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给水排水> 一种回收利用坡底积水的排水装置独创技术10546字

一种回收利用坡底积水的排水装置

2021-03-24 23:27:42

一种回收利用坡底积水的排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回收利用坡底积水的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树木移栽后需要往原本的移栽坑内注入大量的水,以确保树木能够存活。现有树木用水都是从土面上往坑内注入,平地移栽水会顺着根和土球往坑底下渗,在这过程中,树根会慢慢吸收水分。但是树木种在坡上时,由于坡面的缘故,要注入坑中的水会有一部分沿坡面往坡底流,另一部分顺利下渗。如果还按照原本的浇水量,那么位于坡上的树会容易因此缺少水分旱死,位于坡底的树会因为水量过多淹死。

  为了确保树木存活,现有做法就是人工控制浇水量,对位于坡上的树木更多、更频繁地浇水,位于坡下方的树木减少浇水量。这样需要花费大量人力,流到坡底的水基本也完全浪费。因此设计一种排水装置,收集顺着坡面流下的水,并返还到移栽坑中,以提升树木的成活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回收利用坡底积水的排水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回收利用坡底积水的排水装置,设置在土坑靠近坡底一侧,所述土坑内设有土球,所述土球上方设有树干,所述排水装置包括:挡流板、泄流管、回流管;所述挡流板竖直填埋在泥土中,所述挡流板与所述树干之间设有一定距离;所述挡流板靠近所述土坑的一面设有泄流槽,所述泄流槽内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泄流管,所述泄流管连通所述回流管;所述回流管另一端伸入土坑,并位于土球的中下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回流管包括: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所述第四段连接第五段,所述第五段连接所述第六段;所述第六段的末端伸入土坑内,并位于所述土球的中下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泄流管包括:固定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所述固定台、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按照远离土坑的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三段连接第四段;所述固定台的一面与泄流槽的槽面贴合,所述第一段与通孔连接,所述第二段相较于水平面向下倾斜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五段相较于水平面向下倾斜放置,所述第六段相较于水平面向下倾斜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固定在第四段内部,并平行于第四段的横截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还包括:截流机构;所述截流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四段顶部的集雨缸、设置在所述集雨缸内部的缓冲结构、穿过所述缓冲结构的截流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固定在集雨缸底部的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顶部的弹簧、固定在所述弹簧顶部的顶板;所述截流板顶端设有卡块,所述卡块固定在所述顶板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该装置通过设置挡流板阻拦沿坡下流的水,通过设置泄流管将水集中引出,通过设置回流管将水引回树坑,通过设置过滤网避免泥土堵塞管道,通过设置截流板在雨量大的时候关闭回收管道,通过设置缓冲结构控制截流板的上下移动,通过设置集雨缸来根据雨量大小自然控制缓冲结构的缓冲程度。通过装置实际使用,实施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局部视图A;

  图3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挡流板的结构图;

  图5为挡流板和树干及雨缸的相对位置分布图。

  图中:1—挡流板,11—泄流槽,2—泄流管,21—固定台,22—第一段,23—第二段,24—第三段,3—回流管,31—第四段,311—过滤室,312—回流室,32—第五段,33—第六段,4—过滤网,5—截流机构,51—雨缸,511—接雨槽,52—弹性结构,521—底板,522—盖板,523—弹簧,53—截流板,531—卡块,6—土球,61—树干,7—土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挡流板和树干及雨缸的相对位置分布图,如图1和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设置在土坑7靠近坡底一侧,所述土坑7内设有土球6,所述土球6上方设有树干61。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包括:挡流板1、泄流管2、回流管3。所述挡流板1竖直填埋在泥土中,所述挡流板1与所述树干61之间设有一定距离。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的左视图,如图3所示。所述挡流板1靠近所述土坑7的一面设有泄流槽11,所述泄流槽11内设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连通所述泄流管2,所述泄流管2连通所述回流管3。所述回流管3另一端伸入土坑7,并位于土球6的中下部。

  所述回流管3包括:第四段31、第五段32、第六段33。所述第四段31连接第五段32,所述第五段32连接所述第六段33。所述第六段33的末端伸入土坑7内,并位于所述土球6的中下部。

  要解决的是部分浇水沿坡面下流的问题,因此在距离土坑7一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挡流板1,用于挡住要下流的水。仅设置挡流板1,光滑平面无法控制水的移动方向,因此在挡流板1上开有泄流槽11。水经过时,会被引导收集到泄流槽11中,再通过泄流管2进入回流管3中,回到土坑7中。由于水下渗不充分的缘故,缺水的位置在土球6中下部,所以将回流管33末端位置设在土球6中下部,以便于树木根部吸水。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所述泄流管2包括:固定台21、第一段22、第二段23、第三段24。所述固定台21、所述第一段22、所述第二段23、所述第三段24按照远离土坑7的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三段24连接第四段31。所述固定台21的一面与泄流槽11的槽面贴合,所述第一段22与通孔12连接,所述第二段23相较于水平面向下倾斜放置。

  设置固定台21以确定泄流管2的位置,避免泄流管2与挡流板1发生脱离。第二段23、第五段32、第六段33都相较于水平面向下倾斜放置。利用倾斜情况下水自身重力做功帮助水沿泄流管2和回流管3移动,回到土坑7中。

  所述第五段32相较于水平面向下倾斜放置,所述第六段33相较于水平面向下倾斜放置。第五段32、第六段33的倾斜放置有利于水沿着回流管3回流到土坑7中。同时,由于水中携带泥土会沉积,倾斜设置也有利于冲开回流管3中沉积下来的泥土,避免堵塞管道,确保了装置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过滤网4。所述过滤网4固定在第四段31内部,并平行于第四段31的横截面。所述过滤网4将第四段31分隔成过滤室311、回流室312。所述过滤室311位于靠近泄流管2的方向。

  由于水流顺着坡面下流的时候会携带少许泥土,利用过滤网4过滤掉其中的泥土部分,避免经常使用后,泥土堵塞回流管3,导致水无法回流到土坑7中。

  图2为图1的局部视图A,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水装置包括:截流机构5。所述截流机构5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三段31顶部的集雨缸51、设置在所述集雨缸51内部的缓冲结构52、穿过所述缓冲结构52的截流板53。设置截流机构5是为了应对雨量较大的情况。雨量较大的时候,需要减少直接送往树球根部的水量。雨落在集雨缸51中,重力会压着截流板53向下移动,这时截流板53堵住第三段24的管道出口,使水流无法通过。此时回收利用积水装置不起作用,避免淹死。当放晴的时候,温度和日照导致集雨缸51内的雨水自动蒸发,这时候对缓冲结构52的压力减小,使截流板53慢慢回复到原本的位置。在这个过程能够自然配合对土球的浇水量和树木的需水量,对流向坡底的水进行回收利用。

  所述缓冲结构52包括:固定在集雨缸51底部的底板521、固定在所述底板521顶部的弹簧522、固定在所述弹簧522顶部的顶板523。所述截流板53顶端设有卡块531,所述卡块531固定在所述顶板523上。这样设置能够固定住截流板53的位置,使其与缓冲结构52关联。利用弹簧522的回弹力。根据雨量的大小来控制截流板53的上下移动。底板521起到固定的作用,用顶板523,一是避免雨水下渗,提升弹簧522的使用寿命,二是起到支撑雨水的作用。并且这个缓冲结构还能起到连接两个管子的作用,便于其拆卸和人工清理管道。

  使用本实用新型减少了人工控制浇水量的工程量,节约用水,还能在下雨的时候截流,避免树木因回收水量过多淹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装置适用于刚移栽树木的生存环境,以提升树木的移栽成活率。

  此实施例在使用时,挖好要用的坑,先埋回流管3,拼接好挡流板1、泄流管2,依次填埋。坡面附近的顺着坡下流,被挡流板1阻拦帮引导至泄流槽11内部,再进入通孔12,依次通过泄流管2和回流管3,回到土坑7中。水在通过第四段31时,其中携带的泥土会被过滤网4阻拦。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一种回收利用坡底积水的排水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