上的第一出气孔、端盖上的第二出气孔分散排出,增大了排放面积,降低了气流流速,尾气气流排出后与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时间相应增加,即尾气气流到到达地面前,与大气的换热面积及换热时间增加,使得尾气气流与大气充分换热降温,从而降低了到达地面的尾气气流的温度,到达地面的尾气气流最高温度可以降至200℃左右,降温效果明显;尾气气流充分吸热降温,避免了尾气气流引燃易燃易爆物,也降低了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扩散锥内部的扩散腔的体积较大,且扩散锥上的第一出气孔、端盖上的第二出气孔总的开孔数量多、总面积大,因此本实用新型对尾气气流的背压影响很小。本实用新型的端盖上的遮挡部对尾气气流起遮挡、分散的作用,尾气气流被遮挡部反弹回到分流腔,并通过分流腔分散从若干第二出气孔排出,降低了气流的流速、增大了排放面积;而且遮挡部正对着排气中心位置,将尾气气流的高温高速区打散,使得尾气气流在扩散腔内有一个回流、分散、降速、混合过程,对尾气气流有一个预先降温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扩散锥为锥筒形,扩散锥的小径端位于连接筒一侧、大径端位于端盖一侧,在扩散锥的内部形成入口小、出口大的扩散腔,尾气气流经扩散腔分散后进入端盖内,利于尾气气流均匀分散布置在端盖内。

  本实用新型的尾管的一端弯折朝下倾斜一定角度形成弯折部,弯折部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降温装置位于弯折部的外端部,扩散锥的第一出气孔、端盖的第二出气孔均朝向底面向下倾斜,从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孔排出的尾气气流线斜向下朝向地面流动,在保证尾气气流与大气有充分换热的面积和时间的同时,还避免了尾气气流向上反冲给车体带来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后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中虚线为尾气气流流线。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中:1、后处理器;2、尾管;3、降温装置;4、气流线;5、连接筒;6、扩散锥;7、端盖;8、第一出气孔;9、第二出气孔;10、遮挡部;11、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后处理器1的一端通过管路连接到发动机上(图中未示出),另一端固定有尾管2,尾管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降温装置3,发动机排出的尾气通过管路进入后处理器1中进行后处理后,经尾管2、降温装置3排出到大气环境中。

  如图3所示,降温装置3整体为一端开口、一端闭合的花洒式结构,从进口端至出口端依次为连接筒5、扩散锥6及端盖7,连接筒5为圆筒形,通过焊接固定在尾管2上;扩散锥6为锥筒形,扩散锥6的小径端位于连接筒5一侧、大径端位于端盖7一侧,在扩散锥6的内部形成入口小、出口大的扩散腔,尾气气流经扩散腔分散后进入端盖7内,利于尾气气流均匀分散布置在端盖7内;扩散锥6下部的外表面上阵列开设有若干贯通的第一出气孔8,第一出气孔8分流一部分尾气气流;端盖7为球冠形,其球冠面朝外凸起,在内部形成有分流腔,利于尾气气流沿球冠面流动至第二出气孔9排出;如图4所示,端盖7的球冠表面中央不开孔形成遮挡部10,遮挡部10正对尾管2的出气口,端盖7的外表面、位于遮挡部10的外侧开设有若干贯通第二出气孔9,若干第二出气孔9在端盖7的球冠面上呈环状布置;遮挡部10对尾气气流起遮挡、分散的作用,尾气气流被遮挡部10反弹回到分流腔,并通过分流腔分散从若干第二出气孔9排出,降低了气流的流速、增大了排放面积;而且遮挡部10正对着排气中心位置,将尾气气流的高温高速区打散,使得尾气气流在扩散腔内有一个回流、分散、降速、混合过程,对尾气气流有一个预先降温的作用。尾气气流通过扩散锥6上的第一出气孔8、端盖7上的第二出气孔9分散排出,增大了排放面积,降低了气流流速,尾气气流排出后与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时间相应增加,即尾气气流到到达地面前,与大气的换热面积及换热时间增加,使得尾气气流与大气充分换热降温,从而降低了到达地面的尾气气流的温度,到达地面的尾气气流最高温度可以降至200℃左右,降温效果明显;尾气气流充分吸热降温,避免了尾气气流引燃易燃易爆物,也降低了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扩散锥6内部的扩散腔体积较大,且扩散锥6上的第一出气孔8、端盖7上的第二出气孔9总的开孔面积较大,因此本实用新型对尾气气流的背压影响很小。第一出气孔8、第二出气孔9为规则形状,比如圆形、六边形、三角形或其他规则形状,易于排布,便于加工。

  如图2所示,尾管2的一端弯折朝下倾斜一定角度形成弯折部11,弯折部11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为锐角,降温装置3位于弯折部11的外端部,扩散锥6的第一出气孔8、端盖7的第二出气孔9均朝向底面向下倾斜,从第一出气孔8、第二出气孔9排出的尾气气流线4斜向下朝向地面流动,在保证尾气气流与大气有充分换热的面积和时间的同时,还避免了尾气气流向上反冲给车体带来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发动机燃烧后产生的尾气气流通过管路输入后处理器1,后处理器1对尾气气流进行后处理后,通过尾管2进入降温装置3,降温装置3将尾气气流分散排出大气环境中。本实用新型将尾气气流分散排出,使尾气气流充分换热降温,避免引燃易燃易爆物,降低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比如,也可以在降温装置3的连接筒5及尾管2上分别设置螺纹或法兰,降温装置3通过螺纹或法兰紧固在尾管2上;降温装置3还可以通过卡箍连接固定在尾管2上;降温装置3通过螺纹、法兰或卡箍等可拆装方式紧固在尾管2上,可以实现快速拆装,便于采集发动机尾气,进行PEMS(车载尾气检测设备)检测,进行实时排放测试。扩散锥6也可以为锥台形或扁锥形,只要能形成入口小、出口大的扩散腔,实现气流扩散的目的即可。

《尾气降温装置及后处理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