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发动机机器> 机油加注组件及其保温套独创技术18819字

机油加注组件及其保温套

2021-01-31 19:36:11

机油加注组件及其保温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发动机的机油加注组件。

  背景技术

  在部分车辆的布置结构中,往往需要基于安装或者包装的要求在发动机缸盖的机油加注口布置加注管,以方便加注机油。所述加注管在车辆行驶时受到冷风冲击,管内的汽化水与机油的混合物在极端寒冷的地区容易发生冷凝,从而产生油乳化现象。

  针对所述油乳化现象,现有技术比如将机油加注管的材料由塑料替换为铝材,以望借助铝材良好的导热性能将发动机缸盖的热量输送至机油加注管,以保持机油加注管内的温度。另外还有现有技术方案期望通过增加加注管的厚度来减少外界寒冷天气对机油加注管内部温度的影响。

  然而,现有的各种技术方案均未能令人满意。例如,因为显著增加加注管用材而导致成本增加太大,或者因为复杂的结构设计导致安装不便。尤其是,现有技术的方案并不能有效避免加注管在极冷天气发生机油乳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油加注组件,包括机油加注管主体,该机油加注管主体的第一端部被设置为适于被加油盖密封、第二端部被设置为适于相对发动机缸盖固定安装并连通发动机机油入口,所述机油加注组件还包括保温套,该保温套围绕所述机油加注管主体的整个圆周表面,并且保温套的厚度和材料被选择为足以阻隔外部环境对机油加注管主体的内腔温度产生影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机油加注管的保温套,所述机油加注管包括适于被加油盖密封的第一端部和适于相对发动机缸盖固定安装并连通发动机机油入口的第二端部,所述保温套包括围绕所述机油加注管的整个圆周表面的筒体,该筒体包括延伸至机油加注管第一端部的头部和延伸至机油加注管与发动机缸盖连接位置处的尾部,该筒体具有足以阻隔外部环境对机油加注管的内腔温度产生影响的材料类型和厚度。

  有益的是,在保温套的至少部分径向截面上,保温套的位于车辆行驶方向的前方的迎风部分的径向尺寸(径向厚度)等于或者大于位于车辆行驶方向的后方的背风部分的径向尺寸(径向厚度)。

  有益的是,所述保温套的筒体的尾部设置有与车辆的相应构型配合的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包括与发动机缸盖表面上的突肋结构配合的端面凹槽和/或与发动机支架配合的抵接面。

  有益的是,所述保温套的筒体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容纳车辆线束的侧面凹槽,该侧面凹槽位于保温套筒体的背风部分,其深度被设置为允许侧凹槽的表面与线束之间具有至少5毫米的间隙。

  有益的是,所述保温套由大致沿轴向相互分离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组成,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设置有大致沿轴向延伸的轴向结合面,所述保温套还设置有锁紧机构,以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分离地相互固定。采用这种结构的保温套可便于安装和拆卸,更适合作为独立的配件在发动机装配的后期安装。同时,也可以作为售后的维修配件,尤其是寒冷地区专用配件。

  有益的是,所述锁紧机构为卡扣装置或者磁吸装置,所述磁吸装置包括分别注塑成形与保温套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构成磁体对,保温套包括多个磁体对,通过磁体对之间的相互吸力而可分离地将保温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互固定。磁吸装置的锁紧机构可便于拆卸并且可以多次重复安装和拆卸,但是需要建立在不对周围部件(例如发动机线束)产生电磁干扰的前提下。

  有益的是,在至少部分轴向位置的径向截面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周向长度等于或者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周向长度。

  有益的是,所述保温套的材料被选择为聚氨酯泡沫(PUR-foam)塑料。

  有益的是,所述保温套被形成为独立于所述机油加注管的构件,或者以涂覆、粘接或者注塑的方式设置于机油加注管的外周面并与机油加注管形成为一体。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和优点,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所涉机油加注管主体10的一种具体示例的示意图;

  图2-1至2-4示出了图1所示机油加注管在车辆上的一种典型安装使用环境,其中:图2-1为车辆引擎盖下方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尤其示出了机油加注管主体10位于邻近车辆保险杠的位置;图2-2为图2-1的局部放大图;图2-3为图2-1所示结构在安装发动机罩9后的局部剖视图,主要示出了机油加注管主体10的第一端部固定至发动机罩盖9、第二端部固定至发动机缸盖6;图2-4为图2-1所示车辆结构在安装发动机罩盖9后的局部放大图,主要示出发动机罩盖9留有开口以露出机油加注管的机油盖13;

  图3-1至3-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体机油加注管组件,该机油加注管组件包括主体和围绕主体布置并与主体形成为一体的保温套20,其中:图3-1为机油加注管组件的立体图示意图;图3-2为机油加注管组件的剖视图;

  图4-1至4-6示出了图3-1至3-2中的保温套的更多细节,其中:图4-1为保温套的剖视图,尤其示出保温套的位于车辆行驶方向的前方的迎风部分23的径向尺寸大于位于车辆行驶方向的后方的背风部分24的径向尺寸;图4-2示意了保温套20、主体10和发动机罩盖9之间的配合关系;图4-3和4-4示意了保温套的侧面凹槽25及其与车辆线束7之间的配合关系;图4-5和4-6示意了保温套20的尾部22的安装结构(比如端面凹槽27)与发动机相应结构(比如发动机缸盖6和发动机支架5)的配合关系;

  图5-1至5-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能够与机油加注管主体分离的一种保温套的示意图,该保温套具有可分离的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40构成,其中:图5-1为保温套的分解示意图;图5-2和5-3为组合并通过卡扣装置50相互固定后的保温套在不同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6-1至6-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保温套20的示意图,该保温套的筒体的尾部22延伸出加大的安装结构26,其中:图6-1为该保温套的立体图示意图;图6-2为保温套的分解示意图;图6-3为保温套的安装结构26与发动机缸盖6之间的配合关系;图6-4为保温套的安装结构26与发动机支架5的配合关系;图6-5为保温套筒身侧面的凹槽25与车辆线束7的配合关系;

  图7-1至7-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种保温套的示意图,该保温套的筒身的尾部22延伸出另一种加大的安装结构26,其中:图7-1至7-4为该保温套在不同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图7-5为该保温套的剖视图;图7-6和7-7为该保温套在又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尤其示出了该保温套的安装结构26与发动机支架5的配合关系;图7-8和图7-9为该保温套在又一个视角下的示意图,尤其示出了该保温套的安装结构26与发动机缸盖6的配合关系。

  上述附图所示出的内容仅为举例和示意,并无严格按照比例绘制,也并未完整地绘制出具体使用环境下全部相关部件或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和构思之后,将能想到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为具体实施本发明而需要加入的本领域公知的相关技术内容。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可能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并不意欲限制任何序位,其目的仅仅在于区分各个独立的部件、零件、结构、元件等,并且这些独立的部件、零件、结构、元件可以相同、类似或者不同。同时,在以下描述中可能使用的关于方位的说明,比如“上”、“下”、“内”、“外”、“左”、“右”、“径向”、“轴向”等,除非具有明确说明,仅为了方便描述,而无欲对发明技术方案形成任何限定。

  图1示出了本发明相关的机油加注管主体10的一种具体示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机油加注管主体包括大致呈圆筒状的筒身,主体的第一端部11适于被机油盖13(参加图2-2)密封,第二端部12延伸出弯管,以能够相对发动机缸盖固定安装并连通发动机机油入口。

  图2-1至图2-4示出了机油加注管在车辆上的典型使用环境。如图所示,机油加注管的主体10固定安装至在引擎盖下方靠近车辆保险杠的位置。为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机油加注管主体10容易被从引擎盖缝隙进入的冷风迎面吹扫,导致管内温度骤降至机油冷凝点之下。机油加注管的第一端部通常被发动机罩盖9覆盖,发动机罩盖留有开口以露出机油盖13,同时机油加注管的第二端部固定安装至发动机缸盖6并连通发动机机油入口。机油加注管的管壁与周围的众多部件比如线束留有一定间隙,以方便安装并防止磨损和干扰。

  图3-1和3-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机油加注管组件。该机油加注管组件包括如图1所示的主体和围绕主体布置的保温套20。例如,可以借助涂覆、粘接或者注塑的方式,将保温材料施加至主体的外周面,从而在主体的外周一体地形成保温套。如上文所述,由于机油加注管内、尤其是颈部温度容易受到车辆所处极冷环境温度影响,导致机油加注管内的机油容易发生乳化现象。本发明通过在机油加注管外周增加保温套,阻隔冷风对加注管内腔温度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机油乳化现象。

  保温套包括整体呈圆筒状的筒体,筒体的长度大致与机油加注管的主体对齐,筒体的内表面贴紧机油加注管主体的外表面并且具有与加注管外表面对应的各种配合结构。在与机油加注管主体的内腔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轴向上,保温套20包括延伸至机油加注管第一端部11的头部21和延伸至机油加注管主体与发动机缸盖相互连接的位置处的尾部22,其中头部21敞开并适于密封连接加油盖13,尾部22形成有与车辆的相应构型配合的安装结构,以允许通过该安装结构将保温套定位至比如发动机缸盖或支架并且不会与周围的部件比如线束发生干涉。

  所述保温套20的材料比如可以被选择为聚氨酯泡沫塑料(PUR-foam)。泡沫塑料具有良好的覆盖性和隔热功能,材质轻便,不会对整机/整车增加太多重量,对油耗无负面影响。此外,聚氨酯泡沫塑料比较柔软,允许与周围部件紧密贴合,以获得良好的隔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保温套沿轴向的不同位置的厚度(径向尺寸)并不相同,并且在相对车辆行驶方向的前侧的迎风部分和在相对车辆行驶方向的后侧的背风部分的厚度也不同。这些厚度的设置除需要考虑车辆上的可用空间外,还具有额外的众多优点,以下将结合图4-1至4-6做进一步说明。

  图4-1为省略机油加注管主体后的保温套示意图。保温套包括位于车辆行驶方向的迎风部分23和相对的背风部分24。由于保温套的迎风部分23直接受到冷风的冲击,所以在保温套的至少部分径向截面上,保温套的位于车辆行驶方向的前方的迎风部分23的径向尺寸可被设置为大于位于车辆行驶方向的后方的背风部分24的径向尺寸,而无需将整个保温套都设置相同的厚度,进而节约材料和安装空间。

  进一步参见图4-2,保温套在头部21部分具有最小的厚度。这是考虑到发动机罩盖9在机油加注管的第一端部位置处通常设置凸缘,因此可用空间较小而只能相应地缩小保温套的厚度。同时,由于凸缘基本完整地覆盖了保温套的头部以及机油加注管的第一端部,较小厚度的保温套头头部对加注管的保温效果基本不受影响。为方便安装发动机罩盖,保温套头部与发动机罩盖的间隙优选至少为2毫米。

  进一步参考图4-3和4-4,保温套的背风部分还设置有一个侧面凹槽25,该侧面凹槽用于容纳车辆上的线束7。可以理解,在线束被布置为远离机油加注管主体的情况下,该侧面凹槽可以省略。侧面凹槽25的深度最好保证凹槽表面与发动机线束的间隙至少为5mm,以避免发动机和发动机线束因为振动造成磨损。

  进一步参见图4-5,保温套的尾部22设置有端面凹槽27。这些端面凹槽对应于发动机气缸盖表面上的相应结构,使得保温套能够得以支撑和定位。如图所示,气缸盖6表面上的突肋插入至保温套尾部对应的端面凹槽7中,从而通过保温套端面与发动机缸盖表面之间相互配合允许保温套得以支撑和定位。此外,保温套的尾部除了所述端面凹槽外,还设置有避免气缸盖上特定结构干涉的其他凹槽。如图4-6中所示,保温套的尾部22设置有用于容纳位于相应位置的固定螺栓的凹槽。

  图5-1至5-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保温套的示意图,该保温套为独立于所述机油加注管主体的部件,包括可分离的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40和用于将两者相互固定的锁紧装置(图中示出为卡扣装置50)。该保温套在被组合固定后,能够围绕所述机油加注管主体的整个圆周表面。相比一体地形成于加注管主体表面上的保温套,该独立的保温套可以在车辆组装车间或者改装车间或者维修提供商处根据机油加注管在车辆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安装。如图所示,该保温套的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40均设置有大致沿轴向延伸的轴向结合面。保温套还可以设置包括枢转结构60和锁紧机构,以将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40可分离地相互固定。所述锁紧机构比如卡扣装置50,或者在不会对周围部件造成电磁干扰的情况下使用磁吸装置。所述磁吸装置比如包括分别注塑成形至保温套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构成磁体对。保温套可以包括多个磁体对,通过磁体对之间的相互吸力而可分离地将保温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互固定。

  在图中,保温套的所述第一部分30的尺寸可以不同于第二部分40。具体而言,在至少部分轴向位置的径向截面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周向长度等于或者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周向长度。当然,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也可以被设置为具有相同的周向长度。

  图6-1至6-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保温套实施例。该保温套由沿轴向相互分离的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40相互固定安装而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筒体,筒体的内腔适于容纳机油加注管主体并且使得内腔表面贴紧机油加注管的外表面,筒体包括对应机油加注管主体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头部21和尾部22。筒体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容纳发动机线束的侧面凹槽25,并且筒体的尾部22伸出加大的安装结构26。在图中示出的侧面凹槽25同时横跨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40,同时所述安装结构26仅仅从第一部分30伸出。基于特定车辆布局中的线束位置,侧面凹槽也可能仅仅位于所述第一部分或者第二部分。同样地,根据具体车辆中的可用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结构也可以被形成为从第二部分伸出,或者同时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伸出。

  进一步参见图6-3,所述安装结构26的底面(保温套的端面)可以设置为与相应的发动机缸盖结构配合,使得保温套被发动机缸盖支撑并定位。此外,如图6-4所示,所述安装结构26的侧面也被设置为与相应的发动机缸盖或者其他对应的车辆结构配合,使得保温套进一步在水平方向得到支撑和定位,有效防止保温套因为车辆疾行或者骤停时发生摇晃而松懈甚至受损。相比上文的其他实施例,保温套的尾部22设置加大的安装结构26能够增加保温套与周边车辆结构的接触点和接触面积,并且充分利用周边车辆结构作为支撑和定位,从而对保温套以及机油加注管主体提供更好的固定。此外,如图6-5所示,保温套的侧面凹槽25的深度最好保证保温套表面与发动机线束的间隙至少为5mm,以避免发动机和发动机线束振动造成的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保温套的增大的安装结构26除了可以形成在尾部22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形成在筒体的其他部位,并且可以具有不同于上图所示的形状和结构,以便能够配合车辆中的具体安装使用环境。例如,图7-1至7-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保温套实施例。该保温套与上文图6-1至6-5所示的保温套具有众多相同的结构,比如包括沿轴向相互分离的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40,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互固定后形成的保温套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筒体,筒体包括对应机油加注管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头部21和尾部22,筒体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容纳发动机线束的侧面凹槽25,并且筒体的尾部22设置有安装结构26。不同的是,筒体的尾部的加大的安装结构具有与上文所述示例不同的构型,以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允许在安装结构的侧面贴靠发动机支架,并且在安装结构的底面支撑于发动机进气管模块上,从而使保温套得到良好的支撑和定位。

  上文描述的仅仅是有关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在不背离所述精神和原理的前提下,可以对所描述的示例做出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及其各种等同方式均被本发明人所预想到,并落入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机油加注组件及其保温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