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给水排水> 一种建筑小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独创技术11454字

一种建筑小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

2021-03-08 03:19:35

一种建筑小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雨水收集装置领域,涉及海绵城市,尤其是一种建筑小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环境承载能力变弱的原因,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尤其在一些排水设施较为老旧的小区,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也使得加强雨洪利用、排涝蓄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旨在建设好城市的垂直系统,让城市能自由呼吸吐纳,蓄水与排水结合,让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其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现设计一种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在降雨时可快速疏导,储存,有效防止积水;降雨后,可将存水进行有效利用,应用于景观植物灌溉的雨水收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苏疏导,引流,储存,有效防止路面积水,对于存水合理利用的一种建筑小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建筑小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包括住宅楼进出口,其特征在于:与住宅楼进出口相对的位置间隔布设有集水花坛,集水花坛和住宅楼进出口之间布设有内部道路,该内部道路具有导流作用用于将积水引导至集水花坛,所述内部道路包括基层和面层,面层采用透水砖铺设;所述集水花坛为封闭形状,其外侧采用一圈侧石与内部道路相隔离,所述侧石下端制有通孔,积水可经通孔流入集水花坛内,所述侧石内部由外至内分别布设有导水层和集水井,导水层和集水井之间布设有导水流道。

  而且,每块所述的侧石下端均制有多个通孔,各通孔均匀间隔设置,每个通孔均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侧石与内部道路的基层相垂直,通孔的低位位置不高于同侧的基层上端面的水平高度。

  而且,所述导水层紧邻侧石内侧布置,其由下至上分别为透水砖和土层,所述透水砖上端面不高于通孔的低位位置,土层厚度不低于300毫米。

  而且,位于相邻两住宅楼进出口中部相对应的导水层位置设置为区域高点,以该区域高点为中心向两侧延伸的导水层逐渐降低形成坡度。

  而且,所述集水花坛内在每个住宅楼进出口相对的位置均布设有一集水井,每个集水井与导水层之间均布设有至少一条导水流道,所述导水流道由导水层一侧至集水井一侧逐渐降低形成坡度。

  而且,所述导水流道采用透水砖铺设而成。

  而且,每条导水流道与导水层之间的区域均填充有土层,相邻的导水流道之间的区域也采用土层进行填充,土层内用于种植植物。

  而且,所述集水井的井口安装有一结构盖板,在结构盖板上方铺设有透水砖层,透水砖层的上端面安装有一井篦子,所述井口的位置不高于导水流道最下一层透水砖的水平高度,所述透水砖层掩埋在土层内部。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现有小区的路面一般铺设水泥板材或沥青作为面层,这两种材料的透水性能较低,当暴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其内部道路极容易产生积水。其中与住宅楼进出口相连的内部道路是居民出入户的必经之路,因此,该部分积水对住户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明显。

  本发明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设计,在住宅楼进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布设集水花坛,用于存储降水,与此同时对于内部道路的结构和材料进行改进,采用透水砖作为面层可加快雨水的下渗,使得路面不会产生积水,而下渗的雨水在面层内部进行循环,导流至集水花坛内,集水花坛内部通过导水层、土层、导水流道对于雨水逐级疏散,一部分存于土层中用于种植的植物的灌溉,另一部分沿导水层和导水流道进行下渗和导流,并汇集在集水井内进行存储,在没有降雨时可用于植物的灌溉或二次利用。

  本发明中,侧石用于将集水花坛和外部环境进行隔离,侧石制出的通孔用于将内部道路疏导的水分导流至集水花坛内,土层的设置用于减缓进入集水花坛水流的流速,使水分位于导水层上方的时间更长,具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下渗。

  本发明中,将两住宅楼进出口之间的中部位置设置为区域高点,一该区域高点向两侧形成坡度,实现水分在导水层内的导流,汇集在其与导水流道的连接位置,之后沿导水流道的坡度汇集至相应的集水井内。

  本发明中,由于水流在导水层和导水流道的流动过程中是向各个方向扩散的,因此,在相邻导水流道之间,以及导水流道与导水层之间填充土层,可对外溢的水分进行吸收,当相邻土层吸附的水分过多时,也会反向控制水分外溢,使得更多水分累积在导水流道和导水层位置。

  本发明中,集水井的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有井口、结构盖板、透水砖层和井篦子,结构盖板为悬空的井口提供结构强度,使其表面可安装透水砖层,透水砖层和导水流道相连均采用透水砖,实现对水流引导的连续性,井篦子则用于提高集水井的安全性,防止居民或饲养的宠物掉落在集水井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侧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1中B-B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1中C-C部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下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下述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建筑小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包括住宅楼进出口4,本发明的创新在于,与住宅楼进出口相对的位置间隔布设有集水花坛,集水花坛和住宅楼进出口之间布设有内部道3路,该内部道路具有导流作用用于将积水引导至集水花坛,所述内部道路包括由下至上上报地面33,基层32和面层31,面层采用透水砖铺设;所述集水花坛为封闭形状,其外侧采用一圈侧石与内部道路相隔离,所述侧石1下端制有通孔,积水可经通孔8流入集水花坛内,所述侧石内部由外至内分别布设有导水层2和集水井,导水层和集水井6之间布设有导水流道5。

  本实施例中,每块所述的侧石下端均制有多个通孔,各通孔均匀间隔设置,每个通孔均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侧石与内部道路的基层相垂直,通孔的低位位置不高于同侧的基层上端面的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层紧邻侧石内侧布置,其由下至上分别为透水砖和土层,所述透水砖上端面不高于通孔的低位位置,土层厚度不低于300毫米。

  本实施例中,位于相邻两住宅楼进出口中部相对应的导水层位置设置为区域高点,以该区域高点为中心向两侧延伸的导水层逐渐降低形成坡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水花坛内在每个住宅楼进出口相对的位置均布设有一集水井,每个集水井与导水层之间均布设有至少一条导水流道,所述导水流道由导水层一侧至集水井一侧逐渐降低形成坡度。

  本实施例中,由导水层的区域高点向两侧,以及导水流道由两侧向集水井形成的坡度均为1-4‰。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流道采用透水砖铺设而成。

  本实施例中,每条导水流道与导水层之间的区域均填充有土层7,相邻的导水流道之间的区域也采用土层进行填充,土层内用于种植植物。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水井的井口64安装有一结构盖板63,在结构盖板上方铺设有透水砖层62,透水砖层的上端面安装有一井篦子61,所述井口的位置不高于导水流道最下一层透水砖的水平高度,所述透水砖层掩埋在土层内部。

  本实施例中,导水层,内部道路面层和导水流道所布置的透水砖均采用双层垒制,两层砖的厚度在15cm至20cm之间。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

  本发明使用时,降水降落在内部道路之后会由面层快速下渗,当水分下渗至基层之后由于基层透水率低,因此会向集水花坛一侧导流,并沿侧石制出的通孔进入集水花坛,之后沿导水层导流扩散,待扩散至导水流道后汇集至集水井内。

  本发明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设计,在住宅楼进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布设集水花坛,用于存储降水,与此同时对于内部道路的结构和材料进行改进,采用透水砖作为面层可加快雨水的下渗,使得路面不会产生积水,而下渗的雨水在面层内部进行循环,导流至集水花坛内,集水花坛内部通过导水层、土层、导水流道对于雨水逐级疏散,一部分存于土层中用于种植的植物的灌溉,另一部分沿导水层和导水流道进行下渗和导流,并汇集在集水井内进行存储,在没有降雨时可用于植物的灌溉或二次利用。

  本发明中,侧石用于将集水花坛和外部环境进行隔离,侧石制出的通孔用于将内部道路疏导的水分导流至集水花坛内,土层的设置用于减缓进入集水花坛水流的流速,使水分位于导水层上方的时间更长,具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下渗。

  本发明中,将两住宅楼进出口之间的中部位置设置为区域高点,一该区域高点向两侧形成坡度,实现水分在导水层内的导流,汇集在其与导水流道的连接位置,之后沿导水流道的坡度汇集至相应的集水井内。

  本发明中,由于水流在导水层和导水流道的流动过程中是向各个方向扩散的,因此,在相邻导水流道之间,以及导水流道与导水层之间填充土层,可对外溢的水分进行吸收,当相邻土层吸附的水分过多时,也会反向控制水分外溢,使得更多水分累积在导水流道和导水层位置。

  本发明中,集水井的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有井口、结构盖板、透水砖层和井篦子,结构盖板为悬空的井口提供结构强度,使其表面可安装透水砖层,透水砖层和导水流道相连均采用透水砖,实现对水流引导的连续性,井篦子则用于提高集水井的安全性,防止居民或饲养的宠物掉落在集水井内。

《一种建筑小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