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农林畜牧> 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独创技术21129字

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2020-11-09 15:55:30

  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田间寄生蜂释放和保护的装置。

  技术背景

  粉虱,隶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是农业上的一类体型微小,为害严重的植食性昆虫。粉虱主要以成虫、若虫通过刺吸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而直接为害寄主植物,也可分泌蜜露,诱发霉菌病的发生,污染植物;同时,粉虱是许多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例如烟粉虱可传播多种病毒如双生病毒,引起寄主植物病毒病的流行。作为重要经济害虫,烟粉虱是热带、亚热带保护地及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入侵后极易暴发成灾,且难以阻断其扩张趋势,受到全世界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常见的粉虱类害虫有:烟粉虱MED 隐种(B型烟粉虱),烟粉虱MEAM1隐种(Q型烟粉虱)。烟粉虱MED隐种,又称银叶粉虱,是已报道的烟粉虱24个生物型中入侵我国的优势种群,对生产的威胁最大,传毒能力最强,已成为我国棉花、蔬菜和花卉等作物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也是导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流行传播的主要原因。烟粉虱MEAM1隐种,依靠其产卵量大,对极端温度和多种农药耐受性强等优势,已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我国于2003年首次发现烟粉虱MEAM1隐种入侵,短短几年,其在我国快速扩张,分布范围已扩大到至少16个省、市、自治区,并具有逐渐代替 MED隐种的趋势。

  粉虱类害虫在我国的发生为害已有较长时间,通常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防治粉虱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抗药性、食品安全、生态风险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生物防治以其环境友好、针对性强等优点逐渐成为粉虱防治研究重点。我国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种类多样,主要属于浆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恩蚜小蜂属Encarsia、埃宓细蜂属Amitus、棒小蜂属Signiphora、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恩蚜小蜂属中的丽蚜小蜂可寄生8个粉虱属15种寄主,主要寄生烟粉虱和温室粉虱若虫。有研究表明丽蚜小蜂能够成功控制温室粉虱的为害,而随着B型烟粉虱的入侵与暴发,利用丽蚜小蜂等天敌控制B型烟粉虱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同为恩蚜小蜂属中的浅黄恩蚜小蜂,平均每一头雌成虫可产卵70粒左右,其以B 型烟粉虱和Q型烟粉虱为寄主时,羽化率可达70%左右。哥德恩蚜小蜂对各个龄期的螺旋粉虱若虫均可寄生,夏威夷、中国台湾等地也先后引进了该种寄生蜂防治螺旋粉虱,在印度,该种寄生蜂对螺旋粉虱的寄生率最高可达96%,具有较强的自然控制作用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一些寄生蜂还会通过取食寄主组织或血淋巴来增加繁殖、延长寿命,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的作用。研究发现烟粉虱因被浅黄恩蚜小蜂取食而致死的死亡率达59.7%,与被寄生导致的死亡率类似;而丽蚜小蜂取食烟粉虱的数量也占总致死量的1/3。

  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通常将卵产于粉虱若虫或伪蛹体内,幼虫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待寄生蜂发育至蛹期时,形成一个褐色或黑色等颜色较深的蛹附着于叶片背面。目前商品化生产的粉虱类害虫的寄生蜂蜂卡主要是将寄生蜂蛹粘附在纸质的蜂卡上,田间使用时将蜂卡挂置于受害植株上。此种使用方法的不便之处在于:蜂卡为纸质,在野外环境沾水容易损坏;寄生蜂蛹孵化率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在温度变化大或降雨时受潮孵化率降低明显;另外,田间成功寄生形成的寄生蜂蛹分布较散,在田间管理时容易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普通方法释放丽蚜小蜂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回收再利用的释放粉虱寄生蜂和集中保护被寄生黑蛹的装置。该装置使用简单,使用榫接结构基本无需使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完成组装,还为寄生蜂的羽化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避免了大田环境降雨的影响,保障了粉虱寄生蜂孵化率。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实现。

  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该装置包括顶盖1、围网结构2、底座3和横架6四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3和横架6分别设置在围网结构2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的顶盖1设置在横架6上部;

  所述的底座3设置为一平板,包括成虫的饲喂装置;所述的饲喂装置包括设置在底座3 四周的凹槽3.3和嵌设在凹槽3.3内部的四块梯形吸水海绵3.1;底座3上设置有四个安装孔 A3.2;四个安装孔A3.2与围网结构2的支撑主柱2.1尺寸一致紧密连接,辅以胶水固定以支撑上部其他结构;

  所述的围网结构2包括支撑主柱2.1、网柱2.2和八十目尼龙网2.3;所述的支撑主柱2.1 侧壁设置有凹槽,八十目尼龙网2.3与网柱2.2连接;网柱2.2通过凹槽与支撑主柱2.1连接;

  所述的横架6上设置有横梁6.2,横架6固定设置在支撑主柱2.1上,安装于围网结构2 上方;横架6四角设置有安装孔B6.3;

  所述的顶盖1中央通过螺纹孔固定一挂钩4;所述的顶盖1内部设置有安装孔C1.3与支撑主柱2.1紧密连接。

  进一步为,本发明所述的围网结构2结构为,设置为以底部安装孔A3.2为基准的矩形;支撑主柱2.1侧壁设置的凹槽为榫眼凹槽,所述的网柱2.2与榫眼凹槽通过榫接结构连接;上下各设置一固定柱2.4,固定柱2.4与网柱2.2垂直,中部设置有八十目尼龙网2.3和网柱2.2 连接。

  进一步为,本发明所述的围网结构2结构为,所述的支撑主柱2.1上有两个开口垂直的中字形凹槽做榫眼,网柱2.2则具有尺寸与中字形相同的突出做榫头,所述的榫眼与榫头组合后实现榫接连接;将网柱2.2与支撑主柱2.1凹槽对起后插入便可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进一步为,本发明所述的横架6设置为外部回字形框架6.1,中间设置为间隔三厘米的十余横梁6.2组成的一体结构。

  进一步为,本发明所述的顶盖1包括盖体1.1和中空框架1.2;所述的盖体1.1由中心向四面延展,与中空框架1.2构成一体结构,中空框架1.2上设置有安装孔C1.3,顶盖1中央设置有螺纹孔与挂钩4连接。

  进一步为,本发明底座3材质为PVC、尺寸:上表面积350mm*350mm、厚度30mm;凹槽3.3尺寸:宽度为15mm,深度20mm;吸水海绵3.1尺寸:上表面为上底310mm下底340mm 高15mm的梯形,厚度为20mm;安装孔A3.2尺寸为20mm*20mm。

  进一步为,本发明支撑主柱2.1材质为PVC,尺寸为20*20*300mm3;网柱2.2尺寸与凹槽尺寸相同,每两网柱2.2之间有两根240mm的固定柱2.4分别在距离网柱端点30mm处围成一矩形,矩形部位设置为八十目尼龙网2.3。

  进一步为,本发明横架6尺寸为外圈310*310mm的正方形,内圈为242mm*242mm的正方形镂空的回字形结构,厚度为15mm,在内圈中有十一根两两间隔三厘米的横梁6.2,横架6材质均为PVC;顶盖1为尺寸350mm*350mm的正方形、厚度15mm,且其在距离边缘2cm 处与横架6结合为一整体;设置有与横架6配合使用的燕尾夹7,燕尾夹7由不锈钢弹簧片 7.1和钢丝固定形成的骨架型长尾夹7.2组成,燕尾夹7数量设置为1个或多个。

  使用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释放粉虱寄生蜂的方法,该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先取出底座3置于平面上再将支撑主柱2.1插入安装孔A3.2中卡紧,需使得相邻两个支撑主柱2.1间的榫眼凹槽两两对应;

  步骤二,将网柱2.2一一插入支撑主柱2.1的榫眼凹槽中,使之与支撑主柱2.1顶部齐平;

  步骤三,将横架6的安装孔B6.3与支撑主柱2.1对应并将支撑主柱2.1按入卡紧,并使横架6与围网结构2上部固定柱2.4接触连接;

  步骤四,将待释放寄生蜂蜂卡挂置与横架6的横梁6.2上;

  步骤五,将顶盖1上的安装孔C1.3对准支撑主柱2.1,将顶盖1与支撑主柱2.1连接紧密;

  步骤六,将吸水海绵3.1按入底座凹槽3.3,再滴加蜂蜜水;

  步骤七,将挂钩4拧入顶盖1螺纹孔,再将装置挂于需要释放寄生蜂地点附近的植株上。

  使用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集中保护被寄生黑蛹的方法,该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先取出底座3置于平面上再将支撑主柱2.1插入安装孔A3.2中卡紧,需使得相邻两个支撑主柱2.1间的榫眼凹槽两两对应;

  步骤二,将网柱2.2一一插入支撑主柱2.1的榫眼凹槽中,使之与支撑主柱2.1顶部齐平;

  步骤三,将横架6的安装孔B6.3与支撑主柱2.1对应并将支撑主柱2.1按入卡紧,并使横架6与围网结构2上部固定柱2.4接触连接;

  步骤四,将被丽蚜小蜂寄生形成的粉虱黑蛹有大量分布的叶片与横架6的横梁6.2上,并用燕尾夹7固定;

  步骤五,将顶盖1上的安装孔C1.3对准支撑主柱2.1,将顶盖1与支撑主柱2.1连接紧密;

  步骤六,将吸水海绵3.1按入底座凹槽3.3,再滴加蜂蜜水;

  步骤七,将挂钩4拧入顶盖1螺纹孔,再将装置挂于需要释放寄生蜂地点附近的植株上。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采用聚氯乙烯材质在野外环境中不易损坏,并且可以回收多次使用;顶盖1形成的盖体能有效地遮蔽风雨,防止蜂卡受潮,同时为粉虱寄生蜂的羽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能有效地提高粉虱寄生蜂的孵化率;较大的空间可以容纳较多的附着粉虱寄生蜂蛹的叶片,达到集中保护粉虱寄生蜂蛹的作用,避免田间农事操作对粉虱寄生蜂蛹的损伤;底座设置的吸水海绵能配合蜂蜜水使用,能为刚孵化的粉虱寄生蜂提供营养,从而提高其寄生能力。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效果理想。

  下面采用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顶盖1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围网结构2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支撑主柱2.1与网柱结构示意图。

  图6为网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顶盖1结构示意图。

  图8为燕尾夹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该装置包括顶盖1、围网结构2、底座3和横架6四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3和横架6分别设置在围网结构2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的顶盖1设置在横架6上部;

  所述的底座3设置为一平板,包括成虫的饲喂装置;所述的饲喂装置包括设置在底座3 四周的凹槽3.3和嵌设在凹槽3.3内部的四块梯形吸水海绵3.1;底座3上设置有四个安装孔 A3.2;四个安装孔A3.2与围网结构2的支撑主柱2.1尺寸一致紧密连接,辅以胶水固定以支撑上部其他结构;

  所述的围网结构2包括支撑主柱2.1、网柱2.2和八十目尼龙网2.3;所述的支撑主柱2.1 侧壁设置有凹槽,八十目尼龙网2.3与网柱2.2连接;网柱2.2通过凹槽与支撑主柱2.1连接;

  所述的横架6上设置有横梁6.2,横架6固定设置在支撑主柱2.1上,安装于围网结构2 上方;横架6四角设置有安装孔B6.3;

  所述的顶盖1中央通过螺纹孔固定一挂钩4;所述的顶盖1内部设置有安装孔C1.3与支撑主柱2.1紧密连接。

  进一步为,本发明所述的围网结构2结构为,设置为以底部安装孔A3.2为基准的矩形;支撑主柱2.1侧壁设置的凹槽为榫眼凹槽,所述的网柱2.2与榫眼凹槽通过榫接结构连接;上下各设置一固定柱2.4,固定柱2.4与网柱2.2垂直,中部设置有八十目尼龙网2.3和网柱2.2 连接。

  进一步为,本发明所述的围网结构2结构为,所述的支撑主柱2.1上有两个开口垂直的中字形凹槽做榫眼,网柱2.2则具有尺寸与中字形相同的突出做榫头,所述的榫眼与榫头组合后实现榫接连接;将网柱2.2与支撑主柱2.1凹槽对起后插入便可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进一步为,本发明所述的横架6设置为外部回字形框架6.1,中间设置为间隔三厘米的十余横梁6.2组成的一体结构。

  进一步为,本发明所述的顶盖1包括盖体1.1和中空框架1.2;所述的盖体1.1由中心向四面延展,与中空框架1.2构成一体结构,中空框架1.2上设置有安装孔C1.3,顶盖1中央设置有螺纹孔与挂钩4连接。

  进一步为,本发明底座3材质为PVC、尺寸:上表面积350mm*350mm、厚度30mm;凹槽3.3尺寸:宽度为15mm,深度20mm;吸水海绵3.1尺寸:上表面为上底310mm下底340mm 高15mm的梯形,厚度为20mm;安装孔A3.2尺寸为20mm*20mm。

  进一步为,本发明支撑主柱2.1材质为PVC,尺寸为20*20*300mm3;网柱2.2尺寸与凹槽尺寸相同,每两网柱2.2之间有两根240mm的固定柱2.4分别在距离网柱端点30mm处围成一矩形,矩形部位设置为八十目尼龙网2.3。

  进一步为,本发明横架6尺寸为外圈310*310mm的正方形,内圈为242mm*242mm的正方形镂空的回字形结构,厚度为15mm,在内圈中有十一根两两间隔三厘米的横梁6.2,横架6材质均为PVC;顶盖1为尺寸350mm*350mm的正方形、厚度15mm,且其在距离边缘2cm 处与横架6结合为一整体;设置有与横架6配合使用的燕尾夹7,燕尾夹7由不锈钢弹簧片 7.1和钢丝固定形成的骨架型长尾夹7.2组成,燕尾夹7数量设置为1个或多个。

  使用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释放粉虱寄生蜂的方法,该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先取出底座3置于平面上再将支撑主柱2.1插入安装孔A3.2中卡紧,需使得相邻两个支撑主柱2.1间的榫眼凹槽两两对应;

  步骤二,将网柱2.2一一插入支撑主柱2.1的榫眼凹槽中,使之与支撑主柱2.1顶部齐平;

  步骤三,将横架6的安装孔B6.3与支撑主柱2.1对应并将支撑主柱2.1按入卡紧,并使横架6与围网结构2上部固定柱2.4接触连接;

  步骤四,将待释放寄生蜂蜂卡挂置与横架6的横梁6.2上;

  步骤五,将顶盖1上的安装孔C1.3对准支撑主柱2.1,将顶盖1与支撑主柱2.1连接紧密;

  步骤六,将吸水海绵3.1按入底座凹槽3.3,再滴加蜂蜜水;

  步骤七,将挂钩4拧入顶盖1螺纹孔,再将装置挂于需要释放寄生蜂地点附近的植株上。

  使用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集中保护被寄生黑蛹的方法,该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先取出底座3置于平面上再将支撑主柱2.1插入安装孔A3.2中卡紧,需使得相邻两个支撑主柱2.1间的榫眼凹槽两两对应;

  步骤二,将网柱2.2一一插入支撑主柱2.1的榫眼凹槽中,使之与支撑主柱2.1顶部齐平;

  步骤三,将横架6的安装孔B6.3与支撑主柱2.1对应并将支撑主柱2.1按入卡紧,并使横架6与围网结构2上部固定柱2.4接触连接;

  步骤四,将被丽蚜小蜂寄生形成的粉虱黑蛹有大量分布的叶片与横架6的横梁6.2上,并用燕尾夹7固定;

  步骤五,将顶盖1上的安装孔C1.3对准支撑主柱2.1,将顶盖1与支撑主柱2.1连接紧密;

  步骤六,将吸水海绵3.1按入底座凹槽3.3,再滴加蜂蜜水;

  步骤七,将挂钩4拧入顶盖1螺纹孔,再将装置挂于需要释放寄生蜂地点附近的植株上。

  具体实施例子详细说明

  具体操作例子: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子进一步阐明本发明,本具体实施方式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1)释放粉虱寄生蜂和被寄生黑蛹保护的装置为:

  简述:包括顶盖1、围网结构2、底座和横架6四部分;所述的底座包括成虫的饲喂装置和其他主体结构的四个安装孔A3.2;饲喂装置设计在底座四周由海绵安装凹槽和四块梯形吸水海绵组成;围网结构2由支撑主柱2.1和网架组成,其中网架结构由网柱和八十目尼龙网连接。四个安装孔A3.2与围网结构2的支撑主柱2.1尺寸一致可紧密连接,辅以胶水固定以支撑上部其他结构;横架6具有横梁6.2,固定在支撑主柱2.1上安装于围网结构2上方;顶盖1中央通过螺纹孔固定一挂钩,同时顶盖1具安装孔A3.2可与主柱紧密连接。

  (2)供试虫源及试验操作:

  实验选择种植有番茄的6块样地进行释放和保护试验,每块样地面积1亩左右,每块样地采用5点取样法,将带有蜂卡(200头/卡)的本发明的装置悬挂于田间,对照样地间蜂卡悬挂采用常规操作。10天后记录蜂卡完整程度,丢失数量以及各蜂卡上羽化寄生蜂数量。15 天后于田间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随机选择标记25片番茄叶片。悬挂本发明装置的样地中,摘取调查的叶片放置于本装置中,对照样地不摘取叶片。记录各叶片粉虱若虫数量及被寄生的若虫数量,15天后记录各叶片羽化寄生蜂数量。

  (3)两种释放方法下蜂卡的状况以及寄生蜂寄生率调查

  表1不同释放方法下蜂卡的情况

  注:表中丢失数、损坏数和完整率为平均值±标准误;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差异显著性采用DPS 7.5进行计算。

  不同释放方法下蜂卡的状况如表1所示。在6块样地中,以使用本发明的蜂卡状况最好,丢失张数仅0.67张/亩、损坏张数仅0.33张/亩、完整率高达90.00%,使用效果显著优于直接挂置方式(P<0.05)。

  表2不同释放方法下寄生蜂寄生率与羽化率情况

  注:表中粉虱若虫数、被寄生若虫数和寄生率为平均值±标准误;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差异显著性采用DPS 7.5进行计算。

  不同释放方法下寄生蜂寄生率与羽化率如表2所示。在两种释放方法中,本发明装置保护的寄生蜂寄生率与羽化率均最高,寄生率为61.57%、羽化率93.67%,显著高于直接挂置方式(P<0.05)。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所采用的装置和方法明显优于常规释放蜂卡的方法。本发明的释放和保护寄生蜂的装置及方法,适于在各种环境中应用。在对粉虱寄生蜂的释放实验中可以看出,本发明顶盖1具有良好的遮蔽作用,能为蜂卡的保存和寄生蜂的羽化提供适宜的条件,有效的降低蜂卡的损坏和丢失、极大地提高粉虱寄生蜂的寄生率。同时田间将附着寄生蜂蛹的叶片集中于本发明装置中保存等待其羽化,能较好地提高下一代的羽化率从而影响寄生率。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装置能在田间创造出适合寄生蜂羽化的条件,保障了寄生蜂的寄生率。另外饲喂装置的补充能在寄生蜂刚孵化时提供一定的营养补充,加强其活动能力,提高寄生率。在使用寄生性天敌防止粉虱类害虫中,能提高防治的效果,为粉虱类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上文对粉虱寄生蜂的释放、保护装置、方法以及结果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和结构只要稍加调整,如围网结构2所用尼龙网的目数等,便可对形如烟蚜茧蜂,果蝇寄生蜂等进行释放。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以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