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运输技术 > 水泥加工> 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和顶升装置独创技术15527字

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和顶升装置

2021-04-24 00:04:56

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和顶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塔筒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和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预制塔筒采用吊装设备从浇筑腔的上方进行脱模,脱模时的安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该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便于从底部进行脱模操作、安全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包括:底模板,所述底模板的上表面用于限定出浇筑腔的底壁,所述底模板上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顶升孔;自平衡反力架,所述自平衡反力架连接在所述底模板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通过在底模板上设有顶升孔,便于从底模板的下方进行脱模操作,提升了脱模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还包括:堵塞,所述堵塞配合在所述顶升孔内,以避免浇筑时混凝土从所述顶升孔漏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顶升孔及所述堵塞在向下方向上横截面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模板为圆板,所述底模板上沿周向设有多个间隔开的所述顶升孔。

  进一步地,所述底模板上沿径向设有多圈的所述顶升孔,每圈所述顶升孔沿周向间隔开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所述顶升孔对应所述浇筑腔在厚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所述顶升孔为圆孔,所述顶升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浇筑腔的厚度,且大于所述浇筑腔的厚度的一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模板为圆板,所述自平衡反力架包括内架环、外架环和多个辐射梁,所述外架环外套在所述内架环上,多个所述辐射梁呈辐射状连接在所述内架环和所述外架环之间,所述内架环和所述外架环分别与所述底模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底模板的下表面设有多个环向筋和辐射筋,所述辐射筋呈辐射状设置,所述多个环向筋依次套设设置,所述环向筋分别与多个所述辐射筋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连接在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的自平衡反力架上,所述顶升装置具有对应所述顶升孔设置的可伸缩的顶升杆,每个所述顶升孔对应设置至少一个所述顶升杆,在脱模工序中所述顶升杆从所述顶升孔伸到所述底模板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升装置,通过在底模板上设有顶升孔,将顶升装置连接在自平衡反力架上,在脱模工序中顶升装置的顶升杆从顶升孔伸到底模板的上方进行脱模操作,不仅可以提升脱模时的安全性,且加速了脱模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所述顶升装置包括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模具底模100,底模板10,顶升孔11,自平衡反力架20,内架环21,外架环22,辐射梁23,环向筋24,辐射筋26,顶升装置25,顶升杆2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100,以及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顶升装置25,利用顶升装置25对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100进行脱模操作,在顶升装置25上具有可伸缩的顶升杆251。

  其中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100包括底模板10和自平衡反力架20。混凝土可以由预制塔筒的浇筑腔的上端的开口处注入,混凝土浇入浇筑腔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可以固化形成塔筒或者塔片。

  其中,底模板10的上表面用于限定出浇筑腔的底壁,在底模板10上设有顶升孔11,顶升孔11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底模板10,自平衡反力架20连接在底模板10的下方。

  顶升装置25连接在自平衡反力架20上,用以向上顶起塔筒或者塔片,顶升装置25上具有可伸缩的顶升杆251,顶升杆251和顶升孔11对应设置,在脱模工序中顶升杆251从顶升孔11伸到底模板10的上方。

  由此,混凝土形成塔筒或者塔片后,在脱模工序中,顶升装置25通过可伸缩的顶升杆251可以将塔筒或者塔片向上顶升,此时塔筒或者塔片与浇筑腔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使得塔筒或者塔片脱离底模板10,并且使得塔筒或者塔片可以从浇筑腔内露出,从而可以方便将塔筒或者塔片从浇筑腔内取出,结构简单,脱模效率高,此外,可以减少脱模过程中吊装设备的使用,以提升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100,在脱模工序中通过顶升装置25上可伸缩的顶升杆251可从顶升孔11伸到底模板10的上方进行脱模操作,顶升杆251可以将浇筑腔内固化的塔筒或者塔片向上顶升,不仅可以提升脱模时的安全性,且加速了脱模过程,提高了脱模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100还包括堵塞,堵塞配合在顶升孔11内,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浇筑时混凝土从顶升孔11处漏出,可以理解的是,堵塞在浇筑时配合在顶升孔11内,在脱模工序中堵塞从顶升孔11内脱离,以使得顶升装置25的顶升杆251从顶升孔11伸到底模板10的上方进行脱模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的示例,顶升孔11在向下方向上横截面逐渐减小,堵塞的形状和顶升孔11的形状对应配合,也形成为在向下方向上横截面逐渐减小的形状,这样,便于将堵塞配合在顶升孔11内,避免堵塞从顶升孔11内脱离。在浇筑时,直接将堵塞从底模板10上方配合在顶升孔11内即可,浇筑腔内混凝土向下的压力只会使得堵塞和顶升孔11内配合更加紧密、不会驱使堵塞从顶升孔11内脱离,以确保底模板10在浇筑时的密封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底模板10形成为圆板,底模板10上设有多个顶升孔11,多个顶升孔11沿周向间隔开布置,每个顶升孔11内对应设置至少一个顶升杆251,具体可以在每个顶升孔11内设置一个顶升杆251、两个顶升杆251、三个顶升杆251等,这样顶升装置25的顶升杆251可以在底模板10周向一圈的方向上进行顶升脱模操作。

  可选地,在底模板10上沿同一浇筑腔的周向长度方向设置多个顶升孔11,以使每个塔筒或者塔片均通过多个顶升杆251向上顶升。也就是说,顶升装置25在将塔筒或者塔片向上顶升的过程中,多个顶升杆251穿过顶升孔11与塔筒或者塔片的下表面抵接,由此,通过多个顶升杆251可以更好地将塔筒或者塔片向上顶升。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在底模板10上的径向方向上设有多圈间隔开分布的顶升孔11,每圈顶升孔11包括沿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顶升孔11,这样,顶升装置25的顶升杆251不仅可以在底模板10周向一圈的方向上进行顶升脱模操作,同时也可以在底模板10的径向方向上进行顶升脱模操作,进而可以实现全方位地对底模板10上方的塔筒和塔片进行脱模操作。

  进一步地,多个顶升孔11与多个顶升杆251一一对应,且多个顶升孔11在底模板10的周向和径向上均匀设置,由此,多个顶升杆251穿过多个顶升孔11与塔筒或者塔片的下表面抵接后,可以使得塔筒或者塔片的下表面的受力较为均匀,使得塔筒向上顶升的过程中不易与浇筑腔的内侧壁碰撞而产生损伤,脱模效果好。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顶升孔11对应浇筑腔在厚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在顶升装置25的顶升杆251向上顶升塔筒或者塔片时,以避开浇筑腔内侧壁的干扰,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脱模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顶升孔11形成为圆孔,顶升孔11的直径小于浇筑腔的厚度,并且顶升孔11的直径大于浇筑腔厚度的一半,以便于顶升装置25的顶升杆251可以从顶升孔11内伸向底模板10的上方,又可以避免顶升孔11的直径过大导致浇筑腔的密封性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底模板10形成为圆板,自平衡反力架20包括内架环21、外架环22和多个辐射梁23,外架环22外套在内架环21上,多个辐射梁23呈辐射状,且多个辐射梁23连接在内架环21和外架环22之间,以加强结构强度,内架环21和外架环22分别与底模板10相连,可以提升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100的抗压强度。

  进一步地,在底模板10的下表面设有多个环向筋24和辐射筋26,辐射筋26呈辐射状设置,多个环向筋24依次套设设置,环向筋24分别与多个辐射筋26相连,以提升底模板10的结构强度,提升底模板1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顶升装置25包括千斤顶,用以对浇筑腔内的塔筒或塔片向上顶升,操作简单、方便,节约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100,在脱模工序中,采用吊车辅助吊装塔筒或者塔片。以塔片为例,混凝土在浇筑腔内固化形成塔片后,通过吊车和顶升装置25进行配合,可以更好地驱动塔片向上运动,能更好地对塔片进行脱模。可选地,在通过顶升装置25和吊车配合对塔片脱模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塔片脱模时的实际的工作要求和环境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操作步骤来脱模,例如,混凝土固化形成塔片后,顶升装置25可以先将塔片向上顶起一段距离,使得塔片在浇筑腔内与浇筑模具发生相对移动,然后再通过吊车将塔片从浇筑腔内取出,再如,混凝土固化形成塔片后,顶升装置25和吊车可以同时驱动塔片,使得塔片向上运动,从而将塔片从浇筑腔内取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有其它的操作步骤来对塔片进行脱模,这里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100,在底模板10上设置顶升孔11,顶升装置25具有顶升杆251,在脱模工序中驱动顶升杆251向上活动,使得顶升杆251从顶升孔11伸到底模板10上方(即浇筑腔内),以顶起塔筒或者塔片的底部。也就是说,当浇筑腔内的混凝土固化后,顶升装置25的顶升杆251可以穿过顶升孔11,从而使得顶升杆251与塔筒或者塔片的下表面抵接,顶升杆251继续向上运动以将塔筒或者塔片向上顶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可选地,底模板10可以为双层结构,底模板10的上层与浇筑腔的侧壁相连以限定浇筑腔,顶升装置25连接在底模板10的下层上,在一些示例中,顶升装置25设在底模板10的上层和下层之间,由此,可以在顶升装置25对固化的塔筒或者塔片进行顶升时,可以防止将底模板10顶起,从而使得顶升装置25可靠地向上顶升塔筒或者塔片,此外,底模板10还可以将顶升装置25保护在底模板10的内部,可以防止顶升装置25损伤,可靠性高,实用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脱模方法,采用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顶升装置25进行脱模,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顶升装置25放置在浇筑模具底模100的正下方;将顶升装置25的顶升杆251和浇筑模具底模100的底模板10上的顶升孔11对应,顶升杆251从顶升孔伸到底模板10的上方;通过调节顶升装置25的顶升杆251的长度向上顶起塔筒或者塔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脱模方法,在脱模工序中顶升装置25的顶升杆251从顶升孔11伸到底模板10的上方进行脱模操作,不仅可以提升脱模时的安全性,且加速了脱模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预制塔筒的浇筑模具底模和顶升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