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运输技术 > 压力机> 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用榨油机独创技术25319字

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用榨油机

2021-02-05 08:28:20

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用榨油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物料加工情况下使用的加工设备。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在家庭自用情况下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用榨油机。

  背景技术

  榨油机就是指借助于机械外力的作用,通过提高温度,激活油分子,将油脂从油料中挤压出来的机器,其出油过程为:当油料进入榨油机榨膛内,随着榨膛旋转,压力增大,籽料随着油脂的挤出不断挤紧,直接接触的榨料粒子间相互产生压力而造成籽料的塑性变形,并在油膜破裂处粘合成一体,形成油饼,即通过机械的方法把油从油料中挤压出来,得到油和副产品油饼。

  而现有的榨油机可分为水压机制油机、螺旋制油机、新型液压榨油机、高效精滤榨油机、全自动榨油机。这些设备的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成本较高,故适用于大型榨油厂进行油料的加工生产,而无法应用于家庭厨房自用,而为了迎合人们的需要,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家用的榨油机,但其设备结构较为复杂,且功能单一,只具有榨油的功能,集成度不高,故其综合应用效果较差,使得其为了实现多样功效需要购买各种功能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用榨油机,包括:

  用于将待压榨物料进行加热的炒锅组件,其包括炒锅体以及与其相配合的第一加热机构,所述炒锅体底部设置有第一出料口;

  与炒锅组件相配合,以对加热后的物料进行压榨以使其出油的榨油组件,其被配置为包括第一螺旋轴以及与其相配合的榨套,所述榨套上设置与出料口相配合的第一进料口;

  用于对炒锅组件及榨油组件进行支撑、定位的壳体组件,其内设置有与第一螺旋轴传动连接的第一动力机构;

  以及与第一动力机构相配合实现功能切换的灌肠组件、绞肉组件、磨粉组件。

  优选的是,所述炒锅组件还包括:

  设置于炒锅体外侧壁周向上的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

  围设于炒锅体外侧壁上的带缺口环形加热器,其缺口端部上设置有延伸部,以通过设置在其上的锁紧机构进而固定;

  设置在加热器外部以实现隔热、保温的隔热盘;

  设置于炒锅体内部,以对待加热物料进行搅拌的搅拌机构;

  其中,所述搅拌机构被配置为包括第二动力机构,以及与其动力输出轴连接的至少一层搅拌机构,其上套设有氟橡胶套。

  优选的是,各层搅拌机构被配置为包括:

  与动力输出轴相配合的安装部;

  设置在安装部一侧用于实现横向搅拌的第一搅拌叶,其上设置有收缩部,以在与炒锅体底部相配合的端部上构成搅拌部;

  纵向设置在安装部另一侧,且与第一搅拌叶具有预定倾斜角度的第二搅拌叶;

  其中,所述安装部在与第一搅拌叶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第一搅拌叶被配置为与炒锅体底部具有另一预定倾斜角度。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组件被配置为包括:

  与炒锅组件相配合以对其进行封装的前壳体;

  与第一动力机构相配合以对其进行封装的后壳体;

  与后壳体相扣合,以对炒锅组件进行支撑限定的主壳体;

  其中,所述主壳体在与第一动力机构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散热风扇;

  所述第一动力机构通过相配合的过渡盘进而安装在主壳体的内侧;

  所述主壳体外侧,在与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轴伸出方向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定位盘,其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卡槽;

  所述榨油组件、灌肠组件、绞肉组件、磨粉组件的榨套或料筒一端设置有卡环,卡环上设置多个与卡槽相配合的凸块;

  所述前壳体和主壳体通过相配合的锁扣实现快速连接,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通过相配合的滑槽、滑块实现快速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绞肉组件被配置为包括:

  与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轴相配合的第一转轴;

  与第一转轴相配合的料筒,其在与第一出料口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口;

  其中,所述料筒在与卡环相背离的一端设置有网状的第二出料口;

  所述第一转轴上具有至少两段螺旋切削部,且按其与第二出料口的远近程度依次配比为第一切削部,第二切削部;

  所述第一切削部、第二切削部在与料筒相配合一侧分别具有第一切削刃、第二切削刃,所述第一切削刃的厚度被配置为0.5-0.75mm,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厚度被配置为0.1-0.5mm;

  所述第二切削部的螺距被配置为第一切削部螺距的1/3-1/2;

  所述第一切削部与第二切削部之前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环形切削刀,各环形切削刀的周向上分布有至少三个切削刀片,且各切削片的刃口具有与料筒内侧壁相配合的弧形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灌肠组件被配置为在绞肉组件的料筒出料口上套接用于套设肠衣的套管。

  优选的是,所述磨粉组件包括:

  与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轴相配合的第二转轴;

  与第二转轴相配合的磨粉筒,其在与第一出料口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三进料口;

  其中,所述磨粉筒在与卡环相背离的一端设置有锥形结构的第三出料口;

  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与磨粉筒侧壁相配合的至少三级螺旋磨粉段,且按其与第三出料口的远近程度依次配比为粗粉段,中粉段以及细粉段;

  所述粗粉段与磨粉筒侧壁之间的间距被配置为1-2.5mm,所述粗粉段与磨粉筒侧壁之间的间距被配置为0.55-1.5mm,所述粗粉段与磨粉筒侧壁之间的间距被配置为0.15-0.35mm;

  所述粗粉段被配置为包括呈螺旋排列至少一组第一磨粉机构,所述中粉段被配置为包括呈螺旋排列至少两组第二磨粉机构,所述粗粉段被配置为包括呈螺旋排列至少三组第三磨粉机构;

  且第一磨粉机构、第二磨粉机构、第三磨粉机构与磨粉筒侧壁相配合的端面宽度比被控制为5:3:1。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榨油组件上的第一进料口、绞肉组件上的第二进料口、磨粉组件上的第三进料口通过氟橡胶材质的过渡套进而实现连接。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其一,通过结构的设计,使得其体积可控,同时结构简单,利于家庭自用,同时通过功能件的快速拆装,使得其具有多个功能,集成高度,综合应用程度高。

  其二,通过各功能部件的结构设计,使得其可以与设备进行综合利用,产品的集成度,功能性更高,同时各功能产品的性能更为优异。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用榨油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说明的是图1中壳体组件及其内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说明的是图1中榨油组件螺杆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说明的是图1中榨油组件榨套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说明的是图1中炒锅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说明的是图1中主壳体与前壳体快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说明的是图1中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说明的是绞肉组件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说明的是磨粉组件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用榨油机实现形式,其中包括:

  用于将待压榨物料进行加热的炒锅组件,其包括炒锅体1以及与其相配合的第一加热机构2,其用于对置入炒锅内的物料(如芝麻、菜籽等)进行加热,以使其出油效果更好,同时口感更佳,所述炒锅体底部设置有第一出料口(未示出),其用于将炒好的物料排出,进一步与榨油组件相配合,实现连动;

  与炒锅组件相配合,以对加热后的物料进行压榨以使其出油的榨油组件,其被配置为包括第一螺旋轴3以及与其相配合的榨套4,其通过第一螺旋轴转动,使得物料在榨套内螺旋运动,并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螺旋轴的挤压使其出油,所述榨套上设置与出料口相配合的第一进料口5,其用于与第一进料口相配合,实现对物料传递;

  用于对炒锅组件及榨油组件进行支撑、定位的壳体组件,其用于对内部设备进行封装,同时对各部件起到支撑和位置限定的作用,内设置有与第一螺旋轴传动连接的第一动力机构6,其为无刷电机,与伺服器7、操作面板8 连接,用于提供动力给第一螺旋轴,以使其具有动力实现压榨动作;

  以及与第一动力机构相配合实现功能切换的灌肠组件、绞肉组件、磨粉组件,其通过可拆卸的结构设计,使得其一台设备在具备榨油功能的同时,还兼具其它功能,进而实现一机多用,可在厨房实现自用。

  在本方案中,通过结构的设计使得榨油机体积小巧,适用于家庭自用,同时通过可拆卸的结构设计,使得其还兼具绞肉、灌肠、磨粉的功能,一机多用,实用性更强。

  如图1、5,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炒锅组件还包括:

  设置于炒锅体外侧壁周向上的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9,其用于对炒锅内的物料温度进行获取,以使其工作在较额定的温度下,防止在额定工作时间内,炒锅内温度过低物料没有炒熟,以及温度过高物料炒糊了,影响后期油的口感和品质

  围设于炒锅体外侧壁上的带缺口环形加热器,其用对锅内的物料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对其进行炒制,其电源通过前壳体底部上的电源上接口10以及主壳体上的电源下接口11进而连接,实现供电操作,其接口与接口之间通过金属接触实现导电,也可以是通过电源连接插头之间的配合实现,其缺口端部上设置有延伸部12,以通过设置在其上的锁紧机构进而固定,其通过缺口的设计使得加热器与炒锅本体之间的结合更加容易,同时通过延伸部的作用使得结合后二者的稳定性更好;

  设置在加热器外部以实现隔热、保温的隔热盘13,其用于对加热器产生的热进行隔离,防止热量流失,进而导致其加热炒制的时间加长,影响其工作效率,同时通过隔热的作用使得其工作时对外部设备的损害较小,进而保证其它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另外保温的作用使得其完成炒制后的锅体冷却较慢,即在压榨工作时间内,锅体还是保持一定的工作温度,进而保证其压榨效果;

  设置于炒锅体内部,以对待加热物料进行搅拌的搅拌机构,其用于对锅体内的物料进行翻转,以使其出油效果稳定,同时加热均匀,防止物料部分焦糊,部分不熟的情况发生;

  其中,所述搅拌机构被配置为包括第二动力机构14,其通过相配合的电机固定座38安装在前壳体的底板39上,以及与其动力输出轴连接的至少一层搅拌机构15,其通过电机的作用,使得其实现机械转动,进而通过搅拌叶片的作用带动物料进行转动,而搅拌叶片上可套设氟橡胶套(未示出),其用于防止搅拌叶片对锅体造成的损害,同时可通过氟橡胶套的作用,在搅拌叶片工作时,减小其与物料、锅体摩擦时产生的噪声,进而保证其使用效果更为优异,而其材质的耐热性,使得其可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中,其品质影响较小。

  如图1、7,在另一种实例中,各层搅拌机构被配置为包括:

  与动力输出轴相配合的安装部16,其用于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动力传递;

  设置在安装部一侧用于实现横向搅拌的第一搅拌叶17,其用于通过横向设置搅拌叶使其实现在锅体内某一水平方向上的搅拌动作,其上设置有收缩部,以在与炒锅体底部相配合的端部上构成搅拌部41,其通过搅拌部的作用使得其在横向工作时能兼顾纵向,同时位于最底层的搅拌叶,使得锅体底部的物料也能兼顾,进而保证水平层面上的搅拌效果;

  纵向设置在安装部另一侧,且与第一搅拌叶具有预定倾斜角度的第二搅拌叶18,其用于使其搅拌的范围增大,同时对与锅体侧壁不同间距的物料进行搅拌,以使其加热均匀;

  其中,所述安装部在与第一搅拌叶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固定件19,其用于实现第一搅拌与安装部之间的连接,同时使得其二者结合更加稳定,所述第一搅拌叶被配置为与炒锅体底部具有另一预定倾斜角度,其用于将底部的物料进行刮式搅拌,进而保证其搅拌效果。

  如图3-4,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榨油组件还包括:

  与榨套外部相配合以实现热榨功能的柔性加热器20,其用通过柔性结构的设计,使得其可与榨套外部相配合,实现二者的配合,其外部设置有封装盒,其用于对柔性加热器进行封装,同时便于其与其它结构进行结合;

  与封装盒相配合以对加热器进行限定的固定板21,其用于通过固定板的作用实现封装盒与其它结构之间的连接;

  其中,所述外部壳体上设置有与榨套侧壁相配合的弧形槽,其用于使得其结构之间的结合具有更好的紧密性,同时便于热量传递,所述固定板与外部壳体之间设置有能对其安装位置,进行偏移量调整的弹性元件22,其用于对设备进行弹性支撑的同时,提供一些安装余量,使得其安装位置可以具有定量的偏移,进而装配更加容易。

  如图1-2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被配置为包括:

  与炒锅组件相配合以对其进行封装的前壳体23,其用于对炒锅组件进行封装定位,其上还配置有与炒锅体相配合的锅盖24;

  与第一动力机构相配合以对其进行封装的后壳体25,其包括弧形结构的后壳以及与其相配合的U形支撑壳27,后壳上还设置有散热口26,通过二者的结构实现支撑、限位和封装;

  与后壳体相扣合,以对炒锅组件进行支撑限定的主壳体28,其用于对前壳体进行支撑,同时通过其上设置的定位块40、快速锁扣34实现二者的快拆连接及固定;

  其中,所述主壳体在与第一动力机构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散热风扇29,其用于在电一动力机构长时间工作时或工作时,对其进行冷却,以使其始终工作在额定温度下,当然是主壳体在朝向第一动力机构的位置上设置有出风口;

  所述第一动力机构通过相配合的过渡盘37进而安装在主壳体的内侧,通过过渡盘的作用,使得二者结合的稳定性更好,同时安装时设备的结构稳定性更好;

  所述主壳体外侧,在与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轴伸出方向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定位盘30,其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卡槽31,其通过如附图所示结构的定位盘,实现各功能组件中螺旋轴与第一动力机构的快速拆卸;

  所述榨油组件、灌肠组件、绞肉组件、磨粉组件的榨套或料筒一端设置有卡环32,卡环上设置多个与卡槽相配合的凸块33,其通过凸块与卡槽的配合,使实现榨套、料筒、磨粉筒之间的快速连接,同时通过卡合的设计,使得其二者在工作中的稳定性可以定量控制;

  所述前壳体和主壳体通过相配合的锁扣34实现快速连接,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通过相配合的滑槽35、滑块36实现快速连接,所述锁扣、滑槽、滑块的结构如附图所示,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同时使得结构之间的连接更为快速。

  如图8所示,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绞肉组件被配置为包括:

  与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轴相配合的第一转轴42,其用于通过动力输出轴的作用,提供螺旋旋转的动力给相配合的料筒,以在其旋转的过程中实现绞肉动作;

  与第一转轴相配合的料筒(未示出),其结构可参照榨套结构,用于对待绞的物料进行容纳,其在与第一出料口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口(未示出),其用于通过锅体内的搅拌组件的作用进行定量输送物料,同时防止其卡在第一出料口无法正常落入;

  其中,所述料筒在与卡环相背离的一端设置有网状的第二出料口(未示出),其用于将绞好的物料进行输送到外部结构中;

  所述第一转轴上具有至少两段螺旋切削部,且按其与第二出料口的远近程度依次配比为第一切削部43,第二切削部44,其通过螺旋设计的至少两段切削部,使得其在不同位置分别对待切削物料进行切削操作;

  所述第一切削部、第二切削部在与料筒相配合一侧分别具有第一切削刃 45、第二切削刃46,所述第一切削刃的厚度被配置为0.5-0.75mm,所述第二切削刃的厚度被配置为0.1-0.5mm,其通过对各切削刃的结构设计,使得其切削的破碎程度不同,进而使得其靠近第二出料口物料破碎度可控;

  所述第二切削部的螺距被配置为第一切削部螺距的1/3-1/2,其通过螺距的设计,使得其物料通过的量、行程、速度进行控制,以使其破碎效果符合要求;

  所述第一切削部与第二切削部之前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环形切削刀47,各环形切削刀的周向上分布有至少三个切削刀片,其通过环形切削刀及刀片结构的设计,对进入在块度较大的物料进行分切,防止其输出后的碎肉粘连,影响其后期的口感,同时使得其体积减小,更利于其后切削部的切削破碎操作,且各切削片的刃口具有与料筒内侧壁相配合的弧形结构,其用于与料筒的外部结构相配合,进而使得其与筒壁的干涉较小,物料的破碎效果更好,设备的稳定性更好。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灌肠组件被配置为在绞肉组件的料筒出料口上套接用于套设肠衣的套管(未示出),其通过在绞肉组件上套接一个套管,就可以实现肠衣的套设,然后在绞肉之前,先给肉片或肉块均匀的拌上调料,腌制15-30分钟,然后将肉片通过绞肉组件进行研碎后排出,通过套管的作用,将有调味料的碎肉注入至肠衣,并通过其排出的动力将肠衣向外推出,实现灌肠操作,故其可将安装套管的绞肉组件直接用于灌肠操作,结构简单,集成性高,而在灌肠时,其绞肉的料可按照口味需要进行拌料操作,以使其符合灌肠要求。

  如图9,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磨粉组件包括:

  与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轴相配合的第二转轴48,其用于通过动力输出轴的动力输出,将运输传递给与磨粉筒相配合的物料上,进而实现磨粉操作;

  与第二转轴相配合的磨粉筒49,其结构可参照榨套进行设置,其在与第一出料口相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三进料口50,其用于与锅体上的出料口相配合,实现物料的连续给进,同时通过锅体内搅拌组件的配合,使其给料均匀;

  其中,所述磨粉筒在与卡环相背离的一端设置有锥形结构的第三出料口 51,其用于通过第三出料口与外部设备结构或物料袋相配合,实现粉状物料的输送;

  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与磨粉筒侧壁相配合的至少三级螺旋磨粉段,且按其与第三出料口的远近程度依次配比为粗粉段52,中粉段53以及细粉段 54,其通过分段的结构设计,使得其容纳量可增加,同时额定时间段其磨粉效果更细;

  所述粗粉段与磨粉筒侧壁之间的间距被配置为1-2.5mm,所述粗粉段与磨粉筒侧壁之间的间距被配置为0.55-1.5mm,所述粗粉段与磨粉筒侧壁之间的间距被配置为0.15-0.35mm,其通过不同磨粉段与侧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使得其过粉率、粉的粗细度可控;

  所述粗粉段被配置为包括呈螺旋排列至少一组第一磨粉机构,所述中粉段被配置为包括呈螺旋排列至少两组第二磨粉机构,所述粗粉段被配置为包括呈螺旋排列至少三组第三磨粉机构,其通过不同段位不同组份磨粉机构的设计,使得其磨粉效果更好;

  且第一磨粉机构、第二磨粉机构、第三磨粉机构与磨粉筒侧壁相配合的端面宽度比被控制为5:3:1,其用于通过结构设计得其研磨流程为压榨变形,粗碎,细碎的过程,进而使得其物料的细度可控。

  如图1、3、4,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榨油组件上的第一进料口、绞肉组件上的第二进料口、磨粉组件上的第三进料口通过氟橡胶材质的过渡套55进而实现连接,其用于通过过渡套的材料设计,使得其可用于高温环境下,同时使得其物料不会外溢,同时二者物料的连通性更好。

  以上各方案均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现将榨油机、电加热炒籽锅结构进行整体概述:

  设备整机由前壳体、后壳体、主壳体等组成。

  电炒籽锅组件位于前壳体内,由锅盖、炒锅组件、搅拌机构、搅料电机 (第二动力机构)、温度传感器、环形加热器、隔热盘等组成。

  前壳体通过快插滑槽与快插滑块定位在后壳体主机上,并采用快换锁扣与主壳体固定。炒锅体安装在前壳体内,炒锅体外围安装加热器,加热器外有隔热盘(以利保温隔热);炒锅体底部安装有搅拌机构(外套氟橡胶套),连接搅料电机,通过电机固定座固定在前壳体底板上。温度传感器位于炒锅体与加热器之间,与控制电路、操作面板连接(以控制炒籽温度)。锅体底部设有第一出料口,与氟橡胶过渡套连接,使炒好后的料籽直接进入榨膛。

  榨油组件由第一进料口、榨套、第一螺旋轴、榨膛柔性加热器(第一加热机构)、加热器固定板、调整弹簧(弹性元件)等组成。榨机第一进料口与炒锅上的第一出料口过渡套连通(启动热榨功能,选择油料对应程序自动控制炒籽完成后,料落入榨膛,榨机开始工作)。

  榨机组件(或绞肉、灌肠、磨粉等组件)通过快换锁环(卡环)与主壳体上定位盘连接,实现快速取换。

  主减速电机为无刷电机,与伺服器、操作面板连接,安装在主壳体过渡盘上。(控制系统为无级控制、精密传动,另具无料检测功能,无人看守,自动停机)。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用榨油机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用榨油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