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医学兽医> 一种溶血栓药物独创技术14622字

一种溶血栓药物

2021-03-29 12:37:12

一种溶血栓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溶血栓药物。

  背景技术

  血栓性疾病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所引起的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栓塞、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是目前发病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成为当前临床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络病理论认为“络脉瘀阻”,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冠状动脉硬化造成心肌缺血,出现长时间的胸闷胸痛、“络脉绌急”,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冠状动脉痉挛,使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有猝然而痛的特点,最终也可形成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脑血栓的形成也是由于脑络痹阻和脑络绌急形成的,脑络痹阻导致脑神经失养形成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脑络绌急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痉挛。这就表明,及时疏通络脉,解除络脉瘀阻,才能有效治疗血栓性疾病。

  中西医治疗血栓性疾病药物在临床中均有应用,中医治疗一直被人们认为更加温和,对身体的伤害比较小,适合长期调理,中医药治疗尤其是现代中药治疗血栓性疾病毒副作用低,安全性好,作用靶点丰富,长效性好。但是,现有中药制剂在治疗血栓性疾病时溶栓效果不明显。

  另外,目前血栓清除装置在临床中普遍应用,但是对于清除血栓的药物同时使用的研究较少,并且,对于如何更好的将溶解血栓的药物与血栓清除装置相结合也鲜有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中药制剂治疗血栓,尤其是对脑血栓治疗效果不佳、对于症状改善效果不显著,以及目前血栓清除装置鲜有与辅助清栓剂联合使用的问题,提供一种溶血栓药物及血栓清除喷药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溶血栓药物,它是按照重量份数由30~60份丹参、15~30份钩藤、15~25份豨莶草、15~25份夏枯草、10~15份地龙、10~15份红花、15~25份桃仁、15~25份桑枝、15~25份橘枝、15~25份松枝、15~25份桃枝、15~25份杉枝、15~25份竹枝和2~5份甘草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溶血栓药物按照重量份数由30~50份丹参、15~25份钩藤、15~20份豨莶草、15~20份夏枯草、10~12份地龙、10~12份红花、15~20份桃仁、15~20份桑枝、15~20份橘枝、15~20份松枝、15~20份桃枝、15~20份杉枝、15~20份竹枝和2~3份甘草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溶血栓药物按照重量份数由45份丹参、20份钩藤、20份豨莶草、20份夏枯草、12份地龙、10份红花、15份桃仁、15份桑枝、15份橘枝、15份松枝、15份桃枝、15份杉枝、15份竹枝和3份甘草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地龙为地龙提取物,该提取物是按照以下步骤提取:取10~15份地龙,粗粉碎过二号筛,加10~12倍量水浸泡5~6h,提取温度为18~20℃,采用湿法超细粉碎10min,之后在10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精制浓缩,即为地龙提取物。

  进一步地,豨莶草为豨莶草提取物,该提取物是按照以下步骤提取:取15~25份豨莶草加8~12倍重量份的80%乙醇,浸润1~2h,回流提取3次,第一次提取3h,第二次提取2h,第三次提取1h,得豨莶草提取物。

  进一步地,红花为红花提取物,该提取物是按照以下步骤提取:取10~15重量份红花,加20倍重量水在40℃下浸提2次,第一次浸提时间2h,第二次浸提时间1h,过滤,合并滤液,得红花提取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红花提取物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

  进一步地,所述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用于制备辅助清栓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辅助清栓剂在经血栓清除喷药装置喷施在待清除血栓区域;该血栓清除喷药装置包括外管、内管、导引头、碎栓刀、第一液囊、第二液囊、驱动器、负压抽吸装置、注药器和导丝,内管套设在外管内,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注液腔,外管的前端为导引头,内管的前端为基座,基座与导引头转动连接,第一液囊和第二液囊沿外管的轴向间隔设置在外管的管壁上,第一液囊和第二液囊表面均开有喷药孔,第一液囊和第二液囊之间外管的管壁为双层中空结构,该双层中空结构在外管的内层管壁和外管的外层管壁之间形成腔隙,沿外管的圆周方向开有多个吸栓孔,吸栓孔位于第一液囊和第二液囊之间,第一液囊处的外管的管内壁内凹形成第一液腔壁,第二液囊处的外管的管内壁内凹形成第二液腔壁,第二液腔壁的侧壁上开有注液口;

  沿内管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碎栓刀,碎栓刀位于吸栓孔内,位于碎栓刀处的内管上开有多个抽吸孔,导丝的一端从导引头穿出;

  在外管的尾端套设有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支管与注液腔相连通,注药器连接在第一支管上,内管从第一连接件的后部穿出,内管由驱动器驱动旋转,内管的尾端连接有第二连接件,负压抽吸装置通过第二连接件上的第二支管与内管连通,导丝的另一端从第二连接件的后部穿出。

  进一步地,导引头呈锥形,导引头的头部呈半球形。

  进一步地,在导引头上设置有显影标记。

  进一步地,抽吸孔位于两片碎栓刀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液囊和第二液囊上的多个喷药孔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沿内管的圆周方向设置有2~6个碎栓刀。

  本发明中丹参:味苦,性微寒,无毒。归心、心包、肝经。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主治心腹邪气、寒热积聚、风邪留热。《本经》载:“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丹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增加心肌血流量,促进纤维母细胞分化和胶原纤维的形成,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细胞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以此为君药。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主治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本草纲目》载:“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地龙具有利尿、镇痛、平喘、降压、解热、抗惊厥等作用。

  钩藤:味苦,性凉。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定惊。主治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痛。《本草述》载:“治中风瘫痪,口眼喎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钩藤内含的吲哚类生物碱,除具有降压、抗癫痫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醇提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对神经元细胞有保护作用。

  豨莶草:味苦、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清热净毒。主治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腰膝无力、疟疾、黄疸、痈肿、疮毒、风疹湿疮。《唐本草》载:“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行大肠气,补虚,安五脏,祛风湿疾”。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豨莶草有降压、扩张血管、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血栓形成、促进微循环障碍后血流恢复、抗菌、抗疟和抗氧化作用。

  以上述药共为臣药。

  桃仁有破血祛瘀,润燥之功;红花活血通络,祛瘀止痛,通利血脉;夏枯草散结消肿,泻肝火,降血压。上述各味药共为“佐药”。

  橘枝、桑枝善于祛风湿、通经络,能使血液循环于四肢末端。松枝祛风散寒、搜风通络。桃枝有抗炎、止咳祛痰、抗氧化、降血脂作用。杉枝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肝、肾、三焦经,治五淋、气痛、心腹胀肿、气喘、调经。竹枝去瘀,消肿,止痛,治跌打骨折、贫血、黄疸、风湿。上述各味药共为“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本发明所选用的各味药合用,一方面能够活血化淤、温经通络,共奏益气活血,开窍止痛之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活性,同时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的活性,从而促进体内血栓溶解,具有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功效,且疗效显著,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此外,还能够缓解脑血栓产生的如手足屈伸不利,头晕胀痛,口苦、舌红苔黄等症状,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本发明还选用了羟基红花黄色素A作为清除血栓辅助剂,其能够防止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活血化瘀。进而起到了防止残留在血液中的血栓小块聚集、再次堵塞血管的现象发生。另外,羟基红花黄色素A还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本发明血栓清除喷药装置通过导丝导引至血管内的血栓处,驱动器驱动内管旋转,同时开启负压抽吸装置,血管内的血栓抽吸到外管内,碎栓刀旋转切碎血栓块,经内管的抽吸孔抽入内管中,进而抽出血管,然后将加压的溶栓药物注入注液腔中,溶栓药物充入第二液囊使液囊沿径向膨胀,再经外管管壁的中空段进入第一液囊,第一液囊和第二液囊充液鼓起,血栓清除喷药装置在移动过程中,溶栓药物从液囊的喷药孔中喷出,直接喷在血管壁上,对粘附在血管壁上的残留血栓块溶栓,从而彻底清除血管壁上的血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血栓清除喷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血栓清除喷药装置前端液囊充液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血栓清除喷药装置前端液囊未充液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溶栓药物流经外管的中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实施例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溶血栓药物,由45g丹参、20g钩藤、20g豨莶草、20g夏枯草、12g地龙、10g红花、15g桃仁、15g桑枝、15g橘枝、15g松枝、15g桃枝、15g杉枝、15g竹枝和3g甘草组成。

  上述药物用水进行煎煮提取(钩藤在煎煮后期加入),过滤,收集滤液,制成适用于临床上使用的药物类型。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中药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5岁,平均(64.53±5.44)岁。常规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4~74岁,平均(63.57±5.40)岁。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发病72h以内。排除标准:①近2个月内有感染史;②伴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③伴血液系统疾病;④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⑤发病前1个月内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血药及影响纤溶活性的药物。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口服或鼻饲方式给与本实施例药物制剂治疗,每日一剂,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时间为1个疗程。

  评价指标

  (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的活性

  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4天时血浆t-PA和PAI-1的活性。体内血栓溶解主要依靠纤溶系统,t-PA和PAI-1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够反映机体的纤溶系统活性。t-PA能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PAI-1可以与t-PA结合,使之灭活,从而抑制纤溶系统活性。

  (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4天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患者评分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结果

  (1)治疗前、后血浆t-PA、PAI-1活性变化

  治疗前,两组血浆t-PA、PAI-1活性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治疗后,中药治疗组血浆t-PA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并且,中药治疗组血浆PAI-1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表1),有利于血栓溶解。

  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PA、PAI-1活性(n=30)

  

  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相比*P<0.05。

  (2)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2)。治疗14天时,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中药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说明中药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更优。

  表2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n=30)

  

  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相比*P<0.05。

  以上结果说明,本发明中的药物制剂能够提高血浆中t-PA的活性水平,同时降低PAI-1的活性水平,促进血栓溶解,有利于血管再通,并且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

  徐某,男,68岁,素有眩晕症,突觉头晕肢麻,旋即昏倒,发病2h后入院治疗,症见左侧偏瘫,小便短黄,舌质黯,苔黄厚腻,脉弦大有力。证系肝阳偏亢,风阳内动,阻塞清窍,西医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本实施例的药物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14天后,诸症减轻。

《一种溶血栓药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