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发动机机器> 气门润滑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独创技术15221字

气门润滑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

2021-01-31 19:49:29

气门润滑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门润滑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等机动车辆的发动机中,通常安装有气门机构,气门机构具有进气气门和排气气门之分,进气气门用于向发动机内输入空气,排气气门则用于将发动机工作产生的废气排出。以进气气门为例,通常由气门杆和气门套组成,气门杆插置在气门套内并可做往复运动,进而可控制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而实现助燃作用。

  在冷机状态下(即发动机未启动而处于冷却状态时),由于机油的粘度较高,且油路的出油口与气门杆端部的弹簧盘之间存在水平间距差,导致机油无法形成喷射油柱,机油在自重作用下无法滴落到弹簧盘上,造成气门杆及调节螺钉的润滑条件差,润滑不良,调节螺钉在与气门工作接触时产生较大噪音,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和摩托车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气门润滑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冷机状态时机油无法滴落到气门杆端部的弹簧盘上造成润滑条件效果差,引起噪音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气门润滑结构,其包括:

  缸头盖,所述缸头盖的内部形成有油路,所述油路具有喷油口;

  气门组件,所述气门组件设置于所述缸头盖与气缸头形成的腔室内,所述气门组件的端部设置有弹簧盘,所述喷油口布置于所述弹簧盘的斜上方;及

  导流体,所述导流体设置于所述缸头盖上,所述导流体形成有与所述喷油口连通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出油口位于所述弹簧盘的斜上方。

  上述方案的气门润滑结构应用安装于摩托车的发动机中,为一种实现气门润滑的改进型辅助结构,用以改善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下气门的自润滑能力。具体而言,缸头盖中由于设计制作了油路,使得在热机状态下,油路中的机油粘度低,流动性能好,可在压力作用下从喷油口喷出形成油柱,油柱可跨越气门组件与喷油口之间的横向间隔而最终喷洒到弹簧盘上起到润滑作用,改善气门的润滑条件,避免产生噪音。除此之外,当发动机未工作而处于冷机状态时,此时机油的温度低因而粘度高,流动性能相应变差,因而机油无法从喷油口喷射形成油柱而喷洒到弹簧盘上。此时,由于在缸头盖上加装了导流体,导流体的导流通道与喷油口连通,且导流通道的出油口延伸至气门组件的斜上方位置,如此一来,喷油口流出的机油则能够顺着导流通道继续流动并最终从出油口流出形成油束并滴落至弹簧盘上,润滑油进而再飞溅到气门杆和调节螺钉之间,保证冷机状态下气门杆与调节螺钉之间良好润滑。如此可有效解决冷机状态下因机油粘度大而无法形成油柱喷射到气门组件上的问题,保证气门润滑效果,避免噪音问题产生,提升发动机和摩托车的使用性能与体验。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体为筒状结构,所述导流体续接于所述喷油口的端面上,所述导流体的筒腔形成为所述导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油口为圆形,所述导流通道为圆柱形,所述喷油口的圆心与所述导流通道的中心线同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喷油口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体朝向所述气门组件的端部设有汇滴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滴结构为成型于所述导流体端部上的斜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上开设有引流凹槽,所述引流凹槽的端部汇聚于所述斜面的最低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滴结构为成型于所述导流体端部上的缩口。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气门润滑结构。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气门润滑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气门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缸头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缸头盖;11、油路;12、喷油口;20、气门组件;30、导流体;31、导流通道;32、斜面;321、低点;40、油柱;50、油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本申请要求保护一种摩托车,其可以是市面上常见的任意一种型号或结构的摩托车产品,例如是燃油型摩托、电动型摩托、混动型摩托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下面以燃油型摩托车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该燃油型摩托车除了机架、电控系统、传动系统、车轮之外,还包括发动机,发动机作为摩托车的心脏,用于提供正常行驶必不可少的动力。发动机中设有气门机构,气门机构通过作活塞运动用于为发动机燃烧燃料时供给含氧空气,或者将燃烧产生的废气从发动机内排出。本方案提出一种气门润滑结构,其包含气门机构之外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供油方式,用以辅助气门机构更为顺滑、可靠的静音工作。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气门润滑结构,包括:缸头盖10、气门组件20及导流体30。其中,所述缸头盖10形成有油路11,所述油路11具有喷油口12。如此可免去单独的外置油路11,利于简化发动机结构,提升可靠性。

  所述气门组件20设置于所述缸头盖10与气缸头形成的腔室内,所述气门组件20的端部设置有弹簧盘,所述喷油口12布置于所述弹簧盘的斜上方;所述导流体30设置于所述缸头盖10上,所述导流体30形成有与所述喷油口12连通的导流通道31,所述导流通道31的出油口位于所述弹簧盘的斜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气门组件20与喷油口12横向间隙的产生主要受缸头盖10结构和各部件安装布置位置所限而产生。所述导流体30设置于所述缸头盖10上,可以理解的导流体30可以是与缸头盖10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可拆卸组装的,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请继续参阅图1,综上,实施本申请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气门润滑结构应用安装于摩托车的发动机中,为一种实现气门润滑的改进型辅助结构,用以改善发动机处于冷机状态下气门的自润滑能力。具体而言,缸头盖10中由于设计制作了油路11,使得在热机状态下,油路11中的机油由于粘度低,流动性能好,可在压力作用下从喷油口12喷出形成油柱40,油柱40可跨越气门组件20与喷油口12之间的横向间隔而最终喷洒到弹簧盘上起到润滑作用,改善气门的润滑条件,避免产生噪音。除此之外,当发动机未工作而处于冷机状态时,此时机油的温度低因而粘度高,流动性能相应变差,因而机油无法从喷油口12喷射形成油柱40而喷洒到弹簧盘上。此时,由于在缸头盖10上加装了导流体30,导流体30的导流通道31与喷油口12连通,且导流通道31的出油口延伸至气门组件20的斜上方位置,如此一来,喷油口12流出的机油则能够顺着导流通道31继续流动并最终从出油口流出形成油束50并滴落至弹簧盘上,润滑油进而再飞溅到气门杆和调节螺钉之间,保证冷机状态下气门杆与调节螺钉之间良好润滑。如此可有效解决冷机状态下因机油粘度大而无法形成油柱40喷射到气门组件20上的问题,保证气门润滑效果,避免噪音问题产生,提升发动机和摩托车的使用性能与体验。

  可以理解的,导流体30的设置可用于弥补气门组件20与喷油口12之间的间隔,使流态的机油能够借助导流体30继续流动而横跨该间隔并最终根据自身重力作用而竖向滴落到气门组件20端面上。这种结构设计可以很好的适配粘度高、流动能力差的机油的润滑工作需要。

  且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导流体30的导流通道31是与喷油口12连通的,因而即便发动机处于热机状态下,机油也能够从喷油口12快速流入导流通道31,并最终从导流通道31的出油口喷射出而喷洒到气门组件20端面上,改善气门组件20与调节螺钉的润滑条件。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体30为筒状结构,所述导流体30续接于所述喷油口12的端面上,所述导流体30的筒腔形成为所述导流通道31。导流体30为筒状结构,成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并且筒状结构具有环向包围的封闭包壁结构,能够有效约束喷油口12流出的机油往四周溅射,保证机油完全供给到气门上,提高使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喷油口12为圆形,导流体30为圆柱筒体,因而所述导流通道31为圆柱形,所述喷油口12的圆心与所述导流通道31的中心线同轴设置。设计喷油口12为圆形,且导流通道31为圆柱形,成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加工。并且由于喷油口12的圆形与导流通道31的中心线同轴设置,使得机油从喷油口12流出后不会受到导流通道31侧壁的阻挡和干涉,且圆柱形的导流通道31内壁为光滑平顺的弧面,进一步可保证机油从油路11中出油顺畅,利于提升发动机的润滑效能。

  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流体30也可以是方柱体、棱柱体等结构,或者环向为半封闭的筒体结构,也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更进一步地,考虑到冷机状态下粘度高的机油流动能力差,为进一步确保机油进入导流体30内流动顺畅,所述导流通道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喷油口12的直径。此时导流通道31的侧壁不会对机油造成阻挡干涉,同时当导流通道31直径大于喷油口12时,导流通道31能够提供更大的容置空间允许机油流入,机油更容易汇聚在导流通道31内并向下汇聚成油束50而快速滴落到气门上,利于持续改善润滑效果。

  由于本方案中,导流通道31为具有一定截面尺寸的柱状腔体,机油由于存在粘度高的缺陷,使得机油容易从出油口的环向边沿的不同点位流出,导致部分机油可能无法正常滴落到弹簧盘上造成浪费。基于此,所述导流体30朝向所述气门组件20的端部设有汇滴结构。汇滴结构对机油具有聚拢效应,更易于使导流通道31内的机油汇聚到一个出油点位而滴落到弹簧盘上,从而避免上述问题发生。

  请继续参阅图2,一实施例中,所述汇滴结构为成型于所述导流体30端部上的斜面32。可以理解的,斜面32的设置使得导流体30的端部形成为类尖锥构型。斜面32的倾斜方向为从上端往右下端,或者右上

  端往左下端,但不论采用何种倾斜方式,均需要保证摩托车平放时,斜面32的最低点321恰好位于弹簧盘的正上方。如此一来,机油在自重作用下,可根据倾斜端面的轨迹特点有效流动并汇聚至斜面32的最低点321,且由于最低点321形成的尖锥部与机油的接触面积小,因而对机油的粘附力弱,使得粘度大的机油更容易脱离导流体30而形成油束50并持续滴落到弹簧盘上。

  特别地,所述导流通道31的内壁上开设有引流凹槽,所述引流凹槽的端部汇聚于所述斜面32的最低点321。引流凹槽对导流通道31内的机油具有引流作用,使机油更易于且更快速流动汇聚至斜面32的最低点321而滴落,利于提升机油的出油效率。

  可选地,引流凹槽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或现有技术中的任意构型,只要能够保证对机油起到引流效果即可。

  或者,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替代实施方案,所述汇滴结构还可以为成型于所述导流体30端部上的缩口。可以理解的,该缩口为类似于中性笔的笔尖用来限制滚珠的开口型缩口结构,区别仅在于本案中不需要安装滚珠,而仅需要借助该截面尺寸减缩的结构特性将导流通道31内的机油进行汇聚,并最终从缩口流出滴落到气门组件20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气门润滑结构、发动机及摩托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