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发动机机器> 收割机及作业机独创技术98370字

收割机及作业机

2022-12-26 22:12:42

收割机及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割机及作业机。

  背景技术

  (1)以往,有一种设置有排出来自排气处理装置的排气的排气管的收割机。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联合收割机,其中,以位于驾驶部的机体后方侧的状态设置有对来自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处理装置,在脱粒装置与谷粒箱之间,以后翘的倾斜姿势延伸设置有向外部排出来自排气处理装置的排气的排气管,并且所述排气管配置为向脱粒装置的上方排出排气。

  (2)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收割部、脱粒装置以及卸载机等作业装置;对向各作业装置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的离合器;以及动力离合单元。动力离合单元具备凸轮机构和电动式离合马达。通过动力离合单元的工作,各离合器被通断操作。

  (3)此外,以往,有一种在驾驶部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的收割机。

  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中设置有覆盖发动机的周围而构成发动机室9的发动机罩,由该发动机罩的上侧的顶板部支承驾驶座椅。此外,在驾驶部的后方,例如设置有用于支承配备于上方较高位置的粗滤器的纵向支柱、对位于驾驶座椅的横侧的侧面板部的后端进行支承的纵向支柱等多个纵向框架体。而且,以往,采用如下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对顶板部进行支承的顶板支承框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左右两侧端部被支承,多个纵向框架体各自的下端部连结固定于机体框架,上部侧连结于要支承的构件(粗滤器、侧面板部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680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1216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456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

  排气管流过来自排气处理装置的高温的排气而变为高温,因此需要抑制其与草屑、驾驶员的手脚接触。在此,排气管的配置根据排气处理装置和驾驶部、收割部、输送部等的配置来确定。近年来,期望将联合收割机等收割机设为通过使搭载于机体的脱粒装置等作物处理装置大型化来谋求作业效率的提高。随之,能配置排气管的空间变窄,难以抑制上述的排气管与草屑、驾驶员的手脚的接触。

  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草屑、驾驶员的手脚与排气管的接触的收割机。

  (2)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

  在专利文献2的联合收割机中,当动力离合单元、从动力离合单元向各离合器传递操作的操作绳发生故障时,无法使作业装置工作,无法继续作业。

  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发生故障时也能继续作业的作业机。

  (3)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

  如上所述的收割机中,最近,有的收割机从收割作业的效率提高的观点出发,使发动机输出增大,随之各装置大型化,或重量增加。但是,在像这样各装置大型化的情况下,当采用上述现有结构来作为驾驶部、发动机周围的支承构造时,会有对驾驶部、发动机周围的整体进行支承的支承构造的刚性不足的隐患。

  因此,期望的是,在驾驶部、发动机周围的框架构造上谋求支承强度的提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与问题(1)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收割部,设于机体的前部,收割田地的作物;输送部,设于所述机体的一方的侧部,输送所述收割部所收割的作物;驾驶部,设于所述机体的另一方的侧部;排气处理装置,设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处理发动机的废气;以及排气管,排出来自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排气,所述排气管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向所述输送部的方向延伸后向后方弯曲,在所述输送部与所述驾驶部之间向后方延伸,所述收割机具备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的向后方弯曲的部分的弯曲部罩。

  当排气处理装置设于驾驶部的下方且排气管从排气处理装置向输送部的方向延伸时,排气管会经过驾驶部附近。根据该特征结构,通过具备弯曲部罩,能抑制驾驶员的手脚与排气管接触。此外,能抑制从上方落下的草屑与排气管接触。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弯曲部罩的上表面部倾斜。

  根据本结构,能抑制从上方落下的草屑堆积于弯曲部罩的上表面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弯曲部罩中所述输送部侧的部分设置有横罩部,所述横罩部延伸至比所述弯曲部的下端靠下侧。

  根据本结构,能可靠地抑制驾驶员的手脚与排气管接触。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脱粒装置,设于比所述输送部靠后侧,对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收割物进行脱粒处理;以及连结框架,连结所述驾驶部和所述脱粒装置,所述弯曲部罩支承于所述连结框架。

  根据本结构,能可靠地支承弯曲部罩。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排气处理装置罩,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罩支承于所述驾驶部,从所述输送部侧覆盖所述排气处理装置,所述排气管以贯穿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罩的方式设置,所述弯曲部罩支承于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罩。

  根据本结构,能更可靠地支承弯曲部罩。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排气管中所述弯曲部的下游侧部分,形成有使空气从所述排气管的外部流入内部的间隙,所述弯曲部罩配置于该间隙的前方。

  根据本结构,能通过从间隙流入的空气来冷却排气。而且,由于弯曲部罩配置于间隙的前方,因此能抑制草屑从间隙进入,不妨碍由间隙实现的冷却。

  (2)与问题(2)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备:离合器,根据操作部的动作,对向作业装置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致动器,根据向第一人为操作件的操作输入而进行工作;第一联接机构,将所述致动器和所述操作部联接;以及第二联接机构,将第二人为操作件和所述操作部联接。

  根据该特征结构,即使在致动器或第一联接机构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第二人为操作件经由第二联接机构来操作离合器,能使作业部工作来继续作业。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联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联接机构配置为可更换地接合于所述操作部。

  根据本结构,能在发生故障时从第一联接机构更换为第二联接机构进行接合,因此,能排除由发生故障的第一联接机构引起的不良影响(例如第一联接机构的误工作),能通过第二人为操作件来可靠地操作离合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离合器配置于机体中央侧,所述第二联接机构包括操作绳,该操作绳中所述第二人为操作件侧的端部配置于机体外周侧。

  根据本结构,能从机体的外周附近容易地操作处于机体中央侧的离合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驾驶部;谷粒储存箱,配置于所述驾驶部的后方,储存通过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以及作为所述作业装置的谷粒排出装置,从所述谷粒储存箱排出谷粒,所述离合器对向所述谷粒排出装置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配置于所述驾驶部与所述谷粒储存箱之间,所述第二联接机构的所述操作绳中所述第二人为操作件侧的端部支承于所述驾驶部的框架的机体外周侧部分。

  根据本结构,能从驾驶部的外周附近操作处于驾驶部与谷粒储存箱之间的离合器来使谷粒排出装置工作。即,即使在致动器或第一联接机构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操作离合器使谷粒排出装置工作,继续谷粒的排出作业。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驾驶部,所述离合器配置于机体中央侧,所述第二联接机构包括操作绳,该操作绳中所述第二人为操作件侧的端部配置于所述驾驶部。

  根据本结构,能从驾驶部容易地操作处于机体中央侧的离合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谷粒储存箱,配置于所述驾驶部的后方,储存通过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以及作为所述作业装置的谷粒排出装置,从所述谷粒储存箱排出谷粒,所述离合器对向所述谷粒排出装置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配置于所述驾驶部与所述谷粒储存箱之间,所述第二联接机构的所述操作绳中所述第二人为操作件侧的端部支承于侧面板,所述侧面板配置于所述驾驶部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与搭乘口相反的一侧。

  根据本结构,能通过驾驶部的侧面板来操作处于驾驶部与谷粒储存箱之间的离合器而使谷粒排出装置工作。即,即使在致动器或第一联接机构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操作离合器来使谷粒排出装置工作,继续谷粒的排出作业。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联接机构包括操作绳,该操作绳的外壳中所述离合器侧的端部支承于支撑件,所述第二联接机构包括操作绳,该操作绳的外壳中所述离合器侧的端部支承于所述支撑件。

  根据本结构,第一联接机构和第二联接机构与操作部的位置关系大致相同,因此,第二联接机构对操作部施加的力的方向与第一联接机构对操作部施加的力的方向大致相同。因此,能高效且高可靠地通过第二人为操作件来操作离合器。此外,能通过一个支撑件来支承第一联接机构和第二联接机构的外壳,构造简单而优选。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离合器是具有张紧轮的皮带张紧式离合器,对所述张紧轮进行悬挂支承的弹簧中,与所述张紧轮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为所述操作部,所述支撑件位于比所述弹簧靠上侧。

  在支撑件位于比弹簧靠下侧的情况下,从支撑件到操作部的操作绳的卷绕变得复杂,会有损害离合器的工作的可靠性的隐患。根据本结构,能简化从支撑件到操作部的操作绳的卷绕。此外,根据本结构,通过支承于位于比弹簧靠上侧的支撑件的操作绳来操作由弹簧悬挂支承的张紧轮,因此,用于操作离合器的操作绳的动作为单纯的上升动作,提高了离合动作的可靠性而优选。

  (3)与问题(3)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驾驶部,具有驾驶座椅;发动机,位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发动机罩,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周围而构成发动机室,并且通过顶板部来支承所述驾驶座椅;多个后部纵框架,在所述驾驶部的后方以横向并排的状态从机体框架立起设置;以及顶板支承框架,支承所述发动机罩中的所述顶板部,多个所述后部纵框架分别与所述顶板支承框架连结。

  以横向并排的状态从机体框架立起设置的多个后部纵框架分别与顶板支承框架连结。顶板支承框架是支承驾驶座椅的构件,设于向上方侧远离机体框架的位置,因此位于后部纵框架的上下中间部位。

  其结果是,多个后部纵框架各自的下端部连结于机体框架,并且上下中间部位连结于顶板支承框架,因此,多个后部纵框架各自通过上下方向上远离的两个部位被牢固地连结支承。或者,虽然顶板支承框架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被设置以便支承顶板,但通过在延伸设置方向的中途部处连结于多个后部纵框架,顶板支承框架被牢固地支承。

  因此,多个后部纵框架和顶板支承框架被连结,由此,能在驾驶部、发动机周围的框架构造上谋求支承强度的提高。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驾驶座椅的横侧设置有侧面板部,在多个所述后部纵框架中设置于所述侧面板部的后方的后部纵框架,支承有所述侧面板部的后端部。

  根据本结构,侧面板部的后端部由后部纵框架支承,因此能对侧面板部的上下方向的载荷具有较大的支承强度。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侧面板部中与所述驾驶座椅相反的一侧的横侧方,以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起设置的状态设置有第一侧部纵框架,在所述第一侧部纵框架连结有所述顶板支承框架。

  根据本结构,顶板支承框架除了连结于多个后部纵框架之外也连结于第一侧部纵框架,因此能更进一步提高支承强度。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侧部纵框架支承有所述侧面板部。

  根据本结构,能针对侧面板部的上下方向的载荷更进一步牢固地进行支承。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侧部纵框架的后方,以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起设置的状态设置有第二侧部纵框架,所述第一侧部纵框架与所述第二侧部纵框架连结。

  根据本结构,第一侧部纵框架与第二侧部纵框架连结,因此能提高对于针对第一侧部纵框架的横向载荷的支承强度。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顶板支承框架中,位于前部侧并在横向上延伸的前部横向框架结构体、位于后部侧并在横向上延伸的后部横向框架结构体以及从所述前部横向框架结构体延伸至所述后部横向框架结构体的多个前后向框架结构体分别相互连结。

  根据本结构,顶板支承框架设为连结前后两侧的横向框架结构体和多个前后向框架结构体的框架形状,因此顶板支承框架具有较大的刚性,能谋求支承强度的提高。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发动机的横向外侧方设置有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和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起设置并且支承所述散热器的散热器支承框架,所述顶板支承框架连结于所述散热器支承框架。

  根据本结构,支承作为大型装置的散热器的散热器支承框架是支承强度大的强度构件。因此,通过使顶板支承框架连结于散热器支承框架,能增大顶板支承框架的支承强度。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废气处理装置,对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处理;以及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显示与所述废气处理装置有关的信息,并且进行与该信息有关的操作,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设于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

  根据本结构,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设于驾驶部的前端部,因此,就座于驾驶座椅进行驾驶操作的驾驶员容易通过目视来确认通过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显示的信息。其结果是,能迅速地进行与废气处理装置有关的信息的确认或者必要的操作。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中所述驾驶座椅的前方部位设置有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

  根据本结构,由于驾驶员位于驾驶座椅的前方,因此驾驶员更容易确认由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显示的信息。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显示与机体的行驶状态有关的信息的行驶信息显示部设置于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在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设置有转向杆,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设于所述转向杆与所述行驶信息显示部之间。

  根据本结构,驾驶员容易确认与机体的行驶状态有关的信息。并且,虽然在作业行驶中驾驶员要一边操作转向杆一边确认行驶信息显示部一边行驶,但是,此时由于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处于所述转向杆与所述行驶信息显示部之间,因此容易通过目视来确认与废气关联的信息。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显示与机体的行驶状态有关的信息的行驶信息显示部设置于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以与所述行驶信息显示部相邻的状态设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设置有转向杆,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行驶信息显示部设于与所述转向杆相反的一侧。

  根据本结构,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与行驶信息显示部相邻,因此更进一步的容易确认与废气关联的信息。并且,容易进行行驶状态的确认,同时能通过目视来确认与废气关联的信息。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中所述驾驶座椅的前方部位设置有方向盘,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以从就座于所述驾驶座椅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位于所述方向盘的内周侧的状态设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设置有操纵用面板部,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设置于所述操纵用面板部。

  根据本结构,能通过方向盘轻松地进行方向变更操作,并且能一边观察正前方一边确认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的信息。并且,能利用操纵用面板部以驾驶员容易观察到的状态配备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中所述驾驶座椅的前方部位设置有方向盘,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以从就座于所述驾驶座椅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位于所述方向盘的外周侧的状态且以与所述方向盘相邻的状态设置,在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设置有操纵用面板部,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设置于所述操纵用面板部。

  根据本结构,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位于方向盘的外周侧中大幅开放的部位,因此容易目视到废气信息。并且,能利用操纵用面板部以驾驶员容易观察到的状态配备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中所述驾驶座椅的前方部位设置有方向盘,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以从就座于所述驾驶座椅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位于所述方向盘的外周侧的状态且以与所述方向盘相邻的状态设置,在所述驾驶座椅的横侧设置有跨于所述驾驶部的前后的侧面板部,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设置于所述侧面板部的前端部。

  根据本结构,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位于方向盘的外周侧中大幅开放的位置,因此容易目视到废气信息。并且,侧面板部的前端部容易形成空旷区域,而有效利用该区域,能以容易确认与废气有关的信息的状态配备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废气处理装置执行捕集颗粒状物质的捕集处理和对捕集到的颗粒状物质进行燃烧清除的再生处理,所述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显示与所述废气处理装置的所述再生处理有关的信息,与所述再生处理有关的信息是关于所述废气处理装置是否正在执行所述再生处理的信息和关于所述废气处理装置是否处于应进行所述再生处理的状态的信息。

  根据本结构,能通过执行再生处理来避免堵塞,同时通过长期捕集颗粒状物质来净化废气。并且,驾驶员能容易地确认废气处理装置是否应进行再生处理,容易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10为止均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右视图。

  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排气管和弯曲部罩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排气管和弯曲部罩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排气管和弯曲部罩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离合器切换杆的左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离合器切换杆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离合器切换杆的后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前面板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制动传感器的支承构造的左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37为止均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图。

  图15是表示驾驶室的左视图。

  图16是表示驾驶室的俯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驾驶室和发动机室的后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驾驶室和发动机室的右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离合器切换杆的左视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离合器切换杆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离合器切换杆的后视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离合器切换装置及其周边构造的右视图。

  图23是表示离合器切换装置及其周边构造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离合器切换装置及其周边构造的后视图。

  图25是表示离合器切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表示离合器切换装置的右视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离合器切换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控制块的图。

  图29是表示第一凸轮、第二凸轮以及第三凸轮的旋转位置的图。

  图30是表示第一凸轮、第二凸轮以及第三凸轮的旋转位置与收割离合器、谷粒排出离合器以及脱粒离合器的状态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31是表示谷粒排出离合器的周边构造的右视图。

  图32是表示谷粒排出离合器的周边构造的后视图。

  图33是表示第四钢丝绳的端部的周边构造的右视图。

  图34是表示谷粒排出离合器的周边构造的右视图。

  图3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3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谷粒排出离合器的周边构造的右视图。

  图3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切换装置的右视剖视图。

  图3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52为止均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39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40是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41是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的俯视图。

  图42是表示驾驶部的支承构造和谷粒排出用的传递系统的侧视图。

  图43是表示人为操作机构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机体前部的支承构造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机体前部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46是表示机体前部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47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48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49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50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5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5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将图1、图2等中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方”,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方”,将图8等中所示的箭头U的方向设为“机体上方”,将箭头D的方向设为“机体下方”,将图2等中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方”,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方”。

  〔全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2所示,在全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的机体设置有组合杆状的框架构件等而构成的框状的机体框架1和装接于机体框架1的下部的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横向一侧部(右侧部分)设有驾驶部3。驾驶部3的搭乘空间由车厢4覆盖。在驾驶部3的下部设有具有发动机5的发动机室6。收割作为田地的作物的稻子、小麦等的植立谷杆的收割部7(相当于“收割部”)可升降地设置在机体的前部。在机体框架1的后部设有脱粒装置8和谷粒箱9。脱粒装置8和谷粒箱9以在机体的横向宽度方向上横向并排的状态设置。机体的横向一侧部(左侧部分)以跨于收割部7和脱粒装置8的方式设有进料器10(相当于“输送部”)。由收割部7收割的谷杆从根部到颖部整体通过进料器10被供给至脱粒装置8,在脱粒装置8中被脱粒处理。脱粒装置8设于比进料器10靠后侧。在脱粒装置8与谷粒箱9之间立起设置有扬谷装置。扬谷装置与形成于脱粒装置8的下部的谷粒排出部和形成于谷粒箱9的上部的谷粒供给部连结。由脱粒装置8获得的谷粒由扬谷装置供给至谷粒箱9,储存于谷粒箱9。

  设有将谷粒箱9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2。在谷粒排出装置12设置有将谷粒箱9内的谷粒向上方输送的纵输送部和将来自纵输送部的谷粒向基体外侧输送的横输送部。

  如图1、图2所示,发动机5设于比谷粒箱9靠前侧。

  在发动机室6中位于发动机5的上方的部位设有对发动机5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处理装置13。排气处理装置13中被导入发动机5的排气,导入的排气中所含的柴油微粒被捕集过滤器(未图示)捕集,进行减少柴油微粒的排气的净化处理。

  〔排气管〕

  如图1、图2所示,在排气处理装置13连接有排气管A。排气管A从排气处理装置13向进料器10的方向(左方)延伸后向后方弯曲,在进料器10与驾驶部3之间向后方延伸。排气管A的排气口25在机体的后部开口。

  排气管A具备:第一排气管部17(相当于“弯曲部”)、第二排气管部18以及第三排气管部19。

  如图2、图3所示,第一排气管部17配置于驾驶部3与脱粒装置8之间。第一排气管部17的上游侧连接于排气处理装置13,下游侧连接于第二排气管部18。第一排气管部17从与排气处理装置13的连接部位向进料器10的方向(左方)水平延伸,接着向上方弯曲并且向后方弯曲。第一排气管部17在俯视观察时向后方弯曲90°角。

  如图2所示,第二排气管部18的前侧部分配置于驾驶部3与脱粒装置8之间,后侧部分配置于谷粒箱9与脱粒装置8之间。第二排气管部18的上游侧连接于第一排气管部17,下游侧连接于第三排气管部19。第二排气管部18从与第一排气管部17的连接部位向斜后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水平延伸。第二排气管部18中下游侧的部位即后方侧的部位由具有内管和外嵌于该内管的外管的双层管构成。

  如图2所示,第三排气管部19的前侧部分配置于谷粒箱9与脱粒装置8之间,后侧部分配置为从机体向后方突出。第三排气管部19的上游侧连接于第二排气管部18,下游侧的端部开口。第三排气管部19从与第二排气管部18的连接部位向后方水平延伸,接着一边扩径一边向斜后上方延伸。第三排气管部19中上游侧的部位即前方侧的部位由具有内管和外嵌于该内管的外管的双层管构成。

  如图4、图5所示,第一排气管部17和第二排气管部18以第二排气管部18的前端外嵌于第一排气管部17的后端且第一排气管部17的后端与第二排气管部18的前端之间形成有间隙S1的状态连接。当来自排气处理装置13的排气穿过第一排气管部17流入第二排气管部18时,通过由排气流动实现的喷射效果,排气管A外部的空气穿过间隙S1被引入第二排气管部18的内部。通过混合所引入的空气,第二排气管部18内部的排气被冷却。换言之,在排气管A中第一排气管部17的下游侧部分,形成有使空气从排气管A的外部流入内部的间隙S1,由该间隙S1构成利用了喷射效果的排气的冷却部。

  如图5所示,第二排气管部18和第三排气管部19以第三排气管部19的前端外嵌于第二排气管部18的后端且第二排气管部18的后端与第三排气管部19的前端之间形成有间隙S2的状态连接。当来自排气处理装置13的排气穿过第二排气管部18流入第三排气管部19时,通过由排气的流动实现的喷射效果,排气管A外部的空气穿过间隙S2被引入第三排气管部19的内部。通过混合所引入的空气,第三排气管部19内部的排气被冷却。换言之,在排气管A中第二排气管部18的下游侧部分,形成有使空气从排气管A的外部流入内部的间隙S2,由该间隙S2构成利用了喷射效果的排气的冷却部。

  〔弯曲部罩〕

  如图3所示,在驾驶部3与脱粒装置8之间设有从上方覆盖第一排气管部17的弯曲部罩30。换言之,弯曲部罩30配置于第一排气管部17的上前方。就是说,弯曲部罩30配置于间隙S1的前方。如图3、图4、图5所示,弯曲部罩30具备:上表面部30a、横罩部30b以及支撑件部30c。

  上表面部30a是弯曲部罩30中前侧的部分。上表面部30a是四角形的平板状的部位,相对于水平面向右前方倾斜。换言之,上表面部30a以其法线朝向右前斜上方的姿势配置。

  横罩部30b是弯曲部罩30中进料器10侧(左侧)的部分,连接于上表面部30a中左侧的边。横罩部30b是三角形的平板状的部位,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平行的垂直面向右斜前方倾斜。换言之,横罩部30b以其法线朝向左斜前方的姿势配置。如图4所示,横罩部30b的下端位于比第一排气管部17的下端靠下侧。换言之,横罩部30b延伸至比第一排气管部17的下端靠下侧。

  支撑件部30c是弯曲部罩30中上侧的部分,连接于上表面部30a中上侧的边。支撑件部30c是大致四角形的平板状的部位,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平行的垂直面向左斜前方倾斜。换言之,支撑件部30c以其法线朝向右斜前方的姿势配置。

  如图3、图4、图5所示,弯曲部罩30支承于连结框架40和排气处理装置罩50。

  连结框架40是连结驾驶部3和脱粒装置8的框架。如图3所示,连结框架40的右端部连接于驾驶部3中左后部的框架3a。连结框架40的左端部连接于脱粒装置8中右前部的框架8a。连结框架40对弯曲部罩30的支承通过将弯曲部罩30的支撑件部30c装配于连结框架40的前表面来实现。

  图4、图5所示的排气处理装置罩50是支承于驾驶部3并从进料器10侧(左侧)覆盖排气处理装置13的罩。详细而言,排气处理装置罩50支承于驾驶部3中左侧部的框架3b、3c、3d。排气处理装置罩50配置于驾驶部3的左侧部,覆盖发动机室6的左上部分。

  排气处理装置罩50是长方形的平板状的构件,配置于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的平面上。换言之,排气处理装置罩50以其法线朝向左右方向的姿势配置。

  如图4所示,排气处理装置罩50对弯曲部罩30的支承通过将弯曲部罩30的上表面部30a的下端部装配至设于排气处理装置罩50的支撑件50a来实现。

  如图4所示,排气处理装置罩50在其后端部分具有缺口部50b。第一排气管部17穿过缺口部50b从发动机室6的内部向外部延伸。换言之,第一排气管部17以贯穿排气处理装置罩50的方式设置。

  〔离合器切换杆〕

  在驾驶部3设有离合器切换杆81。如图6~图8所示,离合器切换杆81是前后摆动操作式杆,是对收割离合器和脱粒离合器双方向连通状态和断开状态进行切换操作的单个杆。离合器切换杆81配置为能在第一操作位置O1、第二操作位置O2以及第三操作位置O3之间位置变更。第一操作位置O1是收割离合器和脱粒离合器双方处于连通状态的操作位置。第二操作位置O2是收割离合器处于断开状态且脱粒离合器处于连通状态的操作位置。第三操作位置O3是收割离合器和脱粒离合器双方处于断开状态的操作位置。离合器切换杆81设于主变速杆的后方。

  离合器切换杆81配置为能绕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心X1前后摆动。在离合器切换杆81设置有:把手91、把手侧杆体92、支轴侧杆体93以及杆支轴94。把手侧杆体92通过附带弹簧(省略图示)的铰链95以能左右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支轴侧杆体93。所述弹簧对把手侧杆体92向左侧摆动施力。在把手侧杆体92设有抵接于支轴侧杆体93以限制把手侧杆体92向左侧摆动的止动件92a。

  〔摆动支承部〕

  设有以使离合器切换杆81能绕摆动轴心X1摆动的方式支承离合器切换杆81的摆动支承部96。在摆动支承部96还支承有位置检测传感器82。摆动支承部96在侧面板59的内部载置支承于顶板67的上表面部。摆动支承部96由大致L字形的板材构成。在摆动支承部96设置有沿着顶板67的基部97和与顶板67垂直或大致垂直的纵壁部98。基部97通过螺栓99固定于顶板67。在纵壁部98设有供杆支轴94插通的凸台部100。在纵壁部98的左侧部设有供位置检测传感器82装配的装配部101。

  〔引导部〕

  设有:杆引导件103,具有引导离合器切换杆81的引导部102。杆引导件103以跨于摆动支承部96左右的状态设置。在杆引导件103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脚部103a。脚部103a通过螺栓104固定于顶板67。引导部102设于杆引导件103中位于摆动支承部96的上方的部分。

  在引导部102设置有直线部102a和进入部102b。直线部102a在离合器切换杆81的摆动操作方向(前后方向)上直线状延伸。在直线部102a,相对于第二操作位置O2与第三操作位置O3之间的区间的宽度B1,第一操作位置O1侧的区间的宽度B2更窄。

  进入部102b呈以与直线部102a相连的状态供离合器切换杆81向与摆动操作方向交叉的方向(左方)进入的形状。进入部102b分别设于与第一操作位置O1对应的位置、与第二操作位置O2对应的位置以及与第三操作位置O3对应的位置。把手侧杆体92在进入了进入部102b的状态下被所述弹簧向进入进入部102b的一侧摆动施力,由此,离合器切换杆81被位置保持于各操作位置。

  离合器切换杆81如上所述是前后摆动操作式的杆,配置为能在被预备操作之后沿直线部102a被前后摆动操作。具体而言,离合器切换杆81配置为:能在被进行了作为所述预备操作的使把手侧杆体92抵抗所述弹簧的施加力从进入部102b脱离的操作后,沿直线部102a被前后摆动操作。由此,在离合器切换杆81被位置保持于各操作位置的状态下,无法沿直线部102a对离合器切换杆81进行前后摆动操作,但通过抵抗所述弹簧的施加力向右侧摆动操作把手侧杆体92而使其从进入部102b脱离,能沿着直线部102a对离合器切换杆81进行前后摆动操作。

  在此,当在向右侧摆动操作了把手侧杆体92的状态下将离合器切换杆81从第三操作位置O3侧切换至第一操作位置O1时,把手侧杆体92与引导部102中的端部102c抵接而阻止离合器切换杆81向前侧摆动。因此,为了解除与引导部102的端部102c的抵接,需要在稍向左侧摆动操作把手侧杆体92后向前侧摆动操作离合器切换杆81。

  〔前面板〕

  如图9所示,在驾驶部3的前侧部分设有前面板55。在前面板55,从右起按顺序设有转向杆56、DPF面板57以及仪表盘58。转向杆56接收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收割部7的升降操作等操作。DPF面板57显示排气处理装置13的再生状态,接收与再生动作有关的操作。仪表盘58显示行驶车速、发动机转速、发动机负荷、燃料余量等。DPF面板57设于前面板55的中央部分。仪表盘58设于前面板55的左侧部分。

  〔侧面板向顶板的固定〕

  如图8所示,侧面板59固定于顶板67的上表面。侧面板59向顶板67的固定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设于侧面板59的下端部的爪59a插入形成于顶板67的上表面的孔67a,爪59a的上表面卡住顶板67的下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板55向顶板67的固定也以与侧面板59向顶板67的固定相同的方式实现。

  〔制动传感器的支承构造〕

  如图10所示,制动传感器110支承于支撑件113。

  支撑件113通过螺栓112以可拆装的方式装配于驾驶部3的框架111。制动传感器110对设于驾驶部3的停车制动踏板3e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详细而言,装配于与停车制动踏板3e连动地转动的轴构件114的构件115按压制动传感器110的顶端,由此感测到停车制动踏板3e被踩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相对于框架111可拆装的支撑件113来支承制动传感器110,由此能将支撑件113从框架111拆下来容易地进行制动传感器110的调整。

  〔另一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弯曲部罩30从上方覆盖第一排气管部17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弯曲部罩30也可以从第一排气管部17的上方和下方这两个方向进行覆盖。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弯曲部罩30的上表面部30a相对于水平面向右前方倾斜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上表面部30a也可以向其他方向倾斜。例如,上表面部30a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向前方倾斜。换言之,上表面部30a可以以其法线朝向斜前上方的姿势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弯曲部罩30支承于连结框架40和排气处理装置罩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弯曲部罩30也可以支承于其他构件。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排气管A由三个构件(第一排气管部17、第二排气管部18以及第三排气管部19)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排气管A也可以由一个构件、两个构件或四个以上的构件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排气管部17在俯视观察时向后方弯曲90°角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第一排气管部17向后方弯曲的角度也可以小于90°,也可以大于90°。

  (6)本发明能应用于一边行驶一边收割植立的作物的收割机,除了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之外,也能应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11和图12),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11和图12),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12),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12)。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1和图12中示出了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作业机”的一个例子)。本联合收割机中设置有机体框架201和履带行驶装置20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有收割植立谷杆的收割部203。在收割部203设置有:耙入植立谷杆的耙拢卷筒204、切断植立谷杆的收割刀205以及耙入收割谷杆的耙拢搅龙206。

  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驾驶室207。在驾驶室207设置有驾驶员所搭乘的驾驶部208和覆盖驾驶部208的车厢209。在驾驶部208的下方设有发动机室ER。发动机室ER中容纳有发动机E或排气净化装置210、冷却风扇211、散热器212(参照图17)。在收割部203的后方设有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213。跨于收割部203和脱粒装置213设有将收割谷杆向脱粒装置213输送的进料器214。储存通过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的谷粒储存箱215与脱粒装置213横向并排地设置。谷粒储存箱215配置为能跨于作业位置和维护位置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心Z1摆动开闭。在脱粒装置213的后部与谷粒储存箱215的后部之间设有燃料箱216。

  设有将谷粒储存箱215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217(“作业装置”的一个例子)。在谷粒排出装置217设置有向上方输送谷粒储存箱215内的谷粒的纵输送部218和向机体外侧输送来自纵输送部218的谷粒的横输送部219。谷粒排出装置217配置为能绕纵输送部218的轴心Z1回转。纵输送部218的下端部与谷粒储存箱215的底部连通连接。横输送部219中纵输送部218侧的端部与纵输送部218的上端部连通连接,并且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纵输送部218的上端部。

  设有对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T。在变速器T设置有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ST)220和变速箱221(参照图14)。变速箱221中容纳有齿轮式副变速装置等。

  〔脱粒装置〕

  如图13所示,在脱粒装置213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222。在脱粒室222,以能绕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的方式设有脱粒筒223。在脱粒筒223的下方设有承接网224。在脱粒装置213的下部设有对分选对象物进行摆动分选的摆动分选装置225、向摆动分选装置225吹送分选风的风车226、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回收部227以及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回收部228。在一次回收部227设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一次螺旋输送器229。在二次回收部228设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二次螺旋输送器230。一次螺旋输送器229和二次螺旋输送器230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一次螺旋输送器229和二次螺旋输送器230配置为能从脱粒装置213的右侧部拆下,在使谷粒储存箱215位于维护位置的状态下,能将一次螺旋输送器229和二次螺旋输送器230从脱粒装置213的右侧部拔出。在脱粒装置213的右侧部设有将来自一次螺旋输送器229的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上方朝着谷粒储存箱215输送的纵输送装置231和将来自二次螺旋输送器230的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回送至摆动分选装置225的前部的二次回送装置232。

  〔动力传递路径〕

  如图14所示,设有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经由传动带传递至HST220的行驶传动机构234。发动机E的驱动力由HST220和所述副变速装置变速后被传递至履带行驶装置202。

  设有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经由传动带235传递至谷粒排出装置217的谷粒排出传动机构236。设有对从谷粒排出传动机构236向谷粒排出装置217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的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离合器”的一个例子)。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由皮带张紧式离合器构成。如图12所示,谷粒排出离合器237配置于机体中央侧。如图12、图22所示,谷粒排出离合器237配置于驾驶部208与谷粒储存箱215之间。

  设有将发动机E的驱动力经由传动带238传递至风车226的脱粒传动机构239。设有对从脱粒传动机构239向风车226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的脱粒离合器240。脱粒离合器240由皮带张紧式离合器构成。

  设有将风车226的动力传递至一次螺旋输送器229和二次螺旋输送器230的带传动机构241。设有将一次螺旋输送器229的动力传递至纵输送装置231的锥齿轮传动机构242。设有将二次螺旋输送器230的动力传递至二次回送装置232的链条传动机构243和锥齿轮传动机构244。

  设有将风车226的动力传递至中继轴245的带传动机构246。设有将中继轴245的动力传递至脱粒筒223和中继轴247的锥齿轮传动机构248。设有将中继轴245的动力经由传动带249传递至进料器214的收割传动机构250。设有对收割传动机构250向进料器214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的收割离合器251。收割离合器251由皮带张紧式离合器构成。

  〔驾驶室〕

  如图15~图18所示,在车厢209设置有:车顶部252、前窗玻璃253、侧玻璃254、后窗玻璃255以及乘降门256。在驾驶部208设置有驾驶座椅257、前面板258、侧面板259以及谷粒排出操作部260。在前面板258设有转向杆261和仪表盘262。转向杆261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收割部203的升降操作等操作。

  在驾驶部208的前部设有前罩263。在驾驶部208的左侧部的前部设有前支柱264。在驾驶部208的左侧部的后部设有后支柱265。跨于前支柱264和后支柱265设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框架266。下框架266的前端部支承于前支柱264,并且下框架266的后端部支承于后支柱265。下框架266位于比排气净化装置210靠下侧。

  谷粒排出操作部260设于驾驶座椅257的右后方。在谷粒排出操作部260设有对谷粒排出装置217进行回转操作的回转操作部和对谷粒排出装置217(横输送部219)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

  〔排气净化装置〕

  排气净化装置210通过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净化装置210以其长尺寸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势设于侧面板259的下方且设于发动机E的上方。排气净化装置210以比侧面板259的左端259a向左侧突出的状态设置在侧面板259的下方。排气净化装置210中,不仅是排气净化装置210中突出的部分,而是整体被顶板267从上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210载置支承于发动机E的上部。排气净化装置210经由前侧和后侧的支撑件268与发动机E连结。

  〔排气管〕

  如图22~图24所示,设置有排出由排气净化装置210进行净化处理后的排气的排气管269。排气管269从排气净化装置210的外周部中左侧面的后部向左侧引出,向后上方延伸。排气管269以穿过脱粒装置213与谷粒储存箱215之间,详细而言穿过后述的离合器切换装置270和燃料箱216的上方的方式设置。在排气管269中,在连通连接于排气净化装置210的排气上游侧端部271与比排气上游侧端部271靠排气下游侧的部分272之间等形成有为了降低排气温度而向排气管269的内部导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导入部276。在驾驶室207和谷粒储存箱215与脱粒装置213之间于排气管269的上方设有前侧台体277和后侧台体278。

  〔侧面板〕

  如图15~图18所示,侧面板259设于驾驶座椅257的左侧。在侧面板259设有主变速杆279或副变速杆280、离合器切换杆281(“第一人为操作件”的一个例子)。在侧面板259的下方且在排气净化装置210的上方设有检测离合器切换杆281的操作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282。

  主变速杆279是前后摆动操作式杆,对HST220进行变速操作。副变速杆280是前后摆动操作式杆,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主变速杆279和副变速杆280以主变速杆279位于左侧且副变速杆280位于右侧的方式横向并排设置。即,主变速杆279相对于副变速杆280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与驾驶座椅257相反的一侧。在此,将主变速杆279中从侧面板259的上表面突出的部分的突出长度设为L1,将副变速杆280中从侧面板259的上表面突出的部分的突出长度设为L2,则主变速杆279配置为突出长度L1比突出长度L2长。

  设有支承侧面板259的上框架283。在上框架283设置有顶板267。顶板267设于排气净化装置210与位置检测传感器282之间,将排气净化装置210与位置检测传感器282之间上下分隔,并且从上方覆盖排气净化装置210的整体而不仅是排气净化装置210中突出的部分。顶板267跨于侧面板259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并且跨于侧面板259中的左侧部和右侧部。

  在侧面板259的下方空间中设有从前侧覆盖排气净化装置210的前罩335。侧面板259的下方空间由前罩335分隔成前侧空间和后侧空间(排气净化装置210所在侧的空间)。前罩335的上端部经由支撑件336支承于顶板267。

  〔罩〕

  设有相对于排气净化装置210从左侧覆盖侧面板259的下方空间的罩284。罩284以罩284的前端位于比侧面板259的前端靠前侧且罩284的后端位于比侧面板259的后端靠后侧的方式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在罩284的后部以不与排气管269中的排气上游侧端部271干涉的方式形成有缺口部284a。在罩284形成有比其他部分向左侧隆起的隆起部284b。即,俯视时,罩284中位于与排气净化装置210横向相邻的位置的部分(隆起部284b)向比其他部分的向左侧隆起。

  罩284支承于上框架283和下框架266,配置为可拆装于上框架283和下框架266。上框架283中与隆起部284b对应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向左侧突出。下框架266中与隆起部284b对应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向左侧突出。罩284的上部通过螺栓285可拆装地固定于上框架283的纵壁部283a。在下框架266设有从下框架266向上方延伸的支撑件286。罩284的下部通过螺栓287可拆装地固定于支撑件286。

  〔纵框架〕

  设有横跨上框架283和下框架266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框架288。纵框架288位于罩284的左侧,并且以在侧面观察时与罩284重叠的状态设置。即,纵框架288相对于排气净化装置210位于左侧,并且以侧面观察时与排气净化装置210重叠的状态设置。纵框架288支承于上框架283和下框架266,配置为可拆装于上框架283和下框架266。纵框架288的上端部与罩284的上部一起通过螺栓285可拆装地固定于上框架283的纵壁部283a。在下框架266设有从下框架266向下方延伸的支撑件289。纵框架288的下端部比下框架266的下端向下侧突出,并且通过螺栓290可拆装地固定于支撑件289。

  〔离合器切换杆〕

  如图19~图21所示,离合器切换杆281是前后摆动操作式杆,是对谷粒排出离合器237、收割离合器251以及脱粒离合器240进行向连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切换操作的单个杆。离合器切换杆281配置为能在第一操作位置O1、第二操作位置O2以及第三操作位置O3之间位置变更。第一操作位置O1是收割离合器251和脱粒离合器240双方处于连通状态而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处于断开状态的操作位置。第二操作位置O2是收割离合器251处于断开状态,脱粒离合器240处于连通状态,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处于断开状态的操作位置。第三操作位置O3是收割离合器251和脱粒离合器240双方处于断开状态而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处于断开状态的操作位置。离合器切换杆281设于主变速杆279的后方。

  离合器切换杆281配置为能绕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心X1前后摆动。在离合器切换杆281设置有:把手291、把手侧杆体292、支轴侧杆体293以及杆支轴294。把手侧杆体292通过附带弹簧(省略图示)的铰链295以能左右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支轴侧杆体293。所述弹簧对把手侧杆体292向左侧摆动施力。在把手侧杆体292设有抵接于支轴侧杆体293以限制把手侧杆体292向左侧摆动的止动件292a。

  〔摆动支承部〕

  设有以使离合器切换杆281能绕摆动轴心X1摆动的方式支承离合器切换杆281的摆动支承部296。在摆动支承部296还支承有位置检测传感器282。摆动支承部296在侧面板259的内部载置支承于顶板267的上表面部。摆动支承部296由大致L字形的板材构成。在摆动支承部296设置有沿着顶板267的基部297和与顶板267垂直或大致垂直的纵壁部298。基部297通过螺栓299固定于顶板267。在纵壁部298设有供杆支轴294插通的凸台部300。在纵壁部298的左侧部设有供位置检测传感器282装配的装配部301。

  〔引导部〕

  设有:杆引导件303,具有引导离合器切换杆281的引导部302。杆引导件303以跨于摆动支承部296左右的状态设置。在杆引导件303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脚部303a。脚部303a通过螺栓304固定于顶板267。引导部302设于杆引导件303中位于摆动支承部296的上方的部分。

  在引导部302设置有直线部302a和进入部302b。直线部302a在离合器切换杆281的摆动操作方向(前后方向)上直线状延伸。在直线部302a,相对于第二操作位置O2与第三操作位置O3之间的区间的宽度B1,第一操作位置O1侧的区间的宽度B2更窄。

  进入部302b呈以与直线部302a相连的状态供离合器切换杆281向与摆动操作方向交叉的方向(左方)进入的形状。进入部302b分别设于与第一操作位置O1对应的位置、与第二操作位置O2对应的位置以及与第三操作位置O3对应的位置。把手侧杆体292在进入了进入部302b的状态下被所述弹簧向进入进入部302b的一侧摆动施力,由此,离合器切换杆281被位置保持于各操作位置。

  离合器切换杆281如上所述是前后摆动操作式的杆,配置为能在被预备操作之后沿直线部302a被前后摆动操作。具体而言,离合器切换杆281配置为:能在被进行了作为所述预备操作的使把手侧杆体292抵抗所述弹簧的施加力从进入部302b脱离的操作后,沿直线部302a被前后摆动操作。由此,在离合器切换杆281被位置保持于各操作位置的状态下,无法沿直线部302a对离合器切换杆281进行前后摆动操作,但通过抵抗所述弹簧的施加力向右侧摆动操作把手侧杆体292使其从进入部302b脱离,能沿着直线部302a对离合器切换杆281进行前后摆动操作。

  在此,在在向右侧摆动操作了把手侧杆体292的状态下将离合器切换杆281从第三操作位置O3侧切换至第一操作位置O1时,把手侧杆体292与引导部302的端部302c抵接而阻止离合器切换杆281向前侧摆动。因此,为了解除与引导部302的端部302c的抵接,需要在稍向左侧摆动操作把手侧杆体292后向前侧摆动操作离合器切换杆281。

  〔离合器切换装置〕

  如图22~图27所示,设有在适当的定时将收割离合器251、脱粒离合器240以及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切换至连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离合器切换装置270。离合器切换装置270在脱粒装置213与谷粒储存箱215之间设于比纵输送装置231靠后侧。离合器切换装置270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设于一次螺旋输送器229与二次螺旋输送器230之间。离合器切换装置270设于谷粒储存箱215中的下窄形状部分215a的下方。换言之,离合器切换装置270以俯视观察时与谷粒储存箱215重叠的状态设置。离合器切换装置270以俯视观察时与二次回送装置232的基部重叠的状态设置。在脱粒装置213与谷粒储存箱215之间于离合器切换装置270的后方设有燃料箱216。

  在机体框架201设置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201A和以与主框架201A交叉的状态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框架201B。离合器切换装置270支承于主框架201A与横框架201B交叉的交叉部。在所述交叉部设有台板305,离合器切换装置270可拆装地载置支承于台板305。

  在离合器切换装置270设置有:壳体306、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电动马达M(“致动器”的一个例子)、第一钢丝绳309A、第二钢丝绳309B(“第一联接机构”的“操作绳”的一个例子)、第三钢丝绳309C以及上盖310。第一臂307A、第一凸轮308A以及第一钢丝绳309A与收割离合器251对应。第二臂307B、第二凸轮308B以及第二钢丝绳309B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对应。第三臂307C、第三凸轮308C以及第三钢丝绳309C与脱粒离合器240对应。

  壳体306容纳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以及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由向上方开口的方箱状的构件构成。在壳体306设置有底部311和侧壁312。

  在底部311中相对于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在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底部311的前部)形成有清扫口311a。清扫口311a为圆形的开口。设有对清扫口311a进行开闭的底盖313。在台板305中与底盖313对应的部分,以与底盖313不干涉的方式形成有缺口部305a。

  在侧壁312设置有:前壁部314、后壁部315、左侧壁部316以及右侧壁部317。在左侧壁部316的横外侧部和右侧壁部317的横外侧部,分别设有将壳体306装配于台板305的装配部318。装配部318通过螺栓319可拆装地固定于台板305。在台板305的背面设有螺栓319用的螺母320(焊接螺母)。

  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能绕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同一摆动轴心X2摆动,以在摆动轴心X2方向上并排的状态设置。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臂支轴321。臂支轴321以跨于侧壁312中在摆动轴心X2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壁部(左侧壁部316和右侧壁部317)的方式设置。在臂支轴321连结有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各自的下端部。在臂支轴321设有将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分别定位于初始位置(钢丝绳引出位置)的止动件322。臂支轴321和止动件322经由支撑件323连结。在侧面观察(参照图26),钢丝绳引出位置的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呈稍微前倒的倾斜姿势,由此,能增大跨于钢丝绳引出位置和钢丝绳结束位置的行程S而兼用于多种机械。

  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均由剖面形状为大致U字形的构件构成。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各自的上端部从壳体306向上方突出。在第一臂307A的上下中间部设有能与第一凸轮308A接触的第一辊323A。在第二臂307B的上下中间部设有能与第二凸轮308B接触的第二辊323B。在第三臂307C的上下中间部设有能与第三凸轮308C接触的第三辊323C。

  在第一臂307A的上端部连结有第一钢丝绳309A的芯线在第一臂307A侧的端部。在第一钢丝绳309A的芯线在收割离合器251侧的端部设有调整弹簧(省略图示)。在第一臂307A的上端部与第一钢丝绳309A中芯线的第一臂307A侧的端部之间不设置调整弹簧。在第二臂307B的上端部连结有第二钢丝绳309B中芯线的第二臂307B侧的端部。在第二臂307B的上端部与第二钢丝绳309B中芯线的第二臂307B侧的端部之间不设置调整弹簧。在第三臂307C的上端部连结有第三钢丝绳309C中芯线的第三臂307C侧的端部。在第三钢丝绳309C中芯线的脱粒离合器240侧的端部设有调整弹簧(省略图示)。在第三臂307C的上端部与第三钢丝绳309C中芯线的第三臂307C侧的端部之间不设置调整弹簧。

  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支承于臂支轴321。第一臂307A和第三臂307C呈从摆动轴心X2方向的两侧夹住第二臂307B的状态。即,第一臂307A支承于比第二臂307B靠近臂支轴321中的左侧壁部316的部分,并且第三臂307C支承于比第二臂307B靠近臂支轴321中的右侧壁部317的部分。

  在此,通常,与收割离合器251对应的第一臂307A在拉扯第一钢丝绳309A时作用于第一臂307A的力、与脱粒离合器240对应的第三臂307C在拉扯第三钢丝绳309C时作用于第三臂307C的力大于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对应的第二臂307B在拉扯第二钢丝绳309B时作用于第二臂307B的力。即,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中在拉扯第一钢丝绳309A、第二钢丝绳309B、第三钢丝绳309C时所作用的力越大的臂被支承于臂支轴321中越靠近左侧壁部316或右侧壁部317的部分。

  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能绕与摆动轴心X2平行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同一旋转轴心X3旋转,以与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对应的方式,以在旋转轴心X3方向上并排的状态设置。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凸轮支轴324。凸轮支轴324以跨于左侧壁部316和右侧壁部317的方式设置。在左侧壁部316和右侧壁部317分别设有以能使凸轮支轴324旋转的方式支承凸轮支轴324的轴承325。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经由键326连结于凸轮支轴324。在第一凸轮308A的外周部形成有齿轮部。

  在第一凸轮308A形成有孔308Aa,在第二凸轮308B形成有孔308Ba,在第三凸轮308C形成有孔308Ca。通过以使孔308Aa、孔308Ba、孔308Ca的绕旋转轴心X3的位置重合的方式(换言之,以从旋转轴心X3方向观察时孔308Aa、孔308Ba、孔308Ca重叠的方式)将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装配于凸轮支轴324,能防止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相对于凸轮支轴324的误组装。

  设置有对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327。在凸轮支轴324的右端部形成有供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327装配的装配槽324a。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327支承于右侧壁部317。在右侧壁部317设有供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327装配的装配部328。

  在此,当如上所述将装配部328设于右侧壁部317时,需要以装配槽324a位于右侧的状态将凸轮支轴324装配于壳体306。在误将凸轮支轴324以装配槽324a位于左侧的状态装配于壳体306时,无法将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327装配于凸轮支轴324,由此能注意到凸轮支轴324被左右颠倒地装配。

  第一钢丝绳309A将第一臂307A和收割离合器251联接,以跨于第一臂307A和收割离合器251的方式设置。第一钢丝绳309A从第一臂307A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并且以经过第一凸轮308A的上方的状态向前方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第二钢丝绳309B将第二臂307B和谷粒排出离合器237联接,以跨于第二臂307B和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方式设置。第二钢丝绳309B从第二臂307B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并且以经过第二凸轮308B的上方的状态向前方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第三钢丝绳309C将第三臂307C和脱粒离合器240联接,以跨于第三臂307C和脱粒离合器240的方式设置。第三钢丝绳309C从第三臂307C的上端部向前方伸出,并且以经过第三凸轮308C的上方的状态向前方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设有支承第一钢丝绳309A、第二钢丝绳309B、第三钢丝绳309C的支承部329。支承部329支承第一钢丝绳309A中外线的第一臂307A侧的端部、第二钢丝绳309B中外线的第二臂307B侧的端部以及第三钢丝绳309C中外线的第三臂307C侧的端部。支承部329设于壳体306中相对于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与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部(侧壁312的前部)的上表面。支承部329由大致L字形的板材构成。

  上盖310对壳体306中向上方开口的部分进行开闭,由向下方和前方开口的方箱状的构件构成。第一钢丝绳309A、第二钢丝绳309B、第三钢丝绳309C穿过上盖310中向前方开口的部分。上盖310中向前方开口的部分由支承部329从前方堵塞。上盖310的后下部的左右两侧部分别通过螺栓330固定于左侧壁部316和右侧壁部317。在上盖310的前下部的左右两侧部,分别形成有与支承部329的角部卡合的卡合突起部310a。

  电动马达M对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进行旋转驱动。在电动马达M的输出轴Ma设有与第一凸轮308A的齿轮部啮合的行星齿轮331。电动马达M的旋转动力从输出轴Ma经由行星齿轮331传递至第一凸轮308A的齿轮部,由此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被旋转驱动。

  电动马达M支承于左侧壁部316。电动马达M通过螺栓固定于左侧壁部316。电动马达M用的继电器332支承于侧壁312中第一钢丝绳309A、第二钢丝绳309B、第三钢丝绳309C的延伸方向侧的壁部(前壁部314)。继电器332通过螺栓固定于前壁部314。冷却风扇211用的控制装置333支承于侧壁312中与支承有继电器332的壁部不同的壁部(右侧壁部317)。控制装置333通过螺栓固定于右侧壁部317。

  如图28所示,在控制块设置有对电动马达M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装置334。在控制装置334连接有:位置检测传感器282或谷粒排出操作部260、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327、电动马达M。控制装置334被输入位置检测传感器282的检测值、谷粒排出操作部260的离合器切换操作指令、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327的检测值。控制装置334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282的检测值来对电动马达M进行驱动控制。即,电动马达M根据向离合器切换杆281的操作输入来进行工作。

  图29中示出了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的旋转位置(中立位置N、第一旋转位置R1、第二旋转位置R2、第三旋转位置R3)。与收割离合器251对应的第一凸轮308A和与脱粒离合器240对应的第三凸轮308C从中立位置N绕旋转轴心X3向一侧(前侧)被旋转驱动,并且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对应的第二凸轮308B从中立位置N绕旋转轴心X3向另一侧(后侧)被旋转驱动。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通过电动马达M来旋转驱动,由此,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分别通过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的作用(对第一辊323A、第二辊323B、第三辊323C的凸轮作用)绕摆动轴心X2向后侧摆动,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分别拉扯第一钢丝绳309A、第二钢丝绳309B、第三钢丝绳309C,由此在适当的定时将收割离合器251、脱粒离合器240以及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切换至连通状态和断开状态。

  详细而言,如图30所示,在中立位置N,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各自不对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进行凸轮作用。因此,收割离合器251、谷粒排出离合器237以及脱粒离合器240呈断开状态。

  在第一旋转位置R1,第三凸轮308C对第三臂307C进行凸轮作用,并且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各自不对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进行凸轮作用。因此,脱粒离合器240呈连通状态,并且收割离合器251和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呈断开状态。

  在第二旋转位置R2,第一凸轮308A、第三凸轮308C分别对第一臂307A、第三臂307C进行凸轮作用,并且第二凸轮308B不对第二臂307B进行凸轮作用。因此,收割离合器251和脱粒离合器240呈连通状态,并且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呈断开状态。

  在第三旋转位置R3,第二凸轮308B对第二臂307B进行凸轮作用,并且第一凸轮308A、第三凸轮308C各自不对第一臂307A、第三臂307C进行凸轮作用。因此,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呈连通状态,并且收割离合器251和脱粒离合器240呈断开状态。

  〔第一联接机构、第二联接机构〕

  如图31所示,谷粒排出离合器237是具有张紧轮237a的皮带张紧式离合器。谷粒排出离合器237具有对张紧轮237a进行悬挂支承的弹簧237b。弹簧237b中下侧的端部连接于支承张紧轮237a的臂237c。弹簧237b中与张紧轮237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上侧的端部237d(“操作部”的一个例子)连接于第二钢丝绳309B的端部309Ba。详细而言,弹簧237b的端部237d形成为U字状,该U字状的部位插入第二钢丝绳309B的端部309Ba的孔。就是说,弹簧237b的端部237d和第二钢丝绳309B的端部309Ba可拆装。

  第二钢丝绳309B的外壳中谷粒排出离合器237侧的端部309Bb支承于支撑件340。支撑件340支承于驾驶部208的框架208a。支撑件340位于比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弹簧237b靠上侧。

  当操作离合器切换杆281至第三操作位置O3时,控制装置334对电动马达M进行驱动控制,使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以及第三凸轮308C向第三旋转位置R3移动。在第三旋转位置R3,第二凸轮308B向第二辊323B进行凸轮作用,第二臂307B绕摆动轴心X2向后侧摆动,第二臂307B拉扯第二钢丝绳309B。由第二钢丝绳309B将弹簧237b的上侧的端部237d向上方拉扯,张紧轮237a向上方移动。如此将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至谷粒排出装置217。即,谷粒排出离合器237根据弹簧237b中与张紧轮237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237d(操作部)的动作,对向谷粒排出装置217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配置有通过第二凸轮308B、第二辊323B、第二臂307B以及第二钢丝绳309B来将电动马达M和弹簧237b的端部237d(操作部)联接的第一联接机构G。

  本实施方式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如图22、图31、图32、图34所示,除了上述的第一联接机构G之外,还具备第二联接机构H。第二联接机构H将第二人为操作件J和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操作部(弹簧237b的端部237d)联接。第二联接机构H配置为包括第四钢丝绳350(“操作绳”的一个例子)。

  如图31所示,第四钢丝绳350的芯线中谷粒排出离合器237侧的端部350a位于第二钢丝绳309B的端部309Ba的前方。第四钢丝绳350的外壳中谷粒排出离合器237侧的端部350b位于第二钢丝绳309B的外壳的端部309Bb的前方,支承于支撑件340。

  如图32、图33所示,第四钢丝绳350的芯线中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350c(“第二人为操作件侧的端部”的一个例子)支承于驾驶部208的框架208b的后表面。框架208b是驾驶部208的框架中机体外周侧的部分。即,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c配置于机体外周侧。需要说明的是,框架208b可开闭地支承防尘罩355。防尘罩355堵塞发动机室ER的开口。

  关于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c的固定,详细而言,有头销357从后方插通端部350c的孔和框架208b的孔,在发动机室ER内,锁销358插入有头销357的顶端的孔。第四钢丝绳350的外壳中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350d支承于被支承在框架208b的后表面的支撑件208c。

  第一联接机构G和第二联接机构H如图31和图34所示,配置为可更换地接合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操作部(弹簧237b的端部237d)。在图31所示的状态下,弹簧237b的端部237d的U字状的部位插入第二钢丝绳309B的端部309Ba的孔。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a不与弹簧237b连接。在该状态下,第一联接机构G将电动马达M和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操作部联接。

  在离合器切换装置270、第二钢丝绳309B发生故障而无法通过离合器切换杆281的操作使谷粒排出装置217工作的情况下,驾驶员能将第一联接机构G更换为第二联接机构H接合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操作部(弹簧237b的端部237d),使用第二联接机构H使谷粒排出装置217工作。

  首先,驾驶员从弹簧237b的端部237d拆下第二钢丝绳309B的端部309Ba。然后,驾驶员将弹簧237b的端部237d的U字状的部位插入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a的孔(图34所示的状态)。接着,驾驶员打开防尘罩355,从有头销357上拆下发动机室ER内的锁销358。然后,从框架208b拆下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c。当驾驶员拉扯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c时,弹簧237b的上侧的端部237d被向上方拉扯,张紧轮237a向上方移动。如此,发动机E的动力被传递至谷粒排出装置217。就是说,在图34所示的状态下,第二联接机构H将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c和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弹簧237b的端部237d联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钢丝绳350的芯线的端部350c与第二人为操作件J对应。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人为操作件J和第二联接机构H配置为一体的构件。

  〔另一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c(第二人为操作件J)配置于机体外周侧。但是,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c也可以配置于其他场所。例如,如图35所示,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c也可以配置于驾驶部208。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c支承于配置在驾驶部208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与搭乘口208d相反的一侧(搭乘口208d的左方)的侧面板259。

  详细而言,第四钢丝绳350从支撑件340向上方延伸,从驾驶座椅257的后方被引入驾驶部208。第四钢丝绳350在侧面板259的上表面处从侧面板259的后部向前方延伸。第四钢丝绳350的外壳的端部350d支承于设置在侧面板259的上表面的支撑件259b。第四钢丝绳350的芯线的端部350c支承于立起设置于侧面板259的上表面的销259c。详细而言,端部350c的孔穿过销259c。

  在离合器切换装置270、第二钢丝绳209B发生故障而无法通过离合器切换杆281的操作来使谷粒排出装置217工作的情况下,驾驶员能使用配置于驾驶部208的第四钢丝绳350使谷粒排出装置217工作。首先,驾驶员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将第一联接机构G更换为第二联接机构H接合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操作部(弹簧237b的端部237d)。接着,驾驶员从侧面板259的销259c上拆下端部350c并拉扯。如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弹簧237b的上侧的端部237d向上方拉扯,张紧轮237a向上方移动,发动机E的动力被传递至谷粒排出装置217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2所示,谷粒排出传动机构236的传动带235和带轮236a等配置于比驱动箱236b靠左侧。对张紧轮237a的臂237c进行支承的支撑件237e配置于比带轮236a靠左侧。驱动箱236b是向配置于谷粒储存箱215的下部的谷粒排出装置217的螺旋输送器(未图示)传递动力的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5所示,谷粒排出传动机构236的传动带235和带轮236a等配置于比驱动箱236b靠右侧。如图36所示,对张紧轮237a的臂237c进行支承的支撑件237e配置于驱动箱236b的下方。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能紧凑地配置谷粒排出离合器237。此外,容易进行谷粒储存箱215绕轴心Z1的摆动开闭、谷粒排出传动机构236和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调整作业,因此优选。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离合器切换装置270的各臂(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的下端、各凸轮(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的下端接近壳体306的底部311。如此,当草屑等进入壳体306的内部而在底部311堆积时,可能会使离合器切换装置270的工作发生故障。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离合器切换装置270的壳体306的底部311形成有清扫口311a。能通过清扫口311a从壳体306排出草屑等垃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臂(第一臂307A、第二臂307B、第三臂307C)和凸轮(第一凸轮308A、第二凸轮308B、第三凸轮308C)的下端与底部311之间形成有较大的空间SP。换言之,臂和凸轮的下端与底部311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臂和凸轮的下端与底部311之间的距离,大于壳体30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一半。由此,即使在草屑等垃圾进入壳体306的内部的情况下,离合器切换装置270发生故障的情况也会被抑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扫口311a设于壳体306的后壁部315的下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人为操作件J和第二联接机构H配置为一体的构件。但是,第二人为操作件J和第二联接机构H也可以是分开的构件。例如,第二人为操作件J可以是与第二联接机构H分开的杆、旋钮等。就是说,第四钢丝绳350的芯线的端部350c可以连接于杆、旋钮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联接机构G和第二联接机构H连接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但是,第一联接机构G和第二联接机构H也可以与其他离合器连接,例如,可以与脱粒离合器240、收割离合器251连接。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联接机构G和第二联接机构H配置为可更换地接合于谷粒排出离合器237的操作部(弹簧237b的端部237d)。具体而言,第二钢丝绳309B的端部309Ba和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a可拆装于弹簧237b的端部237d。可以是,第二钢丝绳309B的端部309Ba或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a一直连接于弹簧237b的端部237d,或者,第二钢丝绳309B的端部309Ba和第四钢丝绳350的端部350a一直连接于弹簧237b的端部237d。换言之,可以以不可拆装的方式进行连接。

  (7)本发明除了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之外,不限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胡萝卜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各种收割机、插秧机等水田作业机或者农作业机,也能应用于土工机、建筑机械等各种作业机。

  〔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38和图39),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38和图39),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39),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39)。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38和图39中示出了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中设置有具有机体框架401和履带行驶装置402的行驶机体,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有收割植立谷杆的收割部403。在收割部403设置有:耙拢植立谷杆的耙拢卷筒404、切断植立谷杆的收割刀405以及耙入收割谷杆的耙拢搅龙406。

  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置有驾驶员所搭乘的驾驶部407。驾驶部407由车厢408覆盖。在驾驶部407的下方设有发动机室409。发动机室409中容纳有发动机410或废气处理装置411、冷却风扇412、散热器413等。在发动机室409的上方设置有向发动机410供给燃烧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414、粗滤器415等。在收割部403的后方设有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416。以跨于收割部403和脱粒装置416的方式设有将收割谷杆向脱粒装置416输送的进料器417。储存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储存箱418以与脱粒装置416横向并排的状态设置。

  设有将谷粒储存箱418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419。在谷粒排出装置419设置有向上方输送谷粒储存箱418内的谷粒的螺旋输送机式的纵输送部420和将来自纵输送部420的谷粒向机体外侧输送的螺旋输送机式的横输送部421。谷粒排出装置419配置为能绕纵输送部420的轴心Z1回转。

  谷粒储存箱418配置为能绕纵输送部420的轴心Z1摆动,能在如图39中实线所示引退至机体内方侧的通常作业姿势与如图39中假想线所示向机体横向外侧方伸出的维护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

  废气处理装置411具备捕集并清除废气中所含的PM(PerticulateMatter:颗粒状物质)的公知结构的DPF(Diesel Perticulate Filter:柴油微粒过滤器)。该废气处理装置411配置为能切换至自动进行燃烧清除捕集到的颗粒状物质的再生处理的自动模式和禁止再生处理的禁止模式。当切换至禁止模式的状态下发动机410继续工作来捕集颗粒状物质时,会导致堵塞,因此需要定期手动执行再生处理。

  〔驾驶部〕

  在图40中示出联合收割机的驾驶部407。在驾驶部407设置有操作者所就座的驾驶座椅422、位于驾驶座椅422的前方的前面板部423、位于驾驶座椅422的左横侧并跨于驾驶部407的前后的侧面板部424。在侧面板部424设置有对未图示的收割离合器和脱粒离合器进行通断操作的作业离合器杆425、行驶用主变速杆426以及行驶用副变速杆427等。

  前面板部423设于驾驶部407的前端部。在前面板部423设置有:使机体前进方向的朝向变更的转向杆428、作为显示与机体的行驶状态有关的信息的行驶信息显示部的液晶显示式仪表盘部429、显示与废气处理装置411有关的信息并且进行与该信息有关的操作的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等。即,转向杆428、仪表盘部429以及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分别设于驾驶部407的前端部。作为与行驶状态有关的信息,仪表盘部429例如显示发动机转速等。

  进一步说明,在驾驶部407的前端部中驾驶座椅422的前方部位设置有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设于转向杆428与仪表盘部429之间。并且,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以与仪表盘部429相邻的状态设置。

  如图41所示,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具备进行与废气处理装置411有关的人为操作的人为操作部431和位于与人为操作部431相邻的位置并显示废气处理装置的状态的状态显示部432。

  人为操作部431具备将废气处理装置411切换至禁止模式的禁止开关433和强制执行再生处理的再生开关434。在禁止开关433设置有在将废气处理装置411切换至禁止模式时点亮并在解除禁止模式时熄灭的禁止状态显示灯435。在再生开关434设置有在被指令执行再生处理时点亮并在未被指令执行再生处理时熄灭的再生状态显示灯436。

  状态显示部432具备在废气处理装置411执行再生处理时点亮并在未执行再生处理时熄灭的驾驶状态显示灯437。废气处理装置411在初始设定状态下为自动模式,在禁止开关433未被操作的情况下始终设定为自动模式。

  〔谷粒排出用传动构造〕

  如图42所示,在谷粒储存箱418的底部设置有谷粒排出用的底螺旋输送器438。向底螺旋输送器438的前部传递来自发动机410的动力。在底螺旋输送器438的后端部连动连结有纵输送部420的下端部,在纵输送部420的上端部连动连结有横输送部421的基端部。

  来自发动机410的动力经由皮带张紧式谷粒排出离合器439以可间歇的方式传递至底螺旋输送器438和谷粒排出装置419。如图42、43所示,在谷粒排出离合器439设置有:传动带443,以跨于设置在发动机410的输出轴的带轮440和设置在谷粒储存箱418的前部的中继轴441的带轮442的方式卷绕;以及张紧机构444,作用于传动带443。

  如图43所示,张紧机构444具有:摆动臂446,以能绕横轴芯X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托架445;以及张紧辊447,可旋转地支承于摆动臂446的摆动端部。摆动臂446配置为通过经由操作绳448联接的电动马达449的驱动力而被摆动操作。当通过电动马达449的驱动力来对操作绳448进行拉动操作时,摆动臂446向上方被摆动操作,张紧辊447对传动带443施加张力而切换至传动连通状态。

  在该结构下,在电动马达449故障或者联接机构发生不良状况之类的情况下,无法进行谷粒排出离合器439的通断。因此,设置有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人为操作来排出谷粒的人为操作机构450。

  如图43所示,人为操作机构450具有固定于机体框架401的支点销451和以能绕前后轴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点销451的操作臂452。支点销451配置为侧面观察时将棒体弯曲成大致L字形,一端部一体地固定于机体框架401,通过上部侧的水平姿势的折弯部453可转动地支承操作臂452。

  操作臂452按照以支点销451为中心进行天平摆动的方式从支点销451向左右两侧延伸。支点销451的左侧从谷粒储存箱418的前端部与散热器413之间的间隙向能手动操作的位置延伸。操作臂452的右侧延伸设置于与摆动臂446的下端部抵接的位置。当以手或者脚将操作臂452的左侧端部向下方按下时,摆动臂446即张紧辊447向上方摆动,能将谷粒排出离合器439切换至离合器连通状态。因此,即使在电动马达449故障等异常状态下,也能将谷粒储存箱418内的谷粒排出至外部。

  〔机体前部的支承构造〕

  接着,对机体前部的驾驶部407和发动机410周围的框架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2、44所示,在驾驶部407的下方,由发动机罩454覆盖发动机410的周围而构成发动机室409。通过发动机罩454的顶板部454a来支承驾驶座椅422。发动机罩454具有将驾驶部407的内部空间和发动机室409分隔开的功能。在发动机室409,在发动机410的右侧设置有散热器413,以包围散热器413的周围的状态设置有矩形框状的散热器支承框架455。虽未图示,散热器支承框架455支承散热器413,并且还支承生成散热器冷却风的冷却风扇412和引导冷却风的风扇整流罩等。

  如图44所示,在驾驶部407的后方设置有以横向并排的状态并且从机体框架401立起设置的多个、具体而言左右两根后部纵框架456、457。位于右侧的方筒状的后部纵框架456位于发动机室409的后方侧部位,下端部连结于机体框架401并向上方延伸。

  如图42所示,右侧的后部纵框架456的上部连结于车厢408的后壁部408A的下端部。即,在右侧的后部纵框架456的上端部连结有由前后方向的方筒件构成的前后方向延伸部458,前后方向延伸部458向前方延伸。前后方向延伸部458的前端部经由平面观察时大致U字状的托架459一体连结于车厢408的后壁部408A的下端部中比中央部靠右的部位。前后方向延伸部458通过在其与后部纵框架456之间进行连结的倾斜姿势的加强构件460来加强强度。

  如图44、45所示,两根后部纵框架456、457中位于左侧的方筒状的后部纵框架457的上部连结于侧面板部424。即,左侧的后部纵框架457位于发动机室409的后方侧部位,下端部连结于机体框架1并向上方延伸。左侧的后部纵框架457的上端部通过螺栓连结于侧面板部424的右侧部。

  如图44所示,在侧面板部424的与驾驶座椅422相反的一侧即左侧的横侧方,以从机体框架401立起设置的状态设置有方筒状的第一侧部纵框架461和位于第一侧部纵框架461的后方侧的方筒状的第二侧部纵框架462。侧面板部424的后部侧部位中的左侧部通过螺栓连结于第一侧部纵框架461的上下中途部。如此,侧面板部424的后部的左右两侧由框架体牢固地承接支承。

  如图45所示,第一侧部纵框架461连结于车厢408的后壁部408A的下端部中的左侧端部。因此,通过右侧的后部纵框架457和第一侧部纵框架461来支承车厢408的后壁部的下端部。

  如图45所示,在侧面板部424的左侧的横侧方,除了第一侧部纵框架461、第二侧部纵框架462之外还设置有位于侧面板部424的前后中间部的下方的第三侧部纵框架463和位于侧面板部424的前端部的下方的第四侧部纵框架464。第三侧部纵框架463和第四侧部纵框架464分别以从机体框架401立起设置的状态设置,通过上端部来支承侧面板部424。

  第三侧部纵框架463配置为:下半部位于后方侧从而绕过位于前部下方侧的变速箱465,上半部向前侧偏倚从而支承侧面板部424中主变速杆426等的操作载荷施加得多的部位。以跨于第一侧部纵框架461的上下中间部和第四侧部纵框架464的上下中间部的方式架设连结有前后方向框架体466,能谋求驾驶部407的左侧的强度加强。

  在发动机室409的上部设置有对发动机罩454的顶板部454a进行载置支承的顶板支承框架467。如图44、46所示,该顶板支承框架467通过将位于前部侧并在横向上延伸的前部横向框架结构体467A、位于后部侧并在横向上延伸的后部横向框架结构体467B以及从前部横向框架结构体467A延伸至后部横向框架结构体467B的多个前后方向框架结构体467C分别相互连结而构成。

  顶板支承框架467的右侧部连结于散热器支承框架455。即,前部横向框架结构体467A和后部横向框架结构体467B各自的右侧端部连结于散热器支承框架455的上部。

  顶板支承框架467的左侧部连结于侧面板部424和第一侧部纵框架461。即,前部横向框架结构体467A的左侧端部通过螺栓连结于侧面板部424的右侧纵面部。此外,后部横向框架结构体467B的左侧端部和第一侧部纵框架461的右侧面部通过螺栓连结。

  在第二侧部纵框架462的上端部设置有支承粗滤器415的粗滤器支承部468。在第二侧部纵框架462的粗滤器支承部468的下方侧的左侧面设有向脱粒装置416侧(左侧)延伸的横向延伸设置部469,横向延伸设置部469的延伸侧端部通过螺栓连结于脱粒装置416的侧壁。在横向延伸设置部469的相反侧设置有前后方向的卡定件470。该卡定件470中,用于以通常作业姿势对谷粒储存箱418进行位置保持的锁定机构(未图示)产生卡定作用。

  第二侧部纵框架462的横向延伸设置部469的基端部与第一侧部纵框架461的中途部之间由前后方向连结件471连结。如此,通过连结第一侧部纵框架461和第二侧部纵框架462来确保针对第一侧部纵框架461的横向载荷的强度,同时不需要与脱粒装置416的连结机构等复杂的联接机构,谋求了结构的简化。

  而且,两根后部纵框架456、457分别与顶板支承框架467连结。具体而言,如图44、45、46所示,在两根后部纵框架456、457各自的左侧面一体地连结有侧面观察时大致U字状的连结用托架473,并且在顶板支承框架467中后部横向框架结构体467B的后侧面一体地连结有侧面观察时大致U字状的连结用托架474。而且,连结用托架473和连结用托架474以背靠背对接的状态通过螺栓连结。通过如此连结来谋求驾驶部、发动机周围的框架构造的支承强度的提高。

  〔另一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板支承框架467也可以是格子状的框架或矩形框状的框架等来代替上述的结构,或者顶板支承框架467能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一侧部纵框架461与第二侧部纵框架462连结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两者不连结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第一侧部纵框架461连结有顶板支承框架467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顶板支承框架467不连结于第一侧部纵框架461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侧面板部424由第一侧部纵框架461支承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侧面板部424不连结于第一侧部纵框架461的结构来代替该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粗滤器415由第二侧部纵框架462的上端部支承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粗滤器415由后部纵框架的上端部支承的结构来代替该结构,能适当变更支承对象。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驾驶部407由车厢408覆盖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不具备车厢408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设于转向杆428与仪表盘部429之间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如图47、48所示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相对于仪表盘部429设于与转向杆428相反的一侧的结构来代替该结构。在该情况下,不限于如图47所示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设置于驾驶座椅422的前方部位,也可以采用如图48所示以位于驾驶部407的前端部中左侧端部的角部的状态设置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的结构。

  在此提到的角部可以采用前面板部423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得较长的结构,以前面板部423的左侧端部的形式配置,也可以采用侧面板部424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得较长的结构,以侧面板部424的前侧端部的形式配置。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驾驶部407设置有转向杆428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来代替结构:如以下(8-1)至(8-4)所示,在驾驶部407的前端部中驾驶座椅422的前方部位设置有具有圆形的握部的方向盘476,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设于驾驶部407的前端部。

  (8-1)如图49所示,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以从就座于驾驶座椅422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位于方向盘476的内周侧的状态设置的结构。

  (8-2)如图50所示,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以从就座于驾驶座椅422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位于方向盘476的外周侧的状态且以与方向盘476的左侧相邻的状态设置的结构。

  (8-3)如图51所示,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以位于驾驶部407的前端部中左侧端部的角部的状态设置的结构。在此提到的角部与在上述(1)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

  (8-4)如图52所示,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以从就座于驾驶座椅422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位于方向盘476的外周侧的状态且以与方向盘476的右侧相邻的状态设置的结构。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与再生处理有关的信息,显示关于废气处理装置411是否正在执行再生处理的信息和关于废气处理装置411是否处于应进行再生处理的状态的信息,但也可以设为显示其中的任一方。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430显示与废气处理装置411的再生处理有关的信息,但也可以设为显示其他种类的信息。

  (11)本发明不限于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也可以应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除了联合收割机之外,还能应用于玉米收割机等其他种类的收割机。

  附图标记说明

  3 驾驶部

  5 发动机

  7 收割部(收割部)

  8 脱粒装置

  10进料器(输送部)

  13排气处理装置

  17第一排气管部(弯曲部)

  30弯曲部罩

  30a 上表面部

  30b 横罩部

  40连结框架

  50排气处理装置罩

  A 排气管

  S1间隙

  208 驾驶部

  208b框架

  208d搭乘口

  215 谷粒储存箱

  217 谷粒排出装置

  236a带轮

  237 谷粒排出离合器(离合器)

  237a张紧轮

  237b弹簧

  237d端部

  259 侧面板

  281 离合器切换杆(第一人为操作件)

  309B第二钢丝绳(操作绳)

  309Bb 端部

  340 支撑件

  350 第四钢丝绳(操作绳)

  350b端部

  350c端部

  G 第一联接机构

  H 第二联接机构

  J 第二人为操作件

  M 电动马达(致动器)

  407 驾驶部

  409 发动机室

  410 发动机

  413 散热器

  411 废气处理装置

  422 驾驶座椅

  423 操纵用面板部

  424 侧面板部

  428 转向杆

  429 行驶信息显示部

  430 废气信息显示操作部

  454 发动机罩

  454a顶板部

  455 散热器支承框架

  456、457 后部纵框架

  461 第一侧部纵框架

  462 第二侧部纵框架

  467 顶板支承框架

  467A前部横向框架结构体

  467B后部横向框架结构体

  467C前后方向框架结构体

  476 方向盘。

《收割机及作业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