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家具物品> 出水头和液体加热器具独创技术38733字

出水头和液体加热器具

2023-05-30 11:15:58

出水头和液体加热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水头和液体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即热水瓶(壶)是通过一个加热器能够实现快速加热部分水,以满足用户快速得到热水的一种加热工具。现有的热水瓶上,出水头直接与出水管路相连通,在用户控制热水瓶出水时,若出水量的大小有变化,则会产生流水波动,波动会致使出水形态紊乱,并造成一定程度的液体飞溅,影响出水头的连续出水。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以解决流水波动问题的出水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出水头。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水头,出水头内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出水头内限定有液体导通结构,且液体导通结构导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出水头限定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第一空间连通,出水口与第二空间连通。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出水头,出水头内设置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且出水头上设置有与第一空间相连通的进水口以及与第二空间相连通的出水口,在此基础上出水头上还设置有液体导通结构,液体导通结构导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通过在出水头上限定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相连通的液体导通结构,出水头内形成了连通器结构。工作过程中,液体从进水口流入第一空间并在第一空间内集聚,当第一空间内的液面积累至一定高度后,液体导通结构被导通,第一空间内的液体在气压和累计液面所产生的水压的共同作用下被压入第二空间,最终从与第二空间相连通的排水口排出出水头,直至液体导通结构两端的压力平衡后,停止出水。通过限定该连通结构,使出水头可以在出水的初始阶段先在第一空间内存储液体,从而将因流量改变所造成的水流波动限定在第一空间内,保证与第二空间相连通的出水口处不会受到水流改变的影响,稳定出水,从而解决了出水头在改变出水流量时所存在的水流紊乱,液体飞溅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优化出水头结构,提升出水头实用性与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出水头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出水头包括:出水头内设置有帽体和第一管体,至少部分帽体套设于第一管体的外侧;其中,帽体的内壁面与第一管体的侧壁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间隙,第一间隙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连通,第一间隙形成为液体导通结构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方案中,对如何在出水头上形成液体导通结构做出了限定。出水头内部设置有第一管体和帽体,通过将帽体套设在第一管体上,使第一管体的侧壁的外表面和帽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了第一间隙,第一间隙形成了液体导通结构的一部分。出水过程中,液体存储在帽体外,随着液面的升高液体先流入帽体和第一管体围合出第一间隙中,后流入第二空间中,从而实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的液体连通,构成连通器,以通过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压差实现自动排水。该结构可直接通过设置第一管体和帽体形成连通结构,管体和帽体的形体较为简单,加工难度低,可降低出水头的工艺难度和生产成本,并且通过设置第一管体和帽体之间的套装结构,可实现壳体的分体制造,降低一体成型难度,即通过扣合相连完成壳体的装配,从而进一步降低工艺难度,缩减生产成本。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水头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容纳腔,帽体和至少部分第一管体位于容纳腔内,第一管体自容纳腔的内底面凸起设置,容纳腔的内表面与帽体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空间。

  在本方案中,出水头包括壳体,壳体围合限定出容纳腔,通过将帽体和至少一部分管体设置在容纳腔内,使容纳腔内的空间被分隔。其中帽体的外表面和容纳腔的内表面限定出了第一空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容纳腔的内底面与帽体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形成为液体导通结构的一部分并将第一空间和第一间隙连通;和/或帽体上设有连通口,连通口形成为液体导通结构的一部分并将第一空间和第一间隙连通。

  在本方案中,通过限定容纳腔的内底面和帽体间留有第二间隙,和/或帽体上设置有连通帽体内外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连通口,在出水头内形成了液体导通结构。帽体外(第一空间)的液面在升高至一定高度后可由第二间隙和/或连通口流入帽体和第一管体(第二空间)内部,从而实现两个空间之间的液体连通,保证液体可以在压差的作用下自动排出。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帽体的一部分内表面与第一管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帽体的另一部分内表面围成至少部分第二空间;和/或第一管体内形成至少部分第二空间。

  在本方案中,进一步限定了帽体和第一管体所围合出的空间。其中帽体上与第一管体的外壁面相对的内表面与第一管体围合出第一间隙,其余内表面限定出第二空间的一部分,第一管体内的空间限定出第二空间的另一部分。从而在出水头内部构造出了连通器结构,排水过程中,当第一间隙内的液体升高至第二空间内,即完成了连通器两侧(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导通,从而将第一空间内的液体压入第二空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帽体到容纳腔内底面的上下距离h与帽体底部的内边缘周长L的乘积为第一面积。第一间隙的流通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管体内的流通面积为第三面积;其中,第一面积大于等于第二面积,第二面积大于等于第三面积。

  在本方案中,对出水头内部结构上各结构中的液体流通面积做出了具体限定。第一面积为h与L的乘积,h为帽体底面和容纳腔内底面之间的间隔长度,L为帽体底部开口的周长,h和L的乘积可以反映出在流通过程中此区域的液体流速,第二面积为第一间隙的流通面积,可以反应第一间隙中的液体流速,第三面积为第一管体内的流通面积,可以反应第一管体内的液体流速。通过限定第一面积大于等于第二面积,并限定第二面积大于等于第三面积,使第一空间-液体导通结构-第二空间这一液体流通结构中的液体压力呈逐步递减,保证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连通后,液体可以不间断地由第一空间压入至第二空间中,避免出现因流通面积递增所引起的流速降低甚至断流的现象,进而实现了优化出水头结构,保证出水头出水的连续性与可靠性,降低产品故障率的技术效果。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管体具有开口,第一管体导通开口与出水口或第一管体形成为出水口,其中,第一管体经由开口与第一间隙连通,开口的位置高于容纳腔的内底面与帽体的底部之间的第二间隙和/或高于帽体上的至少部分连通口。

  在本方案中,直接将第一管体底部的开口作为出水口,第一管体至少部分穿入容纳腔中,第一管体底部的开口必然低于容纳腔的最低面,当出水口直接与外部环境相连通时,容纳腔底部的压力为大气压和积累液体的液压的和,出水口处的压力为大气压,液体可以在压差的作用下自行排出。当出水口与其他可积累液体的空间相连通时,可保证出水口处的液体压力小于容纳腔底部的液体压力,保证液体可在压力作用下流出排水口。进而实现了优化出水头结构,提升出水头可靠性和出水连续性的技术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容纳腔的底壁设有贯穿的通孔,通孔自底壁的内底面凸起限定出第一管体的一部分,通孔自底壁的外底面凸起限定出第一管体的另一部分。

  在本方案中,第一管体和壳体呈一体式结构,通过在容纳腔的底壁形成内凸结构并在该内凸结构上开设通孔,以形成第一管体的一部分,一方面该结构形成的第一管体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液体可以在内凸结构的外部集聚,以通过集聚的液面生成液体压力差。通过在容纳腔的底壁形成外凸结构,形成了第一管体的另一部分,外凸结构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口,使液体可以从第一管体中排出。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帽体与壳体连接。

  在本方案中,帽体与壳体相连接,以实现帽体相对壳体的定位。进一步地,帽体与壳体可为一体式结构,从而降低出水头的生产难度,缩减出水头的生产成本,提升出水头结构的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帽体包括围壁,围壁构造出两端分别具有开口的空腔;壳体与围壁相连并封挡围壁的一端的开口,第一管体沿围壁的另一端的开口伸入围壁内。

  在本方案中,对帽体自身结构以及帽体与壳体间的连接状态做出了具体限定。帽体为环形的围臂,围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其中,围壁一端的开口与壳体的内壁面相连接,以通过壳体风挡这一端的开口,围壁的另一端的开口套设在至少部分第一管体的外部,以构成连通结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水头内限定有导流斜面;导流斜面的至少部分位于进水口与液体导通结构之间,且沿进水口向液体导通结构的方向,导流斜面呈位置降低的趋势。

  在本方案中,出水头内还设置有导流斜面,至少部分导流斜面位于进水口与液体导通结构之间,通过限定导流斜面在沿进水口至液体导通结构的方向上逐步降低,可以保证由进水口流入的液体可以在导流斜面的作用下集中流向液体导通结构处,从而避免因液体没有在液体导通结构处聚集所引起的连通结构失效的问题,确保出水头出水的可靠性与连续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水头设有透气溢流口,透气溢流口与第一空间连通。

  在本方案中,出水头上还设置有透气溢流口,透气溢流口与第一空间相连通。通过设置透气溢流口可以保证第一空间与外界相通,保证第一空间液体表面所承受的气压为大气压,而非第一空间的内压,从而避免出现因第一空间的内压小于大气压所引起的液体无法被压入第二空间的问题,进而提升出水头的出水可靠性。并且,透气溢流口还可以在出水口无法出水时,替代成为临时出水口,从而确保第一空间内的液体可以被顺利排出,避免出现液体回流现象,进而实现优化出水头结构,提升出水头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空间与透气溢流口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的进水位置;和/或透气溢流口与出水口邻近地布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空间与透气溢流口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的进水位置可以保证在在出水口无故障时,液体从第一管路和出水口排出,而非透气溢流口出水。通过限定透气溢流口与出水口临近设置可以保证在出水口无法正常排水时,通过透气溢流口在第一时间实现液体导出,进而实现优化出水头结构,提升出水头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水头的壳体内自壳体的容纳腔的内底面凸设有第二管体,第二管体连通第一空间与环境,且第二管体形成透气溢流口。

  在本方案中,出水头上设置有第二管体,第二管体形成透气溢流口以及透气溢流通道。容纳腔的底面设置有内凸结构,且内凸结构上开设有通孔,该内凸结构形成第二管体,位于内凸结构顶部的通孔开口为透气溢流口,通过将第二管体设置为容纳腔的内凸结构,实现了第二管体和壳体的一体成型,一方面降低了生产工艺难度,另一方面缩减了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水头的壳体的外壁面凸设有下盖,出水口及透气溢流口与下盖围成的区域位置相对。

  在本方案中,出水头壳体的外壁面凸出形成下盖,下盖包括位于壳体外的部分第一管体,出水口,以及第二管体的和出气口,通过设置外凸的下盖结构一方面可以便于出水头与其他结构的定位连接,便于定位,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下盖结构,可以优化铸造工艺,降低一体成型过程的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优化出水头结构,提升出水头产品竞争力的技术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水头设有测温元件,测温元件配置为对第一空间、第二空间、液体导通结构、出水口、进水口中的至少一者内检测水温,并根据检测结果发出相应的检测信号进行响应。

  在本方案中,出水头上还设置有测温元件,测温元件的测量端位于第一空间、第二空间、液体导通结构、出水口、进水口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内,用于测量上述区域处的液体的温度,测量出的温度值可以用于控制与出水过程,还可以通过展示该温度值使用户知晓具体出水温度,从而一方面提升出水头的智能化程度,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实现优化出水头结构,提升产品实用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液体加热器具,液体加热器具包括:水路系统,具有出口;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出水头,出水头的进水口与出口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水头被应用于液体加热器具上,液体加热器具上设置有水路系统,水路系统的出口与出水头的进水口相连通,工作过程中液体加热器具将液体加热至用户所需温度,完成加热的液体经由水路系统流入进水口,并在出水头中的第一空间内聚集,随液面的升高液体流入液体导通结构并连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以构成连通结构。连通结构内液体持续且稳定的排出,排出的液体不会受到液体加热器具水路系统中的液体流速影响,从而不会出现液体紊流和液体飞溅的问题,以避免用户被紊乱或飞溅的热水烫伤,进而实现优化液体加热器具结构,提升液体加热器具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出水头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出水头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出水头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出水头的左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出水头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具的爆炸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具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具在C-C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具的左视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出水头,12第一空间,14第二空间,16进水口,18出水口,102液体导通结构,104第二间隙,122壳体,124容纳腔,126导流斜面,142第一管体,144开口,162帽体,164连通口,166第一间隙,182第二管体,184透气溢流口,202下盖,204上盖,222测温元件,3液体加热器具,32换热装置,34出水部件,36外壳组件,38控制板,40沸腾室,42加热装置,44水管,46泵体,48底盖组件,50电源板,52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出水头1和液体加热器具3。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出水头1,出水头1内限定有第一空间12,第二空间14和液体导通结构102,液体导通结构102将第一空间12和第二空间14相连通,进水口16与第一空间12相连通,出水口18与第二空间14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出水头1的必要结构做出了限定。

  该结构中,第一空间12为出书水头的储水结构,液体在由进水口16流入第一空间12后,不会立即流入第二空间14,液体会集聚在第一空间12内,并随同液体的增多抬高第一空间12内的液面高度,从而通过第一空间12暂时存储液体。液体导通结构102为第一空间12和第二空间14的连通结构,第一空间12内的液面升高过程中,液体导通结构102中的液面一同升高,当液体导通结构102中的液面升高至一定高度后,液体由液体导通结构102流入第二空间14,以形成由第一空间12至第二空间14的液体流路,该液体流路在第一空间12所集聚的液体的压力下连续流通不断流,直至第一空间12内的大部分液体被抽送至第二空间14内。第二空间14为出水头1的排水结构,液体在流入第二空间14后,由与第二空间14连通的排水口排出出水头1,以供用户使用。

  该实施例通过引入连通器原理,实现了出水头1的连续出水和稳定出水。该连通结构使出水头1可以在出水的初始阶段先在第一空间12内存储液体,并在其后的排水过程中由抽气预先存储在第一空间12内的液体,从而将因流量改变所造成的水流波动现象迁移至第一空间12内,避免出水口18处的水流因进水口16流入液体的流量突变而紊乱或飞溅。从而解决了现有出水头1结构所存在的流量改变的初始阶段出水口18流速拨动,液体紊乱甚至飞溅的问题,避免用户被紊乱的水流或飞溅的液体烫伤。

  并且,连通器结构可以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基础上保证出水口18的连续出水,在维持出水口18流速稳定的情况下保持液体的连贯性,并且,在第一空间12内的液面低于液体连通结构的最低位置前,出水头1持续出水,以将第一空间12内的绝大多数液体抽出,部分残留液体可在短时间内挥发,从而避免出现因第一空间12内囤积大量液体所引起的液体变质的问题,进而保证出水的质量。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出水头1包括:壳体122,壳体122内形成容纳腔124,帽体162和至少部分第一管体142位于容纳腔124内,第一管体142自容纳腔124的内底面凸起设置,容纳腔124的内表面与帽体162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空间12。

  具体地,出水头1包括壳体122,壳体122围合限定出容纳腔124,通过将帽体162和至少一部分第一管体142设置在容纳腔124内,使容纳腔124内的空间被分隔。其中帽体162的外表面和容纳腔124的内表面限定出了第一空间12。

  具体地,容纳腔124的内底面与帽体162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104,第二间隙104形成为液体导通结构102的一部分并将第一空间12和第一间隙166连通;和/或帽体162上设有连通口164,连通口164形成为液体导通结构102的一部分并将第一空间12和第一间隙166连通。

  具体地,帽体162的一部分内表面与第一管体14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166,帽体162的另一部分内表面围成至少部分第二空间14;和/或第一管体142内形成至少部分第二空间14。

  具体地,帽体162到容纳腔124内底面的上下距离h与帽体162底部的内边缘周长L的乘积为第一面积。第一间隙166的流通面积为第二面积S2;第一管体142内的流通面积为第三面积S3;其中,第一面积大于等于第二面积S2,第二面积S2大于等于第三面积S3。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一种可以实现实施例一所限定的结构的出水头1。

  该实施例所限定的出水头1中,壳体122、第一管体142和帽体162共同限定出连通结构,第一空间12和第二空间14均形成于壳体122所围合出的容纳腔124中,容纳腔124的内表面与帽体162外表面之间的区域为第一空间12,帽体162内表面与第一管体142的外表面之间的区域为第二空间14。

  第一间隙166和第二间隙104构成了液体导通结构102,通过限定容纳腔124的内底面和帽体162间留有第二间隙104,和/或帽体上设置有连通帽体162内外空间(第一空间12和第二空间14)的连通口164,在出水头1内形成了液体导通结构102。

  通过限定帽体162的侧壁的内壁面和第一管体142的侧壁的外表面中留有第一间隙166,使第一空间12内的液体由第二间隙104的底部流入第一间隙166,并由第一间隙166的顶部流入第二空间14。

  第一面积为h与L的乘积,h为帽体162底面和容纳腔124内底面之间的间隔长度,L为帽体162底部开口的周长,h和L的乘积可以反映出在流通过程中此区域的液体流速,第二面积S2为第一间隙166的流通面积,可以反应第一间隙166中的液体流速,第三面积S3为第一管体142内的流通面积,可以反应第一管体142内的液体流速。通过限定第一面积大于等于第二面积S2,并限定第二面积S2大于等于第三面积S3,使第一空间12-液体导通结构102-第二空间14这一液体流通结构中的液体压力呈逐步递减,保证第一空间12和第二空间14连通后,液体可以不间断地由第一空间12压入至第二空间14中,避免出现因流通面积递增所引起的流速降低甚至断流的现象,进而实现了优化出水头1结构,保证出水头1出水的连续性与可靠性,降低产品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出水过程中,液体存储在帽体162外,随着液面的升高液体先由连通口164流入帽体162和第一管体142围合出的第一间隙166(液体连通结构)内,其后由导通口144后流入第一管体142内的第二空间14中,并最终从第一管体142上的出水口18排出,从而实现第一空间12和第二空间14之间的液体连通,构成连通结构,以通过第一空间12和第二空间14的压差实现自动排水。该结构可直接通过设置第一管体142、帽体162和壳体122形成连通结构,管体和帽体162的形体结构较为简单,加工难度低,可降低出水头1的工艺难度和生产成本,并且通过设置第一管体142和帽体162之间的套装结构,可实现壳体122的分体制造,降低整体一体成型的难度,即通过扣合相连完成壳体122的装配,从而进一步降低工艺难度,缩减生产成本。

  实施例三: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第一管体142具有开口144,第一管体142导通开口144与出水口18或第一管体142形成为出水口18,其中,第一管体142经由开口144与第一间隙166连通,开口144的位置高于容纳腔124的内底面与帽体162的底部之间的第二间隙104和/或高于帽体162上的至少部分连通口164。

  具体地,容纳腔124的底壁设有贯穿的通孔,通孔自底壁的内底面凸起限定出第一管体142的一部分,通孔自底壁的外底面凸起限定出第一管体142的另一部分。

  该实施例对第一管体142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

  该实施例所限定的结构上,直接将第一管体142底部的开口作为出水口18,第一管体142至少部分穿入容纳腔124中,第一管体142底部的开口必然低于容纳腔124的最低面,当出水口18直接与外部环境相连通时,容纳腔124底部的压力为大气压和积累液体的液压的和,出水口18处的压力为大气压,液体可以在压差的作用下自行排出。当出水口18与其他可积累液体的空间相连通时,可保证出水口18处的液体压力小于容纳腔124底部的液体压力,保证液体可在压力作用下流出排水口。

  通过在容纳腔124的底壁形成内凸结构并在该内凸结构上开设通孔,以形成第一管体142的一部分,一方面该结构形成的第一管体142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液体可以在内凸结构的外部集聚,以通过集聚的液面生成液体压力差,以通过该压力差实现出水头1的连续出水。

  实施例四: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实施例,帽体162与壳体122连接。

  具体地,帽体162包括围壁,围壁构造出两端分别具有开口的空腔;壳体122与围壁相连并封挡围壁的一端的开口,第一管体142沿围壁的另一端的开口伸入围壁内。

  该实施对帽体162的结构做出了具体限定。

  该实施例所限定的结构上,帽体162与壳体122相连接,以实现帽体162相对壳体122的定位。进一步地,帽体162与壳体122可为一体式结构,从而降低出水头1的生产难度,缩减出水头1的生产成本,提升出水头1结构的可靠性。

  帽体162为环形的围臂,围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其中,围壁一端的开口与壳体122的内壁面相连接,以通过壳体122风挡这一端的开口,围壁的另一端的开口套设在至少部分第一管体142的外部,以构成连通结构。

  实施例五: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实施例,出水头1内限定有导流斜面126;导流斜面126的至少部分位于进水口16与液体导通结构102之间,且沿进水口16向液体导通结构102的方向,导流斜面126呈位置降低的趋势。

  该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位于出水头1内部的导流结构。

  该结构中,出水头1内设置有导流斜面126,至少部分导流斜面126位于进水口16与液体导通结构102之间,通过限定导流斜面126在沿进水口16至液体导通结构102的方向上逐步降低,可以保证由进水口16流入的液体可以在导流斜面126的作用下集中流向液体导通结构102处,从而避免因液体没有在液体导通结构102处聚集所引起的连通结构失效的问题,确保出水头1出水的可靠性与连续性。

  实施例六: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实施例,出水头1设有透气溢流口184,透气溢流口184与第一空间12连通。

  具体地,第一空间12与透气溢流口184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18的进水位置;和/或透气溢流口184与出水口18邻近地布置。

  该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排气结构。

  该结构中,出水头1上还设置有透气溢流口184,透气溢流口184与第一空间12相连通。通过设置透气溢流口184可以保证第一空间12与外界相通,保证第一空间12液体表面所承受的气压为大气压,而非第一空间12的内压,从而避免出现因第一空间12的内压小于大气压所引起的液体无法被压入第二空间14的问题,进而提升出水头1的出水可靠性。并且,透气溢流口184还可以在出水口18无法出水时,替代成为临时出水口18,从而确保第一空间12内的液体可以被顺利排出。

  通过限定第一空间12与透气溢流口184的导通位置高于出水口18的进水位置可以保证在在出水口18无故障时,液体从第一管路和出水口18排出,而非透气溢流口184出水。通过限定透气溢流口184与出水口18临近设置可以保证在出水口18无法正常排水时,通过透气溢流口184在第一时间实现液体导出。

  实施例七: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实施例,出水头1的壳体122内自壳体122的容纳腔124的内底面凸设有第二管体182,第二管体182连通第一空间12与环境,且第二管体182形成透气溢流口184。

  该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实现实施例六所提出的排气结构的具体结构。

  该结构中,出水头1上设置有第二管体182,第二管体182形成透气溢流口184以及透气溢流通道。容纳腔124的底面设置有内凸结构,且内凸结构上开设有通孔,该内凸结构形成第二管体182,位于内凸结构顶部的通孔开口为透气溢流口184。排水过程中,第一空间12通过该第二管体182与外接相通,从而保证第一空间12内液面所受到的气压为大气压,进而实现上述实施例六所实现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在赘述。

  实施例八:

  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实施例,出水头1的壳体122的外壁面凸设有下盖202,出水口18及透气溢流口184与下盖202围成的区域位置相对。

  具体地,壳体122的顶部设置有上盖204,上盖204扣合在壳体122顶部,上盖204与下盖202相对设置,其中帽体162设置在上盖204上。

  具体地,出水头1设有测温元件222,测温元件222配置为对第一空间12、第二空间14、液体导通结构102、出水口18、进水口16中的至少一者内检测水温,并根据检测结果发出相应的检测信号进行响应。

  该实施例对壳体122结构做出了进一步限定。

  该实施例中,出水头壳体122的外壁面凸出形成下盖202,下盖202包括位于壳体122外的部分第一管体142,出水口18,以及第二管体182的和出气口,通过设置外凸的下盖202结构一方面可以便于出水头1与其他结构的定位连接,便于定位,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下盖202结构,可以优化铸造工艺,降低一体成型过程的生产成本。

  上盖204为壳体122顶部结构,上盖204与壳体122的顶部扣合相连,完成装配的上盖204与下盖202相对设置,帽体162与上盖204相连接,具体可将帽体162和上盖204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装配过程中,将帽体162对准第一管体142,其后将上盖204扣合在壳体122上,以实现帽体162相对部分第一管体142的套接,从而完成出水头1的装配。

  出水头1上还设置有测温元件222,测温元件222的测量端位于第一空间12、第二空间14、液体导通结构102、出水口18、进水口16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内,用于测量上述区域处的液体的温度,测量出的温度值可以用于控制与出水过程,还可以通过展示该温度值使用户知晓具体出水温度。

  例如:在出水头1上设置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屏与测温元件222相连接,当用户使用该出水头1时,液晶显示屏将测温元件222所检测出的具体温度值展示出来。用户可通过读取这一数值获知当前流出液体的温度值。从而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实施例九:

  如图7和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体加热器具3,液体加热器具3包括:水路系统,具有出口;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出水头1,出水头1的进水口16与出口连通。

  该实施例中,出水头1被应用于液体加热器具3上,液体加热器具3上设置有水路系统,水路系统的出口与出水头1的进水口16相连通,工作过程中液体加热器具3将液体加热至用户所需温度,完成加热的液体经由水路系统流入进水口16,并在出水头1中的第一空间12内聚集,随液面的升高液体流入液体导通结构102并连通第一空间12和第二空间14,以构成连通结构。连通结构内液体持续且稳定的排出,排出的液体不会受到液体加热器具3水路系统中的液体流速影响,从而不会出现液体紊流和液体飞溅的问题,以避免用户被紊乱或飞溅的热水烫伤,进而实现优化液体加热器具3结构,提升液体加热器具3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十:

  如图6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实施例,液体加热器具3包括外壳组件36,和底盖组件48。外壳组件36和底盖组件48共同围合出液体加热器具3的内腔,液体加热器具3的其余结构均直接或间接地与外壳组件36和/或底盖组件48相连接,从而一方面通过外壳组件36和底盖组件48保护液体加热器具3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外壳组件36和底盖组件48实现液体加热器具3上其余结构的定位安装。其中,出水头1穿设在外壳组件36上,出水口18位于外壳组件36外部,进水口16位于外壳组件36内部,并与液体加热器具3中的水路系统相连接。

  具体地,液体加热器具3的水路系统包括水箱52、泵体46、水管44、加热装置42、沸腾室40、换热装置32和出水部件34。

  水箱52与外部水源相连通,未被加热的液体存储在水箱52中。工作过程中,泵体46将水箱52内的水经由水管44抽取至加热装置42中,液体在加热装置42内被加热至沸腾状态后流入沸腾室40,其后沸腾的液体由沸腾室40流入换热装置32中,并在换热装置32中完成热交换,以通过换热装置32得到用户需求的水温。最终,完成换热的液体由出水部件34流入出水头1上的进水口16并在出水头1内的第一空间12内聚集,当第一空间12内的液面高度上升至一定高度后,第一空间12和第二空间14被液体导通结构102连通,第一空间12内的液体在压差作用下被压入第二空间14,并最终从第二空间14的出水口18处排出,从而实现液体加热器具3的连续排水,解决液体加热器具3在改变出水量时所存在的液体紊乱和飞溅问题。

  具体地,液体加热器具3还包括控制板38和电源板50,电源板50和控制板38相互连接,电源板50为控制板38提供能量,控制板38控制液体加热器具3中的泵体46、加热装置42和换热装置32工作,以得到与用户需求温度所匹配的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出水头和液体加热器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