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光学>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独创技术65556字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2021-02-24 20:00:51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以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成像镜头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

  现有的光学镜头通常包含射出成型的塑胶镜筒,除了可减少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镜筒内壁面的设计自由度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在光学镜头小型化的趋势下,塑胶镜筒在射出成型的过程中容易有塑料熔体流动速率不佳的问题。这不仅会造成射出成型后的塑胶镜筒的尺寸公差过大,还会导致组装时偏移和歪斜的问题,进而让组装完成后的塑胶镜筒容易入尘;甚者,更会因为需要因应不同公差等级来分类配合组装的零件而花费多余的生产时间,也不利于在大量生产的自动化产线上执行。因此,如何改良射出成型的塑胶镜筒的结构,已成为目前光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有助于改善塑胶镜筒因尺寸公差而组装品质不佳的问题,以得到更耐用、更坚固以及具有稳定且精密的光学规格的光学镜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影像感光元件以及一塑胶镜筒。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影像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像侧,且影像感光元件具有朝向成像透镜组的一影像感光面。光轴通过影像感光面。塑胶镜筒容纳成像透镜组,且塑胶镜筒包含一物端部、一底座部、一第一内孔部以及一第二内孔部。物端部具有一物端面以及至少一渐缩面。物端面朝向成像透镜组的物侧方向。渐缩面往物端面渐缩。底座部位于物端部的像侧。成像透镜组设置于第一内孔部。第二内孔部位于第一内孔部的像侧,且第二内孔部包含一光学校准结构。影像感光面与成像透镜组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光学校准结构对正。塑胶镜筒具有至少三个注料痕。注料痕各自与光轴的最短距离的标准偏差为dg_std,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孔径大小为Φs,其满足下列条件:0[毫米]≤dg_std<1.0×Φs[毫米]。第二内孔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r,其满足下列条件:0.2[毫米]<Lr<2.7[毫米]。

  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影像感光元件以及一塑胶镜筒。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影像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像侧,且影像感光元件具有朝向成像透镜组的一影像感光面。光轴通过影像感光面。塑胶镜筒容纳成像透镜组,且塑胶镜筒包含一物端部、一底座部、一第一内孔部以及一第二内孔部。物端部具有一物端面以及至少一渐缩面。物端面朝向成像透镜组的物侧方向。渐缩面往物端面渐缩。底座部位于物端部的像侧。成像透镜组设置于第一内孔部。第二内孔部位于第一内孔部的像侧,且第二内孔部包含一光学校准结构。影像感光面与成像透镜组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光学校准结构对正。塑胶镜筒具有至少三个注料痕。注料痕各自与光轴的最短距离的标准偏差为dg_std,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孔径大小为Φs,其满足下列条件:0[毫米]≤dg_std<1.0×Φs[毫米]。物端面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f,底座部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b,其满足下列条件:0<Af/Ab<0.3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上述成像镜头模块以及一显示模块,其中显示模块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成像镜头模块以及电子装置,当dg_std与Φs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提供注料痕设置在较合适的位置范围,并且在此条件范围下塑胶镜筒的成型公差较低,而能保持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学品质;当Lr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提供影像感光元件足够的设置空间,并且在组装对正时避免偏移和歪斜。当Af/Ab满足上述条件时,成像镜头模块于物侧较小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塑料在射出成型时的熔体流动速率,并且有利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

  以上的关于本揭露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系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AA方向的侧向示意图;

  图3绘示图1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BB方向的侧向示意图;

  图4绘示图1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CC方向的侧向示意图;

  图5绘示图1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6绘示图5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7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8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9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

  图10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1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

  图12绘示图5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5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6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

  图17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

  图18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19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2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21绘示图20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22绘示图20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

  图23绘示图20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

  图24绘示图20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2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2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27绘示图2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28绘示图2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

  图29绘示图2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

  图30绘示图2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3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32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33绘示图3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34绘示图3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

  图35绘示图3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

  图36绘示图3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3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3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9绘示图38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DD方向的侧向示意图;

  图40绘示图38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EE方向的侧向示意图;

  图41绘示图38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FF方向的侧向示意图;

  图42绘示图38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43绘示图42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44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45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46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

  图47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48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

  图49绘示图4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5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5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2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1、2、3、4、5、6、7、8:电子装置

  10、20、30、40、50、60:成像镜头模块

  11、21、31、41、51、61:成像透镜组

  71、81:显示装置

  110、210、310、410、510、610:光轴

  111、211、311、411、511、611:光学元件

  511a、611a:光圈

  119、219、319、419、519、619:成像面

  12、22、32、42、52、62:影像感光元件

  120、220、320、420、520、620:影像感光面

  13、23、33、43、53、63:塑胶镜筒

  130、230、330、430:光圈

  131、231、331、431、531、631:物端部

  1311、2311、3311、4311、5311、6311:物端面

  1312、1312a、1312b、1312c、2312、2312a、2312b、2312c、3312、3312a、3312b、4312、4312a、4312b、4312c、5312、6312:渐缩面

  132、232、332、432、532、632:底座部

  1321、2321、3321、4321、5321、6321:顶面

  1322、2322、3322、4322、5322、6322:底面

  2322a、2322b、3322a、3322b:边

  133、233、333、433、533、633:第一内孔部

  1331、2331、3331、4331、5331、6331:平行内环面

  134、234、334、434、534、634:第二内孔部

  1341、2341、3341、4341、5341、6341:光学校准结构

  1341a、2341a、3341a、4341a、5341a、6341a:内斜面

  3341b、4341b、5341b、6341b:内平面

  135、135a、135b、135c、135d、235、235a、235b、235c、235d、335、335a、335b、335c、335d、435、435a、435b、435c、435d、535、535a、535b、535c、635、635a、635b、635c、635d、635e:注料痕

  139、239、339、439:阶差面

  16、26、36、46、56、66:电路板

  17、27、37、47、57、67:基板

  19、29、39、49、59、69:显示模块

  19a、29a、39a:玻璃基板

  49a:保护板

  59a、69a:触控面板

  19b、29b、39b:背光板

  49b、59b、69b:显示面板

  dg1、dg2、dg3、dg4、dg5:注料痕与光轴的最短距离

  dg_avg:注料痕与光轴的最短距离的平均值

  Φs: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孔径大小

  Lr:第二内孔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

  α、α1、α2、α3:渐缩面与光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范围及图式,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影像感光元件以及一塑胶镜筒。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以及一成像面。影像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像侧,且影像感光元件具有朝向成像透镜组的一影像感光面。具体来说,影像感光面可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上。光轴通过影像感光面。影像感光元件可搭配一电路板以及一基板,影像感光元件电连接至电路板,并且电路板可与基板承靠固定;借此,可将影像感光元件的成像信号传送给电路板。其中,电路板可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是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其中,基板可为模造塑胶基板,能用于电路封装;通过此种设计,有利于控制尺寸精度,并能与成像镜头模块更契合地搭配。在组装过程中,可先通过测试机台测定成像透镜组的最佳成像位置,再通过结构补正或反馈控制将影像感光元件调整至此最佳成像位置,并借以将影像感光元件组装至塑胶镜筒内,待确认组装位置正确后,将影像感光元件初步固定,再将影像感光元件与电路板以及其他电路元件电连接;借此,可避免影像感光元件产生组装偏差,并提供可拆换且可重新操作的组装工序,进而确保组装品质并提升产品组装合格率。其中,在影像感光元件组装上可使用到烘烤工艺;由于成像镜头模块和影像感光元件皆可耐受烘烤工艺的环境,不会因此产生变形翘曲(warpage)。

  塑胶镜筒容纳成像透镜组。塑胶镜筒可为黑色塑胶材料并可通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地制成;借此,可降低塑胶镜筒内部的光反射并且减少塑胶镜筒的生产成本。塑胶镜筒包含一物端部、一底座部、一第一内孔部以及一第二内孔部。其中,底座部位于物端部的像侧,且第二内孔部位于第一内孔部的像侧。其中,第一内孔部的内孔可实质上呈现圆形,而第二内孔部的内孔可实质上呈现方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物端部具有一物端面以及至少一渐缩面,其中物端面朝向成像透镜组的物侧方向,且至少一渐缩面往物端面渐缩。

  底座部可具有一顶面以及一底面。底面位于底座部最远离物端部的位置,而顶面与底面相对地(oppositely)设置,并且影像感光面位于顶面和底面之间;通过影像感光元件可容纳于塑胶镜筒的设计,可防止成像镜头模块漏光,还能有效降低非成像光线进入影像感光面并且减少杂散光的产生。其中,底座部的底面可实质上呈四边形;借此,可配合影像感光元件的结构,并且提供自动化组装时机械手臂的夹取的便利性。请参照图10,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底座部132的底面1322的外观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底面1322实质上呈四边形。其中,底座部的底面可实质上呈长方形;借此,可通过非轴对称的设计来适应较小体积的空间分配。请参照图47,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中底座部632的底面6322的外观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底面6322实质上呈长方形。其中,底座部的底面的其中一边可较其他三个边靠近物端面;借此,可提供微调的空间,使影像感光元件能进一步优化其对焦状态。请参照图15与图17,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底座部232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底面2322的其中一边2322a较其他边2322b靠近物端面2311。

  成像透镜组设置于第一内孔部。具体来说,第一内孔部可形成有至少四个平行内环面,至少四个平行内环面平行光轴设置,且至少四个平行内环面的至少其中一者与成像透镜组直接接触;借此,可保持成像透镜组的对芯,以提高成像镜头模块的同轴度。

  第二内孔部包含一光学校准结构(optical aligning structure);借此,塑胶镜筒可通过光学校准结构与影像感光元件组装连接,使得成像镜头模块可以快速组装,进而提高量产效率。具体来说,光学校准结构可提供影像感光元件调整的空间,能让影像感光元件分别在X轴、Y轴、Z轴的任何方向上皆可被控制在预设的位置上;或者,光学校准结构也可通过尺寸精度的控制,提供在至少一方向上与影像感光元件的配合,使影像感光元件定位在预设的位置上;借此,可使得实体的影像感光面在整体上与光学的成像面之间互相偏移和歪斜的情况降到最小,进而达到光学校准结构用来使影像感光面对准至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的效果。也就是说,影像感光面与成像透镜组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光学校准结构来对正;此外,圆形的第一内孔部以及方形的第二内孔部皆能够借以将各个元件沿成像透镜组所定义出的光轴相互对齐。其中,影像感光元件可设有与光学校准结构互相配合的结构,其中此种与光学校准结构互相配合的结构可以是由模造封装工艺技术所制造而成,但不以此为限。其中,光学校准结构可具有至少一内斜面,至少一内斜面用于与影像感光元件轴向对正,且轴向对正指将光轴对正至影像感光面的例如为其几何中心的点上;借此,可增加塑胶镜筒与影像感光元件的密合性,以提升组装稳定度。其中,光学校准结构更可具有至少一内平面,至少一内平面用于维持影像感光元件的轴向位置(或者也可说成是影像感光面与成像透镜组之间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至少一内平面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延伸,且至少一内平面与至少一内斜面保持一夹角;借此,有助于简化组装工序,以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和合格率。

  塑胶镜筒具有至少三个注料痕。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包含底座部的塑胶镜筒,通过设置三个以上的注料痕的设计,可精密地控制整个塑胶镜筒在各个细部结构上的尺寸精度;并且,搭配成像透镜组以及影像感光元件的组装,可更容易地将影像感光元件定焦至成像位置。其中,至少三个注料痕可设置于塑胶镜筒的底座部;借此,可维持注料方向的一致性,以减少射出成型时填料不完全的情况产生。

  至少三个注料痕各自与光轴的最短距离的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为dg_std,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孔径大小为Φs,其满足下列条件:0[毫米]≤dg_std<1.0×Φs[毫米];借此,可提供注料痕设置在较合适的位置范围,并且在此条件范围下塑胶镜筒的成型公差较低,而能保持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学品质。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毫米]≤dg_std<0.85×Φs[毫米];借此,可维持高精度的成型品质,且提供成型速率更为快速的条件范围,进而有利成型在结构较为复杂的塑胶镜筒。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毫米]≤dg_std<0.7×Φs[毫米];借此,可确保光学孔径的结构完整度,进而避免结构瑕疵而产生杂散光。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毫米]≤dg_std<0.45×Φs[毫米];借此,注料痕可以适应性地设计于非轴对称的塑胶镜筒上,并且维持塑胶镜筒的第一内孔部及第二内孔部与成像透镜组及影像感光元件的匹配程度,而在非轴对称的塑胶镜筒的设计上提供高品质的光学影像。值得注意的是,至少三个注料痕各自与光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g1、dg2、dg3、…、dgN,所述最短距离的平均值为dg_avg=(Σdgi)/N,并且所述最短距离的标准偏差为dg_std=√{[Σ(dgi-dg_avg)2]/N},其中i=1、2、3、…、N,N为注料痕的数量,且N不小于3;此外,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环绕光轴,所述光圈可为塑胶镜筒的最小内孔,也可为成像透镜组的一光学元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9,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注料痕135(135a、135b、135c、135d)各自与光轴110的最短距离dg1、dg2、dg3、dg4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注料痕135的数量为四个。请参照图7,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光圈孔径大小Φs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光圈130为塑胶镜筒13的最小内孔,但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32,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中光圈511a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光圈511a为成像透镜组51中的其中一个光学元件511。

  第二内孔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毫米]<Lr<2.7[毫米];借此,可提供影像感光元件足够的设置空间,并且在组装对正时可避免偏移和歪斜。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3[毫米]≤Lr<2.2[毫米];借此,可提供影像感光元件更适当的设置空间,而能有更优异的组装对正效率。请参照图7,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内孔部134在平行于光轴110的方向上的长度Lr的示意图。

  物端面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f,底座部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b,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Af/Ab<0.35;借此,成像镜头模块于物侧较小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塑料在射出成型时的熔体流动速率(melt flow rate),并且有利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微型化。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Af/Ab≤0.28;借此,成像镜头模块于物侧更狭小的设计搭配渐缩面,可增强物端面和底面之间的结构强度。值得注意的是,物端面所围绕出的面积指由物端部的最物侧的外围所围绕出的面积,也可以写成Af=π(Φo/2)2,其中Φo为物端面的外径;此外,底座部所围绕出的面积指由底座部的最像侧的外围所围绕出的面积,大约等于底座部的长边乘上底座部的短边。

  至少一渐缩面与光轴的夹角为α,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度]≤α≤65[度];借此,可提供小型物侧端镜头的设计,更有助于在射出成型的过程中使得塑料的流动更均匀平滑。请参照图7,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渐缩面1312与光轴110的夹角α(α1、α2、α3)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渐缩面1312的数量为三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上述成像镜头模块以及一显示模块,其中显示模块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并且显示模块可包含显示面板、背光板、触控面板、玻璃基板或保护板,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供萤幕下镜头的可行性。

  成像镜头模块的底座部的顶面可具有承靠功能,且顶面用于供显示模块承靠;借此,可提升结构稳定度,并降低显示模块的光源进入成像镜头模块的可能性。请参照图25,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显示模块39承靠于底座部332的顶面3321的示意图。其中,显示模块还可包含诸如为缓冲垫、塑胶板与金属板等的间隔件,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可避免显示模块中较为精密的面板直接接触底座部的顶面,以确保显示模块的正常运作。

  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更可包含一阶差面,阶差面与底面相对地设置,且顶面和阶差面的至少其中一者具有承靠功能并用于供显示模块承靠;借此,可提升结构稳定度,并依照不同规格的显示模块来设计互相搭配的成像镜头模块,还能降低显示模块的光源进入成像镜头模块的可能性。请参照图13,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9承靠于塑胶镜筒13的阶差面139的示意图。

  上述本实用新型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1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AA方向的侧向示意图,图3绘示图1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BB方向的侧向示意图,图4绘示图1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CC方向的侧向示意图,图5绘示图1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分解示意图,图6绘示图5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7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8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立体示意图,图9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图10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11绘示图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且图12绘示图5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10用于设置于一电路板16以及一基板17上,其中电路板16通过承靠固定的方式设置于基板17。成像镜头模块10包含一成像透镜组11、一影像感光元件12以及一塑胶镜筒13。成像透镜组11具有一光轴110以及一成像面119,并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111,其中光学元件111例如包含透镜、遮光板、光圈、光阑、间隔环与固定环等等,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光轴110通过光学元件111与成像面119。影像感光元件12设置于成像透镜组11的像侧,且影像感光元件12具有朝向成像透镜组11的一影像感光面120。具体来说,影像感光面12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11的成像面119上,并且光轴110通过影像感光面120。影像感光元件12电连接至电路板16而借以搭配电路板16以及基板17。塑胶镜筒13容纳成像透镜组1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12;也就是说,成像透镜组11与影像感光元件12皆设置于塑胶镜筒13中。塑胶镜筒13为黑色塑胶材料通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地制成的轴对称镜筒(见图9与图11所示),其中光轴110实质上通过塑胶镜筒13的几何中心。

  塑胶镜筒13在物侧的最小开孔形成了光圈130,且光圈130环绕光轴110。塑胶镜筒13包含一物端部131、一底座部132、一第一内孔部133、一第二内孔部134以及四个注料痕135。底座部132位于物端部131的像侧,第二内孔部134位于第一内孔部133的像侧,且注料痕135设置于底座部132远离光轴110的一侧。

  物端部131具有一物端面1311以及三个渐缩面1312。渐缩面1312位于物端面1311的像侧。物端面1311朝向成像透镜组11的物侧方向。渐缩面1312往物端面1311渐缩。底座部132具有一顶面1321以及一底面1322。底面1322位于顶面1321的像侧。具体来说,底面1322实质上呈四边形(见图10与图11所示)并且位于底座部132最远离物端部131的位置,而顶面1321与底面1322相对地设置,并且影像感光面120位于顶面1321和底面1322之间。

  第一内孔部133的内孔实质上呈现圆形(见图10与图11所示)。成像透镜组11设置于第一内孔部133。具体来说,第一内孔部133具有六个平行内环面1331。六个平行内环面1331平行光轴110设置,且六个平行内环面1331与成像透镜组11的其中至少六个光学元件111直接接触。

  第二内孔部134的内孔实质上呈现方形(见图10与图11所示)。第二内孔部134包含一光学校准结构1341。影像感光面120与成像透镜组11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光学校准结构1341来对正。具体来说,光学校准结构1341具有一内斜面1341a。通过内斜面1341a的斜度与基板17相互抵靠,可将影像感光元件12轴向对正,并且对准至成像透镜组11的成像面119。再者,通过上述的轴向对正,可使光轴110对正至影像感光面120的几何中心。

  注料痕135(135a、135b、135c、135d)各自与光轴110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g1、dg2、dg3、dg4,其满足下列条件:dg1=dg2=dg3=dg4=3.77[毫米]。最短距离dg1、dg2、dg3、dg4的平均值为dg_avg=(Σdgi)/4,其中i=1、2、3、4,其满足下列条件:dg_avg=3.77[毫米]。四个注料痕135各自与光轴110的最短距离dg1、dg2、dg3、dg4的标准偏差为dg_std=√{[Σ(dgi-dg_avg)2]/4},其中i=1、2、3、4,其满足下列条件:dg_std=0[毫米]。成像镜头模块10的光圈130孔径大小为Φs,其满足下列条件:Φs=1.67[毫米]。

  第二内孔部134在平行于光轴110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r,其满足下列条件:Lr=0.7[毫米]。

  物端面1311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f,底座部132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b,其满足下列条件:Af/Ab=0.09,其中Af=3.61[平方毫米],且Ab=39.91[平方毫米]。

  渐缩面1312(1312a、1312b、1312c)各自与光轴110的夹角为α1、α2、α3,其满足下列条件:α1=3[度];α2=25[度];以及α3=15[度]。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1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包含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0以及一显示模块19。显示模块19位于成像镜头模块10的物侧。具体来说,显示模块19包含一玻璃基板19a以及一背光板19b,玻璃基板19a位于背光板19b与成像镜头模块10的物侧。成像镜头模块10的塑胶镜筒13还包含一阶差面139。阶差面139与底面1322相对地设置,并且顶面1321位于阶差面139与底面1322之间。显示模块19的背光板19b承靠于塑胶镜筒13的阶差面139,并且光圈130位于背光板19b的缺口范围内而由玻璃基板19a所暴露。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14至图18,其中图1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15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16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图17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且图18绘示图14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20用于设置于一电路板26以及一基板27上,其中电路板26通过承靠固定的方式设置于基板27。成像镜头模块20包含一成像透镜组21、一影像感光元件22以及一塑胶镜筒23。成像透镜组21具有一光轴210以及一成像面219,并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211,其中光学元件211例如包含透镜、遮光板、光圈、光阑、间隔环与固定环等等,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光轴210通过光学元件211与成像面219。影像感光元件22设置于成像透镜组21的像侧,且影像感光元件22具有朝向成像透镜组21的一影像感光面220。具体来说,影像感光面22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21的成像面219上,并且光轴210通过影像感光面220。影像感光元件22电连接至电路板26而借以搭配电路板26以及基板27。塑胶镜筒23容纳成像透镜组2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22;也就是说,成像透镜组21与影像感光元件22皆设置于塑胶镜筒23中。塑胶镜筒23为黑色塑胶材料通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地制成的轴对称镜筒(见图16与图17所示),其中光轴210实质上通过塑胶镜筒23的几何中心。

  塑胶镜筒23在物侧的最小开孔形成了光圈230,且光圈230环绕光轴210。塑胶镜筒23包含一物端部231、一底座部232、一第一内孔部233、一第二内孔部234以及四个注料痕235。底座部232位于物端部231的像侧,第二内孔部234位于第一内孔部233的像侧,且注料痕235设置于底座部232远离光轴210的一侧。

  物端部231具有一物端面2311以及三个渐缩面2312。渐缩面2312位于物端面2311的像侧。物端面2311朝向成像透镜组21的物侧方向。渐缩面2312往物端面2311渐缩。底座部232具有一顶面2321以及一底面2322。底面2322位于顶面2321的像侧。具体来说,底面2322实质上呈四边形(见图17所示)并且位于底座部232最远离物端部231的位置,而顶面2321与底面2322相对地设置,并且影像感光面220位于顶面2321和底面2322之间。底面2322的其中一边2322a较其他边2322b靠近物端面2311。

  第一内孔部233的内孔实质上呈现圆形(见图17所示)。成像透镜组21设置于第一内孔部233。具体来说,第一内孔部233具有六个平行内环面2331。六个平行内环面2331平行光轴210设置,且六个平行内环面2331与成像透镜组21的其中至少六个光学元件211直接接触。

  第二内孔部234的内孔实质上呈现方形(见图17所示)。第二内孔部234包含一光学校准结构2341。影像感光面220与成像透镜组21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光学校准结构2341来对正。具体来说,光学校准结构2341具有一内斜面2341a。通过内斜面2341a的斜度与基板27相互抵靠,可将影像感光元件22轴向对正,并且对准至成像透镜组21的成像面219。再者,通过上述的轴向对正,可使光轴210对正至影像感光面220的几何中心。

  注料痕235(235a、235b、235c、235d)各自与光轴210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g1、dg2、dg3、dg4,其满足下列条件:dg1=dg2=dg3=dg4=2.97[毫米]。最短距离dg1、dg2、dg3、dg4的平均值为dg_avg=(Σdgi)/4,其中i=1、2、3、4,其满足下列条件:dg_avg=2.97[毫米]。四个注料痕235各自与光轴210的最短距离dg1、dg2、dg3、dg4的标准偏差为dg_std=√{[Σ(dgi-dg_avg)2]/4},其中i=1、2、3、4,其满足下列条件:dg_std=0[毫米]。成像镜头模块20的光圈230孔径大小为Φs,其满足下列条件:Φs=1.67[毫米]。

  第二内孔部234在平行于光轴210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r,其满足下列条件:Lr=0.75[毫米]。

  物端面2311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f,底座部232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b,其满足下列条件:Af/Ab=0.09,其中Af=3.61[平方毫米],且Ab=40.07[平方毫米]。

  渐缩面2312(2312a、2312b、2312c)各自与光轴210的夹角为α1、α2、α3,其满足下列条件:α1=3[度];α2=25[度];以及α3=15[度]。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19,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包含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20以及一显示模块29。显示模块29位于成像镜头模块20的物侧。具体来说,显示模块29包含一玻璃基板29a以及一背光板29b,玻璃基板29a位于背光板29b与成像镜头模块20的物侧。成像镜头模块20的塑胶镜筒23还包含一阶差面239。阶差面239与底面2322相对地设置,并且顶面2321位于阶差面239与底面2322之间。显示模块29的背光板29b通过间隔件(未绘示)间接地承靠于塑胶镜筒23的顶面2321,并且光圈230与阶差面239位于背光板29b的缺口范围内而由玻璃基板29a所暴露。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20至图24,其中图2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1绘示图20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2绘示图20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图23绘示图20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且图24绘示图20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30用于设置于一电路板36以及一基板37上,其中电路板36设置于基板37上并且位于成像镜头模块30与基板37之间。成像镜头模块30包含一成像透镜组31、一影像感光元件32以及一塑胶镜筒33。成像透镜组31具有一光轴310以及一成像面319,并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311,其中光学元件311例如包含透镜、遮光板、光圈、光阑、间隔环与固定环等等,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光轴310通过光学元件311与成像面319。影像感光元件32设置于成像透镜组31的像侧,且影像感光元件32具有朝向成像透镜组31的一影像感光面320。具体来说,影像感光面32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31的成像面319上,并且光轴310通过影像感光面320。影像感光元件32电连接至电路板36而借以搭配电路板36以及基板37。塑胶镜筒33容纳成像透镜组3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32;也就是说,成像透镜组31与影像感光元件32皆设置于塑胶镜筒33中。塑胶镜筒33为黑色塑胶材料通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地制成的轴对称镜筒(见图22与图23所示),其中光轴310实质上通过塑胶镜筒33的几何中心。

  塑胶镜筒33在物侧的最小开孔形成了光圈330,且光圈330环绕光轴310。塑胶镜筒33包含一物端部331、一底座部332、一第一内孔部333、一第二内孔部334以及四个注料痕335。底座部332位于物端部331的像侧,第二内孔部334位于第一内孔部333的像侧,且注料痕335设置于底座部332远离光轴310的一侧。

  物端部331具有一物端面3311以及二个渐缩面3312。渐缩面3312位于物端面3311的像侧。物端面3311朝向成像透镜组31的物侧方向。渐缩面3312往物端面3311渐缩。底座部332具有一顶面3321以及一底面3322。底面3322位于顶面3321的像侧。具体来说,底面3322实质上呈四边形(见图23所示)并且位于底座部332最远离物端部331的位置,而顶面3321与底面3322相对地设置,并且影像感光面320位于顶面3321和底面3322之间。底面3322的其中一边3322a较其他边3322b靠近物端面3311。

  第一内孔部333的内孔实质上呈现圆形(见图23所示)。成像透镜组31设置于第一内孔部333。具体来说,第一内孔部333具有十个平行内环面3331。十个平行内环面3331平行光轴310设置,且十个平行内环面3331与成像透镜组31的其中至少十个光学元件311直接接触。

  第二内孔部334的内孔实质上呈现方形(见图23所示)。第二内孔部334包含一光学校准结构3341。影像感光面320与成像透镜组31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光学校准结构3341来对正。具体来说,光学校准结构3341具有一内斜面3341a以及一内平面3341b,其中内平面3341b在垂直于光轴310的方向上延伸,且内平面3341b与内斜面3341a保持一夹角。通过内斜面3341a与影像感光元件32相互抵靠,可将影像感光元件32轴向对正。通过内平面3341b与影像感光元件32通过位于其间的光学元件311的至少其中一者间接地相互抵靠,可维持影像感光元件32的轴向位置,也就是影像感光面320与成像透镜组31之间在平行于光轴310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如此一来,可将影像感光元件32对准至成像透镜组31的成像面319,并使光轴310无歪斜地垂直于影像感光面320上。再者,通过上述的轴向对正,可使光轴310对正至影像感光面320的几何中心。

  注料痕335(335a、335b、335c、335d)各自与光轴310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g1、dg2、dg3、dg4,其满足下列条件:dg1=dg2=dg3=dg4=5.21[毫米]。最短距离dg1、dg2、dg3、dg4的平均值为dg_avg=(Σdgi)/4,其中i=1、2、3、4,其满足下列条件:dg_avg=5.21[毫米]。四个注料痕335各自与光轴310的最短距离dg1、dg2、dg3、dg4的标准偏差为dg_std=√{[Σ(dgi-dg_avg)2]/4},其中i=1、2、3、4,其满足下列条件:dg_std=0[毫米]。成像镜头模块30的光圈330孔径大小为Φs,其满足下列条件:Φs=1.52[毫米]。

  第二内孔部334在平行于光轴310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r,其满足下列条件:Lr=0.893[毫米]。

  物端面3311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f,底座部332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b,其满足下列条件:Af/Ab=0.05,其中Af=3.61[平方毫米],且Ab=74.78[平方毫米]。

  渐缩面3312(3312a、3312b)各自与光轴310的夹角为α1、α2,其满足下列条件:α1=5[度];以及α2=47[度]。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2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包含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30以及一显示模块39。显示模块39位于成像镜头模块30的物侧。具体来说,显示模块39包含一玻璃基板39a以及一背光板39b,玻璃基板39a位于背光板39b与成像镜头模块30的物侧。成像镜头模块30的塑胶镜筒33还包含一阶差面339。阶差面339与底面3322相对地设置,并且阶差面339位于顶面3321与底面3322之间。显示模块39的背光板39b承靠于塑胶镜筒33的顶面3321,并且光圈330位于背光板39b的缺口范围内而由玻璃基板39a所暴露。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26至图30,其中图2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7绘示图2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8绘示图2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图29绘示图2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且图30绘示图26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40用于设置于一基板47上,其中有一电路板46设置于基板47的一侧。成像镜头模块40包含一成像透镜组41、一影像感光元件42以及一塑胶镜筒43。成像透镜组41具有一光轴410以及一成像面419,并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411,其中光学元件411例如包含透镜、遮光板、光圈、光阑、间隔环与固定环等等,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光轴410通过光学元件411与成像面419。影像感光元件42设置于成像透镜组41的像侧,且影像感光元件42具有朝向成像透镜组41的一影像感光面420。具体来说,影像感光面42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41的成像面419上,并且光轴410通过影像感光面420。影像感光元件42通过基板47电连接至电路板46而借以搭配电路板46以及基板47。塑胶镜筒43容纳成像透镜组4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42;也就是说,成像透镜组41与影像感光元件42皆设置于塑胶镜筒43中。塑胶镜筒43为黑色塑胶材料通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地制成的非轴对称镜筒(见图28与图29所示),其中光轴410未通过塑胶镜筒43的几何中心。

  塑胶镜筒43在物侧的最小开孔形成了光圈430,且光圈430环绕光轴410。塑胶镜筒43包含一物端部431、一底座部432、一第一内孔部433、一第二内孔部434以及四个注料痕435。底座部432位于物端部431的像侧,第二内孔部434位于第一内孔部433的像侧,且注料痕435设置于底座部432远离光轴410的一侧。

  物端部431具有一物端面4311以及三个渐缩面4312。渐缩面4312位于物端面4311的像侧。物端面4311朝向成像透镜组41的物侧方向。渐缩面4312往物端面4311渐缩。底座部432具有一顶面4321以及一底面4322。底面4322位于顶面4321的像侧。具体来说,底面4322实质上呈四边形(见图29所示)并且位于底座部432最远离物端部431的位置,而顶面4321与底面4322相对地设置,并且影像感光面420位于顶面4321和底面4322之间。

  第一内孔部433的内孔实质上呈现圆形(见图29所示)。成像透镜组41设置于第一内孔部433。具体来说,第一内孔部433具有九个平行内环面4331。九个平行内环面4331平行光轴410设置,且九个平行内环面4331与成像透镜组41的其中至少九个光学元件411直接接触。

  第二内孔部434的内孔实质上呈现方形(见图29所示)。第二内孔部434包含一光学校准结构4341。影像感光面420与成像透镜组41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光学校准结构4341来对正。具体来说,光学校准结构4341具有一内斜面4341a以及一内平面4341b,其中内平面4341b在垂直于光轴410的方向上延伸,且内平面4341b与内斜面4341a保持一夹角。通过内斜面4341a的斜度与影像感光元件42相互抵靠,可将影像感光元件42轴向对正。通过内平面4341b与影像感光元件42相互抵靠,可维持影像感光元件42的轴向位置,也就是影像感光面420与成像透镜组41之间在平行于光轴410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如此一来,可将影像感光元件42对准至成像透镜组41的成像面419,并使光轴410无歪斜地垂直于影像感光面420上。再者,通过上述的轴向对正,可使光轴410对正至影像感光面420的几何中心。

  注料痕435(435a、435b、435c、435d)各自与光轴410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g1、dg2、dg3、dg4,其满足下列条件:dg1=4.72[毫米];dg2=5.33[毫米];dg3=5.58[毫米];以及dg4=6.03[毫米]。最短距离dg1、dg2、dg3、dg4的平均值为dg_avg=(Σdgi)/4,其中i=1、2、3、4,其满足下列条件:dg_avg=5.42[毫米]。四个注料痕435各自与光轴410的最短距离dg1、dg2、dg3、dg4的标准偏差为dg_std=√{[Σ(dgi-dg_avg)2]/4},其中i=1、2、3、4,其满足下列条件:dg_std=0.473[毫米]。成像镜头模块40的光圈430孔径大小为Φs,其满足下列条件:Φs=1.13[毫米]。

  第二内孔部434在平行于光轴410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r,其满足下列条件:Lr=0.42[毫米]。

  物端面4311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f,底座部432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b,其满足下列条件:Af/Ab=0.06,其中Af=4.36[平方毫米],且Ab=78.15[平方毫米]。

  渐缩面4312(4312a、4312b、4312c)各自与光轴410的夹角为α1、α2、α3,其满足下列条件:α1=3[度];α2=60[度];以及α3=42[度]。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3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包含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40以及一显示模块49。显示模块49位于成像镜头模块40的物侧。具体来说,显示模块49包含一保护板49a以及一显示面板49b,保护板49a位于显示面板49b与成像镜头模块40的物侧。成像镜头模块40的塑胶镜筒43还包含一阶差面439。阶差面439与底面4322相对地设置,并且阶差面439位于顶面4321与底面4322之间。显示模块49的显示面板49b承靠于塑胶镜筒43的顶面4321,并且光圈430位于显示面板49b的缺口范围内而由保护板49a所暴露。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32至图36,其中图32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33绘示图3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34绘示图3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图35绘示图3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且图36绘示图3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50用于设置于一基板57上,其中一电路板56通过承靠固定的方式设置于基板57上。成像镜头模块50包含一成像透镜组51、一影像感光元件52以及一塑胶镜筒53。成像透镜组51具有一光轴510以及一成像面519,并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511。光学元件511包含一光圈511a,并且还包含诸如为透镜、遮光板、光阑、间隔环与固定环等其他类型的元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光轴510通过光学元件511与成像面519,其中光圈511a环绕光轴510。影像感光元件52设置于成像透镜组51的像侧,且影像感光元件52具有朝向成像透镜组51的一影像感光面520。具体来说,影像感光面52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51的成像面519上,并且光轴510通过影像感光面520。影像感光元件52电连接至电路板56而借以搭配电路板56以及基板57。塑胶镜筒53容纳成像透镜组5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52;也就是说,成像透镜组51与影像感光元件52皆设置于塑胶镜筒53中。塑胶镜筒53为黑色塑胶材料通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地制成的非轴对称镜筒(见图34与图35所示),其中光轴510未通过塑胶镜筒53的几何中心。

  塑胶镜筒53包含一物端部531、一底座部532、一第一内孔部533、一第二内孔部534以及三个注料痕535。底座部532位于物端部531的像侧,第二内孔部534位于第一内孔部533的像侧,且注料痕535设置于底座部532远离光轴510的一侧。

  物端部531具有一物端面5311以及一渐缩面5312。渐缩面5312位于物端面5311的像侧。物端面5311朝向成像透镜组51的物侧方向。渐缩面5312往物端面5311渐缩。底座部532具有一顶面5321以及一底面5322。底面5322位于顶面5321的像侧。具体来说,底面5322实质上呈长方形(见图35所示)并且位于底座部532最远离物端部531的位置,而顶面5321与底面5322相对地设置,并且影像感光面520位于顶面5321和底面5322之间。

  第一内孔部533的内孔实质上呈现圆形(见图34所示)。成像透镜组51设置于第一内孔部533。具体来说,第一内孔部533具有四个平行内环面5331。四个平行内环面5331平行光轴510设置,且四个平行内环面5331与成像透镜组51的其中至少四个光学元件511直接接触。

  第二内孔部534的内孔实质上呈现方形(见图35所示)。第二内孔部534包含一光学校准结构5341。影像感光面520与成像透镜组51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光学校准结构5341来对正。具体来说,光学校准结构5341具有一内斜面5341a以及一内平面5341b,其中内平面5341b在垂直于光轴510的方向上延伸,且内平面5341b与内斜面5341a保持一夹角。通过内斜面5341a的斜度与基板57相互抵靠,可将影像感光元件52轴向对正。通过内平面5341b与基板57相互抵靠,可维持影像感光元件52的轴向位置,也就是影像感光面520与成像透镜组51之间在平行于光轴510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如此一来,可将影像感光元件52对准至成像透镜组51的成像面519,并使光轴510无歪斜地垂直于影像感光面520上。再者,通过上述的轴向对正,可使光轴510对正至影像感光面520的几何中心。

  注料痕535(535a、535b、535c)各自与光轴510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g1、dg2、dg3,其满足下列条件:dg1=3.15[毫米];以及dg2=dg3=3.55[毫米]。最短距离dg1、dg2、dg3的平均值为dg_avg=(Σdgi)/3,其中i=1、2、3,其满足下列条件:dg_avg=3.42[毫米]。三个注料痕535各自与光轴510的最短距离dg1、dg2、dg3的标准偏差为dg_std=√{[Σ(dgi-dg_avg)2]/3},其中i=1、2、3,其满足下列条件:dg_std=0.189[毫米]。成像镜头模块50的光圈511a孔径大小为Φs,其满足下列条件:Φs=0.48[毫米]。

  第二内孔部534在平行于光轴510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r,其满足下列条件:Lr=0.945[毫米]。

  物端面5311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f,底座部532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b,其满足下列条件:Af/Ab=0.27,其中Af=12.42[平方毫米],且Ab=46.30[平方毫米]。

  渐缩面5312与光轴510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α=7[度]。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3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包含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50以及一显示模块59。显示模块59位于成像镜头模块50的物侧。具体来说,显示模块59包含一触控面板59a以及一显示面板59b,触控面板59a位于显示面板59b的物侧,且显示面板59b位于成像镜头模块50的物侧。显示模块59的显示面板59b通过间隔件(未绘示)间接地承靠于塑胶镜筒53的顶面5321,并且成像镜头模块50未由显示模块59所暴露。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38至图49,其中图3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立体示意图,图39绘示图38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DD方向的侧向示意图,图40绘示图38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EE方向的侧向示意图,图41绘示图38的经部份剖切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于FF方向的侧向示意图,图42绘示图38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分解示意图,图43绘示图42的成像镜头模块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44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45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立体示意图,图46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上视示意图,图47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48绘示图43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塑胶镜筒的下视示意图,且图49绘示图42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正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60用于设置于一基板67上,其中一电路板66通过承靠固定的方式设置于基板67上。成像镜头模块60包含一成像透镜组61、一影像感光元件62以及一塑胶镜筒63。成像透镜组61具有一光轴610以及一成像面619,并且包含多个光学元件611。光学元件611包含一光圈611a,并且还包含诸如为透镜、遮光板、光阑、间隔环与固定环等其他类型的元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光轴610通过光学元件611与成像面619,其中光圈611a环绕光轴610。影像感光元件62设置于成像透镜组61的像侧,且影像感光元件62具有朝向成像透镜组61的一影像感光面620。具体来说,影像感光面62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61的成像面619上,并且光轴610通过影像感光面620。影像感光元件62电连接至电路板66而借以搭配电路板66以及基板67。塑胶镜筒63容纳成像透镜组61以及影像感光元件62;也就是说,成像透镜组61与影像感光元件62皆设置于塑胶镜筒63中。塑胶镜筒63为黑色塑胶材料通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地制成的非轴对称镜筒(见图46与图48所示),其中光轴610未通过塑胶镜筒63的几何中心。

  塑胶镜筒63包含一物端部631、一底座部632、一第一内孔部633、一第二内孔部634以及五个注料痕635。底座部632位于物端部631的像侧,第二内孔部634位于第一内孔部633的像侧,且注料痕635设置于底座部632远离光轴610的一侧。

  物端部631具有一物端面6311以及一渐缩面6312。渐缩面6312位于物端面6311的像侧。物端面6311朝向成像透镜组61的物侧方向。渐缩面6312往物端面6311渐缩。底座部632具有一顶面6321以及一底面6322。底面6322位于顶面6321的像侧。具体来说,底面6322实质上呈长方形(见图47与图48所示)并且位于底座部632最远离物端部631的位置,而顶面6321与底面6322相对地设置,并且影像感光面620位于顶面6321和底面6322之间。

  第一内孔部633的内孔实质上呈现圆形(见图45与图46所示)。成像透镜组61设置于第一内孔部633。具体来说,第一内孔部633具有四个平行内环面6331。四个平行内环面6331平行光轴610设置,且四个平行内环面6331与成像透镜组61的其中至少四个光学元件611直接接触。

  第二内孔部634的内孔实质上呈现方形(见图47与图48所示)。第二内孔部634包含一光学校准结构6341。影像感光面620与成像透镜组61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光学校准结构6341来对正。具体来说,光学校准结构6341具有一内斜面6341a以及一内平面6341b,其中内平面6341b在垂直于光轴610的方向上延伸,且内平面6341b与内斜面6341a保持一夹角。通过内斜面6341a的斜度与基板67相互抵靠,可将影像感光元件62轴向对正。通过内平面6341b与基板67相互抵靠,可维持影像感光元件62的轴向位置,也就是影像感光面620与成像透镜组61之间在平行于光轴610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如此一来,可将影像感光元件62对准至成像透镜组61的成像面619,并使光轴610无歪斜地垂直于影像感光面620上。再者,通过上述的轴向对正,可使光轴610对正至影像感光面620的几何中心。

  注料痕635(635a、635b、635c、635d、635e)各自与光轴610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g1、dg2、dg3、dg4、dg5,其满足下列条件:dg1=dg2=3.45[毫米];dg3=dg4=3.74[毫米];以及dg5=4.34[毫米]。最短距离dg1、dg2、dg3、dg4、dg5的平均值为dg_avg=(Σdgi)/5,其中i=1、2、3、4、5,其满足下列条件:dg_avg=3.74[毫米]。五个注料痕635各自与光轴610的最短距离dg1、dg2、dg3、dg4、dg5的标准偏差为dg_std=√{[Σ(dgi-dg_avg)2]/5},其中i=1、2、3、4、5,其满足下列条件:dg_std=0.325[毫米]。成像镜头模块60的光圈611a孔径大小为Φs,其满足下列条件:Φs=0.48[毫米]。

  第二内孔部634在平行于光轴610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r,其满足下列条件:Lr=0.945[毫米]。

  物端面6311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f,底座部632所围绕出的面积为Ab,其满足下列条件:Af/Ab=0.27,其中Af=12.42[平方毫米],且Ab=45.95[平方毫米]。

  渐缩面6312与光轴610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α=7[度]。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5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影像感光元件搭配电路板和基板的部份侧视剖面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包含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60以及一显示模块69。显示模块69位于成像镜头模块60的物侧。具体来说,显示模块69包含一触控面板69a以及一显示面板69b,触控面板69a位于显示面板69b的物侧,且显示面板69b位于成像镜头模块60的物侧。显示模块69的显示面板69b通过间隔件(未绘示)间接地承靠于塑胶镜筒63的顶面6321,并且成像镜头模块60未由显示模块69所暴露。

  <第十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7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7包含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10以及一显示装置71。电子装置7也可改配置其他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10与显示装置71配置于电子装置7的同一侧。也就是说,成像镜头模块10可作为前置镜头,并且可提供自拍功能,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功能为限。显示装置71包含第二实施例的显示模块19,并且显示模块19位于成像镜头模块10的物侧。此外,电子装置7的另一侧(未绘示)也可配置有其他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以作为后置镜头,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第十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52,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8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8包含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60以及一显示装置81。电子装置8也可改配置其他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60与显示装置81配置于电子装置8的同一侧。也就是说,成像镜头模块60可作为萤幕下前置镜头,并且可提供自拍功能,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功能为限。显示装置81包含第十二实施例的显示模块69,显示模块69位于成像镜头模块60的物侧,并且成像镜头模块60未由显示模块69所暴露。此外,电子装置8的另一侧(未绘示)也可配置有其他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以作为后置镜头,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模块10~60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成像镜头模块10~60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成像镜头模块10~60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模块的运用范围。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