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农林畜牧> 一种提高牡蛎与海珍品养殖效果的方法及应用独创技术16311字

一种提高牡蛎与海珍品养殖效果的方法及应用

2021-04-08 21:50:12

一种提高牡蛎与海珍品养殖效果的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提高牡蛎与海珍品养殖效果的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牡蛎为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牡蛎肉和壳都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沿海牡蛎养殖广泛,产量巨大,据统计2018年我国牡蛎总产量超过510万吨,其中位于亚热带的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牡蛎总产量在360万吨以上。牡蛎养殖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然而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渔民罔顾养殖容量,在局部海域进行高密度无序养殖,最终导致养殖产量下滑、产品质量下降以及海区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常用的牡蛎养殖方式有筏式养殖、笼养、插桩养殖以及底播养殖等。我国亚热带海域牡蛎养殖多采用筏式养殖和插桩养殖这两种形式,其中筏式养殖占较大的比例。现有筏式养殖空间往往开发过度,且在夏季由于表层水温较高,会导致筏式养殖牡蛎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另外,高温季节筏式养殖牡蛎污损十分严重,污损生物不仅会影响贝壳的清洁度,增加采收和加工的成本,还会直接与牡蛎竞争食物和生长空间,造成牡蛎死亡率提高、生长减缓和肥满度下降;另外,由于景观和航运等方面的需求,目前绝大多数海域已禁止进行贝类筏式养殖,禁养海域海底的闲置是对空间和自然生产力的巨大浪费,而现有的牡蛎筏式养殖区却超容量养殖。因此,亟待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来提高筏式养殖牡蛎的生长率、肥满度以及降低壳表面的污损程度,增加牡蛎养殖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海参、海胆等海珍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实际生产中一般是采取底播的方式对其进行养殖,海珍品底播养殖需要适宜的条件,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摄食底栖微藻和大型海藻作为食物,为了提高养殖效果,人们通常是通过投放石块、牡蛎壳礁、人工鱼礁和构建海藻床等方式来营造底播环境,但此类构建牡蛎壳礁和人工鱼礁的方式需要收集材料并进行加工,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养殖投入大、见效较慢。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利于海珍品生长,且聚集效果好,便于管理与采捕的海珍品养殖方法。

  现有技术中有将牡蛎等贝类与海参等海珍品进行混养,充分利用和转化水体营养物质,达到环境调控与修复的目的,如专利CN202010094142.4提供了一种刺参与牡蛎立体综合养殖的方法,刺参采用底播方式养殖于水底,牡蛎采用吊养方式养殖于水中,二者互不接触,充分利用水体和底部空间,但该方法设备投入成本高,要用网衣、绳索等将牡蛎吊养到水体中,这样虽然可以给海参提供生物沉积物(粪便和假粪)作为食物,但这些设备会加速附着生物的增生,非常不利于牡蛎的生长,且牡蛎与海参互不接触,不仅改善不了底质结构,也起不到聚集海参的作用,非常不利于海参的管理与收获。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牡蛎与海珍品混养方法,以提高牡蛎的生长速度和肥满度,大幅降低牡蛎壳的污损程度,且有利于海珍品的快速生长,提高其聚集效果,方便管理与采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提高牡蛎与海珍品养殖效果的方法及应用,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开筏式养殖区高温、拥挤的环境,提高牡蛎的生长率和肥满度。底播牡蛎可以为海参、海胆等海珍品提供栖息空间,牡蛎产生的粪便和假粪还可以作为海珍品的优良饵料,有利于海珍品的生长与存活,海珍品摄食牡蛎的粪便和假粪同时也修复了海区环境。混养的海珍品可以摄食牡蛎壳上的污损生物,提高牡蛎的生长率和存活率,降低牡蛎采捕后清理贝壳时的劳动强度。加之海参的生物扰动作用(爬行、摄食、呼吸排泄)可以加速海底营养盐循环,提高海区初级生产力,增加牡蛎的饵料藻浓度,有利于牡蛎的生长。该方法绿色环保,可有效地利用海底空间和海区的生产力,大幅度地提高牡蛎养殖所带来的环境与经济效益,在亚热带海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

  因此,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牡蛎与海珍品养殖效果的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方法在牡蛎养殖和/或海珍品养殖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方法在构建海珍礁方面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牡蛎与海珍品养殖效果的方法,是将筏式养殖的牡蛎培养至壳长为6cm以上,连同苗绳一起转移到目标海域进行底播养殖,牡蛎底播后再进行海珍品的底播养殖。

  本发明采用特定的养殖方法,将筏式养殖牡蛎培养至特定的规格,从筏架上收割后连同苗绳一起投放到海底,不需要将牡蛎从附着基上分离和清除壳表面的附着生物,直接将牡蛎串进行底播,控制底播养殖牡蛎的间距及选择特定水深的海域环境,通过底播的牡蛎可以增加空间结构层次,为海参等海珍品提供饵料和营造栖息环境,构建了一种“活”的海珍礁。构成海珍礁的牡蛎可以摄食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颗粒悬浮物,其下行效应可以加速悬浮颗粒物的沉降,为海珍品提供食物,非常有利于海珍品的聚集与生长。

  通过这种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海区空间和生产力,提高牡蛎和海珍品的养殖效果。该方式养殖的牡蛎不仅生长率和肥满度较高,而且贝壳清洁,可以减少采捕和后期加工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同时,海珍品可以清理贝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假粪等污染物,将其作为饵料加以利用,如此养殖的海珍品生长速度快,聚集效果好,便于管理与采捕,该方法可以实现牡蛎与海珍品的互惠共生,提高系统整体的环境与经济效益,非常适合应用于亚热带海域。

  上述方法中,将所述的牡蛎在筏架上培养至壳高6cm以上再进行底播效果较好,牡蛎壳长越大,成活率越高,并且构建海珍礁效果越好;底播时可以将牡蛎串直接从船上投放到目标海域海底,或者通过潜水布设到海底;海珍品须在海珍礁构建后再进行底播混养,这样底播的牡蛎才能起到聚集海珍品的作用。

  优选地,将所述牡蛎为培养至壳长为8cm以上,再进行底播养殖。该规格牡蛎可以有效地抵御螃蟹等敌害生物的捕食,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同时利用大规格牡蛎构建的海珍礁底播环境营造效果好。

  优选地,所述目标海域水深不超过15m,这样可以减少管理与收获的成本,且浅水区海流较缓,不会对海珍礁的结构造成破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海域水深为3-5m。

  优选地,所述目标海域为海水清洁、海流通畅、底质为砂质或碎石的海域。方便后期管理与收获,并减少淤陷和敌害生物的捕食,提高养殖效果。

  优选地,所述底播养殖时牡蛎苗绳之间间距为20-50cm,该间距造礁效果好,同时不至于密度过大,影响牡蛎自身的生长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例,所述底播养殖时牡蛎苗绳之间间距为30cm。

  优选地,所述底播养殖前对海域障碍物或敌害生物进行清除。

  优选地,所述牡蛎包括葡萄牙牡蛎、长牡蛎、近江牡蛎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例,所述牡蛎优选葡萄牙牡蛎,是因为该牡蛎广泛地分布于亚热带海域,生长速度快,但是很多海域筏式养殖密度过大,生长缓慢,肥满度不佳,贝壳表面污损严重,将其进行底播和构建海珍礁可以降低筏式养殖的密度,拓展现有养殖空间,提高牡蛎和海珍品的养殖效果。

  优选地,所述海珍品包括玉足海参、糙海参、仿刺参、紫海胆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些喜礁海珍品可以摄食贝类产生的粪便和假粪以及贝壳表面的污损生物,促进其生长,且能降低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可以清理贝壳表面的污损生物增加贝壳的清洁度。牡蛎等贝类的贝壳褶皱丰富,可以富集微藻和有机颗粒物等饵料,贝壳还可以为海珍品提供遮蔽空间,起到吸引海珍品聚集的效果,这样非常方便管理与采收。因此,将牡蛎等贝类与海参等海珍品进行混养,可以提高系统整体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因此本发明还请求保护上述方法在牡蛎养殖和/或海珍品养殖方面的应用,以及上述方法在构建海珍礁方面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方法相较于传统的筏式养殖或者插桩养殖来说,操作简便,经济环保,可以有效地利用海区空间,大幅度地提高养殖效益,利用该方法养殖的牡蛎的生长率和肥满度更高、口感提升,并能够大幅度地降低牡蛎壳的污损程度,后期相应的收获和加工劳动强度低。

  (2)相较于传统的投放石块、牡蛎壳礁、人工鱼礁以及构建海藻床等形式,本发明直接将牡蛎串和海参底播到海底,不加任何设备,利用牡蛎串直接在海底构建海珍礁,能够快速地营造海珍品底播环境,投入少,养殖效果好,所混养的海珍品对底播环境具有很高的修复能力,海珍品生长迅速,聚集效果好,方便管理与采捕。

  (3)本发明将牡蛎和海参等海珍品直接进行特殊的混养模式,牡蛎可以为海珍品提供食物和遮蔽物,可以有效地聚集海珍品,海珍品可以摄食牡蛎壳上的污损生物,两者达到最佳的互利共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图2为底播养殖的葡萄牙牡蛎(a图)及其牡蛎开口滤水摄食情况(b图);

  图3网笼中的玉足海参(a图)及玉足海参底播养殖实验(b图);

  图4为筏式养殖的葡萄牙牡蛎;箭头指示牡蛎壳上污损生物;

  图5为筏式和底播养殖牡蛎外壳污损情况对比,其中左侧为筏式养殖牡蛎,右侧为底播养殖牡蛎;箭头指示牡蛎壳上污损生物;

  图6为牡蛎底播养殖区存在的敌害生物日本蟳(a图)及小个体牡蛎被捕食后的空壳(b图);箭头指示日本蟳与牡蛎壳;

  图7为牡蛎对底播环境的营造效果;其中a图为牡蛎底播前荒芜的海底,b图为底播牡蛎增加了空间层次和食物来源,为海洋动物营造了栖息环境;

  图8为底播牡蛎对玉足海参的聚集效果;箭头指示玉足海参;

  图9为筏式和底播养殖牡蛎干肉重(a图)和肥满度(b图)对比;

  图10为牡蛎底播区与对照区玉足海参的生长(a图)与存活(b图)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实施例1葡萄牙牡蛎底播养殖及其所构建的海珍礁对玉足海参的养殖效果

  2019年3~9月,在深圳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利用筏架养殖的葡萄牙牡蛎进行底播养殖,并探讨其构建的海珍礁对玉足海参的养殖效果,图1为本发明牡蛎与海珍品混养示意图。

  1、实验方法

  (1)实验组:2019年3月,从大鹏澳牡蛎筏式养殖区采集200余串牡蛎,按牡蛎串之间间隔30cm底播到大鹏澳湾口的东家湾海域,该海域为砂质海底,水深3~5m,如图2所示,将牡蛎按照筏式养殖的密度进行底播后,牡蛎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并开口滤水。实验过程中每2~4周监测一次底播牡蛎的生长与存活情况。2019年4月,在牡蛎底播区投放了100余头玉足海参,其中,将60余头海参直接散养于牡蛎区,考察海参的聚集情况;将40余头海参按照散养的密度放于网笼中进行底播养殖,如图3所示,跟踪监测海参的生长与存活情况。

  (2)对照组1:筏式养殖牡蛎:

  大鹏澳筏式养殖的葡萄牙牡蛎为对照组1(见图4),对其生长与存活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与底播的牡蛎进行对比。

  (3)对照组2:对照区玉足海参:

  在未底播牡蛎的空白海区进行了玉足海参底播养殖实验(同实验组,其中60余头海参散养,40余头笼养),跟踪监测底播海参的聚集、生长与存活情况。

  2、实验结果

  图4为对照组1筏式养殖牡蛎的照片,从图4可以看出,筏式养殖的葡萄牙牡蛎外壳上附着有大量的污损生物,而相较于筏式养殖牡蛎壳上大量的污损生物,如图5所示,实验组底播牡蛎外壳非常清洁,这归功于混养的玉足海参及在礁体栖息的其他海洋动物对壳表面污损的摄食。

  实验过程中还发现,小个体牡蛎(壳长<6cm)会被日本蟳等敌害生物捕食,而大个体牡蛎则基本完好,如图6所示,这表明利用大规格牡蛎进行底播养殖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

  如图7所示,牡蛎底播前海底呈现荒漠化,而底播牡蛎可以有效地增加海底的空间层次,为其他海洋动物提供遮蔽物——牡蛎底播区可以吸引大量的鱼虾蟹以及软体类,牡蛎礁成为它们优良的栖息地。

  从图8可以看出,散养的玉足海参都聚集在牡蛎区,它们可以摄食牡蛎产生的粪便和假粪,也可以直接摄食牡蛎壳上的污损生物,而对照组2,即未底播牡蛎的海区,除了笼养海参外,未见玉足海参栖息,这证明实验组底播牡蛎对玉足海参起到很强的聚集作用,而对照区则不具备此功能,该区域所散养的海参已不知去向。

  如图9所示,整个实验过程中底播养殖牡蛎的干肉重及肥满度均优于对照组1筏式养殖的牡蛎。初始牡蛎的干肉重为0.48g,实验开始后筏式养殖和底播养殖牡蛎干肉重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底播养殖牡蛎干肉重增长速度最快,在实验结束时达到2.11g,而反观筏式养殖牡蛎,其干肉重最高值仅为1.67g;对于同一取样时期,底播牡蛎干肉重均显著高于筏式养殖牡蛎。两种养殖方式牡蛎的肥满度也有相似的趋势。

  牡蛎底播养殖区混养的玉足海参生长与存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区(即对照组2),如图10所示,其中牡蛎底播区海参的特定增长率一直维持的0.5%/d左右,而对照区最高为0.3%/d,甚至还出现负值。牡蛎底播区海参的成活率一直为100%,而对照区在实验后期成活率大幅度下降,至实验结束时仅为60%。牡蛎区玉足海参较高的生长率和成活率主要是由于牡蛎为海参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同样地,发明人按照上述方式将长牡蛎、近江牡蛎等牡蛎与糙海参、紫海胆等海珍品进行混养,同样能有效提升牡蛎的生长率和肥满度以及口感、且能大幅度地降低牡蛎壳的污损程度,海珍品生长迅速,聚集效果好。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提高牡蛎与海珍品养殖效果的方法及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