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测时学> 条盒组件、机芯以及钟表独创技术35758字

条盒组件、机芯以及钟表

2021-03-13 15:41:32

条盒组件、机芯以及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条盒组件、机芯以及钟表。

  背景技术

  以往,机械式钟表的机芯具备:条盒轮,其收纳有动力发条;条轴,其将条盒轮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大钢轮,其固定于条轴,且被设置为能够将发条卷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钟表的机芯,其具备:条盒轮,其配置于底板与条盒夹板之间;发条体,其配置于条盒轮的内部,并且在外周端部卡定于条盒轮的内周面;条轴,其被底板和条盒夹板支承为旋转自如,发条体的内周端被安装于该条轴;以及大钢轮,其在隔着条盒夹板与条盒轮相反的一侧被大钢轮螺钉安装于条轴的突出端部。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钟表的条盒组件,其包含有绕着轴线枢转的条轴,其中,条轴在用于对夹板上的条轴的枢转进行引导的第一肩部和用于对底板上的条轴的枢转进行引导的第二肩部之间,以第一端部位于第一肩部上并且第二端部位于第二肩部上的方式延伸,条轴在第一肩部与第二肩部之间包含有供芯嵌入的中间肩部,条盒组件包含条盒用发条,发条在绕着轴线枢转的条盒滚轮与芯的承载表面之间被设置成:第一外侧端部位于条盒滚轮上且第二内侧端部位于承载表面上,条轴在第一肩部与芯之间包含有与条轴一体的大钢轮保持架,该大钢轮保持架包含有用于嵌入或固定大钢轮的肩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22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4-526688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条盒夹板被配置在条盒轮与大钢轮之间,因此需要在条盒轮与条盒夹板之间、以及大钢轮与条盒夹板之间双方设置间隙。因此,有时条盒轮与大钢轮之间的间隔变大,从而使得机芯变厚。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没有设置对条轴与芯的相对滑动进行限制的构造、或者对条轴与大钢轮保持架的相对滑动进行限制的构造。因此,有可能在大钢轮与芯之间发生部件彼此的滑动,使得大钢轮与芯进行相对移位,从而产生齿轮的啮合恶化等破损。而且,为了提高机芯的维护性,需要能够将条盒轮与大钢轮分离。然而,如果以在大钢轮与芯之间不产生滑动的方式将部件彼此牢固地固定,则在分解时容易产生破损。因此,需要能够将条盒轮与大钢轮分离并抑制大钢轮的滑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抑制了大钢轮的滑动并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并且薄型化的条盒组件、机芯以及钟表。

  本发明的条盒组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条盒组件具备:条盒轮,其在内部收纳有发条,所述发条的一个端部被安装于该条盒轮上,该条盒轮随着所述发条的松开而绕轴线旋转;中空的条轴,其与所述轴线同轴地配置,将所述条盒轮支承为能够相对旋转,并且所述发条的另一个端部被安装于该条轴上;大钢轮轴,其具有上榫头和下榫头,并且以与所述轴线同轴地配置的状态插入于所述条轴的内侧;大钢轮,其与所述轴线同轴地配置在所述上榫头与所述下榫头之间;以及相对旋转限制部,其通过卡合而直接或间接地限制所述条轴与所述大钢轮的相对旋转。

  根据本发明,由于大钢轮轴被插入于条轴的内侧,因此条轴和被条轴支承的条盒轮配置于大钢轮轴的上榫头与下榫头之间。而且,由于大钢轮也配置于大钢轮轴的上榫头与下榫头之间,因此大钢轮和条盒轮被配置在轴支承上榫头的部件与轴支承下榫头的部件之间。由此,与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大钢轮与条盒轮之间配置有夹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大钢轮与条盒轮的间隔。因此,使条盒组件薄型化。

  此外,由于通过卡合而限制了条轴与大钢轮的相对旋转,因此与通过压入等的摩擦力来限制条轴与大钢轮的相对旋转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将大钢轮与被条轴支承的条盒轮分离。因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条盒组件:抑制了大钢轮滑动并且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

  在上述的条盒组件中,优选为,在所述大钢轮上形成有供所述条轴插入的插入部,所述大钢轮在绕所述轴线的周向上与所述条轴卡合。

  根据本发明,不使用摩擦力就能够限制大钢轮与插入大钢轮的插入部中的条轴的相对旋转。因此,能够将大钢轮以能够从条轴取下的程度组装起来。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大钢轮与被条轴支承的条盒轮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的条盒组件。

  在上述的条盒组件中,优选为,所述大钢轮轴具备沿着与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从所述轴线的轴向观察时,所述大钢轮在围着所述轴线的至少3点以上部位处与所述突出部接触。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突出部来抑制如下情况:大钢轮从与轴线同轴配置的状态发生倾斜。由此,抑制了如下情况:大钢轮发生倾斜而与条盒轮或轴支承大钢轮轴的部件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大钢轮与条盒轮的间隔以及大钢轮与轴支承大钢轮轴的部件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条盒组件薄型化。

  此外,能够抑制与大钢轮的接触相伴随的旋转载荷的增加。

  在上述的条盒组件中,优选为,所述大钢轮被所述突出部和所述条轴夹持。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突出部和条轴来限制大钢轮在轴向上的移动。由此,抑制了大钢轮与条盒轮或轴支承大钢轮轴的部件发生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小大钢轮与条盒轮的间隔以及大钢轮与轴支承大钢轮轴的部件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条盒组件薄型化。

  此外,能够抑制与大钢轮的接触相伴随的旋转载荷的增加。

  在上述的条盒组件中,优选为,所述大钢轮轴被螺入所述条轴中。

  根据本发明,条轴被牢固地固定于大钢轮轴。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被条轴支承的条盒轮相对于大钢轮轴发生移位,而导致条盒轮从与轴线同轴配置的状态发生倾斜。由此,抑制了条盒轮倾斜而与轴支承大钢轮轴的部件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条盒轮与轴支承大钢轮轴的部件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条盒组件薄型化。

  此外,能够抑制与条盒轮的接触相伴随的旋转载荷的增加。

  此外,能够容易地将大钢轮轴与条轴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的条盒组件。

  在上述的条盒组件中,优选为,所述大钢轮轴具有与所述条轴嵌合的嵌合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条轴与嵌合部的嵌合来维持条轴与大钢轮轴同轴配置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由于大钢轮轴的外螺纹和条轴的内螺纹的制造偏差(偏心)而导致条轴与大钢轮轴的同轴度恶化。因此,能够提供高精度组装出来的条盒组件。

  在上述的条盒组件中,优选为,所述大钢轮轴被压入所述条轴中。

  根据本发明,条轴被牢固地固定于大钢轮轴。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被条轴支承的条盒轮相对于大钢轮轴发生移位,而导致条盒轮从与轴线同轴配置的状态发生倾斜。由此,抑制了条盒轮倾斜而与轴支承大钢轮轴的部件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小条盒轮与轴支承大钢轮轴的部件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条盒组件薄型化。

  此外,能够抑制与条盒轮的接触相伴随的旋转载荷的增加。

  此外,能够容易地将大钢轮轴与条轴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的条盒组件。

  在上述的条盒组件中,优选为,在所述大钢轮轴上,在从所述轴线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条轴和所述大钢轮中的至少任意一方重合的位置形成有沿所述轴向贯通的贯通孔。

  根据本发明,穿过贯通孔来按压条轴和大钢轮中的任意一方的部件,由此能够使一方的部件相对于大钢轮轴沿轴线的轴向移位。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一方的部件与大钢轮轴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的条盒组件。

  本发明的机芯的特征在于,其具备上述的条盒组件。

  本发明的钟表的特征在于,其具备上述的机芯。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薄型并且具有优异的维护性的机芯和钟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抑制了大钢轮的滑动且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并且薄型化的条盒组件、机芯以及钟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机芯的俯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大钢轮、条盒轮以及条轴的俯视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的剖视图。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钟表;2:机芯;17、117、217、317:条盒组件;27、227、327:大钢轮;28:条盒轮;50、150、350:条轴;57:D形切面(相对旋转限制部);60、160、360:大钢轮轴;61:上榫头;62:下榫头;64:凸缘(突出部);66:嵌合部;71:轴孔(插入部);72:D形切面(相对旋转限制部);80:发条;165、365:贯通孔;358:槽部(相对旋转限制部);368:嵌合突部(相对旋转限制部);O1:第一轴线(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且,有时省略这些结构的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通常,将包含有钟表的驱动部分的机械体称作“机芯”。将表盘、针安装于该机芯并放入钟表壳体中从而形成为完成品的状态被称作钟表的“成品”。将构成钟表的基板的底板的两侧中的、存在钟表壳体的玻璃的一侧(即,存在表盘的一侧)称作机芯的“背面侧”。此外,将底板的两侧中的、存在钟表壳体的壳体后盖的一侧(即,与表盘相反的一侧)称作机芯的“正面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表盘朝向壳体后盖的方向作为上侧、将其相反侧作为下侧进行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机芯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是机械式钟表,其具备机芯2以及收纳机芯2的未图示的钟表壳体。

  钟表壳体具备未图示的壳体后盖和玻璃,在其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表盘,其至少具有表示与小时相关的信息的刻度;以及未图示的指针(即,表示小时的时针、表示分钟的分针以及表示秒钟的秒针),其指示刻度。

  机芯2具备构成基板的底板10以及配置在比底板10靠上侧的位置的条盒夹板11、轮系支承件12以及摆夹板13。在条盒夹板11、轮系支承件12以及摆夹板13与底板10之间,主要配设有正面侧轮系14、对正面侧轮系14的旋转进行控制的擒纵机15以及对擒纵机15进行调速的调速机16。另外,在底板10的背面侧配置有未图示的表盘。

  在底板10上形成有柄轴引导孔20,柄轴21被可旋转地组装于柄轴引导孔20。柄轴21通过具有拉档22、离合杆23、离合杆簧24以及拉档压簧25的切换装置来决定轴向上的定位。而且,在柄轴21的引导轴部上,可旋转地设置有未图示的立轮。

  当使柄轴21旋转时,立轮借助未图示的离合轮的旋转而旋转。通过立轮旋转,与其啮合的小钢轮26旋转。通过小钢轮26旋转,与其啮合的大钢轮27旋转。通过大钢轮27旋转,收纳于条盒轮28中的作为动力源的发条80(参照图2)被卷紧。

  正面侧轮系14主要具备上述的条盒轮28、二号轮30、三号轮35以及四号轮36。二号轮30、三号轮35以及四号轮36随着条盒轮28的旋转而依次旋转,其中,所述条盒轮28借助被卷紧的发条80的弹性恢复力而旋转。

  另外,秒针基于四号轮36的旋转而旋转,并且按照由擒纵机15和调速机16调速后的转速旋转,即1分钟旋转1圈。分针基于二号轮30的旋转或未图示的分轮的旋转而旋转,并且按照由擒纵机15和调速机16调速后的转速旋转、即1小时旋转1圈,其中,所述分轮随着二号轮30的旋转而旋转。时针基于未图示的时轮的旋转而旋转,并且按照由擒纵机15和调速机16调速后的转速、即12小时或24小时旋转1圈,其中,该时轮通过未图示的跨轮随着二号轮30的旋转而旋转。

  擒纵机15具备:擒纵轮37,其与四号轮36啮合,并且借助从发条80传递的动力而旋转;以及擒纵叉38,其使擒纵轮37擒纵并且规则正确地旋转,该擒纵机15通过来自摆轮游丝机构39的规则正确的振动而对正面侧轮系14进行控制。

  调速机16主要具备摆轮游丝机构39,该摆轮游丝机构39以未图示的游丝作为动力源,以与条盒轮28的输出扭矩对应的稳定振幅(摆角)往复旋转(正反旋转)。

  条盒轮28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底板10和条盒夹板11绕第一轴线O1旋转。另外,在从第一轴线O1方向观察的俯视中,将与第一轴线O1交叉的方向称作径向,将绕第一轴线O1环绕的方向称作周向。在条盒轮28的外周缘部,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条盒齿部28a。条盒齿部28a与二号轮30中的二号小齿轮31的齿部31a啮合。由此,二号轮30随着条盒轮28的旋转而绕第二轴线O2旋转。

  大钢轮27与第一轴线O1同轴地配置。在大钢轮27的外周,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与小钢轮26啮合的大钢轮齿部27a。大钢轮27随着小钢轮26的旋转而绕第一轴线O1沿第一旋转方向M1旋转,由此能够将发条80卷紧。另外,借助发条80松开时的弹性恢复力,朝向与第一旋转方向M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M2对大钢轮27作用发条80蓄积的动力。

  限制大钢轮27反转的棘爪90与大钢轮27卡合,以防止卷紧的发条80松开。棘爪90配置在与大钢轮27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并且例如被条盒夹板11轴支承为能够绕第三轴线O3摆动,该棘爪90具有与大钢轮齿部27a卡合的卡合齿部90a。在大钢轮27沿第一旋转方向M1旋转时,棘爪90从卡合齿部90a与大钢轮齿部27a相卡合的卡合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以第三轴线O3为中心沿第三旋转方向M3旋转,从而能够摆动至卡合齿部90a与大钢轮齿部27a的卡合被解除的解除位置。

  棘爪90被来自未图示的棘爪簧的弹簧力从上述解除位置朝向上述卡合位置绕第三轴线O3施力。由此,大钢轮27能够一边抵抗着棘爪簧的弹簧力(弹力)一边沿第一旋转方向M1旋转,使得棘爪90的卡合齿部90a逐个越过大钢轮齿部27a。

  棘爪90被限制了如下情况:从卡合齿部90a与大钢轮齿部27a卡合的卡合位置,以第三轴线O3为中心沿与第三旋转方向M3相反的第四旋转方向M4旋转。由此,大钢轮27在第一旋转方向M1上的旋转被允许,但在与该第一旋转方向M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M2上的旋转被棘爪90限制。由此,如上所述,防止了大钢轮27反转,仅允许大钢轮27在第一旋转方向M1上旋转。

  以下,对包含有上述的条盒轮28和大钢轮27的条盒组件17进行详细描述。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条盒组件17具备条盒轮28、条轴50、大钢轮轴60以及大钢轮27。

  条盒轮28在内部收纳有发条80。条盒轮28具备有底筒状的壳体主体45以及从上方封闭壳体主体45的条盒盖46,在壳体主体45的内部收纳有发条80。

  壳体主体45具备:底壁部45a,其形成为以第一轴线O1为中心的圆板状;以及周壁部45b,其形成为沿着底壁部45a的外周缘部朝向上方延伸,并且该周壁部45b从径向外侧包围发条80。

  在底壁部45a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上下贯通底壁部45a的第一嵌合孔47。在底壁部45a的外周缘部形成有上述的条盒齿部28a。在底壁部45a的内周面上安装有发条80的外端部。

  条盒盖46形成为以第一轴线O1为中心的圆板状,其从上方封闭壳体主体45的周壁部45b的开口部。条盒盖46的外周缘部与壳体主体45的周壁部45b的上端部嵌合。由此,条盒盖46和壳体主体45彼此组合为一体。在条盒盖46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上下贯通条盒盖46的第二嵌合孔49。

  条轴50形成为上下贯通的圆筒状。条轴50与第一轴线O1同轴配置。条轴50贯穿插入于条盒轮28的第一嵌合孔47和第二嵌合孔49中。在条轴5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51和嵌合面58。内螺纹51设置于条轴50的内周面的上下中间部。嵌合面58设置于条轴50的内周面的上端部。嵌合面58以第一轴线O1为中心轴线按照恒定的内径沿上下方向延伸。大钢轮轴60与嵌合面58间隙配合(嵌合)。

  条轴50的外周面的上下中间部52比外周面的上部和下部向径向外侧鼓出。发条80的内端部卡定于条轴50的外周面的上下中间部52。条轴50的外周面的下部隔着第一台阶面53与外周面的上下中间部52相邻。第一台阶面53沿着与第一轴线O1垂直的垂直面延伸,且面向下方。条轴50的外周面的上部隔着第二台阶面54与外周面的上下中间部52相邻。第二台阶面54沿着与第一轴线O1垂直的垂直面延伸,且面向上方。

  条盒轮28的第一嵌合孔47以能够相对于条轴50绕第一轴线O1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条轴50的外周面的下部。条盒轮28的第二嵌合孔49以能够相对于条轴50绕第一轴线O1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条轴50的外周面的上部。由此,条轴50将条盒轮28支承为能够相对旋转。第一嵌合孔47的内周部从下方接近条轴50的第一台阶面53并且与其对置。第二嵌合孔49的内周部从上方与条轴50的第二台阶面54抵接。由此,限制了条盒轮28相对于条轴50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在条轴50的外周面的上部形成有第三台阶面55。第三台阶面55形成在比条盒轮28靠上方的位置。第三台阶面55形成为与第一轴线O1同轴的环状。第三台阶面55沿着与第一轴线O1垂直的垂直面延伸,且面向上方。由此,在条轴50的外周面的上部,比第三台阶面55靠上方的部位形成为直径比下方的部位的直径小。以下,将条轴50中的比第三台阶面55靠上方的部位称作小径部56。小径部56是条轴50的上端部。在小径部5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平面状的D形切面57(相对旋转限制部)。后文对D形切面57进行描述。

  大钢轮轴60是上下延伸的轴部件。大钢轮轴60与第一轴线O1同轴配置。大钢轮轴60被插入于条轴50的内侧。大钢轮轴60具有:形成于上端部的上榫头61;形成于下端部的下榫头62;形成于上榫头61与下榫头62之间的外螺纹63;设置于外螺纹63与上榫头61之间的凸缘64(突出部);以及设置于外螺纹63与凸缘64之间的嵌合部66。上榫头61从条轴50向上方突出。上榫头61直接或者通过轴承间接地轴支承于条盒夹板11(参照图1)。下榫头62从条轴50向下方突出。下榫头62在比条轴50靠下方的位置直接地或者通过轴承间接地轴支承于底板10(参照图1)。外螺纹63与条轴50的内螺纹51螺合。由此,大钢轮轴60被螺入条轴50而相对于条轴50固定。

  凸缘64朝向径向的外侧伸出。凸缘64在大钢轮轴60的整周范围内呈环状延伸。凸缘6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沿着与第一轴线O1垂直的垂直面延伸。凸缘64的外径至少比条轴50的上端部的外径大。在凸缘64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65。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5上下贯通凸缘64。

  如图1所示,凹部65形成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2个)。多个凹部65沿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凹部65形成为圆形形状。在将大钢轮轴60螺入条轴50(参照图2)时、以及将大钢轮轴60与条轴50分解时,工具被同时插入到多个凹部65中。由此,大钢轮轴60和工具彼此在周向上互相卡合,能够利用工具使大钢轮轴60旋转。

  如图2所示,嵌合部66在下方与凸缘64相邻。嵌合部66的外周面以第一轴线O1为中心轴线按照恒定的外径沿上下方向延伸。嵌合部66形成为直径比大钢轮轴60中的在下方与嵌合部66相邻的部位的直径大。嵌合部66与条轴50的嵌合面58间隙配合。

  在大钢轮27的中心,上下贯通地形成有供条轴50的小径部56插入的轴孔71(插入部)。大钢轮27从上方外插于条轴50的小径部56。大钢轮27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大钢轮轴60的上榫头61与下榫头62之间。大钢轮27配置于条盒轮28与大钢轮轴60的凸缘64之间。大钢轮27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沿着与第一轴线O1垂直的垂直面延伸。大钢轮27的上表面与大钢轮轴60的凸缘64的下表面面接触。由此,大钢轮27以包围第一轴线O1的方式与凸缘64接触。大钢轮27的下表面与条轴50的第三台阶面55面接触。由此,大钢轮27被大钢轮轴60的凸缘64和条轴50夹持。大钢轮27的下表面与条盒轮28的上表面分开。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大钢轮、条盒轮以及条轴的俯视图。

  如图3所示,在轴孔7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平面状的D形切面72(相对旋转限制部)。大钢轮27的D形切面72与条轴50的D形切面57彼此在周向上互相卡合。由此,大钢轮27的D形切面72和条轴50的D形切面57限制了条轴50与大钢轮27的相对旋转。即,大钢轮27直接与条轴50卡合而被限制了相对旋转。此外,大钢轮27通过条轴50间接地固定于大钢轮轴60(参照图2)。

  像以上所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17具备:中空的条轴50;大钢轮轴60,其具有上榫头61和下榫头62,且以与第一轴线O1同轴地配置的状态插入于条轴50的内侧;大钢轮27,其与第一轴线O1同轴地配置在上榫头61与下榫头62之间;以及条轴50的D形切面57和大钢轮27的D形切面72,它们通过卡合而直接限制条轴50与大钢轮27的相对旋转。

  根据该结构,由于大钢轮轴60插入于条轴50的内侧,因此条轴50和被条轴50支承的条盒轮28配置于大钢轮轴60的上榫头61与下榫头62之间。而且,由于大钢轮27也配置于大钢轮轴60的上榫头61与下榫头62之间,因此,大钢轮27和条盒轮28被配置在轴支承上榫头61的条盒夹板11与轴支承下榫头62的底板10之间。由此,与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大钢轮与条盒轮之间配置夹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大钢轮27与条盒轮28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条盒组件17薄型化。

  而且,由于通过卡合而限制了条轴50与大钢轮27的相对旋转,因此与通过压入等摩擦力来限制条轴与大钢轮的相对旋转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使大钢轮27和被条轴50支承的条盒轮28分离。因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条盒组件17:抑制了大钢轮27相对于条轴50的滑动,并且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

  此外,在大钢轮27上形成有供条轴50插入的轴孔71,大钢轮27与条轴50在周向上卡合。根据该结构,不使用摩擦力就能够限制大钢轮27与插入大钢轮27的轴孔71中的条轴50的相对旋转。因此,能够将大钢轮27以能从条轴50卸下的程度组装。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大钢轮27与被条轴50支承的条盒轮28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的条盒组件17。

  此外,大钢轮轴60具备沿与第一轴线O1垂直的径向突出的凸缘64,大钢轮27以包围第一轴线O1的方式与凸缘64接触。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凸缘64来抑制如下情况:大钢轮27从与第一轴线O1同轴地配置的状态发生倾斜。由此,抑制了如下情况:大钢轮27倾斜而与条盒轮28或轴支承大钢轮轴60的条盒夹板11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大钢轮27与条盒轮28的间隔、以及大钢轮27与条盒夹板11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条盒组件17薄型化。而且,能够抑制与大钢轮27和条盒轮28或条盒夹板11的接触相伴随的旋转载荷的增加。

  另外,大钢轮27只要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在围着第一轴线O1的至少3点以上的部位处与凸缘64接触,就能够实现上述的效果。

  此外,大钢轮27与条盒轮28分开。根据该结构,抑制了大钢轮27与条盒轮28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与大钢轮27和条盒轮28的接触相伴随的旋转载荷的增加。

  此外,大钢轮27被凸缘64和条轴50夹持。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凸缘64和条轴50来限制大钢轮27的上下方向移动。由此,抑制了大钢轮27与条盒轮28或轴支承大钢轮轴60的条盒夹板11相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小大钢轮27与条盒轮28的间隔以及大钢轮27与条盒夹板11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条盒组件17薄型化。而且,能够抑制与大钢轮27和条盒轮28或条盒夹板11的接触相伴随的旋转载荷的增加。

  此外,大钢轮轴60被螺入条轴50。根据该结构,条轴50被牢固地固定于大钢轮轴60。因此,能够抑制被条轴50支承的条盒轮28相对于大钢轮轴60移位而导致条盒轮28从与第一轴线O1同轴配置的状态发生倾斜。由此,抑制了条盒轮28发生倾斜而与轴支承大钢轮轴60的底板10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小条盒轮28与底板10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条盒组件17薄型化。而且,能够抑制与条盒轮28和底板10的接触相伴随的旋转载荷的增加。而且,能够容易地将大钢轮轴60与条轴50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的条盒组件17。

  此外,大钢轮轴60具有嵌合于条轴50的嵌合部66。根据该结构,通过条轴50与嵌合部66的间隙配合,将条轴50与大钢轮轴60的同轴度抑制为小于条轴50的嵌合面58与嵌合部66的间隙,从而能够维持条轴50与大钢轮轴60同轴配置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这样的情况:由于条轴50的内螺纹51、大钢轮轴60的外螺纹63的制造偏差(偏心)而导致条轴50与大钢轮轴60的同轴度恶化。因此,能够提供高精度组装出来的条盒组件17。

  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机芯2和钟表1具备上述的条盒组件17,因此能够实现薄型且具有优异的维护性的机芯和钟表。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4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大钢轮轴60被螺入条轴50中。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大钢轮轴160被压入条轴150中,该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所说明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条轴150的内周面形成有供大钢轮轴160压入的压入面151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条轴50的内螺纹51。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大钢轮轴16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供条轴150压入的压入面163来代入第一实施方式的大钢轮轴60的外螺纹63。由此,大钢轮轴160被压入条轴150中而相对于条轴150固定。

  在大钢轮轴160的凸缘64上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贯通孔165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65。贯通孔165形成于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大钢轮27重叠的位置。此外,在大钢轮轴160的凸缘6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向径向的内侧凹陷的凹口166。凹口166以跨越凸缘64的外周面和下表面双方的方式开口。在分解大钢轮轴160与条轴150时,将第一工具从上方插入于贯通孔165中并经由大钢轮27来按压条轴150,并且将第二工具卡挂于凹口166并使凸缘64离开大钢轮27。由此,能够将大钢轮轴160从条轴150的内侧拔出。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大钢轮轴160被压入条轴150中。根据该结构,条轴150被牢固地固定于大钢轮轴160。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被条轴150支承的条盒轮28相对于大钢轮轴160移位而导致条盒轮28从与第一轴线O1同轴配置的状态发生倾斜。由此,抑制了条盒轮28发生倾斜而与轴支承大钢轮轴160的底板10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小条盒轮28与底板10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条盒组件117薄型化。而且,能够抑制与条盒轮28和底板10的接触相伴随的旋转载荷的增加。而且,能够容易地将大钢轮轴160与条轴150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的条盒组件117。

  此外,在大钢轮轴160上,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大钢轮27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65。根据该结构,穿过贯通孔165来按压大钢轮27,由此能够使大钢轮27相对于大钢轮轴160在上下方向上移位。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大钢轮27与大钢轮轴160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的条盒组件117。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5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大钢轮轴160的凸缘64的贯通孔165中插入有销273,该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所说明之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在大钢轮227上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销273。销273被压入在大钢轮227上形成的销贯穿插入孔274中。另外,销273也可以被压入在大钢轮227的上表面形成的凹部中。此外,销273也可以与大钢轮227一体形成。销273从下方插入于大钢轮轴160的凸缘64的贯通孔165中。由此,大钢轮227和大钢轮轴160彼此在周向上互相卡合而限制了相对旋转。销273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直径与凸缘64的贯通孔165的直径相同或者比贯通孔165的直径小。在本实施方式中,销273形成为直径比贯通孔165的直径稍小的圆柱状。例如,销273的上表面与凸缘64的上表面齐平。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217中,大钢轮227和大钢轮轴160彼此在周向上互相卡合而限制了相对旋转,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大钢轮227的滑动。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和图7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大钢轮27通过条轴150间接地固定于大钢轮轴160。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大钢轮327直接固定于大钢轮轴360,该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所说明之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条轴350的上端部形成有槽部358(相对旋转限制部)。槽部358沿着与第一轴线O1垂直的一条规定的直线延伸。槽部358向上方和径向外侧开口。

  大钢轮轴360具有大径部367和嵌合突部368(相对旋转限制部)。大径部367在下方与凸缘64相邻。大径部367形成为直径比凸缘64的直径小并且比条轴350的上端部的直径大的圆柱状。在大径部36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供大钢轮327压入的压入面367a。大径部367被压入大钢轮327的轴孔371。由此,大钢轮327直接固定于大钢轮轴360。另外,大钢轮327和大钢轮轴360也可以借助D形切面等而彼此在周向上互相卡合。

  嵌合突部368从大径部367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嵌合突部368进入条轴350的槽部358中。由此,大钢轮轴360的嵌合突部368和条轴350的槽部358通过大钢轮轴360间接地限制了条轴350与大钢轮327的相对旋转。嵌合突部368沿着槽部358的延伸方向延伸。嵌合突部368的宽度比槽部358的宽度稍窄。嵌合突部368从槽部358向径向的两侧突出。嵌合突部368的外周面形成为与大径部367的外周面共面。嵌合突部368从上方与槽部358的底面抵接。

  在大钢轮轴360上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贯通孔365来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大钢轮轴160的贯通孔165。贯通孔365形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条轴350的上端面重合的位置。贯通孔365沿上下贯通凸缘64和大径部367双方。在将大钢轮轴360与条轴350分解时,将工具从上方插入贯通孔365中来按压条轴350的上端部。由此,能够将大钢轮轴360从条轴350的内侧拔出。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条盒组件317具备条轴350的槽部358和大钢轮轴360的嵌合突部368,它们通过卡合来间接地限制条轴350与大钢轮327的相对旋转。根据该结构,通过卡合而限制了条轴350与大钢轮327的相对旋转,因此与通过压入等的摩擦力来限制条轴与大钢轮的相对旋转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将大钢轮327与被条轴350支承的条盒轮28分离。因此,能够提供这样的条盒组件317:抑制了大钢轮327相对于条轴350的滑动并且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

  此外,在大钢轮轴360上,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条轴350重合的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365。根据该结构,穿过贯通孔365来按压条轴350,由此能够使条轴350相对于大钢轮轴360在上下方向上移位。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条轴350与大钢轮轴360分离。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维护性的提高的条盒组件317。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参照附图所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借助工具使大钢轮轴60旋转的构造,在凸缘64上设置有凹部65,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使大钢轮轴和工具彼此在周向上互相卡合即可。作为使工具相对于大钢轮轴在周向上卡合的构造,例如,也可以在凸缘上设置D切部,或者在上榫头或下榫头上设置供螺丝刀槽或四方扳手等插入的凹部等。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置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此外,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的各实施方式。

《条盒组件、机芯以及钟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