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光学> 一种3D膜组件和3D显示模组独创技术23709字

一种3D膜组件和3D显示模组

2021-03-13 07:17:33

一种3D膜组件和3D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3D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3D膜组件和3D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3D技术分为快门式和偏光式两种。其中电影院大多数是偏振式3D技术。

  偏振式3D显示技术有效规避了主动快门式技术存在的眼镜充电不便维护、眼镜成本高、观影有闪烁感且无法开灯使用、对视力影响等问题,而成为目前市场发展的主流技术之一。在偏振式3D-LED显示中因偏振层具有光过滤功能,对显示屏亮度具有一定的亮度损失,亮度损失大致在40%~60%左右,为增强亮度,一种是通过软件的操作最终改变的LED显示屏驱动器的PWM占空比,实现亮度变化;另一种是通过开关量的控制达到改变显示屏亮度的目的,增加亮度会造成LED灯的电流增大,LED功耗增大,LED长期高功率的亮场带来灯亮度衰减及加剧老化,减少使用寿命,同时长期高功率的亮场造成死灯失效、灯体暗亮等不良,售后维护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膜组件和3D显示模组,其能够改善现有偏振式3D显示技术亮度损失较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3D膜组件,其包括:第一基层、聚光层、偏振层和反光层。

  聚光层设置于第一基层的上表面,且聚光层具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透光通道。

  偏振层设置于聚光层的上侧。

  反光层设置于偏振层的下表面,反光层与聚光层未设置第一透光通道的区域对应设置。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光源发射光大部分能够经过偏振层转换成圆偏振光,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偏振光与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

  光源发射光经过聚光层后折射到反光层上,由于反光层的反射作用将光再反射回到光源内部,从而提高光源利用率,降低偏振式3D显示技术亮度的损失。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聚光层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呈条形的聚光件,任意相邻两个聚光件之间具有一个第一透光通道。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条形的聚光件间隔分布,使任意相邻两个聚光件之间形成的条形的第一透光通道也间隔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反光层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呈条形的反光件,反光件与聚光件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反光件的节距小于或等于每个聚光件的节距。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聚光层设置有聚光件,聚光件开设有多个第一透光通道,多个第一透光通道呈阵列分布。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聚光件呈网状,即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透光通道分布于聚光件形成聚光件上的孔洞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反光层设置有反光件,反光件开设有多个第二透光通道,多个第二透光通道呈阵列分布。

  可选地,任意相邻两个第二透光通道的间距小于或等于任意相邻两个第一透光通道的间距。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反光件呈网状,即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透光通道分布于反光件形成反光件上的孔洞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偏振层与第一基层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第一介质,且聚光件的折射率大于第一介质的折射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3D膜组件包括多个呈条形的1/2λ相位差补偿膜,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间隔设置于偏振层的上表面。

  可选地,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等间距间隔设置于偏振层的上表面,且每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的外径与任意两个相邻第一透光通道的中心距相等。

  可选地,每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的中部在第一基层的投影位于第一透光通道。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当光源发射光大部分经过偏振层转换成圆偏振光后,部分圆偏振光经过偏振层表面的1/2λ相位差补偿膜,1/2λ相位差补偿膜对部分圆偏振光进行90°相位差,没有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的圆偏振光不会改变,从而形成部分为左旋、部分为右旋的圆偏振光,用于与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3D膜组件包括抗眩光层,抗眩光层设置于1/2λ相位差补偿膜的上表面。

  可选地,抗眩光层与1/2λ相位差补偿膜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第二介质形成填平层。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填平层不会改变圆偏振光,从而与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进行90°相位差的圆偏振光形成部分为左旋、部分为右旋的圆偏振光,用于与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3D显示模组,其包括发光组件和上述的3D膜组件。

  发光组件包括第二基层和多个发光件,多个发光件间隔设置于第二基层的表面。

  第一基层设置于多个发光件的上侧,且每个发光件在第一基层的投影位于第一透光通道。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发光件的发射光大部分能够经过偏振层转换成圆偏振光,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偏振光和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

  发光组件的发射光经过聚光层后折射到反光层,由于反光层的反射作用将光再反射回到发光组件内部。本申请的3D显示模组能够改善发光组件单间的光侵扰问题,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同时达到光能的重复循环利用,降低亮度损耗,提高发光组件的转换效率;并且,能够避免因软件或者硬件来增大亮度所带来的功耗增加及灯珠死灯失效、灯体亮暗所带来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发光件为LED,任意相邻两个第一透光通道的间距大于或等于LED像素间距且小于或等于LED有效发光字像素间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3D膜组件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聚光件的分布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反光件的分布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排列的聚光件和反光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1/2λ相位差补偿膜和填平层的分布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3D显示模组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3D膜组件的光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发光件的分布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排列的发光件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聚光件的分布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反光件的分布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1/2λ相位差补偿膜和填平层的分布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发光件的分布图。

  图标:10-3D膜组件;11-第一基层;12-聚光层;121-聚光件;122-第一透光通道;13-偏振层;14-反光层;141-反光件;142-第二透光通道;15-第一介质;16-粘结层;17-1/2λ相位差补偿膜;18-抗眩光层;19-填平层;20-3D显示模组;21-第二基层;22-发光件;23-驱动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3D膜组件10,其包括第一基层11、聚光层12、偏振层13和反光层14。

  第一基层11的厚度为30~80μm。

  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基层11的厚度为50μm。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层11的厚度还可以为30μm、40μm、55μm、60μm、70μm或80μm。

  可选地,第一基层11的材质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或聚酯。

  如图1和图2所示,聚光层12设置于第一基层11的上表面,聚光层12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呈条形的聚光件121,任意相邻两个聚光件121之间具有一个第一透光通道122。即条形的第一透光通道122也间隔分布。

  可选地,多个聚光件121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多个聚光件121等间距间隔分布。

  可选地,聚光件121包括柱镜。

  偏振层13设置于多个聚光件121的上侧,且不直接接触多个聚光件121。

  可选地,偏振层13与第一基层11平行,可以使每一条沿横向的平行光从第一基层11到偏振层13的距离相等。

  如图1和图3所示,反光层14设置于偏振层13的下表面,反光层14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呈条形的反光件141,反光件141与聚光件121一一对应设置,且不直接接触多个聚光件121。即每个聚光件121的上侧即为每个反光件141。

  可选地,多个反光件141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多个反光件141等间距间隔分布。

  可选地,反光件141包括金属反射层。

  如图2~4所示,每个反光件141的节距(图3、4中的K)小于或等于每个聚光件121的节距(图2、3、4中的P)。即每个反光件141沿横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每个聚光件121沿横向的长度。

  偏振层13与第一基层11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第一介质15,且聚光件121的折射率大于第一介质15的折射率。

  当光源发射光横向进入到聚光件121后,在聚光件121与第一介质15的界面发生折射,使光线的角度发生改变,光线在经过反光件141反射后刚好能够进入到发射光光源相邻的光源内部。

  请参阅图1和图5,偏振层13的上表面设置有粘结层16,粘结层16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呈条形的1/2λ相位差补偿膜17,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沿横线间隔设置于粘结层16的上表面。

  可选地,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等间距间隔分布。

  每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外径与任意两个相邻第一透光通道122的中心距相等,即每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沿横向的长度(图5中的a)与两个相邻聚光件121的中心距离(图2中的b)相等。且每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中部在第一基层11的投影位于第一透光通道122。

  当光源发射光大部分经过偏振层13转换成圆偏振光后,部分圆偏振光经过偏振层13表面的1/2λ相位差补偿膜17,1/2λ相位差补偿膜17对部分圆偏振光进行90°相位差,没有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圆偏振光不会改变,从而形成部分为左旋、部分为右旋的圆偏振光,用于与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

  为了使左旋和右旋的偏振光基本相等,每两个相邻1/2λ相位差补偿膜17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沿横向的长度。

  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上表面设置有抗眩光层18,并且抗眩光层18与1/2λ相位差补偿膜17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第二介质形成填平层19。

  每个填平层19沿横向的长度等于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沿横向的长度。

  填平层19不会改变圆偏振光,从而与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17进行90°相位差的圆偏振光形成部分为左旋、部分为右旋的圆偏振光,用于与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

  本申请实施例1的3D膜组件10通过以下方法制得:

  S1在第一基层11表面形成间隔排列的聚光件121得到第一组件;

  S2在偏振层13的其中一表面通过粘结层16间隔贴合1/2λ相位差补偿膜17;

  S3在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之间的空隙中填充胶黏剂,并且在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表面贴合形成抗眩光层18,胶黏剂可以采用热固化或光固化方式进行固化形成填平层19;

  S4在偏振层13的另一表面形成间隔排列的反光件141得到第二组件,形成反光件141的方式包括蒸镀、溅镀或离子镀;

  S5第一组件的多个聚光件121之间的空隙中填充胶黏剂,将第二组件以每个反光件141正对每个聚光件121以使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贴合并使胶黏剂固化得到3D膜组件10,其中胶黏剂可以采用热固化或光固化方式进行固化形成第一介质15。

  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3D显示模组20,其包括发光组件和上述的3D膜组件10。

  发光组件包括第二基层21和多个发光件22,多个发光件22间隔设置于第二基层21的表面,第一基层11设置于多个发光件22的上侧,且每个发光件22在第一基层11的投影位于第一透光通道122。

  请参阅图7,发光件22沿横向的发射光经过第一介质15经偏振层13转换成圆偏振光,部分圆偏振光需要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才能到达抗眩光层18进而进入人的视线,另一部分圆偏振光需要经过填平层19进而进入人的视线,而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圆偏振光形成为左旋的偏振光与经过填平层19的右旋的偏振光通过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呈现立体画面。

  而发光件22的部分发射光能够先经过聚光件121聚光后折射到反光件141,由于反光件141的反射作用将光再反射回到发光组件内部。从而改善发光组件单间的光侵扰问题,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同时达到光能的重复循环利用,降低亮度损耗,提高发光组件的转换效率;并且,能够避免因软件或者硬件来增大亮度所带来的功耗增加及灯珠死灯失效、灯体亮暗所带来的问题。

  请参阅图6和图8,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件22,多个发光件22沿纵向呈条形分布,且多条发光件22沿横向间隔设置于第二基层21的表面。每个发光件22在第一基层11的投影位于相邻两个聚光件121之间。

  如图4、9所示,发光件22为LED,任意相邻两个第一透光通道122的间距大于或等于LED像素间距且小于或等于LED有效发光字像素间距,即每个聚光件121沿横向的长度(图4中的P)大于或等于LED像素间距(图9中的H)且小于或等于LED有效发光字像素间距(图9中的M)。

  其中,第二基层21为PCB。

  发光组件还包括驱动控制单元23,多个驱动控制单元23设置于第二基层21的下表面,每个驱动控制单元23在第二基层21上表面的投影位于相邻两个聚光件121之间,且相邻两个驱动控制单元23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聚光件121中心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的3D显示模组20通过以下方法制得:

  S1对发光组件进行胶黏剂封平处理,胶黏剂可以为UV胶、热固胶或AB混合胶;

  S2将上述制得的3D膜组件10以第二基层21正对发光件22,并且使每个发光件22正对相邻两个聚光件121之间的中点以使3D膜组件10和发光组件贴合,待胶黏剂固化后得到3D显示模组20。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3D膜组件10,其包括第一基层11、聚光层12、偏振层13和反光层14。

  如图1和图10所示,聚光层12呈网状,设置于第一基层11的上表面,聚光层12设置有聚光件121,聚光件121开设有多个第一透光通道122,多个第一透光通道122呈阵列分布。

  偏振层13设置于多个聚光件121的上侧,且不直接接触多个聚光件121。

  如图1和图11所示,反光层14呈网状,设置于偏振层13的下表面,反光层14设置有反光件141,反光件141开设有多个第二透光通道142,多个第二透光通道142呈阵列分布,第一透光通道122和第二透光通道142一一对应设置,且反光件141不直接接触多个聚光件121。

  如图11所示,任意相邻两个第二透光通道142的间距小于或等于任意相邻两个第一透光通道122的间距,即反光件141的节距(图11中的c)小于或等于聚光件121的节距(图11中的d)。

  偏振层13与第一基层11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第一介质15,且聚光件121的折射率大于第一介质15的折射率。

  请参阅图1和图12,偏振层13的上表面设置有粘结层16,粘结层16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呈条形的1/2λ相位差补偿膜17,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沿横向间隔设置于粘结层16的上表面。

  可选地,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等间距间隔分布。

  每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外径与任意两个相邻第一透光通道122的中心距相等,即每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沿横向的长度(图12中的e)与任意两个相邻第一透光通道122的中心距(图11中的f)相等。且每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中部在第一基层11的投影位于第一透光通道122。

  为了使左旋和右旋的偏振光基本相等,每两个相邻1/2λ相位差补偿膜17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沿横向的长度。

  多个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上表面设置有抗眩光层18,并且抗眩光层18与1/2λ相位差补偿膜17之间的空隙填充有第二介质形成填平层19。

  每个填平层19沿横向的长度等于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沿横向的长度。

  填平层19不会改变圆偏振光,从而与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17进行90°相位差的圆偏振光形成部分为左旋、部分为右旋的圆偏振光,用于与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

  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3D显示模组20,其包括发光组件和上述的3D膜组件10。

  发光组件包括第二基层21和多个发光件22,多个发光件22间隔设置于第二基层21的表面,第一基层11设置于多个发光件22的上侧,且每个发光件22在第一基层11的投影位于第一透光通道122。

  请参阅图7,发光件22沿横向的发射光经过第一介质15经偏振层13转换成圆偏振光,部分圆偏振光需要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才能到达抗眩光层18进而进入人的视线,另一部分圆偏振光需要经过填平层19进而进入人的视线,而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圆偏振光形成为左旋的偏振光与经过填平层19的右旋的偏振光通过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呈现立体画面。

  而发光件22的部分发射光能够先经过聚光件121聚光后折射到反光件141,由于反光件141的反射作用将光再反射回到发光组件内部。从而改善发光组件单间的光侵扰问题,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同时达到光能的重复循环利用,降低亮度损耗,提高发光组件的转换效率;并且,能够避免因软件或者硬件来增大亮度所带来的功耗增加及灯珠死灯失效、灯体亮暗所带来的问题。

  请参阅图6和图13,多个发光件22呈阵列设置于第二基层21的表面,且每个发光件22在第一基层11的投影位于相邻两个聚光件121之间。

  如图4、9所示,发光件22为LED,任意相邻两个第一透光通道122的间距大于或等于LED像素间距且小于或等于LED有效发光字像素间距,即每个聚光件121沿横向的长度(图4中的P)大于或等于LED像素间距(图9中的H)且小于或等于LED有效发光字像素间距(图9中的M)。

  其中,第二基层21为PCB。

  发光组件还包括驱动控制单元23,多个驱动控制单元23呈阵列设置于第二基层21的下表面,每个驱动控制单元23在第二基层21上表面的投影位于相邻两个聚光件121之间,且相邻两个驱动控制单元23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聚光件121中心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3D膜组件10和3D显示模组20,发光件22沿横向的发射光经过第一介质15经偏振层13转换成圆偏振光,部分圆偏振光需要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17才能到达抗眩光层18进而进入人的视线,另一部分圆偏振光需要经过填平层19进而进入人的视线,而经过1/2λ相位差补偿膜17的圆偏振光形成为左旋的偏振光与经过填平层19的右旋的偏振光通过3D眼镜的左右镜片配合显示呈现立体画面。而发光件22的部分发射光能够先经过聚光件121聚光后折射到反光件141,由于反光件141的反射作用将光再反射回到发光组件内部。从而改善发光组件单间的光侵扰问题,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同时达到光能的重复循环利用,降低亮度损耗,提高发光组件的转换效率;并且,能够避免因软件或者硬件来增大亮度所带来的功耗增加及灯珠死灯失效、灯体亮暗所带来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3D膜组件和3D显示模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