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给水排水> 一种分水井装置独创技术13204字

一种分水井装置

2021-01-31 23:36:38

一种分水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洪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水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加快、暴雨极端事件增多,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威胁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海绵城市”是指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措施从降雨径流的自然水循环过程出发,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调蓄实现雨水减排和净化。由于初期雨水的污染物较高,在雨水减排、收集过程中,需要将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进行分离;现有技术中,初、后期雨水的分离措施复杂,并且占地面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在雨水减排、收集过程中,初、后期雨水的分离措施复杂,并且占地面积较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的分水井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包括:

  分水井本体,具有井盖;

  第一管道,一端穿过所述分水井本体的侧壁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适于接入雨水;

  第二管道,一端穿过所述分水井本体的侧壁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适于排出雨水,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接口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接口高度;

  顺流槽,设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内部,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所述顺流槽具有沿所述第一管道至所述第二管道方向的顺流流道,在所述顺流流道的上方具有用于雨水漫出的开口。

  作为优先方案,还包括:支墩,底端固定在所述分水井本体的底部,顶端支撑在所述顺流槽的底部。

  作为优先方案,所述支墩具有至少两个,间隔地支撑在所述顺流槽的底端。

  作为优先方案,还包括:

  第三管道,一端穿过所述分水井本体的侧壁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适于与入渗回灌池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接口高度小于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接口高度。

  作为优先方案,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分设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相对的侧壁上。

  作为优先方案,所述第一管道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管道的管径。

  作为优先方案,所述顺流槽的顺流流道的宽度沿着从所述第一管道至所述第二管道的方向逐渐变宽。

  作为优先方案,所述分水井本体的侧壁处设有透水墙,所述分水井本体内部雨水可通过所述透水墙渗出。

  作为优先方案,所述分水井本体的横截面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分水井本体的侧壁分别设有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接口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接口高度,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之间连接有顺流槽,初期雨水流入第一管道后沿着顺流槽流向所述第二管道,最后初期雨水流从第二管道排出;所述顺流槽的上方具有用于雨水漫出的开口,当雨量较大时,此时雨水较为干净,雨水从开口处漫向所述分水井本体内部,这样将后期较干净的雨水存储到了分水井本体内部;存储下来的雨水根据需求,可通过第三管道回灌地下或经透水墙排出;上述的结构利用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与顺流槽之间的位置关系,将初期雨水弃流,后期洁净雨水存储并还原地下水,结构简单且占地面积小。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支墩的顶端支撑在顺流槽的底部,防止雨量过大将所述顺流槽损坏。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第三管道的设置,能够将分水井本体内部的雨水分流到入渗回灌池中,进行入渗还原地下水,同时缓解分水井本体的排水压力。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分设于所述分水井本体的相对的侧壁上,便于连接搭建顺流槽。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第一管道的管径小于第二管道的管径,利于雨水从所述第二管道快速排除;防止初期雨水沿顺流槽上端开口流入分水井本体内,污染分水井本体内的存储的洁净雨水。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顺流槽的顺流流道的宽度沿着从所述第一管道至所述第二管道的方向逐渐变宽,能够使雨水从第一管道处快速排出。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分水井本体的侧壁处设有透水墙,当雨量较大时,雨水能够从透水墙渗出,缓解分水井本体内部的集水压力。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分水井本体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简单,易施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分水井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分水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分水井本体;2、第一管道;3、第二管道;4、顺流槽;5、井盖;6、支墩;7、透水墙;8、第三管道;9、第一侧壁;10、第二侧壁;11、第三侧壁;12、混凝土层;13、第四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水井装置包括:分水井本体1、第一管道2、第二管道3以及顺流槽4。

  如图1、图2所示,分水井本体1的设计地面高程为49m,所述分水井本体1为砖砌的立方筒,所述立方筒的长*宽*高为1980mm*1980mm*2150mm,所述立方筒的侧壁厚度为240mm;所述分水井本体1底面处铺设有厚为150mm的不透水混凝土层12,且坡度为0.02;所述分水井本体1的顶部的上层为厚度300mm的砌砖,所述分水井本体1的顶部的下层为厚度150mm的混凝土,所述分水井本体1的顶部预留有直径为800mm的井口,所述井口处设有井盖5,方便工作人员通过井口对分水井装置进行检修。

  如图3所示,第一管道2的直径为300mm,一端与所述分水井本体1的第一侧壁9连通,另一端适于接入雨水,所述第一管道2的管底高程为47.642m;第二管道3的直径为400mm,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9相对的分水井本体1的第二侧壁10连通,另一端适于排出雨水,所述第二管道3的管底高程为47.542m;所述第一管道2与所述第二管道3之间连接有顺流槽4,所述顺流槽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2的管底衔接,所述顺流槽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3的管底衔接;所述顺流槽4具有沿所述第一管道2至所述第二管道3方向的顺流流道,在所述顺流流道的上方具有用于雨水漫出的开口;所述顺流槽4采用波纹状的PVC材质,所述顺流槽4的高50mm,长1540mm,宽度沿着从所述第一管道2至所述第二管道3的方向逐渐变宽;所述第一管道2与所述第二管道3的设计坡度为0.003,所述顺流槽4的总坡度为0.067;所述顺流槽4的底部间隔地设有两个支墩6,所述支墩6底端固定在分水井本体1的底面的混凝土层上,顶端支撑着所述顺流槽4的底面。如图4所示,第三管道8为90度的PVC弯管,所述弯管的直径为200mm,所述弯管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第三管道8的水平段的一端与分水井本体1的第三侧壁11连通,所述第三侧壁11分别与第一侧壁9、第二侧壁10垂直,所述第三管道8的水平段的另一端与入渗回灌池连通;所述第三管道8的竖直段伸入分水井本体1的内部;第三管道8水平段的管底高程47.342m,垂直段入口底高程47.142m;与所述第三侧壁11相对的第四侧壁13处设有透水墙7,所述透水墙的底端与混凝土层12的上表面平齐,所述透水墙的厚度为100mm;由于所述混凝土层12的坡度为0.02,且靠近所述透水墙7一端偏低;当分水井本体内部的雨水量较小时,雨水能够流向所述透水墙7一侧,尽快渗出。

  第三管道8的形状可根据地形条件、工程条件,更改为L型管、直管等多种样式,所述第三管道8的方向可水平、垂直或与地面成一定角度,目的以达到雨水分流进入入渗回灌池即可。

  本实施例中分水井装置的第二管道3管底高程47.542m以下可调蓄水量约为1.2立方米,设计入渗回灌池容积50立方米,总计可调蓄容积51.2立方米可用于地下水回灌补给。

  工作过程:

  降雨发生后,初期雨量较小,雨水汇入地表集水井进入雨水管道,初期雨水经第一管道2进入分水井本体1内部,沿顺流槽4直接由第二管道3排出;当雨量较大时,雨水从顺流槽4两侧溢出进入分水井本体1内部,使得井内蓄水位不断抬高;当井内雨量较小,水位不超过第三管道8水平段管底高程47.342m时,所有存蓄水量将通过分水井本体1内部的透水墙7渗出;当分水井井内的雨量增加至,水位超过第三管道8水平段管底高程47.342m时,水流将通过第三管道8流向入渗回灌池,流入入渗回灌池的水体一般通过池底或侧壁入渗以回灌地下;当分水井井内的雨量增加至,水位超过第二管道3管底高程47.542m时,水流通过第三管道8流向入渗回灌池的同时,多余雨水由第二管道3排向下游。

  降雨结束后,由于雨水下渗,井内蓄水位不断降低,当井内蓄水位降低至第二管道3底高程47.542m以下以及第三管道8水平段管底高程47.342m以上时,雨水仍通过第三管道8流向入渗回灌池;当井内蓄水位降低至第三管道8水平段管底高程47.342m以下时,雨水不再通过第三管道8流向入渗回灌池,但入渗回灌池内已存蓄水量仍通过入渗方式回灌地下。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一种分水井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