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给水排水> 一种螺旋式地漏结构独创技术11000字

一种螺旋式地漏结构

2021-03-30 21:56:10

一种螺旋式地漏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螺旋式地漏结构。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

  现有的地漏还存在防堵、防溢、防臭功能不全、功能差、使用不便等缺点;与此同时,其不防溢,防臭功能差,异物易积堵在扣碗周围,使用需频繁地移开箅子和扣碗,或干脆移开后不用,容易招致异物堵塞排水管道和存水弯,用揣子揣不通时,常迫不得已砸开地面和管道进行疏通,给用户和维修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困难,扣碗扣在汇水腔体底与底接触,而接触点上不可避免地要挂上头发等异物。与此同时,现有技术中,水封地漏芯内管都均为光壁,存在排水慢现象。

  因此,市场急需一种出水速度快,异物收集与清理方便的螺旋式地漏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螺旋式地漏结构,通过采用漏斗状地漏芯的结构设计,出水速度快,异物收集方便,清理方便,实用性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螺旋式地漏结构,其包括:地漏主体、地漏盖板、地漏芯与出水管,所述地漏主体为上下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结构,所述地漏盖板包括地漏上盖与地漏下盖,所述地漏上盖盖合于地漏主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地漏芯卡设于地漏主体的下端开口处,所述出水管与地漏芯下端相连接,所述地漏下盖盖合于出水管处,所述地漏芯呈漏斗状结构,所述地漏芯包括地漏芯主体、引流板与出水孔,所述地漏芯主体包括地漏芯上部和地漏芯下部,所述地漏芯上部固定于地漏主体的下端开口处,所述地漏芯下部贯穿于地漏主体的下端开口处,所述出水管与地漏芯下部相连接,所述引流板设置于地漏上部的表面上,所述出水孔设置于地漏主体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阐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板包括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所述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均呈圆弧状,该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相对设置,所述出水孔包括第一出水孔与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一出水孔设置于地漏芯上部的表面且该第一出水孔位于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的内侧,所述第二出水孔设置于地漏芯下部的表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出水孔以地漏芯下部的圆心为中心轴呈放射状设置于地漏芯上部处,所述第二出水孔以5*5的矩形方阵排列于地漏芯下部处,所述第一出水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出水孔的直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上均设置有提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地漏主体的四周内侧设置有加强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地漏芯下部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与卡接部相匹配的卡点,所述出水管通过卡点与卡接部固定于地漏芯下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地漏上盖设置有若干组入水槽,所述若干组入水槽以地漏上盖的中心为中心轴呈放射状设置于地漏上盖处,所述若干组入水槽的四周设置有若干组入水孔,所述若干组入水孔以地漏上盖的中心为中心轴呈放射状设置于地漏上盖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水管的下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地漏下盖盖合于出水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新颖,通过漏斗状地漏芯的结构设计,且加入引流板的结构设计,使水流形成漩涡,大大加快了地漏的出水速度,与此同时,地漏芯下部恰好为漩涡中部,有利于收集水流中的垃圾与异物,垃圾与异物从地漏芯下部取出,地漏主体增加了加强筋的结构,其结构稳固,坚实耐用,使用寿命长,通过采用卡接式出水管的结构设计,方便出水管与地漏芯的分离与连接,通过采用提手方便地漏与地漏芯分离与固定,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附图1-3所示,一种螺旋式地漏结构,其包括:地漏主体1、地漏盖板2、地漏芯3与出水管4,所述地漏主体1为上下两端开口且内部呈中空结构,所述地漏盖板2包括地漏上盖21与地漏下盖22,所述地漏上盖21盖合于地漏主体1的上端开口处,所述地漏芯3卡设于地漏主体1的下端开口处,所述出水管4与地漏芯3下端相连接,所述地漏下盖22盖合于出水管4处,所述地漏芯3呈漏斗状结构,所述地漏芯3包括地漏芯主体31、引流板32与出水孔33,所述地漏芯主体31包括地漏芯上部311和地漏芯下部312,所述地漏芯上部311固定于地漏主体1的下端开口处,所述地漏芯下部312贯穿于地漏主体1的下端开口处,所述出水管4与地漏芯下部312相连接,所述引流板32设置于地漏上部311的表面上,所述出水孔33设置于地漏主体1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卡接式的结构设计,将地漏芯3卡设于地漏主体1处,方便清理时将地漏芯3与地漏主体1抽离开来,通过采用漏斗状的地漏芯主体31与引流板32相互配合,使水更快速的通过地漏主体1,水流通过地漏芯主体31与引流板32形成涡流水流,并从出水孔33流出,与此同时,垃圾与赃物收集于漩涡形成处,避免垃圾与异物阻塞出水孔33,与此同时,垃圾与异物从地漏芯下部312取出,方便清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板包括第一引流板321与第二引流板3,所述第一引流板321与第二引流板322均呈圆弧状,该第一引流板321与第二引流板322相对设置,所述出水孔33包括第一出水孔331与第二出水孔332,所述第一出水孔331设置于地漏芯上部311的表面且该第一出水孔331位于第一引流板321与第二引流板332的内侧,所述第二出水孔332设置于地漏芯下部312的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出水孔331以地漏芯下部312的圆心为中心轴呈放射状设置于地漏芯上部311处,所述第二出水孔332以5*5的矩形方阵排列于地漏芯下部312处,所述第一出水孔331的直径大于第二出水孔332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引流板321与第二引流板322上均设置有提手。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提手的结构设计,方便地漏芯主体31从地漏主体1中抽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地漏主体1的四周内侧设置有加强筋。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加强筋的结构设计,使地漏主体1的稳定性更好,同时也更加的坚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地漏芯下部312设置有卡接部313,所述出水管4上设置有与卡接部313相匹配的卡点41,所述出水管4通过卡点41与卡接部313固定于地漏芯下部31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卡接部313与卡点41的结构设计,方便出水管4与地漏芯主体31的分离与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水管4的下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地漏下盖22盖合于出水口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地漏上盖21设置有若干组入水槽23,所述若干组入水槽23以地漏上盖21的中心为中心轴呈放射状设置于地漏上盖21处,所述若干组入水槽23的四周设置有若干组入水孔24,所述若干组入水孔24以地漏上盖21的中心为中心轴呈放射状设置于地漏上盖21处。

  以上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一种螺旋式地漏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