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运输技术 > 装饰艺术> 层叠片和嵌入成型体独创技术31706字

层叠片和嵌入成型体

2021-02-22 00:17:02

层叠片和嵌入成型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脂制的层叠片和包含层叠片的嵌入成型体。

  背景技术

  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层叠片。层叠片中,在树脂层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有构图层和着色层。树脂层具有光透射性。构图层包含具有光透射性的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树脂层不与着色层相接触。构图层中,厚度连续发生变化。构图层中,相互平行的多个截面的截面积是不同的。层叠片通过薄膜嵌入成型法与成型体的表面一体化。成型体中,树脂层是最外面。

  除此之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成型同时装饰用片材。成型同时装饰用片材中,在基材薄膜上设有高亮度层。高亮度层是在热塑性树脂中含有高亮度颜料。成型同时装饰用片材中,在高亮度层上层叠有单层或多层热传导抑制层。多个热传导抑制层中的一层也可以设为不含高亮度颜料的构图层。热传导抑制层防止向空腔内射出的熔融状态的成型用树脂的热在高温状态下传导至高亮度层,使高亮度层的树脂不会熔融。在使树脂成型品成型的同时,在其表面一体化粘接成型同时装饰用片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10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137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通过树脂成型得到的成型体,有时会需要设计性。利用嵌入成型体,能够制成设计性高的成型体。嵌入成型体通过使层叠片嵌入成型而形成。层叠片有用第一层被覆第二层的方式。通过将第一层设为由具有光透射性的树脂制成,嵌入成型体的观察者可以从嵌入成型体表面看到第二层。第二层为构图层。第一层抑制第二层的损伤,保护第二层。通过增加第一层的厚度,在嵌入成型体中,能够获得具有立体感的设计。因此,有时第一层的厚度厚。例如,有时第一层的厚度为188μm以上。

  发明人已知,在第一层的厚度厚的情况下,嵌入成型体中容易产生被称为内浇口流痕(ゲート流れ)的损伤。前述损伤有时也称为内浇口焦烧(ゲート焼け)。内浇口流痕是因流入成型模具空腔的树脂为高温而引起的。内浇口流痕例如是在层叠片的与成型模具的内浇口相对的部分,形成多个层中的一部分层的树脂熔融而产生的现象。内浇口是高温树脂流入空腔时的流入口。嵌入成型时,层叠片被设置在成型模具中。这种情况下,层叠片通过第一层与空腔面相接触。在第一层的厚度薄的情况下,前述热传递至成型模具。因此,第一层不会被加热至发生损伤的温度。而第一层越厚,越是抑制热向成型模具的传递。其结果是,第一层处于高温,高温的热积蓄在第一层。尤其是第一层在如下的位置被急剧加热。前述位置是在作为高温树脂的流入口的内浇口附近的第一层的部分。进一步,前述位置是不与空腔面相接触的第一层内侧。因此,发明人对即使第一层为188μm以上的厚度也难以产生内浇口流痕的层叠片进行了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嵌入成型时的内浇口流痕的层叠片和嵌入成型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一种层叠片,其包含具有光透射性的树脂制的第一层、设于前述第一层内侧的树脂制的第二层以及设于前述第二层内侧的树脂制的第三层,前述第一层是厚度为188μm以上的层,前述第二层为构图层,前述第三层为热阻值比前述第二层高的层。

  层叠片中,前述第一层可以是单一的层。此外,前述第一层可以是厚度比前述第二层和前述第三层的合计厚度厚的层。

  利用上述层叠片,嵌入成型时,能够使第三层发挥隔热层的功能。利用第三层抑制向第二层和第一层侧的热传导。能够防止第一层的温度上升,保护第一层不受嵌入成型时的高温树脂的损伤。可以利用第二层对层叠片赋予设计性。可以利用第一层对层叠片赋予深度感。进一步,还可以发挥使第一层不受损伤的保护层的功能。可以利用第一层防止第二层的损伤。

  层叠片中,前述第二层和前述第三层可以是前述第二层的热阻值与前述第三层的热阻值合计得到的合计热阻值为500×10-6m2·K/W以上的层。利用该构成,嵌入成型时,可以使第二层和第三层发挥隔热层的功能。可以利用第二层和第三层保护第一层不受嵌入成型时的高温树脂的损伤。

  层叠片中,可以是前述第二层为具有光透射性的构图层、前述第三层为着色层。根据该构成,可以利用第一层和第二层使层叠片具有深度感。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为一种嵌入成型体,其包含上述任一层叠片和树脂制的成型主体,前述层叠片以前述第三层的内面与前述成型主体表面相接触的状态被覆前述成型主体表面。

  根据该嵌入成型体,能够实现可以发挥上述功能的嵌入成型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能够抑制嵌入成型时的内浇口流痕的层叠片和嵌入成型体。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显示层叠片的概要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上部显示的是层叠片,下部分别显示层叠片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

  图2为示意性显示嵌入成型体和嵌入成型体的制造方法的概要构成的一例的截面侧面图,上部显示的是嵌入成型体,中部(A)显示的是成型前的层叠片,中部(B)显示的是成型后的层叠片,下部显示的是嵌入成型法,显示的是中部(B)所示层叠片置于成型模具内的状态。

  符号说明

  1:层叠片;3:第一层;5:第二层;7:第三层;10:嵌入成型体;12:成型主体;20、21:成型模具;22:空腔;23:内浇口;P:层叠片(1)的部分;T1:第一厚度;T2:第二厚度;T3:第三厚度;T4:合计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记载的构成,在同一技术构思中可以采用各种构成。例如,可以省略以下所示构成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构成等。可以包含其他构成。附图所示影线显示的是切面。

  <层叠片>

  参照图1对层叠片1进行说明。层叠片1包含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层叠片1中,第二层5设于第一层3内侧,第三层7设于第二层5内侧。实施方式中,层叠片1是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因此,第一层3通过内面与第二层5表面相接触,第二层5通过内面与第三层7表面与相接触。这种情况下,层叠片1例如通过在第一层3的内面形成第二层5、然后在第二层5的内面形成第三层7而制造。另外,层叠片也可以是进一步包含与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不同的1个或多个层的层叠体。以下对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中,上述“内侧”是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在层叠片1中层叠的层叠方向的一侧。层叠方向与层叠片1的厚度方向一致。层叠片1、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中,表面分别为层叠方向表侧的面,内面分别为层叠方向内侧的面。层叠方向的表侧是与内侧相反的层叠方向的另一侧。

  实施方式中,层叠体的意思是2层以上树脂层层叠而成的树脂制的复合层。这种情况下,层叠的各层可以是树脂组成不同的层,或者也可以是树脂组成相同的层。实施方式中,复合体的意思是由2种以上树脂的混合物构成的树脂制的单一的层。这种情况下,前述层叠体也可以是2层以上复合体层叠而成的树脂制的复合层。

  <第一层>

  第一层3为树脂制的片状物或薄膜状物。例如,第一层3可以采用已经实用化的公知的薄膜。其中,第一层3例如可以单独使树脂固化而形成。第一层3具有光透射性。第一层3中,光透射率可以设为在400~700nm的波长范围内为80%以上。层叠片1中,可以隔着第一层3看到第二层5,进一步,可以看到第一层3和第二层5的厚度。后文中对光透射率的测定方法进行描述。

  第一层3可以是着色的。但是,在第一层3着色的情况下,第一层3可以设为如下的状态。前述状态是光透射率满足上述条件且光透射性不会降低的状态。在第一层3着色的情况下,着色范围为第一层3的一部分或整体中的任一种均可。在着色范围为第一层3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着色部分为1处或多处中的任一种均可。在着色部分为多处的情况下,各部分可以用同一颜色着色,或者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着色。在着色范围为第一层3整体的情况下,可以整体用同一颜色着色,或者也可以整体用不同的多个颜色着色。第一层3的着色可以使用1种以上颜料或染料。对于层叠片1要求耐候性和耐光性中的一方或两方的情况下,第一层3的着色使用颜料为好。

  形成第一层3的树脂可以采用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例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ポリブチルテレフタレート)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或聚氯乙烯树脂。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例示聚氨酯树脂或不饱和聚酯树脂。第一层3可以是由前述树脂中的1种树脂形成的单一的层。第一层3可以是由前述树脂中的2种以上树脂形成的复合体,或者也可以是由前述树脂中的1种或2种以上树脂形成的层叠体。

  通过使第一层3用上述那样的热塑性树脂形成,或者设为前述那样的热塑性树脂的复合体或层叠体,容易热成型。形成第一层3的树脂也可以含有1种以上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例示分散剂、热稳定剂、热自由基聚合抑制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防腐剂、pH调节剂、消泡剂或渗透剂。考虑各项条件而适当确定形成第一层3的树脂是否含有添加剂。在形成第一层3的树脂中含有添加剂的情况下,考虑各项条件而适当确定添加剂的种类。

  <第二层>

  第二层5为树脂制的片状物或薄膜状物。进一步,第二层5为构图层。例如,第二层5可以通过印刷方法形成。作为印刷方法,可例示丝网印刷、凹版印刷或喷墨印刷。发明人认为,作为形成第二层5的印刷方法,优选为喷墨印刷。利用喷墨印刷,能够印刷高清晰度的构图。图1所示第二层5的构图仅为例示。第二层5的构图根据对于层叠片1要求的设计适当确定。

  第二层5中,构图的绘制范围为第二层5的一部分或整体中的任一种均可。在绘制范围为第二层5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设有构图的部分为1处或多处中的任一种均可。在设有构图的部分为多处的情况下,各部分的构图可以为不同构图。在绘制范围为第二层5整体的情况下,绘制在第二层5整体上的构图为同一构图和不同的多种构图中的任一种均可。

  形成第二层5的树脂可以采用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作为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可例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层叠片1中,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可以设为具有丙烯酸官能团的树脂。发明人认为丙烯酸系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是优选的。丙烯酸系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通用性高。利用丙烯酸系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能够得到多种多样的固化树脂。丙烯酸系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反应性单体和反应性低聚物。对于丙烯酸系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伴随紫外线的照射,光聚合引发剂变为自由基,这样的自由基使反应性单体和反应性低聚物的官能团活化,相继结合成链状,转变为聚合物(丙烯酸树脂)。

  第二层5中,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也可以含有1种以上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例示增感剂。增感剂促进光聚合引发剂的起始反应。除此之外,作为添加剂,可例示分散剂、热稳定剂、热自由基聚合抑制剂、抗氧化剂、防腐剂、pH调节剂、消泡剂或渗透剂。考虑各项条件而适当确定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中是否含有添加剂。在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含有添加剂的情况下,考虑各项条件而适当确定添加剂的种类。

  第二层5中,形成构图的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含有1种以上颜料或染料。颜料可以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中的任一种。作为有机颜料,可例示亚硝基类、青花色淀(染付レーキ)类、偶氮色淀类、不溶性偶氮类、单偶氮类、二偶氮类、缩合偶氮类、苯并咪唑酮类、酞菁类、蒽醌类、苝类、喹吖啶酮类、二嗪类、异吲哚啉类、偶氮甲碱类或吡咯并吡咯类。作为无机颜料,可例示氧化物类、氢氧化物类、硫化物类、亚铁氰化物类、铬酸盐类、碳酸盐类、硅酸盐类、磷酸盐类、碳类(炭黑)或金属粉类。在对于层叠片1要求耐候性和耐光性中的一方或两方的情况下,第二层5中构图的形成使用颜料为好。

  第二层5具有光透射性为好。第二层5中,不管构图的绘制范围如何,可以将光透射率设为在400~700nm的波长范围内为40%以上。第二层5可以为复合体或层叠体。

  <第三层>

  第三层7为树脂制的片状物或薄膜状物。例如,第三层7可以与第二层5同样通过印刷方法形成。但发明人认为,作为形成第三层7的印刷方法,优选为丝网印刷。利用丝网印刷,容易调整第三层7的厚度,能够提高第三层7的生产率。利用丝网印刷,能够降低印刷成本。

  形成第三层7的树脂例如可以采用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或氯乙烯树脂。第三层7可以是由前述树脂中的2种以上树脂形成的复合体,或也可以是由前述树脂中的1种或2种以上树脂形成的层叠体。形成第三层7的树脂含有1种以上颜料或染料。颜料可以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中的任一种。作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可列举与第二层5相关的上述材料。在对于层叠片1要求耐候性和耐光性中的一方或两方的情况下,第三层7的着色使用颜料为好。

  作为颜料,可以含有具有光辉性的颜料。由此,能够使层叠片1具有光辉感。作为具有光辉性的颜料,可例示金属颜料或珍珠颜料。利用金属颜料,能够表现金属色调的光泽。利用珍珠颜料,能够表现珍珠色调的光泽。作为金属颜料,可例示金属(合金)的粉末或薄片。作为前述金属(合金),可例示铝、铜或黄铜。除此之外,作为金属颜料,可例示金属蒸镀薄膜的微细切割片。作为珍珠颜料,可例示被覆有1层或2层以上金属氧化物的天然云母或被覆有1层或2层以上金属氧化物的合成云母。作为金属氧化物,可例示氧化钛、氧化硅或氧化铁。除此之外,作为珍珠颜料,还可例示如下的薄膜的微细切割片。前述薄膜是将2层以上光折射率不同的树脂层层叠而成的薄膜。进一步,作为珍珠颜料,可例示珍珠粉末、贝壳内壁的粉末或鱼鳞箔。

  形成第三层7的树脂也可以含有1种以上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例示分散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防腐剂、pH调节剂、消泡剂或渗透剂。考虑各项条件而适当确定形成第三层7的树脂是否含有添加剂。在形成第三层7的树脂含有添加剂的情况下,考虑各项条件而适当确定添加剂的种类。

  第三层7可以设为着色层。例如,第三层7可以设为整体着色的实地层。但第三层7也可以是与实地层不同的着色层。例如,第三层7可以是着色成各种图案的着色层。作为前述图案,可例示条纹图案、边框图案或格子图案。在第三层7为层叠体的情况下,形成第三层7的各层可以是不同方式的着色层。第三层7中的着色方式根据对于层叠片1所要求的设计适当确定。此外,第三层7可以设为光透射性比第二层5低的状态。第三层7中,可以将光透射率设为在400~700nm的波长范围内为5%以下。优选第三层7的光透射率可以为0%。即,第三层7可以设为不具有光透射性的着色层。层叠片1中,可以利用第三层7具有遮蔽性。在后文中描述光透射率的测定方法。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

  对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的厚度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层3的厚度称为“第一厚度T1”,将第二层5的厚度称为“第二厚度T2”,将第三层7的厚度称为“第三厚度T3”(参照图1下部)。将第二层5和第三层7的合计厚度称为“合计厚度T4”(T4=T2+T3)(参照图1上部)。层叠片1中,第一厚度T1与合计厚度T4的关系设为“T1>T4”。即,第一层3是第一厚度T1比合计厚度T4厚的层。

  层叠片1中,第一厚度T1设定为188μm以上。即,第一层3是第一厚度T1为188μm以上的层。优选第一层3设定为第一厚度T1为250μm以上的层。更优选第一层3设定为第一厚度T1为300μm以上的层。其中,第一层3可以设定为第一厚度T1为500μm以下的层。而对应于第一层3的层叠片表侧的层为第一厚度T1那样188μm以上的厚度厚的层的情况下,在嵌入成型时,必须注意内浇口流痕的产生。但层叠片1可实现后述效果。因此,利用层叠片1,能够防止嵌入成型时内浇口流痕的产生。

  而层叠片1中,第二厚度T2、第三厚度T3和合计厚度T4如下设定。即,第二厚度T2设为10~100μm范围内的规定值。第三厚度T3设为60~150μm范围内的规定值。合计厚度T4在满足上述“T1>T4”的基础上设为85μm以上的规定值。优选合计厚度T4在满足上述“T1>T4”的基础上设为100μm以上的规定值。即,第二层5是第二厚度T2为10~100μm范围内的规定值的层。第三层7是第三厚度T3为60~150μm范围内的规定值的层。第二层5和第三层7的合计厚度T4为低于第一厚度T1且为85μm以上的规定值。优选第二层5和第三层7是合计厚度T4为低于第一厚度T1且为100μm以上的规定值的层。

  层叠片1中,第一厚度T1与第二厚度T2的关系设为“T1>T2”,第一厚度T1与第三厚度T3的关系设为“T1>T3”。即,第一层3为厚度比第二层5和第三层7各层厚的层。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热阻值>

  对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的热阻值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层3的热阻值称为“第一热阻值R1”。将第二层5的热阻值称为“第二热阻值R2”,将第二层5的热传导率称为“第二热传导率λ2”。将第三层7的热阻值称为“第三热阻值R3”,将第三层7的热传导率称为“第三热传导率λ3”。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的各层中,热阻值(R)、厚度(T)和热传导率(λ)的关系为“R=T/λ”。其中,前述式中“R,T,λ”的组合是“R1,T1,λ1”、“R2,T2,λ2”或“R3,T3,λ3”中的任一个。“λ1”表示第一层3的热传导率(第一热传导率)。将第二热阻值R2与第三热阻值R3合计而得的热阻值称为“合计热阻值R4”(R4=R2+R3)。

  层叠片1中,第一热阻值R1设为1000×10-6m2·K/W以上为好。即,第一层3设为第一热阻值R1为1000×10-6m2·K/W以上的层为好。

  层叠片1中,第三热阻值R3设为比第二热阻值R2高的值。即,第三层7是热阻值比第二层5高的层。进一步,层叠片1中,第二层5和第三层7可以设为合计热阻值R4为500×10-6m2·K/W以上的层。

  <第二层、第三层的组合>

  关于层叠片1中第二层5和第三层7的组合,表1中给出了12个具体例。具体例1~12是将第二层5设为丙烯酸树脂制、将第三层7设为聚氨酯树脂制的例子。因此,表1中,第二热阻值R2是将第二热传导率λ2设为0.25W/m·K时基于上述算式算出(R2=T2/λ2)的值,第三热阻值R3是将第三热传导率λ3设为0.21W/m·K时基于上述算式算出(R3=T3/λ3)的值。第二热传导率λ2的0.25W/m·K和第三热传导率λ3的0.21W/m·K是基于周期加热法测得的值。其中,前述各值是参考值,即使是同种树脂,也会根据其规格等适当变化。具体例1~12是例示。层叠片1中,第二层5和第三层7不限定于具体例1~12。

  [表1]

  

  <光透射率的测定方法>

  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的说明中上述光透射率通过如下方法来测定。即,作为测定样品,以单体形式制作第一厚度T1的第一层3、第二厚度T2的第二层5和第三厚度T3的第三层7各层。测定样品设为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各层每层10片。接下来,以各层每层10片的测定样品为对象,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透射率的光谱。该测定在波长400~700nm的范围内进行。作为分光光度计,可以使用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的CM-3600d。算出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各层中10片测定样品的测定值的平均值。由此,将各平均值作为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的各层的光透射率来测定。即,对应于第一层3的测定样品的平均值为第一层3的光透射率。对应于第二层5的测定样品的平均值为第二层5的光透射率。对应于第三层7的测定样品的平均值为第三层7的光透射率。

  <嵌入成型体>

  关于嵌入成型体10,参照图2进行说明。嵌入成型体10包含层叠片1和成型主体12(参照图2上部)。嵌入成型体10中,层叠片1以如下状态被覆成型主体12表面。前述状态是第三层7的内面与成型主体12的表面相接触的状态。层叠片1的表面(第一层3的表面)构成嵌入成型体10的表面。

  嵌入成型体10通过嵌入成型形成。层叠片1可以在实施嵌入成型前预成型为沿着嵌入成型体10的制品形状的形状(参照图2中部)。作为预成型所采用的成型法例如为热成型。作为热成型,可例示真空成型或压空成型。这种情况下,将层叠片1在成型为沿着嵌入成型体10的制品形状的形状的状态下设置在嵌入成型用的成型模具20、21中(参照图2下部)。实施方式中,层叠片1通过第一层3表面与形成空腔22的成型模具20的内面相接触。然后,树脂被射出至成型模具20、21内部的空腔22。树脂具有流动性,以高温和高速的状态从内浇口23流入空腔22。树脂在层叠片1的与内浇口23相对的部分P与第三层7的内面碰撞,填充于整个空腔22。

  在图2下部,成型模具20、21配置成合模方向为正面观察图2的纸面的情况下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的状态,树脂的射出方向设为从下侧向上侧的方向。但这样的成型模具20、21的配置、合模方向和射出方向仅为例示。例如,嵌入成型也可以在合模方向和射出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下实施。嵌入成型也可以在使图2下部上下反转的状态下实施。嵌入成型是公知的树脂成型法。因此,省略了关于嵌入成型的其他说明。

  形成成型主体12的树脂可以采用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例示聚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缩醛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苯硫醚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作为聚烯烃树脂,可例示聚乙烯或聚丙烯。作为丙烯酸树脂,可例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聚酯树脂,可例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形成成型主体12的热塑性树脂可以是前述树脂中的1种树脂,或是前述树脂中的2种以上树脂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中的任一种。

  <实施例>

  为了确认如下的点,发明人进行了实验。前述的点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层叠片1中,第二层5和第三层7对于嵌入成型时的高温树脂有效地发挥功能一点。因此,关于本次实施的实验,对其概要进行说明。该说明中,为了使与上述内容的对应明确,对于各部分的符号,设为与上述同样。但对于层叠片和嵌入成型体,省略了符号。

  <实验方法>

  实验中,以样品1~10为评价对象,制作用样品1~10各层叠片被覆成型主体12表面而得的合计10个嵌入成型体。嵌入成型体通过基于上述方法的方法制作。然后,在10个嵌入成型体中,确认是否产生了内浇口流痕。

  样品1~6是第一厚度T1为188μm以上且第三层7为热阻值比第二层5高的(R3>R2)层的层叠片,对应于实施方式的层叠片1。样品1~6也是合计热阻值R4为500×10-6m2·K/W以上的层叠片。样品7~9是不包含第二层5的层叠片。样品10是第三层7为热阻值比第二层5低的(R3<R2)层的层叠片。样品7~10也是合计热阻值R4低于500×10-6m2·K/W的层叠片。样品1~10中,第一层3设为1层结构或2层结构。该说明中,将形成第一层3的各层称为“第一层A”、“第一层B”和“第一层C”。形成第一层A的树脂设为丙烯酸树脂。形成第一层B的树脂设为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第一层C的树脂设为聚合物合金树脂。样品1~10中,形成第二层5的树脂设为丙烯酸树脂,形成第三层7的树脂设为聚氨酯树脂。

  样品1、7中,第一层3设为由第一层B构成的1层结构(单一的层)。样品7中省略了第二层5。样品1中,第一层B通过内面与第二层5的表面相接触。样品7中,第一层B通过内面与第三层7的表面相接触。

  样品2、3、8、9中,第一层3设为由第一层A、C构成的2层结构(2层的层叠体)。第一层C设于第一层A内侧。样品8、9中省略了第二层5。样品2、3中,第一层C通过内面与第二层5的表面相接触。样品8、9中,第一层C通过内面与第三层7的表面相接触。

  样品4中,第一层3设为由第一层A、B构成的2层结构(2层的层叠体)。第一层B设于第一层A内侧,通过内面与第二层5的表面相接触。

  样品5、6、10中,第一层3设为由第一层C构成的1层结构(单一的层)。第一层C通过内面与第二层5的表面相接触。

  样品1~10中,第一层A、B、C各自的厚度和第一厚度T1、第二层5的第二厚度T2和第二热阻值R2、第三层7的第三厚度T3和第三热阻值R3以及合计厚度T4和合计热阻值R4如表2所示。虽然表2中省略了其记载,但关于第一热阻值R1,第一层3为1层结构的情况下(参照样品1、5~7、10),构成第一层3的1层的热阻值直接是第一热阻值R1。另一方面,第一层3为2层结构的情况下(参照样品2~4,8、9)或为3层以上的结构的情况下(未记载),构成第一层3的各层的热阻值的合计值为第一热阻值R1。构成第一层3的各层的热阻值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基于上述算式(R=T/λ)算出。

  表2中,第二热阻值R2、第三热阻值R3和合计热阻值R4是如下算出的值。即,第二热阻值R2是将第二热传导率λ2设为0.25W/m·K时基于上述式算出(R2=T2/λ2)的值。第三热阻值R3是将第三热传导率λ3设为0.21W/m·K时基于上述式算出(R3=T3/λ3)的值。合计热阻值R4是第二热阻值R2和第三热阻值R3的合计值(R4=R2+R3)。作为参考,形成第一层A的丙烯酸树脂的热传导率与第二热传导率λ2同样为0.25W/m·K,形成第一层B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热传导率为0.19W/m·K。

  [表2]

  

  <实验结果>

  样品1~6中,任何嵌入成型体中均未产生内浇口流痕。而样品7~10中,全部嵌入成型体中均产生了内浇口流痕。由此确认了如下的点。前述的点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层叠片1中,第二层5和第三层7对于嵌入成型时的高温树脂有效地发挥功能,成为嵌入成型体10中内浇口流痕的对策。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1)层叠片1包含第一层3、第二层5和第三层7(参照图1)。第一层3为具有光透射性的树脂制的层。第二层5为设于第一层3内侧的树脂制的层。第三层7为设于第二层5内侧的树脂制的层。层叠片1中,第一层3是第一厚度T1为188μm以上的层。进一步,第一层3是第一厚度T1比合计厚度T4厚的层。第二层5为构图层。第三层7是热阻值比第二层5高的层。

  因此,在嵌入成型时(参照图2下部),可以使第三层7发挥隔热层的功能。利用第三层7抑制向第二层5和第一层3侧的热传导。能够防止第一层3的温度上升,保护第一层3不受嵌入成型时的高温树脂的损伤。层叠片1中,能够抑制嵌入成型时的内浇口流痕。可以利用第二层5对层叠片1赋予设计性。可以利用第一层3对层叠片1赋予深度感。进一步,能够使第一层3对于损伤发挥保护层的功能。可以利用第一层3防止第二层5的损伤。

  (2)第二层5和第三层7是合计热阻值R4为500×10-6m2·K/W以上的层。因此,嵌入成型时,可以使第二层5和第三层7发挥隔热层的功能。可以利用第二层5和第三层7保护第一层3不受嵌入成型时的高温树脂的损伤。

  (3)第二层5为具有光透射性的构图层,第三层7为着色层(参照图1)。因此,可以利用第一层3和第二层5使层叠片1具有深度感。层叠片1中,通过使第三层7处于如下状态,能够利用第三层7具有遮蔽性。前述状态是第三层7整体是没有光透射性的着色层的状态。

  (4)嵌入成型体10包含层叠片1和成型主体12(参照图2上部)。嵌入成型体10中,层叠片1以第三层7的内面与成型主体12的表面相接触的状态被覆成型主体12的表面。因此,能够制成不产生内浇口流痕的嵌入成型体10。能够提高嵌入成型体10的设计性。能够制成具有深度感的嵌入成型体10。使用嵌入成型体10时或使用包含嵌入成型体10的制品时,能够利用第一层3防止第二层5的损伤。

《层叠片和嵌入成型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