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调节控制> 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独创技术9613字

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

2021-01-31 20:33:48

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电路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利用各种开关器件进行控制输出的电路层出不穷,其中MOS管由于开关速度快,所需驱动功率低、体积小、价格便宜等优点在很多场合已经开始取代继电器等大型功率器件,广泛应用在各种大功率电路中。但由于MOS管米勒平台的限制,为了降低其自身的功耗,往往会通过缩短米勒平台的时间,快速打开MOS管来实现其开关的功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MOS管打开时间果断,从而导致MOS管打开的瞬间冲击电流过大,从而使输入源过载,导致整体电源系统误动作并且关断系统的状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的可线性输出的电路,兼具MOS管的各项优点从而达到电源正常工作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包括直流输入端口±IN、外接测试源+、外接测试源地、输出Vin端口、输出Vout、输出Vout地、保险丝、DC-DC转换器、第一电容器、开关、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正逻辑光耦、MOS管、稳压管、第二电容器、第三电阻器、第四电阻器、第三电容器。

  具体的,其中直流输入端口+IN与保险丝串联后与DC-DC转换器的+IN管脚相连,直流输入端口-IN与DC-DC转换器的-IN管脚相连,DC-DC转换器的+OUT管脚与第一电容器的a端、正逻辑光耦的c端相连,DC-DC转换器的-OUT管脚与第一电容器的b端、正逻辑光耦的e端、第三电容器的b端、输出Vout地相连,外接测试源+依次串联开关、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后与正逻辑光耦的a端相连,外接测试源地与正逻辑光耦的b端相连,正逻辑光耦的d端与第四电阻器的b端相连,第四电阻器的a端与MOS管的a端、稳压管的b端、第二电容器的b端、第三电阻器的b端、第三电容器的a端相连,输出Vin端口与MOS管的b端相连,MOS管的c端与稳压管的a端、第二电容器的a端、第三电阻器的a端、输出Vout端口相连。

  具体的,外接测试源端口为+28VDC的直流输入源,输出Vin端口为MOS管前端的电压值,输出Vout端口为MOS管导通后的输出电压值。

  所述MOS管的型号为FDL100N50F,MOS管的a端栅极G,b端是漏极D,c端是源极S。

  所述稳压管的型号是JBZX49C15,稳压管的a端是阳极,b端是阴极。

  所述正逻辑光耦的型号是FOD3120,正逻辑光耦的 a端是输入的正端,b端是输入的负端,c端是供电端口,d端是输出的正端,e端是输出的接地端。

  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兼具MOS管的各项优点从而达到电源正常工作的目的,适用于MOS管工作在可线性输出的电路,能通过在MOS管的G、S端之间增加RC延时电路来控制MOS管打开的速度,延长MOS管米勒平台时间,使MOS管工作在米勒平台的一个线性区域中,从而进一步有效抑制受控输出端的冲击电流,适用于抑制输出冲击电流过大导致模块误动作的状况,是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的原理图。

  图2是FDL100N50F安全工作区域曲线图。

  图中,1-保险丝,2-DC-DC转换器,3-第一电容器,4-开关,5-第一电阻器,6-第二电阻器,7-正逻辑光耦,8-MOS管,9-稳压管,10-第二电容器,11-第三电阻器、12-第四电阻器、13-第三电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包括直流输入端口±IN、外接测试源+、外接测试源地、输出Vin端口、输出Vout、输出Vout地、保险丝1、DC-DC转换器2、第一电容器3、开关4、第一电阻器5、第二电阻器6、正逻辑光耦7、MOS管8、稳压管9、第二电容器10、第三电阻器11、第四电阻器12、第三电容器13。

  具体的,其中直流输入端口+IN与保险丝1串联后与DC-DC转换器2的+IN管脚相连,直流输入端口-IN与DC-DC转换器2的-IN管脚相连,DC-DC转换器2的+OUT管脚与第一电容器3的a端、正逻辑光耦7的c端相连,DC-DC转换器2的-OUT管脚与第一电容器3的b端、正逻辑光耦7的e端、第三电容器13的b端、输出Vout地相连,外接测试源+依次串联开关4、第一电阻器5和第二电阻器6后与正逻辑光耦7的a端相连,外接测试源地与正逻辑光耦7的b端相连,正逻辑光耦7的d端与第四电阻器12的b端相连,第四电阻器12的a端与MOS管8的a端、稳压管9的b端、第二电容器10的b端、第三电阻器11的b端、第三电容器13的a端相连,输出Vin端口与MOS管8的b端相连,MOS管8的c端与稳压管9的a端、第二电容器10的a端、第三电阻器11的a端、输出Vout端口相连。

  具体的,外接测试源端口为+28VDC的直流输入源,输出Vin端口为MOS管8前端的电压值,输出Vout端口为MOS管8导通后的输出电压值。

  所述MOS管8的型号为FDL100N50F,MOS管8的a端栅极G,b端是漏极D,c端是源极S。

  所述稳压管9的型号是JBZX49C15,稳压管9的a端是阳极,b端是阴极。

  所述正逻辑光耦7的型号是FOD3120,正逻辑光耦7的 a端是输入的正端,b端是输入的负端,c端是供电端口,d端是输出的正端,e端是输出的接地端。

  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原理为:

  直流输入端口+IN正常,当外接测试源的开关4闭合时,正逻辑光耦7的d端输出高电平,MOS管8导通,输出Vout开始对外输出;

  当外接测试源的开关4打开时,正逻辑光耦7的d端输出低电平,MOS管8截止,输出Vout对外无输出。

  在MOS管8导通的瞬间,输出Vout端开始给负载端的电容(图中为画出)充电,当该冲击电流过大时会导致输出Vin前端电路过载。此时,通过在MOS管8的G、S端之间增加RC延时电路延长MOS管8米勒平台时间来控制MOS管8打开的速度,近而实现抑制后端冲击电流的目的。

  附图中MOS管8的型号为FDL100N50F,第四电阻器12的型号为RM3216KB470FT,第三电容器13的型号为X2-275VAC-0.22μF。电路通过第四电阻器12和第三电容器13来延长MOS管8的米勒区域时间,电路中第三电阻器11和第二电容器10主要起保护作用。

  第一MOS管8的参数如下:

  PD:2500W;

  VDSS:500V;

  IDM:400A;(ID:50A)

  RDS (on):43mΩ;

  工作温度范围为:-55℃~+150℃;

  安全工作区域曲线图如附图2所示。

  该电路中各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TJM-TS=PDM×(ZθJC(t)+ ZθCS).。。。。。。。。。。。。。。。。。。。。。。。。。。。。。。。。。。。。。。。。。。。。。。。。。。。。。。。。。。。。(公式一)

  其中

  TJM代表MOS最高结温,一般为150℃;

  TS代表散热器温度;

  PDM代表MOS最大功耗;

  ZθJC代表MOS功率内部结到外壳之间的热阻;

  ZθCS代表MOS功率外壳到散热器之间的热阻;(绝缘垫K10一般为1.3℃/W)

  假设散热器温度为常温,则

  150℃-25℃=PDM×(1.3+0.045℃/W)得到 PDM =93W;

  在MOS米勒导通期间,因为其ID电流为恒定值,VDS电压为线性下降到零,因此其功耗PDM =ID×VDS/2= ID×311/2= ID×155.5,将PDM =93W代入,计算出

  ID =93/155.5≈0.6A。(此电流为米勒最大电流)

  ID t=C1U.。。。。。。。。。。。。。。。。。。。。。。。。。。。。。。。。。。。。。。。。。。。。。。。。。。。。。。。。。。。。。。。。。。。。。。。。。(公式二)

  其中

  ID代表MOS导通电流;

  t代表电容充电时间;

  C1代表MOS开关控制电路后端所接的电容容值;

  U代表电容电压;

  如果在MOS开关控制电路后端接有2只470μF的电容,因此可以计算出导通时间:

  t = C1U/ID=2×470μF×311V÷0.6A=487ms

  t=(U×Rdrive×C2)÷(Vdrive-Vpl) .。。。。。。。。。。。。。。。。。。。。。。。。。。。。。。。。。。。。。。。(公式三)

  其中

  U代表电容电压;

  Rdrive代表MOS栅极驱动电阻;

  C2代表MOS栅极对电源地之间电容容值;

  Vdrive代表MOS栅极最高驱动电压;

  Vpl代表MOS栅极米勒电压;

  假设C2为0.22μF,则可以根据公式三,计算出

  Rdrive=(Vdrive-Vpl) ×t÷U÷C2=(16V-5V) ×487 ms÷311V÷0.22μF≈78K

  此电路需注意MOS管的选型,当MOS管处于线性工作状态,MOS管设计选型除了考虑PD、VDS和ID三个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其安全工作区域(SOA)及散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安全工作区域较宽的MOS管。如果利用MOS管的线性区域来抑制浪涌电流的话,在安全工作区满足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MOS的温升是否满足计算要求。

《一种可线性输出的电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