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光学> 一种周边离焦的镜片和框架眼镜独创技术56866字

一种周边离焦的镜片和框架眼镜

2021-03-23 01:23:06

一种周边离焦的镜片和框架眼镜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12月25日,申请号为201811592602.5,发明名称为“镜片、眼镜及获取离焦量参数、配镜和评估效果的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近视防控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周边离焦的镜片和框架眼镜。

  背景技术

  近视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眼也成为社会的重大负担。光线在界面的偏折程度,可用屈光力(refractive power)来表达。屈光力取决于两介质的折射率和界面的曲率半径。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对于正常眼球,中央和周边的图像都投像在视网膜上。近视眼由于眼球伸长,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

  近视眼的发展机理仍旧处于激烈的讨论中,已有研究发现诸多控制眼轴增长的手段,包括不同浓度的药物及不同的光学设计镜片。周边离焦理论是美国休斯顿大学眼视光学院Smith教授在上世纪末提出的近视的一个成因。按照屈光学概念,焦点落在视网膜前称为近视性离焦,落在视网膜后面称为远视性离焦。周边离焦理论认为这种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离焦是促进近视眼度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视网膜周边的近视性离焦能够减缓眼轴的增长,具有抑制近视发展的效果。

  传统的单光眼镜主要的目的是解决配戴者看远不清的需要,只能矫正眼睛中央黄斑区的离焦。图1所示是单光镜片矫正后的眼睛的视物示意图。中心视力处的物像投影到视网膜上,外围区域的物像却投影到了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性离焦。而眼球会进行调节让外围区域的物像投影到视网膜上,这会使眼轴慢慢拉长。所以部分患者在配戴普通近视眼镜后,虽然解决了看远不清的问题,但近视度数仍不断加深。

  周边离焦的新型镜片能减少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离焦,甚至使其变为近视性离焦,以缓解眼轴增长。这种特殊设计的光学镜片可以是角膜塑形镜(如OK镜(OrthoKeratology))、角膜接触镜(包括软性角膜接触镜、硬件角膜接触镜如RGP镜等)或框架眼镜(如棱镜双光框架眼镜、双光框架眼镜、渐进多焦点眼镜等)的镜片。近视眼经周边离焦的镜片矫正后,其中心视力处的物像投影至视网膜上,外围物像投影至视网膜上或投影至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性离焦效果,如图2所示。有研究发现,周边离焦的角膜接触镜控制近视(即抑制眼轴生长速度)的成功率可以达到30%~40%左右。

  角膜塑形镜采用逆几何设计,通过改变角膜形状来达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发展的目的,控制近视发展的成功率可以达到32%-55%。与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不同的是,角膜塑形镜仅需夜间佩戴,白天不需要佩戴视力即可达到正常值。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分为VCT(vision shaping treatment视觉重塑治疗)设计和CRT(corneal refractive therapy角膜屈光矫治)设计。其中VST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包括基弧区、反转弧区、定位弧区和周弧区。

  角膜接触镜和框架眼镜的镜片中部通常都是屈光力恒定的中央光学区,对于本申请用于近视控制的周边离焦的镜片来说,其中央光学区之外的周边区域的屈光力高于中央光学区,两者的屈光力之差用离焦量表示,以D(度数)为单位。例如,如果用于近视的镜片中央光学区的度数为-2.00D(一般该度数作为镜片的度数),而周边位置有4.5D的离焦量,则该镜片该周边位置的度数是2.5D。如果用于近视的镜片中央光学区的度数为-5.00D,该周边位置的离焦量仍为4.5D,则该镜片该周边位置的度数为-0.50D。

  周边离焦镜片的离焦量设计与近视控制的效果相关,但是哪些离焦量参数与近视控制(指控制近视发展)相关,以及离焦量参数与近视控制之间关联的机理尚不明确,从而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周边离焦镜片的设计和配镜,这影响了周边离焦镜片所能达到的近视控制效果。

  对于角膜塑形镜,其在角膜上所形成的离焦量的大小,目前只有总量的估计。并无与近视控制相关的其他离焦量参数的提出。而且角膜塑形镜的效果的临床预估仍缺乏标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判断其对于特定近视患者的近视控制效果。这使得角膜塑镜形的应用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周边离焦的镜片,所述镜片包括中央光学区,所述中央光学区外设置有环形的离焦区,所述离焦区的离焦量在环向上存在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框架眼镜,包括镜架和两个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镜片中的至少一个采用如上所述的周边离焦的镜片。

  本申请实施例的镜片和眼镜采用了离焦量在环向变化的结构,借助离焦量的波动提供更大的最大离焦量,达到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单光镜片对近视矫正时产生的远视性离焦的示意图;

  图2是使用周边离焦镜片时产生的近视性离焦的示意图;

  图3A是患者角膜在同一方向角上离焦量随距离变化的示意图;

  图3B是患者角膜在0~360度范围内mRCRP变化的示意图;

  图4是建立的mRCRP模型中各个分量的示意图;

  图5是最大离焦量Vmax与眼轴增长长度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近视控制成功率随着Vmax的变化而变化的示意图;

  图7A-图7D是mRCRP模型中各分量取值的几种不同情况的示意图;

  图8A和图8B是本申请两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周边离焦镜片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角膜塑形镜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A-A剖面图;

  图1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获取离焦量参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获取离焦量参数的另一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提供配镜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提供评估近视控制效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描述了多个实施例,但是该描述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包含的范围内可以有更多的实施例和实现方案。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许多可能的特征组合,并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讨论,但是所公开的特征的许多其它组合方式也是可能的。除非特意加以限制的情况以外,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结合使用,或可以替代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

  本申请包括并设想了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特征和元件的组合。本申请已经公开的实施例、特征和元件也可以与任何常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方案。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也可以与来自其它方案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另一个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方案。因此,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示出和/或讨论的任何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适当的组合来实现。因此,除了根据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替换所做的限制以外,实施例不受其它限制。此外,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此外,在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实施例时,说明书可能已经将方法和/或过程呈现为特定的步骤序列。然而,在该方法或过程不依赖于本文所述步骤的特定顺序的程度上,该方法或过程不应限于所述的特定顺序的步骤。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其它的步骤顺序也是可能的。因此,说明书中阐述的步骤的特定顺序不应被解释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此外,针对该方法和/或过程的权利要求不应限于按照所写顺序执行它们的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些顺序可以变化,并且仍然保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本申请中,角膜塑形镜和角膜接触镜都可以采用透气性硬质材料(RGP,Rigid GasPermeable)的镜片,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眼镜。角膜塑形镜采用逆几何形态设计的镜片,其内表面由多个弧段组成。通过流体力学效应改变角膜几何形态,睡觉时戴在角膜前部,逐步使角膜弯曲度变平、眼轴缩短,白天无需配戴。而角膜接触镜也可以称为隐形眼镜(contact lens),其镜片并不采用逆几何设计,通过配戴在眼球角膜上产生的光学效果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根据材料的软硬可以包括硬性、半硬性、软性三种。框架眼镜的镜片安装在镜架上,镜片与眼球之间存在距离。

  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形成居中的中央定位,即在角膜上形成均匀的周边离焦。有研究表明,近视屈光不正度越大,形成的周边离焦量越大,近视控制效果相对好。但具体多大,以哪个参数来评估离焦量的大小并没有提及,而且周边离焦量的大小也会受到各种限制,不能做得特别大。这种结论的研究选取的周边离焦的数据范围大,为-1.00~-6.00D。同时,也有研究结论相反,认为周边离焦量大小与近视控制效果并无必然的关系,根据这一研究一般选取的周边离焦数据范围较小。此外,对于角膜接触镜和框架眼镜而言,如果使用周边离焦量过大的镜片,会使患者感觉不适,导致视力、对比敏感度视力下降,且存在制作困难等问题。目前角膜接触镜和框架眼镜的镜片采用的周边离焦设计方案,其近视控制效果低于角膜塑形镜。

  如果可以更好地解释角膜塑形镜缓解眼轴生长的机制,对角膜塑形镜临床验配将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可以将机制推广至角膜接触镜镜片、框架眼镜镜片的周边离焦设计中。为此,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以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的离焦形态及程度等因素对近视患者眼轴生长的影响。

  对于离焦量,目前只有总量的估计或假设塑形术后形成的就是均匀的周边离焦情况。而本申请的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由于角膜散光及视网膜的非球面性带来的视网膜不同子午线对离焦的反应不同,患者配戴塑形镜后角膜上形成的周边离焦并不均匀。采用计算周边离焦总量或均值来衡量周边离焦对近视控制的影响是不科学的。对于临床中常出现的-1.00~-5.00D的近视患者,角膜塑形术后周边离焦总量差异不大,但是由于角膜塑形术后角膜上周边离焦分布的不同会造成角膜上的离焦量的最大值(本申请中也将最大值称为极值,角膜上的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可以是一个点或多个点,可以集中分布在一起也可以离散地分布在多处)。视网膜对于离焦量的更敏感的不是总量,而是离焦量的极值,也即具有极值敏感性。在周边离焦对近视控制的影响方面,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的大小比离焦量总量的大小更重要。

  本申请的发明人对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上离焦量与近视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方法如下:

  将55名8-12岁青少年作为患者入组,患者均无近视控制产品使用历史,无眼表疾病,无影响屈光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患者的散瞳验光满足于-5.50D≤SE≤-1.00D(SE是等效球面镜屈光度),角膜散光≤-1.50D,屈光参差小于1.0D,最佳矫正视力高于20/20。患者经过全面检查后配戴美国欧几里德公司生产的角膜塑形镜(Euclid System Crop.,Herndon,VA),所有患者在下午2-5点间复查;配戴前及一年后分别使用光学相关生物测量仪(Lenstar LS900,Haag-Streit AG,Switzerland)测量角膜生物力学。配戴前及配后四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仪(Oculus,Wetzlar,Germany)检查角膜地形图。每名患者取右眼数据进行统计,采用夏皮罗-威尔克检验法(Schapiro-Wilk test)检验所有数据的正态。使用秩和检验(Ranksum test)方法比较模型中近视控制理想组与不理想组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近视控制成功率与离焦量最大值的关系。

  在本实验中,采用以下方法精准分析通过角膜地形图得到的数据,以确定角膜上的离焦量参数:用Matlab软件确定镜片的定位。以角膜中心为圆心,将角膜等分为36个扇形的区域,每个区域的圆心角为10°,在每个区域中取多个样点,包括一个角膜中心的样点以计算其他样点的离焦量。这些样点可以均匀分布在该区域中,也可以分布在依次间隔10°的36个方向角上,样点越多计算的精度较高。对每一区域,通过角膜地形图可以计算出该区域中所有样点的离焦量,如图3A所示。图中横轴表示该区域上的点距离角膜中心的距离(即径向距离)。纵轴表示该区域上的点的屈光力。图中角膜中心的屈光力是40度,其他点的屈光力减去40即该点的离焦量。取图中最大的离焦量表示该区域的离焦量,记为mRCRP。mRCRP通常出现在角膜塑形镜反转弧区对应的角膜区域。

  对每一位患者,可以得到36个区域上的36个mPCRP及其对应的角度,如0至10°区域对应的角度可设定为0°(或0°~10°中的另一个值),10°~20°区域对应的角度可以设定为10°(或10°~20°中的另一个值),依此类推。根据该36个mPCRP进行曲线拟合(即选择适当的曲线类型来拟合观测数据,并用拟合的曲线方程分析两变量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一条离焦量曲线,称为mPCRP曲线,如图3B所示。图3B中的横轴为方向角,纵轴为mPCRP值,图中的圆圈即36个mPCRP在图中的位置,曲线即为mRCRP曲线。将该离焦量曲线的最大峰值记为Vmax,Vmax即塑形后角膜上的离焦量的最大值,也可称为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

  对每一位患者,根据拟合的离焦量曲线可以建立一个精准计算mPCRP的模型:mRCRP=M+F1+F2。具体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测模型,相关因素包括等效球镜,镜片定位,散光和角膜离心率等。R2=0.93±0.06(均值0.94)。在统计学中对变量进行线行回归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时,R2为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可以由回归平方和解释的比例,这一比例越大,模型越精确,回归效果越显著。

  请参见图4所示,这个模型包括三部分:M代表平均的屈光力,这个值与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初始等效球面镜相关,在图中表示为水平的虚线;F1为一个正弦曲线,可以表示为(Mean*f1*sin(x+phase1)),在360度方向角范围内有一个峰值,F1AmpF2是F1的最大值;F2为一个余弦曲线,可以表示为(Mean*f2*sin(2*x+phase2)),在360度方向角范围内有两个峰值,F2Amp为F2的最大值。研究表明,F1的幅值f1的大小与镜片定位的不对称性(如戴偏等)有关。而F2的峰值f2与角膜散光有关。模型中三部分具体参数的值根据离焦量曲线可以计算得到。三部分叠加得到的即mRCRP曲线,在图中用实线表示。其最大值为Vmax,最小值为Vmin。

  配戴一年后,对每一位患者测量角膜生物力学,以0.3mm作为判断近视控制是否有效的眼轴增长阈值。结果表明,55名患者中,40名患者得到了有效的近视控制,眼轴一年增长≤0.3mm,15名患者近视控制不理想,眼轴一年增长>0.3mm。将近视控制成功与否的结果与每一名患者的mRCRP曲线结合分析可以发现,患者的mRCRP曲线上Vmax越大,成功率越高。如图5所示,其横轴表示Vmax的大小,纵轴表示眼轴增长的长度,每一圆圈对应一位患者,位于0.3mm线以下的圆圈对应的是近视控制成功的患者,0.3mm线以上的圆圈对应的是近视控制失败的患者。

  图6所示是Vmax与近视控制成功率的关系曲线,该曲线表明,随着Vmax的增大,近视控制的成功率随之增大(p<0.05)。Vmax≤1.2D时,只有20%的患者成功;Vmax≥3.5D时,有超过50%的患者成功;Vmax≥4.5D,有超过80%的患者成功;Vmax≥5D时,有超过90%的患者成功。根据这种关系,根据这一统计数据,采用Vmax来评估,Vmax≤1.2D时,可以认为近视控制有20%的概率有效;Vmax≥3.5D时,近视控制有50%以上的概率有效;Vmax≥4.5D,近视控制有80%以上的概率有效;Vmax≥5D时,近视控制有90%以上的概率有效。

  上述数据只是示例性的,根据本申请提出的分析方法或类似的方法可以进行更多、范围更广(如不同国家的近视儿童)的试验,根据这些试验的数据统计得到Vmax和近视控制成功率的对应关系等具体数据不一定完全相同,这是正常的现象。

  以阈值取为4.5D为例,将为各患者建立的mRCRP曲线与其近视控制是否成功结合分析,还可以发现:

  如果M值较大,虽然mRCRP曲线没有波动,但角膜上各个位置的离焦量可以达到4.5D,如图7A所示,此时依旧可以有效控制近视。

  如果M值较小,且mRCRP曲线波动小,角膜上没有任何一点的离焦量可以达到4.5D,如图7B所示,此时没有控制效果。

  如果M值处于均值,但是mRCRP曲线波动不大,角膜上没有点的离焦量超过4.5,如图7C所示,此时控制效果不好。

  如果M较小,但是mRCRP波动较大,角膜上有一部分点的离焦量超过4.5D,如图7D所示,此时控制效果较好。

  为患者建立的模型mRCRP=M+F1+F2中,M值与近视的度数有关。对于低中度近视,M值会较低,根据模型,F1和F2的增加会使Vmax增大,提高近视控制效果。所以对于周边离焦对近视控制的影响,申请人提出新的理论:视网膜对周边离焦的极值敏感,不需要所有位置的离焦量相同,只要最大离焦量Vmax足够大,即可有效控制近视。而Vmax越大,近视控制的成功率越高,通过将患者的Vmax与设定的离焦阈值(如3.5D,4.5D)比较,可以有效地评估近视控制效果。此外,研究表明,塑形后的角膜只要有一个点达到离焦阈值即可根据该离焦阈值评估其近视控制的成功率。而在离阈阈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角膜上离焦量达到离焦阈值的区域(可以用对应的圆心角表示)越大,其成功率也会相应提高。

  虽然上述研究是以角膜塑形镜为源头进行的,但是建立的模型,以及提出的周边离焦的波动性和阈值适用周边离焦镜片的设计。上述理论为镜片设计给出了重要启示:在离焦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周边离焦的不均匀设计可增大Vmax,对近视控制更为有利。这对无论是框架眼镜还是角膜接触镜的镜片设计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上述分析表明,为患者建立的模型mRCRP=M+F1+F2中,F1和F2的幅值与近视控制效果也是相关的,F1,F2其中一个值大或者都大,近视控制的成功率更高。容易理解,F1和F2的幅值大,则mRCRP的最大峰值Vmax一般也较大。根据图4可以看出,在F1和F2的幅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F1的一个峰值和F2的两个峰值中的一个在同一方向角上,两者能够叠加起来,则得到的Vmax最大,近视控制效果最好。反之,得到的Vmax就会变小,近视控制效果也会下降。如前所述,F1与配戴的镜片相关,F2与角膜散光相关,那么这就为镜片设计和配戴给出了另一个重要启示:使镜片带来的最大离焦量和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对准,可以实现极值叠加,将有利于提高近视控制效果。

  为此,本申请示例性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周边离焦的镜片,镜片可以是圆形但不是必须如此。如图8A所示,所述镜片1包括中央光学区11,所述中央光学区外设置有环形的离焦区12,所述离焦区的离焦量在环向上存在变化。原则上,离焦量大对于控制近视发展较为有利,但是如果离焦量过大,会造成近视患者的不适,如产生晕眩等反应,还会造成视野受限、视力下降和对比敏感度视力下降等不利影响。通过离焦量在环向上的变化,在最大离焦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离焦区的离焦量减少,从而在保证近视控制效果的同时,减轻这些不利影响。

  在图8A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镜片1的中央光学区11为圆形的定焦区,所述镜片1包括一个以镜片中心(图中的“O”点)为圆心的圆环状的离焦区。但本申请不局限于此,镜片也可以包括多个以镜片中心为圆心的圆环状的离焦区,如图8B所示,镜片1包括两个圆环状的离焦区12a,12b,作为示例性的,图中该两个离焦区12a,12b之间间隔设置,中间也可以是离焦量为0的定焦区。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更多的离焦区。存在多个离焦区中,可以只有部分离焦区在环向上存在变化,即只要有一个离焦区在环向上存在变化,即落入本申请的覆盖范围。

  本申请离焦区的形状并不一定是圆环,也可以是椭圆环或其他非标准的环状结构。离焦区中某个点的位置可以用该点在以镜片中心为圆心的坐标系上的方向角和径向距离来表示。径向距离指该点到镜片中心的距离。图8A中,定义0°方向角指向右侧,图8A中P点的方向角表示为α。所述离焦区的离焦量在环向上存在变化,也即离焦区的离焦量在360度方向角范围内存在变化,换言之,在方向角从0至360°变化时,离焦区中该方向角上的离焦量存在变化。该变化可以是渐变,在360°范围内存在一个或两个或更多个峰值。也可以存在突变如阶梯式的跃变,本申请对此不做局限。在同一离焦区的一个方向角上,径向距离不同的点的离焦量也可以存在波动,此时可以用该方向角上的离焦量的最大值表示该离焦区在该方向角上的离焦量。

  从镜片的径向来看,存在一个离焦区时,离焦量随径向距离的增大可以有一个上升、下降的变化。存在多个离焦区时,可以有多次上升、下降的过程。离焦区外的区域的离焦量可以小于离焦区或者等于0,也可以等于或大于离焦区,例如,离焦量随径向距离的增大。在最后一个离焦区上升之后可以保持不变或者继续增大。

  在图8A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镜片包括指示标志13,所述指示标志用于指示所述离焦区中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处的方向角。所述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可以是一个点或包括多个点的一个区域,如果有多个位置离焦量最大,可以选择一个位置来指示,或者每一个位置分别使用一个指示标志13来指示。所述指示标志可以与镜片一体成形,或附着在所述镜片上,或嵌入在所述镜片内。例如,所述指示标志可以是镜片上的一凸起或一凹槽,或者贴在镜片相应位置的标志物,或者镜片中的标志物甚至气泡。虽然图8A中的示例中,指示标志13是向上的箭头,但指示标志的形状也可以是条状、点状或其他任意的符号等等。指示标志可以直接指示离焦区中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如图中的箭头用于指示离焦区中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出现在90°方向角上。离焦区中离焦量最大的位置是一个区域时,一般可以指示该区域的中心位置的方向角,但允许有偏差,不影响使用就可以。指示标志也可以间接的方式来指示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如指向其相反方向,等等。在镜片上有了指示标志之后,可以方便近视患者在配戴时(特别是配戴角膜接触镜时),根据该指示标志将镜片离焦量最大的位置与角膜上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对准,实现镜片和角膜上的离焦量进行极值叠加,以使两者构成的屈光系统的最大离焦量尽可能达到最大,从而提高近视控制的效果。角膜上离焦量主要是角膜散光带来的,其离焦量最大的位置一般出现在90°方向角和270°方向角附近。其准确位置可以通过检测确定。

  本申请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离焦区中离焦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之差不小于1D或2D或3D或4D或5D。这个差值反映了离焦区中离焦量波动的幅度,可以根据离焦阈值、镜片度数、患者的耐受度等因素来选择。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镜片为角膜接触镜的镜片,所述离焦区位于以镜片中心为圆心、内直径3mm~4mm、外直径5~8mm的一圆环形区域内。在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镜片为框架眼镜的镜片,所述离焦区位于以镜片中心为圆心、内直径6mm~8mm、外直径8~12mm的一圆环形区域内。对于镜片来说,离焦区需要排除镜片上的中央光学区以及对近视控制影响很小或无影响的区域如投射光线不能有效进入瞳孔的区域。有些框架眼镜将镜片边缘的离焦量做得很大,但在上述区域的离焦量并不大,并不具有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因而在设计和计算镜片离焦区的离焦量时,需按照上述设定的离焦区域的范围进行设计和计算,以达到有效的近视控制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圆环形区域内除离焦区外,还可以包括中央光学区和离焦区的外部区域。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镜片为角膜接触镜的镜片,所述离焦区包括任意位置离焦量不小于2D或2.5D或3D或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的高焦区。在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镜片为框架眼镜的镜片,所述离焦区包括任意位置离焦量不小于2.5D或3D或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或6D的高焦区。

  在本申请中,高焦区是离焦区中用于达成期望的近视控制效果的区域,可以设定一个离焦阈值,将离焦区中任意位置离焦量不小于该离焦阈值的区域判定为高焦区。本申请中,一个点也视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框架眼镜的镜片与眼球有一定距离,镜片上的离焦量所能发挥的效用小于角膜接触镜,因而在确定高焦区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可以选择较高一些的阈值。

  在一个示例中,用于确定高焦区的离焦阈值可以选择对应的近视控制成功率在50%以上的离焦阈值如上述的3.5D、4D、4.5D等等。由于配戴眼镜后,可以将镜片的离焦量与患者角膜的离焦量进行极值叠加,使得镜片和角膜组成的屈光系统的最大离焦量大于镜片的最大离焦量,因而在镜片设计时,设计的高焦区的离焦量也可以小于3.5D。具体的离焦阈值的选择可以根据预期的近视控制成功率、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患者对镜片的配适情况、患者对高离焦量的耐受度、清晰视野的大小、患者近视的度数等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就图8A所示的实施例来说,所述高焦区包括所述离焦区中设置的一个环段121,但也可以两个以上的环段。另外,高焦区的形状也可以是点状或其他的形状。本申请对此并不局限。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高焦区落入一个或两个或三个以上的扇形区域内,所述扇形区域以镜片中心为圆心,且圆心角之和不大于30°或60°或90°或120°或150°。上述高焦区落入的扇形区域的两个边为镜片中心与高焦区中方向角最大和最小的两个点的两条连线。当有多个扇形区域时,该多个扇形区域可以在离焦区中均布如关于镜片中心成中心对称,或关于中央光学区的直径成轴对称,但不局限于此。高焦区落入的扇形区域的圆心角之和越小,说明镜片上其他离焦量较小的区域(也可以称为低焦区)较大,有利于提高配戴的舒适度,扩大清晰视野、减少高离焦量对视力的影响。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区包括一个或两个或三个以上的高焦区,所述高焦区所在环段相对镜片中心的圆心角之和不小于5°或15°或30°或45°或60°。图8A所示的示例中,镜片1中有一个高焦区,其所在环段相对镜片中心的圆心角为θ。上述圆心角之和越大,表示高焦区在视野中的比例较大,有利于近视控制,但会减少清晰视野。高焦区对应的圆心角可以表示为高焦区中方向角最大和最小的两个点到镜片中心的两条连线的夹角。

  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分加对高焦区对应的圆心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了限制,在实际配镜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值。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区包括在所述镜片外表面形成的以下结构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离焦量渐变的曲面;

  定焦区域;及

  点状凸起。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离焦区包括在所述镜片外表面形成的离焦量渐变的曲面。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离焦区包括在所述镜片外表面形成的多个定焦区域(区域内离焦量恒定),多个定焦区域的离焦量不同,多个定焦区域之间呈台阶状跃变。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离焦区包括在所述镜片外表面部分区域(如圆心角为90度的环段内)形成的点状凸起,所述点状凸起构成了离焦区中的高焦区。

  上述结构也可以组合起来,例如,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离焦区包括在所述镜片外表面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定焦区域,该定焦区域可以构成高焦区的一部分但不局限于此,其他区域采用离焦量渐变的曲面结构。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离焦区包括在所述镜片外表面形成的离焦量渐变的曲面,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高焦区,而在至少一个高焦区中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点状凸起,通过这种复合结构可以在高焦区取得更大的Vmax值。等等。在镜片外表面形成离焦量渐变的曲面时可能会带来部分像散,但一定程度的像散是可以接受的,有利于近视控制。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区的离焦量在0~360°方向角上形成一个峰值,所述峰值不小于2D或2.5D或3D或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在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区的离焦量在0~360°方向角上形成相互间隔120°~240°的两个峰值,其中第一个峰值不小于2D或2.5D或3D或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第二个峰值与第一个峰值相等,或者小于第一个峰值。上述只有一个峰值的情况,相当于在镜片上设计了用于产生上述模型中F1的结构,而有两个峰值的情况,相当于在镜片上设计了用于产生上述模型中F2的结构,是将原本角膜散光产生的离焦变化应用到镜片设计上。因为人的角膜散光大部分情况下都出现在以90°方向角和270°方向角为中心的范围内(正负45°左右),上述两个峰值及其间隔角度的设计,有助于实现镜片和角膜的离焦量的极值叠加,产生更大的Vmax值,扩大高焦区在视野中的范围,达到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周边离焦的镜片,采用了离焦量在环向变化的结构以及有利于镜片、角膜离焦量极值叠加的结构等新的结构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框架眼镜,包括镜架和两个镜片,所述两个镜片中的至少一个采用如上所述的任一周边离焦的镜片。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镜片中的离焦区包括一个高焦区,所述高焦区位于镜片中心的上方或下方。在另一示例中,所述镜片中的离焦区包括两个高焦区,其中一个位于镜片中心的上方,另一个位于镜片中心的下方;其中,所述高焦区指所述离焦区中任意位置离焦量不小于2.5D或3D或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或6D的区域。本申请中,如果通过镜片中心的向上的垂直线穿过该高焦区,则认为该高焦区位于镜片中心的上方,如果通过镜片中心的向下的垂直线穿过该高焦区,则认为该高焦区位于镜片中心的下方。将高焦区设置在镜片中心的上方和/或下方,也是因为考虑到人的角膜散光大部分情况下都出现在以90°方向角和270°方向角为中心的范围内(正负45°左右),这种设置有助于实现镜片和角膜的离焦量的极值叠加。对于少部分人的角膜散光会出现在其他的角度上,可以通过制造、选择高焦区设计在其他角度上的镜片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以上是对于周边离焦镜片的设计,本申请还将上述理论应用到角膜塑形镜镜片的设计上,从而提供了一种角膜塑形镜的镜片2,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镜片包括基弧区(即中央光学区)21、反转弧区22、定位弧区23和周弧区24,其中,所述基弧区21和反转弧区22中的至少之一在周向上存在结构变化。这里的周向变化,指在以镜片中心为圆心的0~360度方向角范围内存在结构变化。角膜塑形镜本身并不直接矫正视力,而是通过对角膜塑形间接矫正视力并抑制近视发展。传统的设计是基于使角膜变形为基弧面的形状来达到离焦的目的。而本实施例通过基弧区或反转弧区的特殊设计促使塑形后的角膜在周向上存在波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最大离焦量。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反转弧区包括至少两个环段,图中示出了两个,其中一个环段221的高度大于其他环段222,见图10示出的图9镜片的A-A剖面,角膜塑形扣合在角膜3上,反转弧区的第一环段221处的高度大于其他环段222处的高度。增大弧段的高度可以提高该位置角膜变形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塑形后角膜上对应位置处的离焦量。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反转弧区设置为在周向上高度渐变的非球面形状,使角膜上对应于反转弧区的位置在塑形后发生离焦量的周向变化,产生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另外,反转弧区还可以做加宽设计,如在保证定位稳定的情况下,将反转弧区的宽度从常规的1mm~2mm增大到1.2mm到2.2mm或更大。反转弧区的宽度增大,有助于提高反转弧区对应角膜位置的离焦量。对于基弧区,在保证视力矫正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非对称的结构设计以达到使塑形后角膜在周向上发生离焦量变化的效果。

  因为对离焦量与近视控制的关联尚不明确,在之前的实践中,只考虑过获取角膜上的离焦总量。根据本申请提出的上述离焦与近视控制的新的理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以下获取离焦量参数的方法,以能够获取到与近视控制关联的离焦量参数用于配镜等场合。

  如图11所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获取离焦量参数的方法,包括:

  步骤110,在用户裸眼状态下,采集所述用户角膜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所述样点分布在以角膜中心为原点的坐标系中的多个方向角上;

  角膜上离焦量的采集可以使用角膜地图仪实现,角膜地形图仪是一种通过电脑辅助,从而呈现角膜表面曲率映像的新型设备,可以生成角膜地形图。根据角膜地形图可以计算出在角膜上选择的样点的离焦量。

  步骤120,根据所述角膜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得到离焦量参数。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用户裸眼状态下,是指在近视患者配镜前的裸眼状态下,得到的所述离焦量参数用于为所述近视患者配镜;在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用户裸眼状态下,是指在近视患者经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塑形后的裸眼状态下,得到的所述离焦量参数用于评估所述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近视控制效果。本实施例所述近视患者配戴的角膜塑形镜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角膜塑形镜,也可以是其他的角膜塑形镜如传统的角膜塑形镜。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量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所述角膜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

  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

  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所在的位置信息;

  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和设定的一个或多个离焦阈值的比较结果;

  有效离焦区域的有无、数量、大小和位置中的一种或多种信息;

  其中,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根据所述角膜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确定,所述有效离焦区域指所述角膜上任意位置离焦量不小于对应的离焦阈值的区域,所述离焦阈值不小于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

  在一示例中,根据所述角膜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确定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包括:

  将所述角膜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的最大值作为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如果样点够多,这种方式也有较高的精确度。此时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所在的位置信息就是具有该最大离焦量的样点的位置信息;或者

  根据所述多个方向角中每一方向角上的样点的离焦量确定每一方向角上离焦量的最大值;根据每一方向角上离焦量的进行曲线拟合得到0°~360°方向角上的离焦量曲线;将所述离焦量曲线的最大峰值确定为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一示例中,所述角膜上的多个样点均布在周膜上,也可以根据所述多个样点进行曲面拟合,将拟合得到的曲面的最大峰值作为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对于具体计算方式本申请不做局限。

  对于角膜上的样点的选取,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例如,可以在至少18个等间隔的方向角上选择样点,每一方向角上采集至少3个样点的离焦量。又如,也可以在360个等间隔的方向角上,每一方向角上采集至少50个样点的离焦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如测量精度的要求来设定。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获取离焦量参数的方法,如图12所示,包括:

  步骤210,在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时,采集所述近视患者角膜和镜片组成的屈光系统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所述样点分布在以角膜中心为原点的坐标系中的多个方向角上;

  上述屈光系统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也可以使用角膜地图仪或类似的检测设备来检测得到。本实施例屈光系统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是指屈光系统前表面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

  步骤220,根据所述屈光系统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得到离焦量参数。

  本步骤得到的离焦量参数是所述屈光系统上的离焦量参数。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角膜接触眼镜可以使用本申请周边离焦的镜片,也可以不使用本申请周边离焦的镜片。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得到的所述离焦量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所述屈光系统上的最大离焦量;

  所述屈光系统上的最大离焦量和设定的一个或多个离焦阈值的比较结果;

  其中,所述屈光系统上的最大离焦量根据所述屈光系统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确定,所述离焦阈值不小于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确定屈光系统上的最大离焦量的方法可以参照上文确定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示例中,设定一个离焦阈值,例如用于判断近视控制是否成功的阈值,如4.5D,而在另一示例中,则设定多个离焦阈值如3.5D和4.5D或更多个,将最大离焦量与多个离焦阈值比较,可以更精确地表示最大离焦量所在的区间,对近视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定量的评估。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屈光系统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得到的离焦量参数包括:根据所述多个样点的离焦量确定有效离焦区域的有无,数量、大小和位置中的一种或多种信息,其中,所述有效离焦区域指所述屈光系统上任意位置离焦量不小于对应的离焦阈值的区域,所述离焦阈值不小于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

  本实施例中,根据对应的离焦阈值的不同,有效离焦区域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有效离焦区域是采用不同的离焦阈值判断得到的。例如,可以有对应于离焦阈值3.5D的有效离焦区域,对应于离焦阈值4.5D的有效离焦区域,等等。同一种有效离焦区域的数量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存在有效离焦区域,就说明屈光系统上的最大离焦量大于该有效离焦区域对应的离焦阈值,再结合有效离焦区域的大小信息,可以对近视控制有效性进行更为精细的评估。有效离焦区域的大小信息可以用该有效离焦区域对应的圆心角的大小,或者有效离焦区域的面积等来表示。除了大小信息外,还可以结合有效离焦区域的其他信息如具体位置信息,结合统计分析得到的这些位置信息与近视控制有效性的关联性进行精细评估。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近视患者配戴的眼镜为角膜接触镜,所述角膜接触镜使用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任一镜片,所述镜片包括一指示标志,所述指示标志用于指示所述镜片的离焦区中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在采集所述屈光系统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镜片的指示标志,对所述镜片的配戴角度进行校准,使所述镜片的离焦区中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对准所述近视患者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所在的位置。因为近视患者配戴时,应先进行校准以取得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因而在测量离焦量参数之前也需要进行上述校准,有利于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位置的校准可以是在镜片中心与角膜中心对准后,将镜片以镜片中心与角膜中心的连线为轴旋转一个角度来实现。

  在获取上述离焦量参数后,得到的所述离焦量参数用于评估所述近视患者配戴所述角膜接触镜的近视控制效果,例如评估患者配戴传统的周边离焦的角膜接触镜对近视控制的效果,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及时更换其他镜片如本申请周边离焦的镜片。

  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量参数包括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或者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和设定的一个离焦阈值的比较结果;所述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确定近视控制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判断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是否不小于所述离焦阈值,如是,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为有效,如否,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为无效;或者

  所述离焦量参数包括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或者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和设定的多个离焦阈值的比较结果;所述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确定近视控制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判断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是否不小于一个或多个离焦阈值,如是,根据所述一个或多个离焦阈值中最大的一个离焦阈值查找对应的近视控制成功率,根据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确定近视控制效果。

  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量参数至少包括有效离焦区的有无和大小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确定近视控制效果,包括:如所述角膜上存在有效离焦区域,则根据所述有效离焦区域对应的离焦阈值和所述有效离焦区域的大小信息查找对应的近视控制成功率,根据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确定近视控制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确定近视控制效果,包括:直接使用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来表示近视控制效果;或者,判断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是否不小于预期的成功率,如果是,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为有效,如否,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为无效。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配镜方法,如图13所示,包括:

  步骤310,按照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任一方法获取近视患者配镜前的裸眼状态下的离焦量参数;

  步骤320,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为所述近视患者配镜。

  上述配镜可以是从已制造的眼镜中选择到一副合适的眼镜,也可以是为近视患者设计一款个性化的新的眼镜。所述眼镜可以使用本申请的周边离焦镜片,也可以使用传统的周边离焦的镜片。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量参数包括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及其所在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为所述近视患者配镜,包括:为所述近视患者选配周边离焦的角膜接触镜或框架眼镜的镜片,使得所述近视患者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与所述镜片相应位置的离焦量对位叠加后,得到的和不小于设定的离焦阈值,其中,所述离焦阈值不小于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离焦阈值具体可以根据所希望的近视抑制效果和患者的耐受度等选定一个。角膜接触镜的镜片是与角膜直接贴合的,对位前需将镜片中心与角膜中心对准。对框架眼镜,镜片与角膜有一定距离,对位前可以将镜片中心与角膜对准,其他位置的对应关系可以参照原有的规则。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量参数包括所述角膜上多个样点的离焦量信息;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为所述近视患者配镜,包括:为所述近视患者选配周边离焦的角膜接触镜或框架眼镜的镜片,使得所述近视患者配戴所述镜片时,所述角膜上的离焦量与所述镜片相应位置的离焦量对位叠加后,至少存在有效离焦区域且所述有效离焦区域的大小满足要求,其中,所述有效离焦区域指任意位置离焦量不小于对应的离焦阈值的区域,所述离焦阈值不小于3.5D或4D或4.5D或5D或5.5D,具体可以根据所希望的近视抑制效果和患者的耐受度等选定一个离焦阈值。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有效离焦区域的大小满足要求,包括:所述有效离焦区域满足以下一个或多个条件:

  所述有效离焦区域所在环段相对镜片中心的圆心角不小于一角度阈值,所述角度阈值是不小于5°或15°或30°或45°或60°的一设定值;

  所述有效离焦区域的面积之和不小于设定的面积阈值。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镜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任一镜片;进行所述对位叠加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镜片的配戴角度进行校准(可以在软件中完成),使所述镜片的离焦区中离焦量最大的位置对准所述近视患者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所在的位置。在叠加前先对准,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离焦数据,减少所需的最大离焦量的值。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近视患者的瞳孔的直径;为所述近视患者选配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的镜片,其中,根据所述瞳孔的直径确定所述镜片的中央光学区的直径,瞳孔的直径越大,则确定的所述镜片的中央光学区的直径越大。此处是根据患者的瞳孔大小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例如,可以将瞳孔的直径分为5个大小不同的等级,而将镜片的中央光学区的直径也分为5个大小不同的等级。如果瞳孔的直径是最小的一级,则选择中央光学区的直径是最小一级的镜片,如果瞳孔的直径是最大的一级,则选择中央光学区的直径是最大一级的镜片。依此类推。在其他示例中,瞳孔的直径所分等级和镜片所分等级的数量并不需要相等。而且瞳孔的直径也可以不分等级,直接将瞳孔直径划分为多个区间,每个区间对应一种镜片中央光学区的直径,也是可以的。

  目前判断一个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近视控制是否有效,需要测量配戴角膜塑形镜一年后眼轴的变化,而且评估主要是针对角膜塑形镜的定位及视力。这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对于控制无效的患者可能会耽误了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有效治疗的时机。

  为此,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离焦量评估近视控制效果的方法,如图14所示,包括:

  步骤410,按照如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任一方法获取近视患者经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塑形后的裸眼状态下得到的离焦量参数;

  步骤420,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确定所述角膜塑形镜对所述近视患者的近视控制效果。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量参数包括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或者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和设定的一个离焦阈值的比较结果;所述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确定近视控制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判断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是否不小于所述离焦阈值,如是,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为有效,如否,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为无效;或者

  所述离焦量参数包括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或者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和设定的多个离焦阈值的比较结果;所述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确定近视控制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判断所述角膜上的最大离焦量是否不小于一个或多个离焦阈值,如是,根据所述一个或多个离焦阈值中最大的一个离焦阈值查找对应的近视控制成功率,根据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确定近视控制效果。离焦阈值对应的近视控制成功率可以根据相应的实验数据统计得到并保存起来。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离焦量参数至少包括有效离焦区的有无和大小信息(没有有效离焦区时,大小信息等是空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离焦量参数确定近视控制效果,包括:如所述角膜上存在有效离焦区域,则根据所述有效离焦区域对应的离焦阈值和所述有效离焦区域的大小信息查找对应的近视控制成功率,根据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确定近视控制效果。离焦阈值和有效离焦区域的大小信息对应的近视控制成功率可以根据相应的实验数据统计得到并保存起来。如果离焦量参数中包括对应不同离焦阈值的多个有效离焦区域,可以查找到多个近视控制成功率,从中选择一个用于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例如,根据对应最大离焦阈值的有效离焦区域及其大小信息查找近视控制成功率,使用查找到的近视控制成功率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但本申请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是将根据多个有效离焦区域及其大小信息查找到的近视控制成功率综合考虑,如取最大值,或均值,或最小值来确定近视控制效果,本申请对此不做局限。

  在本申请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确定近视控制效果,包括:直接使用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来表示近视控制效果;或者,判断所述近视控制成功率是否不小于预期的成功率,如果是,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为有效,如否,确定近视控制效果为无效。

  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近视控制效果的评估在所述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2周内或1个月内或3个月内或6个月内进行。

  区别于以往的评估方法,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离焦量参数来评估近视控制有效性的方法。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预判角膜塑形镜对该患者是否有效,提高临床效率,避免耽误患者病情选择其他控制近视的手段。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的角膜塑形镜评估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获取离焦量参数的方法、配镜方法和评估近视控制效果的方法,均可以使用计算机设备来实现。如图15所示,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50、存储器60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0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5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50执行所述计算程序时实现如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任一方法的处理。

  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任一方法的处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一种周边离焦的镜片和框架眼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