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给水排水> 一种起泡装置和相关的出水装置独创技术30626字

一种起泡装置和相关的出水装置

2023-02-27 12:17:53

一种起泡装置和相关的出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出水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起泡装置和相关的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的,起泡器一般安装于出水管的出水端,并通过螺纹与出水管连接。由于起泡器本身也很容易被水中的固态杂质堵塞,因此就需要拆卸起泡器进行反向冲洗。拆卸起泡器时,使用者需要反方向拧松,但往往由于使用者不知道向何方向拧松起泡器,可能导致使用者越拧越紧,最后不得不使用工具将起泡器拧下,从而对起泡器或出水管的外表面造成损坏。进一步地,由于起泡器露在出水管外,因此与出水管间会形成接缝,该接缝容易藏污纳垢。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起泡装置和相关的出水装置,其能够很方便地将起泡器从出水管上拆卸下来,进一步地,还能够将起泡器置于出水管内,避免起泡器与出水管之间形成接缝。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起泡装置,其包括:安装座,其适于固接于所述出水管的内壁,并设有过水孔和座体,所述座体沿出水管的轴向开口向下;滑动块,其滑设于所述座体,并设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弹性卡爪;和起泡器,其设有向上抵压所述滑动块的顶杆,顶杆的侧壁设有卡槽;其中,所述弹性卡爪在滑动块滑动至第一位置时缩回座体并向内收拢以与所述卡槽卡接,其还在滑动块滑动至第二位置时伸出座体并向外张开以与所述卡槽脱离卡接。

  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起泡器的外壁还设有开口向上的唇形密封圈。

  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安装座的外壁设有与所述出水管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过水孔沿径向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座体的周围。

  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其中,所述座体设有第一停靠位和第二停靠位;所述滑动块与座体止转配合;所述起泡装置还包括:转动套,其位于所述滑动块上方,并与滑动块轴向限位连接;其还与所述座体和所述滑动块斜面配合,以在受座体和滑动块抵压时转动并轴向运动;和弹性件,其在所述滑动块被抵压后释放时驱动滑动块和转动套向下运动,直至转动套切换停靠于所述座体的第一停靠位或第二停靠位,并联动滑动块相应地滑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五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座体的内侧壁沿周向设有若干彼此间形成止转槽的凸块,所述凸块上表面呈齿形,并设有倾斜向齿底的第一斜面和倾斜向止转槽的第二斜面;所述止转槽底端设有供所述滑动块顶抵的限位面;所述滑动块的上端面沿周向设有若干倾斜的第三斜面,所述滑动块的侧壁径向凸设有若干与所述止转槽配合的止转块;所述转动套设有与所述第三斜面相对的内斜面,所述转动套的侧壁还径向凸设有若干适于插入所述止转槽的凸起,所述凸起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对的外斜面;所述弹性件一端顶抵所述座体,另一端贯穿所述转动套向下顶抵所述滑动块;所述滑动块受所述顶杆抵压时向上运动,直至第三斜面抵压内斜面,迫使所述转动套转动并向上运动;所述滑动块被释放时受所述弹性件驱动带动所述转动套向下运动,直至外斜面抵压第一斜面或第二斜面,迫使所述转动套转动并向下运动,直至停靠设于所述齿底的第一停靠位或设于所述止转槽内的第二停靠位。

  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滑动块的顶端设有开口向上的筒体,所述第三斜面形成于筒体的开口端;所述止转块形成于筒体的外壁;所述筒体的筒底还向上延伸设有挂接部;所述转动套还设有套体、凸环和钩接部;所述套体设有供所述弹性件贯穿的中心孔;所述凸环凸设于套体的外壁,所述内斜面形成于凸环的下端面;所述凸起凸设于凸环的的外壁;所述钩接部从套体的下端面向下延伸而成,并适于与所述挂接部钩挂连接,以形成所述转动套与所述滑动块之间的轴向限位连接。

  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滑动块包括彼此固接的滑块和卡块;所述筒体形成于所述滑块顶端;所述卡块设有本体,各所述弹性卡爪沿周向从所述本体的下表面向下延伸;所述顶杆顶抵所述本体的下表面时,所述弹性卡爪正对所述卡槽。

  第九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出水装置,其包括出水管和如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限定的一种起泡装置,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出水管固接,安装座相对出水管的位置被配置为在所述滑动块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起泡器部分位于出水管内,部分位于出水管外。

  第十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出水装置,其包括出水管和如第五技术方案至第八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限定的一种起泡装置,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出水管固接,安装座相对出水管的位置被配置为在所述滑动块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起泡器位于出水管内,且在所述滑动块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起泡器至少部分位于出水管外。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在第一技术方案和第九技术方案中,安装座设有过水孔,以利于水流通过过水孔流至起泡器,便于起泡器出水。另外,通过滑动块相对座体滑动,使弹性卡爪得以在被顶杆抵压时缩回座体并收拢以卡接卡槽抓住起泡器,而弹性卡爪在向下拉动起泡器时伸出座体并张开以释放起泡器,从而能够很方便地将起泡器从出水管上拆卸下来。当然,在弹性卡爪缩回座体时,起泡器必须半露于出水管外,以利于能够拉动起泡器。

  在第二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向上开口的唇形密封圈,能够实现起泡器与出水管内壁密封。

  第四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过水孔沿径向对称地设置于座体周围,可以让使用者通过专用的拨叉形工具插入过水孔以拧紧安装座。

  第五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圆珠笔弹跳机构,可以实现通过按压和释放动作,使起泡器在被抓住和被释放时切换,这样就能够通过从上顶抵起泡器并释放的动作,将起泡器从出水管内取下,因此,起泡器在连接完成时可以整体藏于出水管内,以避免起泡器与出水管之间形成接缝。

  第六至第八技术方案给出了第五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当然,圆珠笔弹跳机构还有其他的变体,同样能够实现第五技术方案的发明目的。

  本申请最大的技术贡献在于,通过设置弹性卡爪相对座体的伸出和缩回,实现了起泡器的抓取和释放,进一步地,通过与圆珠笔弹跳机构结合,使得起泡器能够内置于出水管中,同时还能够很方便地安装和拆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起泡装置在滑动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起泡装置在滑动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起泡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安装座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安装座的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滑块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卡块的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起泡器的立体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起泡装置在滑动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一中起泡装置在滑动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11为实施例一中出水装置的立体图;

  图12为实施例一中出水装置在滑动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13为实施例一中出水装置在滑动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14为实施例二中起泡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5为实施例二中安装座的剖视图;

  图16为实施例二中滑块的立体图;

  图17为实施例二中滑块的剖视图;

  图18为实施例二中转动套的立体图;

  图19为实施例二中起泡装置在滑动块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20为实施例二中起泡装置在滑动块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21为实施例二中出水装置的立体图;

  图22为实施例二中出水装置安装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起泡装置100;连接组件10;出水装置1000;出水管200,限位环201;通水孔202;

  安装座1;安装座本体11,壳体111,安装环112,连接筋113,过水孔114;安装座盖体12;座体13,第一腔室131,第二腔室132,限位面133,凸块134,止转槽135,第二斜面136,齿底137,第一斜面138;

  滑动块2;滑块21,筒体211,连接部212,凸台213,台阶面214,连接孔215,密封圈216,止转块217,第三斜面218,挂接部219;卡块22,本体221,本体的下表面222,弹性卡爪223,卡头224;螺钉23;

  起泡器3;顶杆31,卡槽32,起泡器的侧壁33,唇形密封圈34;

  转动套4;套体41,中心孔42,凸环43,凸起44,钩接部45,内斜面46,外斜面47;

  弹性件5;弹簧51,垫片52。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轴向限位连接”是指一物体与另一物体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被限定为一定范围内的连接方式,但该种连接方式不限定两物体之间的绕轴的相关转动。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止转配合”和“止转连接”是指一物体与另一物体彼此间无法相对转动。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涉及起泡装置100和出水装置1000。起泡装置100用于连接至出水装置1000的出水管200(见图11)。

  参见图1至图3。如图所示,起泡装置100包括连接组件10和起泡器3。连接组件10包括安装座1和滑动块2。

  安装座1的形状和结构参见图4和图5。如图所示,安装座1包括安装座本体11和安装座盖体12。图4中,安装座本体11包括壳体111、安装环112和多个连接筋113。壳体111位于安装座本体11的中央,周围同轴地环绕有安装环112,各连接筋113径向延伸,将壳体111与安装环112连为一体。安装环112如图4所示,其外壁设有与出水管200内壁上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各连接筋113之间的间隔形成多个过水孔114。在本实施例中,各过水孔114沿径向对称地设置于壳体111的周围,以便于使用者将叉形工具对称地插入其间,将安装环112装配至出水管200的内壁上并拧紧。壳体111的结构如图5所示,大体呈环形,并沿轴向设有台阶孔,其中大孔在上,小孔在下,大孔与小孔之间设有向上的限位面133。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座盖体12盖设于壳体111的上端,并与壳体111卡接连接。安装座盖体12与壳体111连接完成后,形成开口向下的座体13。座体13的形状呈筒形,座体13的筒腔被限位面133分为两部分,其在限位面133之上的部分形成第一腔室131,在限位面133之下的部分形成第二腔室132。由于壳体111与安装环112同轴,而安装环112与出水管200螺纹配合,因此,座体13的轴线与出水管200的轴线重合。其中,安装座盖体12的顶面形成座体13的第一停靠位,安装座本体11上的限位面133形成座体13的第二停靠位。

  滑动块2如图3所示包括滑块21、卡块22和螺钉23。其中,滑块21的结构参见图6。如图6所示,滑块21设有一开口向上的筒体211,筒体211的底部向下延伸并凸设有连接部212,筒体211外壁的上端向外凸设形成凸台213。凸台213的下表面形成台阶面214。在滑块2的中央,贯穿连接部212和筒体211的筒底,设有连接孔215,连接孔215设有内螺纹。凸台213的外壁设有密封圈槽,密封圈槽内装设密封圈216。卡块22的形状参见图7。如图7所示,卡块22设有圆柱状的本体221,本体221的直径与滑块21的筒体211的直径大致相同。本体的下表面222上,绕轴心沿圆周方向设有四个弹性卡爪223,弹性卡爪223在未受抵压的状态下向外张开,其自由端设有向内延伸的卡头224。本体221的中心设有通孔。螺钉23的形状如图3所示。

  起泡器3的形状参见图8。如图8所示,起泡器3设有向上延伸的顶杆31,顶杆31的侧壁上设有卡槽32。起泡器的侧壁33上设有开口向上的唇形密封圈34。起泡器3的上表面设有进水口,下表面设有出水口。进水口适于引入经过过水孔114的水流,出水口适于输出气泡水。由于起泡器3的结构是已知的,且本申请并未对其改进,因此不再赘述。

  起泡装置100连接完成后的状态参见图9。其中,螺钉23穿过卡块22上的通孔与滑块21上的连接孔215螺接,以将滑块21与卡块22紧固在一起。滑块21的凸台213位于座体13的第一腔室131中,滑块21的筒体211和卡块22的本体221伸入座体13的第二腔室132中。凸台213的外壁与第一腔室131的侧壁滑动间隙配合,密封圈216置于其间,以增加两者间的摩擦力,使滑块213能够停靠。筒体211和本体221与第二腔室132的侧壁滑动间隙配合。由此,滑动块2与座体13之间建立滑动连接关系。图9中,滑动块2处于第一位置,滑块21的上端面顶抵安装座盖体12的底面(即座体13的第一停靠位),弹性卡爪223缩回座体13的第二腔室132内,由于第二腔室132的侧壁对弹性卡爪223的外缘面的抵压,弹性卡爪223向内收拢,并与起泡器3的卡槽32建立卡接关系,起泡器3因被弹性卡爪223抓住而相对安装座1固定。此时,由于密封圈216的摩擦作用,滑动件2不会因起泡器3的重力和水流的压力下滑。

  起泡装置100中,连接组件10与起泡器3分离的状态参见图10。图10中,滑动块2处于第二位置,凸台213的台阶面214顶抵于座体13的限位面133(即座体13的第二停靠位),弹性卡爪223完全伸出座体13的第二腔室132外,由于失去第二腔室132的侧壁的抵压,弹性卡爪223形变被恢复向外张开,与起泡器3的卡槽32脱离卡接关系,起泡器3因失去弹性卡爪223的夹持而被释放。

  连接组件10的装配方式如下,首先,将滑块21以连接部212朝下的姿态从安装座本体11的顶部置入大孔中,再将安装座盖体12与安装座本体11卡接。再将卡块22以本体221朝上的姿态插入第二腔室132中,并用螺钉23将卡块22与滑块21连接。此时,连接组件10装配完成。

  出水装置1000的形状参见图11。如图11所示,出水装置1000包括出水管200和起泡装置100。出水管200与起泡装置100的连接关系见图12和图13。如图12和图13所示,出水管200靠进出水端的位置设有限位环201,限位环201的中心设有通水孔202,出水管200的内壁在限位环201的下方设有内螺纹。连接组件10的安装环112的外螺纹与出水管200的内螺纹螺接,将安装座1与出水管200固接在一起。在图12中,滑动块2处于第一位置,此时,起泡器3被弹性卡爪223抓取,其一部分位于出水管200内,另一部分位于出水管200外,唇形密封圈34位于出水管200内,以使起泡器3与出水管200密封连接,不会漏水。在图13中,滑动块2处于第二位置,此时,起泡器3被弹性卡爪223释放,其大部分位于出水管200外,一小部分位于出水管200内,唇形密封圈34位于出水管200外。

  将连接组件10安装至出水管200的方法如下:首先,完成连接组件10的装配,接着,将连接组件10以安装座盖体12向上的姿态伸入出水管200内。直至安装环112的外螺纹碰触出水管200的内螺纹。将叉形安装工具的叉端插入对称的过水孔114中,旋转叉形安装工具,直至安装环112的上端面顶抵限位环201的下表面,即完成了安装环112与出水管200的螺纹连接,从而将连接组件10安装至出水管200。

  将起泡器3连接至连接组件10的方法如下:将起泡器3以顶杆31向上的姿态伸入出水管200内,顶杆31顶抵卡块22的本体的下表面222,此时的状态如图13所示。继续向上推动起泡器3,使顶杆31推动滑动块2向上运动,直至滑动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此时的状态如图12所示,即完成了起泡器3的连接。起泡器3完成连接后,打开出水装置1000的阀门,水流通过限位环201上的通水孔202,再经过过水孔114,到达起泡器3的进水口,再经过起泡器3后从起泡器3的出水口流出。由于唇形密封圈34置于起泡器的侧壁33与出水管200的内壁之间,因此水流不会从两者间的缝隙流出。

  将起泡器3从连接组件10上拆卸下来的方法如下:抓住起泡器3露出出水管200的部分,并向下拉动,使起泡器3带动滑动块2向下运动,直至滑动块2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的状态如图13所示。继续向下拉起泡器3,使起泡器3完全脱离出水管200,即完成了起泡器3的拆卸。起泡器3拆卸后,经反向冲洗,可再通过上面介绍的步骤与连接组件10连接。

  当然,本实施例并不是唯一的实施例,尤其地,可以在起泡器3的下表面设置向下延伸的拉环,从而可以设置安装环112与出水管200的螺接位置,使起泡器3的出水口位于出水管200内,而不影响使用者拆除起泡器3。具体地,可以通过拉动前述的拉环,将起泡器3从出水管200内拆除。

  由以上介绍可知,本实施例可以很方便地将起泡器3从出水管200上拆卸下来。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涉及起泡装置100和出水装置1000。起泡装置100用于连接至出水装置1000的出水管200(见图22)。

  参见图1、图2和图14。如图所示,起泡装置100包括连接组件10和起泡器3。连接组件10包括安装座1、滑动块2、转动套4和弹性件5。

  本实施例的安装座1与实施例一中的安装座1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如图15所示,座体13的第一腔室131中,贴着限位面133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彼此间形成止转槽135的凸块134。凸块134的上表面呈齿状,并设有倾斜向齿底137的第一斜面138和倾斜向止转槽135的第二斜面136。其中齿底137形成第一停靠位,止转槽136内形成第二停靠位。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座1与实施例一的安装座1并无其他不同。

  本实施例的滑动块2同样包括滑块21、卡块22和螺钉23。其中,滑块21与实施例一中的滑块21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如图16和图17所示,滑块21的上表面呈齿状,并设有倾斜的第三斜面218。凸台213的外侧壁还设有若干止转块217,止转块217与止转槽135插接配合,以使滑动块2与安装座1在本实施例中止转配合。筒体211的上表面还向上延伸设有挂接部219。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滑块21与实施例一的滑块21并无其他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卡块22和螺钉23均与实施例一中的卡块22和螺钉23完全相同。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螺钉23将滑块21与卡块22锁固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的转动套4的形状参见图18。如图18所示,转动套4设有套体41,套体41沿轴向设有中心孔42。套体41的外壁凸设有凸环43,凸环43的外壁还径向凸设有若干凸起44。凸起44的宽度适于插入止转槽135。套体41的下端面设有向下延伸的钩接部45。钩接部45适于与挂接部219钩挂连接。凸环43的下端面设有内斜面46;凸起44的下端面设有外斜面47,在本实施例中,内斜面46和外斜面47处于同一平面上,但所起的作用不同,且也不是必须的。内斜面46与第三斜面218相对,外斜面47与第一斜面138和第二斜面136相对。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如图3所示包括弹簧51和垫片52。

  连接组件10装配完成后的结构参见图19和图20。如图所示,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滑块21的凸台213位于座体13的第一腔室131中,滑块21的筒体211和卡块22的本体221伸入座体13的第二腔室132中。凸台213的外壁与第一腔室131的侧壁滑动间隙配合,筒体211和本体221与第二腔室132的侧壁滑动间隙配合,由此,滑动块2与座体13之间建立滑动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由于止转块217伸入座体13的止转槽135中,使滑动块2与座体13之间还建立起止转配合关系。本实施例中,转动套4的钩接部45与滑块21的挂接部219钩挂连接,使得转动套4与滑动块2之间建立轴向限位连接,即两者之间的位置受限,在两者间位置达到受限范围最大值时,两者之间将建立力的传递。本实施例中,垫片52的下端面顶抵滑块21的挂接部219的上端面。弹簧51一端顶抵于安装座盖体12,另一端顶抵于垫片52的上端面。

  连接组件10的装配方式如下,首先将滑块21以连接部212朝下的姿态从安装座本体11的顶部置入大孔中,并使止转块217插入止转槽135中。再将转动套4以钩接部45朝下的姿态插入滑块21的筒体211的筒腔中,直至钩接部45与挂接部219钩挂连接。再将垫片52通过转动套4的中心孔42置于挂接部219的上端面上。再将弹簧51下端贯穿转动套4的中心孔42顶抵于垫片52的上端面。再将安装座盖体12与安装座本体11卡接,使弹簧51上端顶抵安装座盖体12。再将卡块22以本体221朝上的姿态插入第二腔室132中,并用螺钉23将卡块22与滑块21连接。此时,连接组件10装配完成。

  本实施例中,起泡器3与实施例一中的起泡器3并无区别,在此不再赘述。

  图19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起泡装置100在滑动块2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如图19所示,此时转动套4的凸起44停靠于位置较高的齿底137,由于滑动块2与转动套4彼此轴向限位连接,且滑动块2受弹性件5向下顶抵力,因此,滑动块2停靠于第一位置,此时弹性卡爪223缩回第二腔室132中,由于第二腔室132的侧壁对弹性卡爪223的外缘面的抵压,弹性卡爪223向内收拢,并与起泡器3的卡槽32建立卡接关系,起泡器3因被弹性卡爪223抓住而相对安装座1固定。

  图20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起泡装置100在滑动块2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如图20所示,此时转动套4的凸起44停靠于位置较低的止转槽135中,由于滑动块2与转动套4彼此轴向限位连接,且滑动块2受弹性件5向下顶抵力,因此,滑动块2停靠于第二位置,此时弹性卡爪223完全伸出座体13的第二腔室132外,由于失去第二腔室132的侧壁的抵压,弹性卡爪223形变被恢复向外张开,与起泡器3的卡槽32脱离卡接关系,起泡器3因失去弹性卡爪223的夹持而被释放。

  以下具体解释滑动块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切换的方法。

  设定初始位置如图20所示滑动块2处于第二位置,同时设定安装座1固定不动。此时,起泡器3的顶杆31顶抵于本体的下表面222上,弹性卡爪223虽处于张开状态,但正对顶杆31上的卡槽32。如果使用者想将起泡器3连接至连接组件10上,可以向上顶抵起泡器3,顶杆31抵压滑动块2克服弹性件5的弹性力向上运动,直至第三斜面218抵压内斜面46,由于第三斜面218与内斜面46相对,因此该斜面配合,将轴向的顶抵力转换为转动力,由于滑动块2与安装座1止转配合,因此迫使转动套4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向上运动。在此过程中,弹性卡爪223已经缩回第二腔室132中,与卡槽32建立了卡接关系。使用者不再顶抵起泡器3,弹性件5的弹性恢复力发生作用,驱动滑动块2向下运动,当滑动块2与转动套4的距离达到极限后,滑动块2带动转动套4向下运动,直至外斜面47抵压至第二斜面136上,由于第二斜面136与外斜面47相对,因此该斜面配合,将轴向的顶抵力转换为转动力,因此迫使转动套4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向上运动,直至凸起44滑入齿底137并停靠于齿底137(即第一停靠位)。此时由于滑动块2与转动套4轴向限位连接,因此滑动块2停靠于第一位置,起泡器3被连接组件10抓住。

  如果使用者想将起泡器3从连接组件10上拆除,同样向上顶抵起泡器3,顶杆31抵压滑动块2克服弹性件5的弹性力向上运动,直至第三斜面218抵压内斜面46,由于第三斜面218与内斜面46相对,因此该斜面配合,将轴向的顶抵力转换为转动力,由于滑动块2与安装座1止转配合,因此迫使转动套4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向上运动。在此过程中,弹性卡爪223始终与卡槽32卡接。使用者不再顶抵起泡器3,弹性件5的弹性恢复力发生作用,驱动滑动块2向下运动,当滑动块2与转动套4的距离达到极限后,滑动块2带动转动套4向下运动,直至外斜面47切换抵压至第一斜面138上,由于第一斜面138外斜面47相对,因此该斜面配合,将轴向的顶抵力转换为转动力,因此迫使转动套4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向上运动,直至凸起44滑入止转槽135并停靠于止转槽135内(即第二停靠位),位于止转块217上方。而止转块217则抵靠于限位面133上。此时滑动块2停靠于第二位置。上述过程中,弹性卡爪223伸出第二腔室132并向外张开,与卡槽32脱离卡接,起泡器3得以脱离连接组件10。

  出水装置1000的形状参见图21。如图21所示,出水装置1000包括出水管200和起泡装置100,其中,起泡装置100完全置于出水管200内,从外观上无法见到。出水管200与起泡装置100的连接关系见图22。如图22所示,出水管200靠进出水端的位置设有限位环201,限位环201的中心设有通水孔202,出水管200的内壁在限位环201的下方设有内螺纹。连接组件10的安装环112的外螺纹与出水管200的内螺纹螺接,将安装座1与出水管200固接在一起。此时,起泡器3可以采用前述方式与连接组件10建立连接或从连接组件10上拆除。图21示出了与连接组件10建立连接的简单过程。此过程结束后,滑动块2处于第一位置,此时起泡器3被弹性卡爪223抓取,并且全部位于出水管200内。如果使用者想将起泡器3从出水管200上拆除下来清洗,只需向上按压起泡器3,如前所述,起泡器3被弹性卡爪223释放,不仅如此,此时,由于滑动块2处于较低的第二位置,起泡器3被本体的下表面222向下顶出,其只至少一部分露出出水管200外,且唇形密封圈34也位于出水管200外。此时即为图22中间部分所示的状态。使用者只需将起泡器3从出水管200上轻轻拉出即可。

  本实施例中,将连接组件10安装至出水管200的过程与实施例一的安装过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从以上介绍可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圆珠笔弹跳机构,可以实现通过按压和释放动作,使起泡器3在被抓住和被释放时切换,这样就能够通过从上顶抵起泡器并释放的动作,将起泡器3从出水管内取下,因此,起泡器3在连接完成时可以整体藏于出水管200内,以避免起泡器3与出水管200之间形成接缝。

  当然,类似的圆珠笔弹跳机构有许多变形,在此不一一列举。本实施例的最大贡献是将弹性卡爪223相对座体13的伸出与缩回和圆珠笔弹跳机构结构结合,解决了起泡器3内置于出水管200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很方便地安装和拆除。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一种起泡装置和相关的出水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