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一种新型吹胀式铝均温板独创技术8778字

一种新型吹胀式铝均温板

2021-03-07 14:37:50

一种新型吹胀式铝均温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散热器领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新型吹胀式铝均温板。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通讯及电子产品性能的提升,导致芯片功率越来越大,热流密度也越来越高,需要的散热面积就更大,但同时又受空间与重量限制,散热器散热面积也被限制在指定范围内,为了解决散热难题只能提升散热器本身的导热能力。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吹胀式均温板包括有壳体10,壳体内为负压且注有工质12,壳体内还设置有由吹胀得到的通道13,工质12在通道13内蒸发和冷凝。吹胀式均温板内的通道13通常为纵横交错、上下左右贯通的。工质12蒸发后沿通道13直上扩散到壳体10顶部(图中虚线箭头方向),工质12冷凝后在重力作用下沿通道13直下回流到壳体10底部(图中实线箭头方向),由下部热源22加热再循环,上部热源21无法冷却,因此散热性能差和壳体上下温差偏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吹胀式铝均温板,解决了现有吹胀式均温板散热性能差和壳体上下温差偏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吹胀式铝均温板,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一侧为热源端;所述壳体内为负压且注有工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从高往低向所述热源端倾斜;冷凝后的工质沿所述引流通道流向所述热源端;蒸发后的工质沿所述引流通道远离所述热源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热源端一侧,所述回流通道连通多个所述引流通道的下端口;冷凝后的工质从多个所述引流通道的下端口流出,并进入所述回流通道汇集回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扩散通道,所述扩散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远离所述热源端一侧,所述扩散通道连通多个所述引流通道的上端口;蒸发后的工质从多个所述引流通道的上端口扩散出来,并进入所述扩散通道汇集扩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通道至少连通有一分流通道,上方的引流通道通过所述分流通道与下方的引流通道连通;冷凝后的工质沿所述分流通道流入下方的引流通道内;蒸发后的工质沿所述分流通道扩散到上方的引流通道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上下相邻的分流通道相互错位分布。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引流通道相互平行分布。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引流通道非相互平行分布,但不相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设置从高往低向热源端倾斜的引流通道,将冷凝后的工质导向热源端,将蒸发后的工质导离热源端,降低壳体左右温差,提高散热性能;同时,也很好的给壳体内靠近热源端一侧的上部补充冷凝后的工质,有利于带走上部热源的热量,有效降低上部热源的温度,进而降低壳体上下温差,提高散热性能。

  回流通道能够集中冷流后的工质,扩散通道能够集中蒸发后的工质,有效地将汽液分离,使工质实现快速冷凝和蒸发,提高散热性能。

  分流通道能够提供充分的空间,使蒸发后的工质均匀向上扩散,进而降低壳体内的温差,提高散热性能。

  上下相邻的分流通道相互错位分布,能够使冷流后的工质始终在一个或多个引流通道内流动,并最终导向热源端,避免冷流后的工质在重力作用下沿通道直下回流到壳体底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吹胀式均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3中,实线箭头方向为冷凝后的工质运动方向,虚线箭头方向为蒸发后的工质运动方向。

  图中,10-壳体,11-热源端,12-工质,13-通道,21-上部热源,22-下部热源,31-引流通道,32-回流通道,33-扩散通道,34-分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一种新型吹胀式铝均温板,包括有壳体10,壳体10一侧为热源端11。外置的上部热源21、下部热源22上下贴装于热源端11。壳体10内为负压且注有工质12,壳体10内设置有多个引流通道31。

  引流通道31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从高往低向热源端11倾斜;冷凝后的工质12在重力作用下沿引流通道31流向热源端11;蒸发后的工质12通过气体扩散运动沿引流通道31远离热源端11。进而,降低壳体10左右温差,提高散热性能。同时,也很好的给壳体10内靠近热源端11一侧的上部补充冷凝后的工质12,有利于带走上部热源21的热量,有效降低上部热源21的温度,进而降低壳体10上下温差,提高散热性能。

  壳体10内还设置有回流通道32,回流通道32设置于壳体10内靠近热源端11一侧,回流通道32连通多个引流通道31的下端口;冷凝后的工质12从多个引流通道31的下端口流出,并进入回流通道32汇集回流。第一实施例中,回流通道32垂直于工质12水平面设置。需要说明的是,部分蒸发后的工质12也可以回流通道32内扩散。

  壳体10内还设置有扩散通道33,扩散通道33设置于壳体10内远离热源端11一侧,扩散通道33连通多个引流通道31的上端口;蒸发后的工质12从多个引流通道31的上端口扩散出来,并进入扩散通道33汇集扩散。第一实施例中,扩散通道33垂直于工质12水平面设置。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冷凝后的工质12也可以扩散通道33内向下流动。

  其中,回流通道32能够集中冷流后的工质12,扩散通道33能够集中蒸发后的工质12,有效地将汽液分离,使工质12实现快速冷凝和蒸发,提高散热性能。

  引流通道31至少连通有一分流通道34,上方的引流通道31通过分流通道34与下方的引流通道31连通;冷凝后的工质12沿分流通道34流入下方的引流通道31内;蒸发后的工质12沿分流通道34扩散到上方的引流通道31内。

  其中,分流通道34能够提供充分的空间,使蒸发后的工质12均匀向上扩散,进而降低壳体10内的温差,提高散热性能。

  上下相邻的分流通道34相互错位分布,能够使冷流后的工质12始终在一个或多个引流通道31内流动,并最终导向热源端11,避免冷流后的工质12在重力作用下沿通道直下回流到壳体10底部。

  多个引流通道31相互平行分布,或者,多个引流通道31非相互平行分布但不相交。第一实施例优选多个引流通道31相互平行分布。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一种新型吹胀式铝均温板。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主体结构相同,不同点在于两者中引流通道31、回流通道32、扩散通道33、分流通道34的宽度、数量不同,进而得到不同的图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新型吹胀式铝均温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