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光学> 一种发光组件、光源部件、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独创技术15400字

一种发光组件、光源部件、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2021-02-08 09:35:11

一种发光组件、光源部件、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组件、光源部件、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有效保护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采用了防窥技术,使得无论在工作,学习,通讯或娱乐使用电脑和手机时都更加自由。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由于具有体积小、厚度薄、重量轻、耗能少、工作电压低且辐射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但是液晶显示面板本身是不能发光的,需要借助额外光源,所以由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背光源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

  液晶显示装置为了能够实现在防窥显示模式和正常显示模式之间切换,现有一种方法是将侧入式背光源设置成灯条结构,通过对灯条进行分区控制(即控制每区的电流不同):当正常显示模式时,灯条的电流从中间区域向两侧的区域逐渐增大;当防窥显示模式时,灯条的电流从中间区域向两侧的区域逐渐减小。但是,由于灯条每区电流不同,容易出现整个画面亮度过渡不是很平滑,从而造成亮暗不均的现象,另外整个控制电路设计也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由于灯条每区电流不同,容易出现整个画面亮度过渡不是很平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光源部件,其包括:单独发光且互相平行的第一发光组件以及第二发光组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发出的光沿所述第一发光组件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增强,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发出的光沿所述第二发光组件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弱;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工作时,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关闭,或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工作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光纤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光纤入光口的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经所述第一光纤传导;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包括第二光纤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光纤入光口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经所述第二光纤传导。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纤和所述第二光纤上分别沿第一方向开设有多个透光孔;所述第一光纤上的所述透光孔的孔径由所述第一光纤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光纤上的所述透光孔的孔径由所述第二光纤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均包括LED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源部件,其包括灯罩及上述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置在所述灯罩的容置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部件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发光组件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灯罩的内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包括导热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及上述光源部件;所述光源部件设置在朝向所述导光板入光面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所述光源部件以及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背板上;所述灯罩包括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共同围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侧壁设于所述发光组件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发光组件的发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灯罩的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背板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及上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层叠在所述背光模组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组件,通过将第一发光组件以及第二发光组件配置为具有不同的发光模式且使其单独发光,当第一发光组件工作,第二发光组件关闭时,此时光沿第一发光组件的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强,此时背光模组呈现第一出光模式,显示装置的显示模式为宽视角模式;当第二发光组件工作,第一发光组件关闭时,第二发光组件的光沿第二发光组件的中间向两端逐渐减弱,此时背光模组呈现第二出光模式,显示装置的显示模式为窄视角模式;这样设计使得整个显示画面更平滑,降低功耗,而且控制电路也更加简便易操作。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光源部件的正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模式;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光源部件的正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参见图1,光源部件10包括灯罩130以及设于灯罩130的容置空间内的发光组件100;优先地,发光组件100设于灯罩130内。在实际应用中,光源部件10可设于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内,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灯罩130可以包括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其中,第二侧壁132与第一侧壁131组合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发光组件100。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第一侧壁131的一端和第二侧壁132的一端连接形成倒置的“L”型结构,但并不限于此。

  发光组件100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31上的第一发光组件110以及第二发光组件120。(其中,上述第一方向是指沿着第一发光组件110以及第二发光组件120的长度的方向)。进一步地,第一发光组件110发出的光的强度沿第一方向由第一发光组件110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增强,第二发光组件120发出的光的强度沿第一方向由第二发光组件120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弱。其中,第一发光组件110以及第二发光组件120被配置为独立发光的结构,具体地工作原理:当第一发光组件110工作时,第二发光组件120关闭,发光组件100的光强度沿第一方向由第一发光组件110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增强,当第二发光组件120工作时,第一发光组件110关闭,发光组件100的光强度沿第一方向由第二发光组件120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弱,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组件110和第二发光组件120可以是分别连接到控制电路(图未示出)的结构设计,进一步地,上述发光组件是通过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来实现对第一发光组件110和第二发光组件120的打开和关闭的控制,即,电路板可以设置为根据显示面的显示需求来控制发光组件的开启或者关闭。

  继续参见图1,第一发光组件110包括第一光纤111以及位于第一光纤111入光口的第一光源112,第一光源112发出的光经第一光纤111传导;第二发光组件120包括第二光纤121以及位于第二光纤121入光口的第二光源122,第二光源122发出的光经第二光纤121传导;其中,光源用于向光纤提供入射光线。可选地,光源可以为灯条结构,其包括柔性电路板以及设置于柔性电路板上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的亮度,LED灯可以但不限于采用miniLED或者microLED。图1中,示例性地示出,第一光源112和第二光源122位于光纤不同侧,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12和第二光源122也可以位于同侧,也可以是第一光纤111的两端均设有入光口,在第一光纤111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光源112,第二光纤121的两端也均设有入光口,在其两端也均设有第二光源122,并不以此为限,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光源的数量以及位置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的。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光纤的使用材料及结构已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光纤通常包括纤芯(图未示)和包裹纤芯的包层(图未示),在此不再赘述。光纤对光线的传导原理为:当设置纤芯的折射率为n1,包层的折射率为n2,且n1大于n2,利用光线从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大的物质)入射至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小的物质)且在光线的入射角度大于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时光线会发生全反射,从而使光线在光纤的纤芯内从入光侧以全反射的形式传播。

  进一步地,第一光纤111沿第一方向上开设有多个透光孔1111,透光孔1111的孔径由第一光纤111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增大;第二光纤121沿第一方向上开设有多个透光孔1211,透光孔1211的孔径由第二光纤121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上述透光孔的设置用于将光源射入光纤的光从透光孔导出。示例性地,透光孔可以是通过在光纤的包层上开孔以暴露开孔部分的纤芯而实现透光;为了实现更好的光传导效果,还可以在透光孔处的纤芯表面上设置网点,用于破坏纤芯内入射光线的全反射,以使得光纤更好地从透光孔射出。此外,透光孔的数目是可以根据实际光纤的长度以及需求设置的,并不以此为限。

  参见图1和图2,光源部件10还包括固定部140,发光组件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0固定于灯罩130的内表面上,优先地,固定部140包括导热胶(未示出),其设于第一光纤111、第二光纤121和灯罩130的第一侧壁131之间;一方面,导热胶可以固定光纤;另一方面,导热胶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

  继续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光源部件10的背光模组1,用于给显示面板提供光线。

  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1还包括导光板300,光源部件10属于侧入式背光源,其发光面设置在朝向导光板300的入光面一侧,以使得从光纤中射出的光能够进入导光板300。

  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1还包括背板200,光源部件10以及导光板300设于背板200上。进一步地,背板200可以包括底板220以及侧板210,底板220以及侧板210共同形成容置槽,用于放置光源部件10以及导光板300。示例性地,光源部件10中灯罩130的第一侧壁131设于侧板210与导光板300之间,光源部件10的发光面朝向导光板300的入光面,灯罩的第二侧壁132位于导光板300远离底板220一侧,但背板200的结构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1还包括第一反射层400,其位于底板220于导光板300之间,用于将光反射进入导光板300中。其中,光源部件10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固定连接(例如焊接、黏接等)或者易拆卸连接(例如卡接、螺栓连接等)的方式设于背板200上。继续参见图2,优选地,第一光纤111和第二光纤121相互平行设置,导光板200的入光侧伸入灯罩130与背板200形成了凹槽中,以使得第一光纤111和第二光纤121位于导光板300的入光侧,并可以通过该灯罩130的结构改善漏光问题。

  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1还包括第二反射层150,其设于灯罩130的第二侧壁132与导光板300之间;一方面可以防止漏光,另一方面可以将光反射进入导光板300中,提高光利用率。

  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1还可以包括光学膜片500,其设于导光板300远离背板200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背光模组1上方的显示面板(未示出),显示面板的结构以及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的组装方式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模式;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模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通过控制第一光源112或第二光源121的开启和关闭,来实现光线是从第一光纤111或第二光纤121中射出的目的。

  为了便于理解,结合图1至图4,对该显示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

  第一出光模式:当开启第一光源112,关闭第二光源121时,第一光纤111工作,从第一光纤111的透光孔1111射出的光从第一光纤111的中间向两边递增;此时,显示装置的显示模式为宽视角显示模式。

  第二出光模式:当开启第二光源121,关闭第一光源112时,第二光纤121工作,从第二光纤121的透光孔1211射出的光从第二光纤121的中间向两边递减的模式;此时,显示装置的显示模式为窄视角显示模式(防窥模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源部件,通过将第一发光组件的光沿第一发光组件的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强,第二发光组件的光沿第二发光组件的中间向两端逐渐减弱,并将第一发光组件以及第二发光组件配置为独立发光,以使得光源部件提供的光线可以呈现不同的发光模式,从而使得具有该光源部件的背光模组具有不同的出光模式,以使得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具有不同的显示模式,这样设计不仅使得显示装置的整个显示画面相较于现有技术更平滑,还可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而且控制电路也更加简便易操作。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内容,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在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发光组件、光源部件、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