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独创技术29939字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2021-03-31 08:05:24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5G及以上通讯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伴随着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的功率密度越来越大,电子元器件分布越来越复杂多元化,对设备内部不同区域不同元器件有了不同的散热要求。

  热超导传热技术,包括在密闭的相互连通的微槽道系统内充装工作介质,通过工作介质的蒸发与冷凝相变实现热超导传热的相变传热技术;以及通过控制密闭体系中工作介质微结构状态,即在传热过程中,液态介质的沸腾(或气态介质的冷凝)被抑制,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工质微结构的一致性而实现高效传热的相变抑制(PCI)传热技术。由于热超导技术的快速导热特性,其当量导热系数可达4000W/m℃以上,可实现整个热超导散热板的均温。

  热超导翅片散热器是用热超导散热板作为散热翅片而组成的散热器,主要由散热器基板,设置在散热器基板上的多个热超导散热板组成,热源设置在散热器基板的另一平面上。热源的热量通过基板传导至多个散热翅片,再通过散热翅片将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由于热超导散热板为薄板结构,导热速率快、体积小、重量轻、翅片效率高,且翅片效率不随翅片的高度而变化,因此在5G通讯设备散热上得到大量应用。

  目前在5G基站设备散热器上使用的热超导散热板1’的结构如图1所示,多数采用六边形蜂窝状管路结构,管路结构布满整个热超导散热板1’,管路内充装的传热工质的量一般小于六边形蜂窝状管路的总容积。由于散热器是垂直安装使用,受重力的影响,传热工质主要集中在热超导散热板1’的下部空间(比如图1中用虚线框标记的A区域)。当充装量过低时,热超导散热板1’的上部会出现无工质的区域(比如图1中用虚线框标记的B区域),因而在散热器上部的热源产生的热量无法通过热超导散热板内部的传热工质进行热传导,导致局部热源高温。为了解决上部热源高温问题可增加传热工质的充装量(如图1所示,传热工质的充装量超过管路总容积的一半),但由于受重力影响会导致热超导散热板下部热源启动时间长,底部热阻大,而位于散热器上部的热源温度较高,因而导致热超导散热板的上部与下部温差大,散热器散热效果变差等缺陷,且容易导致发热器件损坏。

  因此,如何解决局部热源高温、热超导散热板的上部与下部温差大、散热器散热效果差、不同元器件的不同散热要求如何满足等问题,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超导散热板容易产生局部热源高温、热超导散热板的上部与下部温差大、散热器散热效果差、多热源散热系统中不同区域的不同电子元器件的散热要求不同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及第一连接管路;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第一液相蒸发区及位于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上方的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及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第二液相蒸发区、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及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内,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及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二散热管路;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相隔离,且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自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背离热源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背离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的一侧;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及第二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均沿背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散热管路、第二散热管路和第一连接管路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

  可选地,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还包括第三散热区域、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及第二连接管路;所述第三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三散热区域包括第三液相蒸发区、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及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位于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上方,所述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内,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及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散热管路;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位于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和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相隔离,且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自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背离热源的一侧;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底部沿背离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背离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管路将所述第三散热管路和所述第二散热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三散热管路和第二连接管路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

  可选地,所述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沿背离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并延伸至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背离热源一侧的无管路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沿背离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并延伸至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背离热源一侧的无管路区域。

  可选地,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表面形态包括单面胀、双面胀、单面平及双面平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还包括无管路受热区,所述无管路受热区自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一侧向上延伸到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管路及第二散热管路呈六边形蜂窝状分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器,所述热超导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基板及多个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所述散热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自下而上设置有多个放置器件的安装区域;所述多个热超导散热板在横向上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第二表面上,且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沿纵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基板的第二表面具有槽道,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一端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插设于所述槽道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5G基站设备,所述5G基站设备包括器件及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热超导散热器,所述5G基站设备的器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安装区域。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对现有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热超导散热板的不同散热区域设置液相蒸发区和气相冷凝散热区,相邻散热区域的气相冷凝散热区和液相蒸发区通过液相蒸发隔离区隔离,在气相冷凝散热区内设置冷凝液导流隔离区,由此可以有效减小热超导散热板的上部与下部的温差,改善热超导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从而可避免热量过度集中导致该区域的器件性能下降甚至失效的问题,可以提高整个热超导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和散热能力,可以充分满足5G基站设备小型化、轻量化、高集成度和均温化等发展要求。基于本发明的热超导散热器的5G基站设备,散热性能可以显著改善,有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设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现有技术中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基于实施例一的热超导散热板的热超导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图4中的热超导散热器中的热超导散热板与散热器基板连接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1 热超导散热板

  111第一液相蒸发区

  112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

  113第一散热管路

  121第二液相蒸发区

  122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

  123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

  124第二散热管路

  13 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

  14 第一连接管路

  151第三液相蒸发区

  152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

  153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

  154第三散热管路

  16 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

  17 第二连接管路

  18 传热工质

  19 无管路受热区

  20 灌装封合口

  21 无管路孤岛区

  22 弯折部

  3散热区基板

  4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2~图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图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板1,所述热超导散热板1包括第一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13及第一连接管路14;所述第二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包括第一液相蒸发区111及位于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111上方的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112,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111及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112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散热管路113(即第一液相蒸发区111及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112是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112内可以设置无管路的第一冷凝液导流隔离区(未图示);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包括第二液相蒸发区121、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122及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123,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122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的上方(结合图2可以看到,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位于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112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123位于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122内且优选与第二液相蒸发区121有间距(即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122与第二液相蒸发区121两者之间仍有可供传热工质18流通的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实际上起到了将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123和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13相间隔的作用),所述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123内没有分布管路,因而传热工质18无法在该区域流动而起到隔离作用;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及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122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二散热管路124,所述第二散热管路124及第一散热管路113均优选呈多边形蜂窝状分布;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13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和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112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和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112相隔离,且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13自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背离热源的一侧(即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13呈近L型结构);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13内没有分布流通管路,因而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的传热工质18因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13的隔离而不能直接向下流向所述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112而起到隔离作用;所述第一连接管路14位于所述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13背离所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的一侧;所述第一液相蒸发区111及第二液相蒸发区121的底部均沿背热源(热源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的器件4)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散热管路113、第二散热管路124和第一连接管路14相互连通且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18,所述传热工质18包括液体。本发明在热超导散热板的不同散热区域设置液相蒸发区和气相冷凝散热区,相邻散热区域的气相冷凝散热区和液相蒸发区通过液相蒸发隔离区隔离,在气相冷凝散热区内设置冷凝液导流隔离区,在气相冷凝散热区冷凝的液体因为冷凝液导流隔离区的隔离而集中流向液相蒸发区,多余的液体通过液相蒸发隔离区的上端以溢流方式通过连接管路流向相邻的位于其下方的散热区域的气相冷凝散热区,与在该气相冷凝散热区的冷凝液体汇合一起,通过该区域的冷凝液导流隔离区的引导流向该区域的液相蒸发区,依次类推,直到热超导散热板底部的液相蒸发区。当任意一个气相冷凝散热区的温度较高,相应的气体压力较高,该区内的气体会自然流向压力较低(相应的温度也较低)的相邻区域进行散热冷凝,从而保证整个热超导散热板内压力比较一致,相应的温度均匀一致。热源设置在对应液相蒸发区的位置,保证各个热源靠近热超导散热板的蒸发区,通过液相蒸发吸热将热量快速导向气相冷凝散热区而散掉,可以解决常规热超导散热板上部的热源因远离蒸发区而导致的散热不良、下部由于高液位的压力差和小管路长距离的通道气液相流动阻力大而导致的下部热源温度较高,以及气相冷凝散热区域较小导致的散热能力较低,下部有液相的低温区而造成的上部和下部温差较大等缺陷与不足。同时本发明还具有液体工质分布均匀,工质充注量较少(工质填充量不超过整个热超导散热板管路容积的三分之一,相较于现有设计可以减少约一半以上),成本较低,散热能力较强,温度均匀,电子元器件(热源)布局受限较小等优点,由此可以有效减小热超导散热板的上部与下部的温差,改善热超导散热板的散热效果,由此避免热量过度集中导致该区域的器件性能下降甚至失效的问题,可以提高整个热超导散热板的散热效率和散热能力,可以充分满足5G基站设备小型化、轻量化、高集成度和均温化等发展要求。

  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只有一个灌装封合口20,通常位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最上部,且与最上部的散热区域内的散热管路相连接。比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灌装封合口20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最上部的第二散热管路124相连接。在向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内填充传热工质18后,所述灌装封合口20将被密封。通过灌装封合口20填充传热工质18具有工艺简单、可靠性高、散热一致性好等优点。

  作为示例,所述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123沿背离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并延伸至所述热超导散热板1背离热源一侧的无管路区域。通过设置倾斜的第二冷凝液导流隔离区123,冷凝液沿倾斜的管路优先流到第二液相蒸发区121,多余液体再通过第一液相蒸发隔离区13的上端部溢流到相邻的位于其下方的第一气相冷凝散热区112,保证各个液相蒸发区内液体量和各气相冷凝散热区的液体量平衡。

  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内部各功能区的散热管路是相互连通的(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的图2及图3中用虚线框大体示意了各个功能区的位置及形状,但实际上各功能区在实体上并没有严格的分隔界线)。根据压力平衡原则,上部气相冷凝散热区内未冷凝的多余蒸汽(温度较高,对应的压力也较高)会通过连通区域向下流动流向相邻的下一个气相冷凝散热区进行散热冷却;同样的,下部的未冷凝的蒸汽(温度较高,对应的压力也较高)也会通过连通区域向上流动,流向相邻的上一个气相冷凝散热区进行散热冷凝,当然也可以同时向相邻的上一个和下一个气相冷凝散热区流动。从而保证整个分区式热超导散热板内部压力的平衡和温度的均匀。

  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基于热超导传热技术实现传热;比如在密封的相互连通的微槽道内充装所述传热工质18,通过所述传热工质18的蒸发或冷凝相变实现热超导传热的相变传热技术。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可以为通过轧制吹胀工艺形成的单面胀形态,即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散热管路113、第二散热管路124及第一连接管路14)仅凸出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一个表面上,也可以为双面胀形式,即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同时凸出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两个表面上,还可以是焊接式单面平、双面平及双面有管路凸起形态,本实施例中不做严格限制。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表面可以做阳极氧化处理,以在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表面形成氧化膜(未示出),也可以做喷粉处理,或油漆处理,由此既可以提高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耐腐蚀性能,又可以提高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辐射率,增强其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热源,也即器件为可以实现预设功能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存储器、射频发生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电源管理器等,其在工作过程会产生热量而造成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会降低器件运行速度甚至损坏,因此这些器件需要及时散热。所述热源优选设置在对应各个散热区域的液相蒸发区的位置。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类似“第一”、“第二”(比如第一散热区域、第二散热区域、第一液相蒸发区、第二液相蒸发区等)之类的定义仅是出于描述的方便而不具有实质性的限定意义,比如可以将多个液相蒸发区和多个气相冷凝散热区构成的区域定义为第一散热区域,或者把上部的区域定义为第一散热区域等等。

  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还包括无管路受热区19,所述无管路受热区19自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一侧向上延伸到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一侧(实施例二中的无管路受热区19自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一侧向上延伸到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和第三散热区域的一侧),所述无管路受热区可以便于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和散热器基板3的连接,避免在将热超导散热板连接到散热器基板上时对热超导散热管路造成损伤。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散热管路113和第二散热管路124呈六边形蜂窝状分布,或者说所述第一散热管路113和第二散热管路124围成一个个类六边形状的无管路孤岛区。且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散热管路113并未分布在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右下方区域而在所述第一散热区域的右下方形成了无管路孤岛区21,或者说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最底部的第一散热管路113沿远离所述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通过将所述第一散热管路113和第二散热管路124设置为呈六边形蜂窝状分布且最底部的第一散热管路113向上倾斜,使得在有限的散热区域内能设置更多的管路通道,且该通道相对较为平缓,流体阻力小,有利于汽泡的脱离移动和液体工质的补充,因而可以及时将汽泡移动到远离热源处且能及时将冷凝后的液态工质及时补充到临近热源处。

  本发明的热超导散热板可以直接和器件相接触以实现散热,比如多个器件可以直接贴放于对应各液相蒸发区的位置(如图2所示),这种通过单一热超导散热板的散热方式尤其适用于小功率器件的散热。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热超导散热板1,本实施例的热超导散热板1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一中的热超导散热板1仅包括第一散热区域及第二散热区域,因而仅包括两个液相蒸发区和两个气相冷凝散热区。本实施例的热超导散热板除包括第一散热区域和第二散热区域,还包括第三散热区域、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16及第二连接管路17。本实施例的第一散热区域和第二散热区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具体请参考实施例一,出于简洁的目的不赘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区域的上方(因而灌装封合口20与第三散热区域的管路相连接);所述第三散热区域包括第三液相蒸发区151、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152及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153,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152位于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151的上方,所述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153位于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152内且优选与第三液相蒸发区151之间有间距(即两者之间设置有流通管路,该管路实质位于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16的上方),所述第三冷凝液导流隔离区153同样优选沿背离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并延伸至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背离热源一侧的无管路区域,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151及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152内分布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散热管路154(即第三液相蒸发区151及所述第三气相冷凝散热区152之间是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三散热管路154优选呈多边形蜂窝状分布;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16位于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151和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122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151和所述第二气相冷凝散热区122相隔离,且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16自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151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151背离热源的一侧(呈近L型结构);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151的底部沿背离热源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二连接管路17位于所述第二液相蒸发隔离区16背离所述第三液相蒸发区151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管路17将所述第三散热管路154和所述第二散热管路124相连通。所述第三散热管路154和第二连接管路17均为热超导散热管路,所述热超导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18,所述传热工质18包括液体;所述第三散热管路154同样优选为六边形蜂窝状分布以增大管路面积,减少流体阻力,且有利于传热工质18的均匀分布。本实施例的热超导散热板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的热超导散热板的工作原理相同,具体请参考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将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分成三个散热区域,可以布置更多的器件,有利于满足5G基座设备高集成度的要求。

  当然,根据需要,所述热超导散热板还可以包括4个及4个以上数量的散热区域,各散热区域的设置请参考前述内容,即所述热超导散热板上可以包括4个或4个以上的液相蒸发区、气相冷凝散热区、冷凝液导流隔离区,以及更多个液相蒸发隔离区,各区域的大小可以根据热源散热需求来设置,本实施例中不做严格限制,也不再一一展开。

  实施例三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超导散热器,所述热超导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基板3及多个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所述的热超导散热板(图4为以图2中的热超导散热板为例的热超导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基板3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自下而上设置有多个放置器件4的安装区域,所述安装区域优选与前述的液相蒸发区一一对应,即如果是对应实施例一中的热超导散热板,则所述安装区域为2个,如果是对应实施例二中的热超导散热板,则所述安装区域为3个,单个安装区域内安装的器件4可以为单个或多个,不同的安装区域安装的器件4的类型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对此并不限制;所述多个热超导散热板在横向上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3的第二表面上,且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沿纵向延伸(即所述器件4位于所述热超导散热器的侧面,也即所述热超导散热器是侧面受热导热)。

  作为示例,所述散热器基板3的第二表面具有槽道,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一端具有弯折部22,所述弯折部22插设于所述槽道内,且所述弯折部22通常是通过将前述的热超导散热板的无管路受热区19弯折而成。具体地,所述槽道内间隔分布有多个插槽,而所述多个热超导散热板经弯折部22一一对应插设于各插槽内,所述散热器基板3对应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的液相蒸发区所在的第一表面的位置即为放置器件4的安装区域,使得器件4散出的热量能够以较短的路径尽快传导至所述热超导散热器。本实施例中,各沟槽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的表面相垂直,在实际使用中,各沟槽也可相较于所述散热器基板3的表面倾斜一定的角度,垂直仅用于表示方向趋势,并不意味着严格意义上的与水平面呈90°夹角。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可以通过机械挤压工艺、导热胶粘结工艺或钎焊焊接工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固定连接,以尽量增加结合强度,减小结合热阻,提高所述热超导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和效率。

  作为示例,所述散热器基板3内埋设有烧结芯热管(未示出)。所述烧结芯热管为由一定目数的金属粉末烧结在一金属管的内壁上而形成的与管壁一体的烧结粉末管芯,烧结于所述金属管内部上的金属粉末形成吸液芯毛细结构,使得所述烧结芯热管具有较高的毛细抽吸力,使所述烧结芯热管的导热方向不受重力的影响,且烧结吸液芯毛细结构强化了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大大提高了热管的导热能力和传输功率,使得所述烧结芯热管具有较大的轴向当量导热系数(是铜的几百倍到上千倍)。在所述散热器基板3内埋设所述烧结芯热管,可以使得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3表面的器件4产生的热量快速扩散至所述散热器基板3的其他位置,使得所述散热器基板3上的热分布比较均匀,可以有效地提高所述热超导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和散热能力。

  位于所述散热器基板3表面的热源(器件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经由所述烧结芯热管迅速传导至整个所述散热器基板3,所述散热器基板3将热量快速传导至各所述热超导散热板,经所述热超导散热板完成散热。

  本发明的热超导散热器可以用于各类高功率密度的电子器件的散热,可以有效提高散热均匀性和散热效率,尤其适用于高集成度、高功率、小型化、轻量化、高热流密度的5G通讯基站设备的散热。

  实施例四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5G基站设备,所述5G基站设备包括器件,以及如实施例三中所述的热超导散热器,所述5G基站设备的器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安装区域。对所述热超导散热器的介绍还请参考前述内容,出于简洁的目的不赘述。所述器件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发生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微处理器、存储器、电源管理器等。本发明的5G基站设备,在不增加设备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其散热效率和散热均匀性可以得到极大改善,有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设备性能。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热超导散热板、散热器及5G基站设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