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运动娱乐> 陀螺发射器独创技术18753字

陀螺发射器

2021-03-15 10:55:16

陀螺发射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陀螺发射器。

  背景技术

  陀螺玩具(简称陀螺)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娱乐玩具。陀螺玩具一般是通过与其配合使用的陀螺发射器来提供初始速度和旋转方向。现有陀螺发射器大都是齿条式陀螺发射器。但是现有的陀螺发射器存在的问题是:一、齿条陀螺发射器悬空发射陀螺,本身水平状况不可控,发射陀螺时容易发偏而影响陀螺发射效果;二、为了获得较好的陀螺初始速度,需要较大的力来拉动齿条发射陀螺,对力气小的青少年或者年纪偏小的小朋友而言玩耍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陀螺发射位置可控,发射省力而利于提升力气小的青少年或者年纪偏小的小朋友玩耍体验的陀螺发射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述采用的方案如下:

  一种陀螺发射器,包括筒形外壳、外套筒杆、内套筒杆、推柄、麻花杆、扳机机构、上膛机构、撞击机构和陀螺;

  所述外套筒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筒形外壳内,另一端轴向伸出所述筒形外壳的尾部,所述外套筒杆与所述筒形外壳作轴向滑动配合,所述内套筒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套筒杆内,另一端轴向伸出于所述外套筒杆,并与所述外壳头部的内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内套筒杆与所述外套筒杆作轴向滑动配合,所述内套筒杆位于所述外套筒杆内的一端端头固定设置有单向离合转动器,另一端端头固定有伸出所述外壳头部的连接块,所述陀螺与所述连接块可脱落地连接;

  所述推柄固定于所述外套筒杆伸出所述筒形外壳尾部的一端,所述麻花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推柄上,另一端轴向穿过所述单向离合转动器后伸入所述内套筒杆内,所述麻花杆轴向往复位移带动所述单向离合转动器单向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内套筒杆单向旋转;

  所述上膛机构设置于所述筒形外壳内,所述扳机机构设置于所述筒形外壳的侧壁上,并配合所述上膛机构上膛或脱膛,所述撞击机构设置于所述筒形外壳的头部,并受所述上膛机构的脱膛产生的冲击力撞击所述陀螺,从而使所述陀螺与所述连接块的连接脱落。

  工作原理:扳机机构配合上膛机构上膛,玩家手握压柄带动外套筒杆轴向往复位移,从而带动麻花杆轴向往复位移以驱动单向离合转动器单向旋转,进而带动内套筒杆单向旋转以驱动陀螺单向旋转,陀螺因此获得适宜的初速度,而后扣动扳机机构使上膛机构脱膛,撞击机构受上膛机构的脱膛产生的冲击力撞击陀螺,而使所述陀螺与所述连接块的连接脱落,完成发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采用扳机机构配合上膛机构上膛或脱膛,撞击机构受上膛机构的脱膛产生的冲击力撞击陀螺,而使所述陀螺与所述连接块的连接脱落,玩家可以根据个人选择将陀螺发射至任意平面,从而使得陀螺发射位置可控;采用麻花杆配合单向离合转动器驱动陀螺旋转的结构,类似于旋转拖把的转芯结构,反复多次的带动麻花杆轴向往复位移能够有效推动陀螺加速,从而使玩家在施力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反复多次带动麻花杆轴向往复位移而使陀螺获得较大的初速度,发射省力而利于提升力气小的青少年或者年纪偏小的小朋友玩耍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上膛机构包括膛筒、上膛杆和拉簧,所述膛筒套设于所述外套筒杆外,并与所述外套筒杆作滑动配合,所述上膛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膛筒的外壁,另一端伸出所述筒形外壳,所述筒形外壳的侧壁上轴向开设有供所述上膛杆进行上膛动作的条形上膛孔,所述拉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筒形外壳内壁,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膛筒的外壁;所述扳机机构包括握柄、扳机框、扳机、压杆、压簧和锁柱,所述握柄固定于所述筒形外壳尾部的外壁,所述扳机框固定于所述筒形外壳的外壁靠近所述握柄的位置,所述扳机的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筒形外壳尾部的内壁,另一端伸出所述筒形外壳,并位于所述扳机框内,所述压杆的中部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筒形外壳尾部的内壁,其一端与所述扳机位于所述筒形外壳内的一端抵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压簧连接所述筒形外壳尾部的内壁连接,所述锁柱固定于所述膛筒外壁,所述锁柱可与所述压杆远离所述扳机的一端抵紧或分离。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拉动上膛杆带动膛筒向压柄方向轴向位移,直至锁柱与压杆抵接而完成上膛机构上膛(此时拉簧被拉伸),扣动扳机使压杆脱离锁柱,拉簧复位带动膛筒向陀螺方向轴向快速位移而撞击撞击机构,完成上膛机构的脱膛,实现扳机机构配合上膛机构的上膛或脱膛,操作简单,结构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筒形外壳的头部内壁周向固定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内套筒杆伸出所述外套筒杆的一端外壁通过轴承与所述固定环的内壁可转动地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内套筒杆伸出外套筒杆的一端与筒形外壳的头部内壁可转动地连接,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撞击机构包括承撞环、联动杆和传力环,所述承撞环环绕所述内套筒杆滑动设置,所述传力环位于所述连接块远离所述内套筒杆的一侧,所述联动杆相对的设置有两根,其一端与所述承撞环固定,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环与所述传力环固定,且所述联动杆上及所述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筒形外壳的头部端头之间套设有复位弹簧A,所述复位弹簧A的一端与所述联动杆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筒形外壳的头部端头固定,所述承撞环承受所述上膛机构脱膛产生的冲击力。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撞击机构受上膛机构脱膛产生的冲击力撞击陀螺,结构稳定可靠;另外,借助复位弹簧A能够使联动杆在发生位移后复位,即撞击机构在承受撞击之后能够自行复位,不必手动复位,简化本发射器的操作,更方便玩家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远离所述内套筒杆的一侧中部具有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的端面上固定有第一磁片,所述陀螺的背侧中部开设有限制所述连接凸起周向旋转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底壁固定有第二磁片,所述连接凸起穿过所述传力环的中孔伸入所述限位凹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一磁片与所述第二磁片相互磁吸附可脱落地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连接块与陀螺可脱落地连接,陀螺的装拆快捷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离合转动器包括转动套管和定位块,所述转动套管内具有管腔,所述管腔的内径大于所述转动套管两端管口的内径,所述定位块轴向活动设置所述管腔内,所述管腔朝向所述筒形外壳头部的一端周向内壁固定有多片第一限位翼片,所述定位块朝向所述筒形外壳头部的一端周向外壁固定多片第二限位翼片,所述定位块朝向所述筒形外壳头部的一端位移至所述管腔朝向所述筒形外壳头部的一端时,所述第一限位翼片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翼片相互卡合,从而锁定所述定位块与所述转动套管的连接,所述定位块轴向开设有螺纹滑孔,所述麻花杆穿过螺纹滑孔设置,所述定位块随所述麻花杆沿所述螺纹滑孔往复位移而旋转。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麻花杆在定位块内的螺纹滑孔中往复位移带动定位块旋转,当麻花杆向陀螺方向轴向位移时,第一限位翼片与对应的第二限位翼片相互卡合,从而带动转动套管向单一方向旋转,当麻花杆向远离陀螺的方向位移时,第一限位翼片与对应的第二限位翼片分离,转动套管惯性旋转,麻花杆如此往复轴向位移即可带动转动套管单一方向加速旋转,从而驱动内套筒杆带动陀螺加速旋转,实现单向离合转动器的单向旋转,结构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内套筒杆内设置有复位弹簧B,所述复位弹簧B的一端连接所述麻花杆靠近所述内套筒杆头部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块。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复位弹簧B带动麻花杆复位,简化玩家操作,驱动麻花杆带动陀螺旋转更为省力,对力气小的青少年或者年纪偏小的小朋友更为友好。

  进一步地,所述筒形外壳的头部端头固定有筒形护罩,所述陀螺位于所述筒形护罩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筒形护罩能够有效防止陀螺在获得初速度的过程中意外脱离而对玩家带来意外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脱膛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上膛状态);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单向离合转动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分离状态);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单向离合转动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卡合状态)。

  附图中,筒形外壳1、握柄2、麻花杆3、压柄4、外套筒杆5、条形上镗孔6、膛筒7、上膛杆8、拉簧9、内套筒杆10、轴承11、复位弹簧B12、复位弹簧A14、连接块15、传力环16、限位凹槽17、筒形护罩18、第二磁片19、陀螺20、第一磁片21、连接凸起22、联动杆23、固定环24、承撞环25、单向离合转动器26、转动套管261、定位块262、第二限位翼片263、第一限位翼片264、管腔265、扳机框27、扳机28、压杆29、压簧30、锁柱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参阅图1至图5,一种陀螺20发射器,包括筒形外壳1、外套筒杆5、内套筒杆10、推柄、麻花杆3、扳机28机构、上膛机构、撞击机构和陀螺20;

  所述外套筒杆5的一端位于所述筒形外壳1内,另一端轴向伸出所述筒形外壳1的尾部,所述外套筒杆5与所述筒形外壳1作轴向滑动配合,所述内套筒杆10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套筒杆5内,另一端轴向伸出于所述外套筒杆5,并与所述外壳头部的内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内套筒杆10与所述外套筒杆5作轴向滑动配合,所述内套筒杆10位于所述外套筒杆5内的一端端头固定设置有单向离合转动器26,另一端端头固定有伸出所述外壳头部的连接块15,所述陀螺20与所述连接块15可脱落地连接;

  所述推柄固定于所述外套筒杆5伸出所述筒形外壳1尾部的一端,所述麻花杆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推柄上,另一端轴向穿过所述单向离合转动器26后伸入所述内套筒杆10内,所述麻花杆3轴向往复位移带动所述单向离合转动器26单向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内套筒杆10单向旋转;

  所述上膛机构设置于所述筒形外壳1内,所述扳机28机构设置于所述筒形外壳1的侧壁上,并配合所述上膛机构上膛或脱膛,所述撞击机构设置于所述筒形外壳1的头部,并受所述上膛机构的脱膛产生的冲击力撞击所述陀螺20,从而使所述陀螺20与所述连接块15的连接脱落。

  具体的,所述上膛机构包括膛筒7、上膛杆8和拉簧9,所述膛筒7套设于所述外套筒杆5外,并与所述外套筒杆5作滑动配合,所述上膛杆8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膛筒7的外壁,另一端伸出所述筒形外壳1,所述筒形外壳1的侧壁上轴向开设有供所述上膛杆8进行上膛动作的条形上膛孔,所述拉簧9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筒形外壳1内壁,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膛筒7的外壁;所述扳机28机构包括握柄2、扳机28框27、扳机28、压杆29、压簧30和锁柱31,所述握柄2固定于所述筒形外壳1尾部的外壁,所述扳机28框27固定于所述筒形外壳1的外壁靠近所述握柄2的位置,所述扳机28的一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筒形外壳1尾部的内壁,另一端伸出所述筒形外壳1,并位于所述扳机28框27内,所述压杆29的中部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筒形外壳1尾部的内壁,其一端与所述扳机28位于所述筒形外壳1内的一端抵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压簧30连接所述筒形外壳1尾部的内壁连接,所述锁柱31固定于所述膛筒7外壁,所述锁柱31可与所述压杆29远离所述扳机28的一端抵紧或分离。

  具体的,所述筒形外壳1的头部内壁周向固定设置有固定环24,所述内套筒杆10伸出所述外套筒杆5的一端外壁通过轴承11与所述固定环24的内壁可转动地连接。

  具体的,所述撞击机构包括承撞环25、联动杆23和传力环16,所述承撞环25环绕所述内套筒杆10滑动设置,所述传力环16位于所述连接块15远离所述内套筒杆10的一侧,所述联动杆23相对的设置有两根,其一端与所述承撞环25固定,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环24与所述传力环16固定,且所述联动杆23上及所述所述固定环24与所述筒形外壳1的头部端头之间套设有复位弹簧A14,所述复位弹簧A14的一端与所述联动杆23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筒形外壳1的头部端头固定,所述承撞环25承受所述上膛机构脱膛产生的冲击力。

  具体的,所述连接块15远离所述内套筒杆10的一侧中部具有连接凸起22,所述连接凸起22的端面上固定有第一磁片21,所述陀螺20的背侧中部开设有限制所述连接凸起22周向旋转的限位凹槽17,所述限位凹槽17底壁固定有第二磁片19,所述连接凸起22穿过所述传力环16的中孔伸入所述限位凹槽17内,并通过所述第一磁片21与所述第二磁片19相互磁吸附可脱落地连接。

  具体的,所述单向离合转动器26包括转动套管261和定位块262,所述转动套管261内具有管腔265,所述管腔265的内径大于所述转动套管261两端管口的内径,所述定位块262轴向活动设置所述管腔265内,所述管腔265朝向所述筒形外壳1头部的一端周向内壁固定有多片第一限位翼片264,所述定位块262朝向所述筒形外壳1头部的一端周向外壁固定多片第二限位翼片263,所述定位块262朝向所述筒形外壳1头部的一端位移至所述管腔265朝向所述筒形外壳1头部的一端时,所述第一限位翼片264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翼片263相互卡合,从而锁定所述定位块262与所述转动套管261的连接,所述定位块262轴向开设有螺纹滑孔,所述麻花杆3穿过螺纹滑孔设置,所述定位块262随所述麻花杆3沿所述螺纹滑孔往复位移而旋转。优选地,第一限位翼片264和第二限位翼片263采用相互配合的斜向翼片,便于第一限位翼片264与对应的第二限位翼片263快速卡合。

  具体的,所述内套筒杆10内设置有复位弹簧B12,所述复位弹簧B12的一端连接所述麻花杆3靠近所述内套筒杆10头部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块15。

  具体的,所述筒形外壳1的头部端头固定有筒形护罩18,所述陀螺20位于所述筒形护罩18内。

  操作方式:

  首先,玩家一手持握柄2,另一手拉动上膛杆8带动膛筒7向压柄4方向轴向位移,直至锁柱31与压杆29抵接而完成上膛机构上膛,此时拉簧9被拉伸;

  其次,按压压柄4,使麻花杆3配合复位弹簧B12轴向往复位移,在麻花杆3当麻花杆3向陀螺20方向轴向位移时,第一限位翼片264与对应的第二限位翼片263相互卡合,从而带动转动套管261向单一方向旋转,当麻花杆3向远离陀螺20的方向位移时,第一限位翼片264与对应的第二限位翼片263分离,转动套管261惯性旋转,麻花杆3如此往复轴向位移即可带动转动套管261单一方向加速旋转,从而驱动内套筒杆10带动陀螺20加速旋转,陀螺20获得初速度;

  最后,扣动扳机28,从而带动压杆29远离扳机28的一端与锁柱31分离,此时,膛筒7受拉簧9复位的弹力向陀螺20方向轴向快速位移而撞击承撞环25,联动杆23将承撞环25受到的撞击传递至传力环16,传力环16撞击陀螺20使陀螺20与连接块15的连接脱落,完成陀螺20的发射,复位弹簧A14则带动联动杆23、承撞环25和传力环16复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陀螺发射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