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供暖通风> 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及移动空调独创技术47940字

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及移动空调

2021-02-01 13:10:04

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及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及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移动空调的体积较大,移动笨重,移动时的耗能较大,移动范围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固定机体可为移动机体可靠蓄能,操作方便,且有利于使得移动机体的体积小,移动轻便,可移动范围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固定机体的移动空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所述移动空调包括移动机体,所述固定机体包括:机壳;制冷剂系统,所述制冷剂系统位于所述机壳内;载冷剂系统,所述载冷剂系统位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载冷剂系统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液泵装置,所述载冷剂系统适于与所述移动机体对接且在对接时所述第一液泵装置可使载冷剂在所述移动机体的蓄能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之间循环流动,所述制冷剂系统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在移动机体需要蓄能时,固定机体可对移动机体可靠充能,移动机体在蓄能完成后可以离开固定机体,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蓄能装置所积蓄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使得移动机体的结构小巧、运动轻便,有利于减少移动机体的移动耗能,增大移动机体的移动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包括:壳体部,所述壳体部上设有插口;滑盖,所述滑盖相对所述壳体部可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插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部具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部分向外凸起以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限定出与所述壳体部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容纳腔,所述插口形成在所述凸起部的顶壁上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部上还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壳体部的其余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部上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滑盖上设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一部分设在所述插口的内周边缘处且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部限定出滑槽,所述第二导向部为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的滑板,所述第一导向部上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滑槽的内端,当所述滑盖打开所述插口时,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止挡部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导引部,所述滑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引部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盖包括:滑盖本体;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在所述滑盖本体的底壁上且与所述滑盖本体可拆卸地相连,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所述第二导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部呈折弯状以与所述支架限定出滑动槽,所述第二导引部为与所述滑动槽滑动配合的滑动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上设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位于所述滑动槽内,所述支撑筋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导引部的与所述支架相对的部分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盖的外表面上设有把手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系统还包括风机,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机壳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内;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内,所述风机的顶壁与所述机壳通过所述支撑件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隔板平行间设置,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风机的顶壁可拆卸地相连;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与所述隔板的顶壁相连;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连,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三支撑件适于与所述机壳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具有第一侧壁,在所述载冷剂系统与所述移动机体对接时,所述第一侧壁正对所述移动机体,所述第三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四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件相连,所述第四支撑件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延伸;所述载冷剂系统包括第一对接头,所述第四支撑件上设有适于安装所述第一对接头的安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机壳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底盘,所述底盘位于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内且位于所述隔板的下方;支撑条,所述支撑条连接在所述底盘和所述隔板之间以支撑所述隔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一定位槽,所述支撑条的下端卡入所述第一定位槽内,且所述支撑条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侧壁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二定位槽,所述支撑条上端卡入所述第二定位槽内,且所述支撑条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侧壁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条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主体部;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设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下端且水平延伸,所述第一翻边部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中的其中一个,所述底盘上设有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卡接;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设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端且与所述隔板可拆卸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载冷剂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在所述载冷剂系统与所述移动机体对接时,所述第一液泵装置可使载冷剂在所述移动机体的蓄能装置、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之间循环流动,所述制冷剂系统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包括蜗壳和风轮,所述风轮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蜗壳内,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蜗壳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机壳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所述第一液泵装置设在所述隔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的底壁上一体地设有适于安装所述第一液泵装置的安装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内且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液泵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机壳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所述第一换热装置设在所述隔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上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在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隔板,所述避让孔用于避让连接管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包括:移动机体和上述的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所述移动机体和所述载冷剂系统在对接状态和断开状态可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通过设置上述的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在移动机体需要蓄能时,固定机体可对移动机体可靠充能,移动机体在蓄能完成后可以离开固定机体,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蓄能装置所积蓄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使得移动机体的结构小巧、运动轻便,有利于减少移动机体的移动耗能,增大移动机体的移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移动空调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移动空调的对接系统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盖和第一壳体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滑盖关闭插口;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盖和第一壳体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滑盖打开插口;

  图8是图7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和支撑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A处的放大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盖本体和支撑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盖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盖本体和支撑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机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18是图17的爆炸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机体的局部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B处的放大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条和隔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C处的放大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条和底盘的装配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D处的放大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机体内的气流循环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指的是气流流向;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支撑件、风机、第一换热装置和隔板的装配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指的是载冷剂的流向;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冷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指的是载冷剂的流向。

  附图标记:

  移动空调100;

  固定机体10;

  机壳1;

  壳体部11;第一壳体部1a;第二壳体部1b;

  插口111;第一侧壁112;凸起部113;容纳腔114;

  第一导向部115;止挡部1151;滑槽115a;进风口116;出风口117;

  滑盖12;

  滑盖本体121;第二导向部1211;卡钩1212;

  第一连接柱1213;第二连接柱1214;

  支撑板122;第二导引部1221;

  第一连接段122a;第二连接段122b;第三连接段122c;卡孔1222;

  把手部123;

  制冷剂系统2;压缩机21;排气口211;回气口212;第一换热器22;节流装置23;过滤器24;

  风机25;蜗壳251;上蜗壳2511;下蜗壳2512;风轮252;

  载冷剂系统3;第一换热装置31;第一流路311;第二流路312;第一液泵装置32;出液管321;进液管322;气液分离器33;

  支架4;第一导引部41;滑动槽41a;第一导引段411;第二导引段412;支撑筋42;第一导向斜面421;

  隔板5;第一放置空间5a;第二放置空间5b;定位柱51;第二定位槽52;第一凸条53;第二凸条54;第三凸条55;第四紧固孔551;安装件56;避让孔57;

  支撑件6;第一支撑件61;第二支撑件62;定位孔621;第三支撑件63;第四支撑件64;安装部641;

  底盘7;第一定位槽71;环形翻边72;限位筋721;第二导向斜面7211;第二定位部73;第二紧固孔74;

  支撑条8;第一主体部81;第一翻边部82;第一定位部821;第二翻边部83;第一紧固孔84;第三紧固孔85;

  充电对接装置9;

  移动机体20;蓄能装置201;第二换热装置202;第二液泵装置203;

  蓄能对接装置30;第一对接头301;第二对接头3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移动空调100的固定机体10,移动空调100包括移动机体20,固定机体10可以与移动机体20对接或分离,例如,移动机体20可以包括蓄能装置201、第二换热装置202和第二液泵装置203,其中,蓄能装置201用于储存能量(热量或冷量),第二液泵装置203可使载冷剂在蓄能装置201与第二换热装置202之间循环流动,第二换热装置202可与室内环境换热以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固定机体10包括机壳1、制冷剂系统2和载冷剂系统3,制冷剂系统2和载冷剂系统3均位于机壳1内,载冷剂系统3包括第一换热装置31和第一液泵装置32,载冷剂系统3适于与移动机体20对接,且在对接时第一液泵装置32可使载冷剂在移动机体20的蓄能装置201与第一换热装置31之间循环流动,制冷剂系统2用于调节第一换热装置31的温度。其中,固定机体10可以放置在比较闲置的空间,例如,固定机体10可单面靠墙防止或者放置在某一独立的工作空间内。

  例如,载冷剂系统3与移动机体20的对接,可以通过蓄能对接装置30来实现,具体地,参照图2所示,蓄能对接装置30可以包括设置在移动机体20上的第二对接头302和设置在载冷剂系统3上的第一对接头301,其中,第一对接头301可以为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中的一个,第二对接头302可以为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中的另一个,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可以实现机械对接,从而使得载冷剂可以在第一换热装置31和蓄能装置201之间循环。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外接管路等来实现载冷剂系统3与移动机体20的对接。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机体10作为充能装置以向移动机体20充能,具体而言,当载冷剂系统3与移动机体20对接时,制冷剂系统2可将能量热量或冷量传递给第一换热装置31,在第一液泵装置32的作用下,载冷剂可将第一换热装置31上的能量传递给蓄能装置201以向蓄能装置201充能,固定机体10对移动机体20的充能可靠,且操作方便;当载冷剂系统3与移动机体20分离时,蓄能装置201可将能量传递给第二换热装置202,第二换热装置202可与室内环境换热以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

  由此,在移动机体20需要蓄能时,固定机体10可对移动机体20可靠充能,移动机体20在蓄能完成后可以离开固定机体10,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蓄能装置201所积蓄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使得移动机体20的结构小巧、运动轻便,有利于减少移动机体20的移动耗能,增大移动机体20的移动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移动空调100的固定机体10,在移动机体20需要蓄能时,固定机体10可对移动机体20可靠充能,移动机体20在蓄能完成后可以离开固定机体10,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蓄能装置201所积蓄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使得移动机体20的结构小巧、运动轻便,有利于减少移动机体20的移动耗能,增大移动机体20的移动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装置31包括第一流路311和第二流路312,第一流路311与第一液泵装置32相连,在载冷剂系统3与移动机体20后,第一液泵装置32可使载冷剂在蓄能装置201与第一流路311之间循环流动,第二流路312串联在制冷剂系统2上,制冷剂在第二流路312和制冷剂系统2之间循环流动,第二流路312与第一流路311可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二流路312与第一流路311之间的换热,便于将制冷剂系统2上能量传递到载冷剂系统3,且第一流路311和第二流路312之间不连通,制冷剂系统2内的制冷剂一直在一个封闭的流路内循环,制冷剂系统2工作的可靠性高,且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第一换热装置31为板式换热器,第一流路311和第二流路312位于第一换热装置31的外壳内,由此,有利于提高第一流路311和第二流路312之间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制冷剂系统2包括:压缩机21、第一换热器22和节流装置23,压缩机21具有排气口211和回气口212,第一换热器22的第一端与排气口211和回气口212中的其中一个相连,第二流路312的第一端与回气口212和排气口211中的另一个相连,节流装置23串联在第二流路312的第二端和第一换热器22的第二端之间。由此,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制冷剂系统2对第二流路312的温度的调节能力。

  其中,制冷剂系统2可以为单冷系统或者热泵系统。当制冷剂系统2为热泵系统时,制冷剂系统2还可以包括四通阀。“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的概念、其他构成以及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下面仅以制冷剂系统2为单冷系统为例,简要介绍制冷剂系统2的构成和工作过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理解制冷剂系统2为热泵系统的构成和工作过程。

  如图3所示,制冷剂系统2为单冷系统,第一换热器22的第一端与排气口211相连,第二流路312的第一端与回气口212相连,节流装置23串联在第二流路312的第二端和第一换热器22的第二端之间。当制冷剂系统2工作时,制冷剂依次循环流经压缩机21、第一换热器22、节流装置23、第二流路312,以实现制冷循环,此时,第一换热器22为冷凝器并与环境交换热量实现放热,第二流路312与第一流路311换热以向第一流路311放冷,当载冷剂系统3与移动机体20时,第二液泵装置203关闭,以使得第一换热装置31与蓄能装置201之间不导通,第一液泵装置32可使载冷剂在蓄能装置201与第一流路311之间循环流动以使得蓄能装置201蓄冰。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载冷剂系统3上串接有气液分离器33,从而提高载冷剂系统3的放冷循环的可靠性;制冷剂系统2上还串接有过滤器24,过滤器24用于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从而保证制冷循环的顺利进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机壳1包括:壳体部11和滑盖12,壳体部11上设有插口111(参照图7),滑盖12相对壳体部11可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插口111。可以理解的是,当移动机体20与固定机体10的载冷剂系统3需要对接时,滑盖12可打开插口111,载冷剂系统3上的第一对接头301和移动机体20的上的第二对接头302可在插口111处完成对接;当移动机体20与固定机体10不需要对接时,滑盖12关闭插口111(参照图6所示),从而可以防止外界灰尘等杂物通过插口111进入机壳1内,有利于保证固定机体10工作的可靠性。例如,滑盖12可设计成手动打开或电动打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壳体部11具有第一侧壁112,第一侧壁112的部分向外凸起以形成凸起部113,凸起部113限定出与壳体部11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容纳腔114,插口111形成在凸起部113的顶壁上且与容纳腔114连通。可以理解的是,载冷剂系统3的第一对接头301适于设置在容纳腔114内,从而便于实现对第一对接头301的容纳和固定,并且当滑盖12打开插口111时,第一对接头301的对接口可朝上,从而便于实现第一对接头301和第二对接头302之间的对接。

  例如,参照图5所示,壳体部11包括第一壳体部1a和第二壳体部1b,第一壳体部1a设在第二壳体部1b的敞开端以共同限定出壳体部11内的安装空间,凸起部113设在第一壳体部1a上。

  进一步地,参照图4所示,壳体部11上还设有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17,进风口116设在第一侧壁112上,出风口117设在壳体部11的其余侧壁上。当固定机体10与移动机体20时,凸起部113可以与移动机体20抵接以使得进风口116与移动机体20间隔开,由此,可避免在固定机体10与移动机体20对接时,固定机体10与移动机体20之间的距离过近,从而防止移动机体20封堵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17,有利于保证固定机体10的可靠运行。例如,凸起部113可以位于进风口116的上方且与进风口116间隔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7和图8所示,壳体部11上设有第一导向部115,滑盖12上设有第二导向部1211(参照图6),第一导向部115与第二导向部1211滑动配合。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导向部115与第二导向部1211的滑动配合,有利于保证滑盖12相对插口111移动的可靠性。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导向部115为两个,两个第一导向部115分别设置在凸起部113的左右侧壁的顶壁上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二导向部1211为两个,两个第一导向部115与两个第二导向部1211一一对应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参照图7和图8所示,第一导向部115的一部分设在插口111的内周边缘处且另一部分位于壳体部11内。由此,可延长第一导向部115的长度,在滑盖12关闭插口111时,可驱动滑盖12向内移动以打开插口111,在滑盖12关闭插口111时,可驱动滑盖12向外移动以关闭插口111,从而有利于降低移动机体20与固定机体10的对接难度,降低成本。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导向部115为两个,两个第一导向部115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每个第一导向部115的一部分设在插口111的内周边缘处且另一部分位于壳体部11内。

  进一步地,参照图8所示,壳体部11上还设有两个加强部,每个加强部的下端与相应的第一导向部115的远离另一个第一导向部115的一端相连,每个加强部的上端与壳体部11的内顶壁相连,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导向部115的结构强度,有利于保证第一导向部115和第二导向部1211的可靠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图9所示,第一导向部115限定出滑槽115a,第二导向部1211为与滑槽115a滑动配合的滑板,第一导向部115上设有止挡部1151,止挡部1151位于滑槽115a的内端,当滑盖12打开插口111时,第二导向部1211与止挡部1151抵接。其中,滑槽115a的内端指的是滑槽115a的靠近壳体部11的内部的一端。由此,当滑盖12打开插口111时,通过第二导向部1211与止挡部1151的抵接,可实现对滑盖12的定位,有利于防止滑盖12继续向内运动,避免滑盖12破坏壳体部11内的其他部件。

  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导向部115的前端敞开,滑槽115a的内底壁与凸起部113的顶壁平齐,当滑盖12关闭插口111时,第二导向部1211可与凸起部113的顶壁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0所示,固定机体10还包括支架4,支架4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4内(参照图5),支架4上设有第一导引部41,滑盖12上设有与第一导引部41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引部122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导引部41与第二导引部1221的滑动配合,有利于保证滑盖12相对插口111移动的可靠性。例如,第一导引部41为两个,第二导引部1221为两个,两个第一导引部41与两个第二引导向部一一对应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导引部41呈折弯状以与支架4限定出滑动槽41a,第二导引部1221为与滑动槽41a滑动配合的滑动板。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本低廉。

  例如,如图11和图12所示,支架4的顶壁上设有两个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导引部41,每个第一导引部41在前后方向上,每个第一导引部41包括第一导引段411和第二导引段412,第一导引段411垂直于支架4的顶壁且第一导引段411的一端与支架4的顶壁相连,每个第二导引段412的一端与第一导引段411的另一端相连且第二导引段412的另一端朝向靠近另一个第一导引部41的方向延伸,每个第一导引部41和支架4的顶壁共同限定出一个滑动槽41a。

  可选地,参照图27所示,支架4上还设有适于安装第一对接头301的固定部,固定部可形成为安装孔,固定部位于两个第一导引部41之间,由此,支架4既能起到与滑盖12滑动配合的作用,又能起到安装第一对接头301的作用,结构紧凑,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参照图12所示,支架4上设有支撑筋42,支撑筋42位于滑动槽41a内,支撑筋42的宽度小于第一导引部41的与支架4相对的部分的宽度。例如,每个滑动槽41a内设置有两个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置的支撑筋42,其中一个支撑筋42设置在第二导引段412的底壁上,另一个支撑筋42设置在支架4的顶壁上,第二导引部1221位于两个支撑筋42之间且沿两个支撑筋42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由此,有利于减少第二导引部1221与滑动槽41a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第二导引部1221在滑动槽41a内的滑动阻力。

  可选地,如图12所示,滑动槽41a的入口处还设有第一导向斜面421,例如,第一导向斜面421可设在支撑筋42的前端,从而便于实现支撑板122的第二导引部1221与滑动槽41a之间的装配。

  进一步地,滑盖12包括滑盖本体121和支撑板122,支撑板122设在滑盖本体121的底壁上且与滑盖本体121可拆卸地相连,支撑板122上设有第二导引部1221。由此,通过将使得滑盖12包括分体设计的滑盖本体121和支撑板122,相比滑盖12为整体成型件而言,有利于降低滑盖12的制造难度。

  例如,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3所示,滑盖12包括滑盖本体121和支撑板122,第二导向部1211设在滑盖本体121上,第二导引部1221设在支撑板122上,第二导向部1211位于第二导引部1221的上方且间隔开设置,第二导向部1211与第二导引部1221的延伸方向相同,当滑盖12打开插口111时,第二导向部1211与第一导向部115的止挡部1151抵接,且第二导引部1221与第一导引部41未脱离配合,当滑盖12关闭插口111时,支撑板122的前端与凸起部113的前侧壁抵接。由此,有利于提高滑盖12打开和关闭插口111的可靠性。

  可选地,参照图13和图15所示,支撑板122与滑盖本体121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或卡扣相连。具体地,支撑板122上设有卡孔1222(参照图16)和卡钩1212(参照图14)中的一个,滑盖本体121上设有卡孔1222和卡钩1212中的另一个,卡孔1222和卡钩1212配合以连接支撑板122与滑盖本体121,例如,如图16所示,滑盖本体121上设有四个卡钩1212,支撑板122上设有四个卡孔1222,四个卡钩1212与四个卡孔1222一一对应配合以连接支撑板122和滑盖本体12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6所示,支撑板122包括第一连接段122a、第二连接段122b和第三连接段122c,第一连接段122a位于滑盖本体121的下方且与滑盖本体121相连,第二连接段122b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段122c的一端分别于第一连接段122a的两端相连,第二连接段122b的另一端和第三连接段122c的另一端分别先向下延伸接着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水平延伸,第二连接段122b和第三连接段122c的另一端分别限定出两个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滑动板。

  具体地,参照图14所示,滑盖本体121上还设有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第一连接柱1213和第二连接柱1214,参照图13所示,第一连接柱1213与第二连接段122b的另一端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第二连接柱1214与第三连接段122c的另一端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第一连接柱1213和第二连接柱1214均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柱1213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且通过加强筋相连,两个第二连接柱1214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且通过加强筋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所示,滑盖12的外表面上设有把手部123。由此,用户可通过把手部123打开或关闭插口111,便于操作。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固定机体10还包括:充电装置,充电装置用于给移动机体20的蓄电装置供电,载冷剂系统3包括适于与移动机体20对接的第一对接头301,第一对接头301和充电装置的充电对接装置9位于固定机体10的同一侧壁上。由此,可以使得移动机体20在移动工作时可以不连接电源线,从而可使得移动机体20的移动不受电源线的控制,有利于增大移动机体20的移动范围,此外,在实现第一对接头301和移动机体20的对接同时,还可实现充电对接装置9与移动机体20的蓄电装置的充电端的对接,操作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7所示,制冷剂系统2还包括风机25,固定机体10还包括:隔板5和支撑件6,隔板5设在机壳1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5a和第二放置空间5b,风机25位于第一放置空间5a内,支撑件6位于第一放置空间5a内,风机25的顶壁与机壳1通过支撑件6相连。例如,风机25包括蜗壳251和风轮252,风轮252可转动地设在蜗壳251内,蜗壳251的顶壁与机壳1通过支撑件6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将风机25直接设置到隔板5上而言,通过使得风机25的顶壁与机壳1通过支撑件6相连,有利于减小隔板5所受的压力,且有利于实现对风机25的可靠定位。

  具体地,如图18所示,蜗壳251可以包括上蜗壳2511和下蜗壳2512,上蜗壳2511和下蜗壳2512可拆卸地相连,下蜗壳2512可一体成型在隔板5的顶壁上。由此,结构稳定高,且便于装配。

  进一步地,参照图19所示,支撑件6包括:第一支撑件61、第二支撑件62和第三支撑件63,第一支撑件61与隔板5平行间设置,第一支撑件61与风机25的顶壁可拆卸地相连,第二支撑件62与第一支撑件61的一端相连,第二支撑件62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与隔板5的顶壁相连,第三支撑件6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61相连,第三支撑件63的另一端向上延伸,第三支撑件63适于与机壳1相连。

  由此,便于支撑件6连接机壳1和风机25的顶壁,且有利于保证对风机25的可靠支撑。例如,第二支撑件62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支撑件62分别与第一支撑件61的左右两端相连,有利于提高第二支撑件62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参照图19所示,每个第二支撑件62的自由端设有定位孔621,隔板5的顶壁上设有适于与定位孔621配合的定位柱51(参照图27),由此,通过定位孔621和定位柱51的配合,便于支撑件6安装的隔板5上,且有利于提高对支撑件6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机壳1具有第一侧壁112(参照图4),在载冷剂系统3与移动机体20对接时,第一侧壁112正对移动机体20,第三支撑件63位于第一支撑件61和第一侧壁112之间,参照图19所示,支撑件6还包括:第四支撑件64,第四支撑件64的一端与第三支撑件63相连,第四支撑件64的另一端朝向靠近第一侧壁112的方向延伸;载冷剂系统3包括第一对接头301,第四支撑件64上设有适于安装第一对接头301的安装部641。由此,支撑件6不仅起到固定风机25的作用,还起到了安装第一对接头301的作用,无需另设第一对接头301的安装结构,从而有利于使得固定机体10的结构紧凑,降低成本。

  例如,参照图27所示,上述的支架4设在第四支撑件64的顶壁上,且支架4的侧壁与第三支撑件63抵接并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安装部641形成为在第一对接头30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四支撑件64的安装孔,第一对接头301穿过安装部641伸入到支架4并与支架4相连内,其中,支架4与机壳1的内壁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地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7和图20所示,固定机体10还包括:隔板5、底盘7和支撑条8,隔板5设在机壳1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5a和第二放置空间5b;底盘7位于第二放置空间5b内且位于隔板5的下方,支撑条8连接在底盘7和隔板5之间以支撑隔板5。由此,便于实现对隔板5的支撑和定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4和图25所示,底盘7的顶壁上形成有第一定位槽71,支撑条8的下端卡入第一定位槽71,由此,便于实现支撑条8与底盘7之间的连接,有利于降低组装难度。例如,支撑条8的横截面可形成为U,支撑条8的U形外部分别适于与第一定位槽71的相应内侧壁抵接,由此有利于增大支撑条8的下端与第一定位槽71的配合面积,有利于保证在装配时支撑条8不自由摆动,从而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提高支撑条8与底盘7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25所示,支撑条8的下端与第一定位槽71的侧壁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具体地,底盘7的顶壁外周沿环形翻边72,底盘7的顶壁上还设有两个限位筋721,两个限位筋721位于环形翻边72内,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两个第一限位筋721与环形翻边72的内侧壁相连且向前延伸以限定出第一定位槽71,支撑条8的下端与限位筋721、环形翻边72和底盘7的顶壁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

  例如,如图25所示,支撑条8的下端还设有第一紧固孔84,环形翻边72上设有与第一紧固孔84配合的第二紧固孔74(参照图20),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一紧固孔84和第二紧固孔74以连接支撑条8和环形翻边72,由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支撑条8与隔板5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如图25所示,两个限位筋721的朝向彼此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导向斜面7211,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第二导向斜面7211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倾斜,由此,通过第二导向斜面7211的导向作用,便于将支撑条8安装到第一定位槽71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2和图23所示,隔板5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二定位槽52,支撑条8上端卡入第二定位槽52,且支撑条8的上端与第二定位槽52的侧壁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由此,便于实现支撑条8与隔板5之间的连接,且有利于保证支撑条8与隔板5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例如,支撑条8的横截面可形成为U,支撑条8的U形外壁分别适于与第二定位槽52的相应内侧壁抵接,由此有利于增大支撑条8的上端与第二定位槽52的配合面积,有利于保证在装配时支撑条8不自由摆动,从而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提高支撑条8与隔板5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如图23所示,隔板5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凸条53、第二凸条54和第三凸条55,第一凸条53和第二凸条54在前后上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第三凸条55分别与第一凸条53的后端和第二凸条54的后端相连以限定出第二定位槽52,支撑条8的上端与第一凸条53、第二凸条54、第三凸条55和隔板5的底壁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

  可选地,支撑条8上设有第三紧固孔85,参照图21所示,第三凸条55上设有与第三紧固孔85配合的第四紧固孔551,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三紧固孔85和第四紧固孔551以连接支撑条8和第三凸条55,由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支撑条8与隔板5之间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如图23和图25所示,支撑条8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主体部81、第一翻边部82和第二翻边部83,第一翻边部82设在第一主体部81的下端且水平延伸,第一翻边部82上设有第一定位部821和第二定位部73中的其中一个,底盘7上设有第一定位部821和第二定位部73中的另一个,第一定位部821与第二定位部73,第二翻边部83设在第一主体部81的上端且与隔板5可拆卸相连。

  由此,通过使得支撑条8还包括第一翻边部82和第二翻边部83,有利于增大支撑条8与底盘7和隔板5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装配的可靠性,且通过的第一定位部821与第二定位部73卡接,有利于降低底盘7与支撑条8之间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载冷剂系统3还包括气液分离器33,在载冷剂系统3与移动机体20对接时,第一液泵装置32可使载冷剂在移动机体20的蓄能装置201、气液分离器33与第一换热装置31之间循环流动,制冷剂系统2还包括风机25,风机25包括蜗壳251和风轮252,风轮252可转动地设在蜗壳251内,气液分离器33与蜗壳251相连。例如,气液分离器33与蜗壳251的顶壁可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由此,有利于实现对气液分离器33的可靠固定,且结构紧凑,便于走管,有利于实现固定机体10的小型化。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26所示,第二放置空间5b具有进风口116,第一放置空间5a具有出风口117,风机25位于第一放置空间5a内,风机25用于驱动气流由第二放置空间5b流向第一放置空间5a。例如,风机25可以为离心风机,第一液泵装置32为水泵,风机25的进风端朝下且与第二放置空间5b连通,风机25的出风端与出风口117正对。可以理解的是,当风机25工作时,气流从进风口116流向第二放置空间5b,并在第二放置空间5b内与第一换热器22换热,接着流向第一放置空间5a内,最后通过出风口117排出,由此,在蓄冰循环时,可使得由进风口116进入的冷风在下,由出风口117排出的热风在上,有利于提高第一换热器22的换热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固定机体10的工作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固定机体10还包括隔板5,隔板5设在机壳1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5a和第二放置空间5b,第一液泵装置32设在隔板5上且位于第二放置空间5b内。由此,便于实现对第一液泵装置32的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27所示,隔板5的底壁上一体地设有适于安装第一液泵装置32的安装件56。例如,安装部641可形成为筒状且具有安装腔,第一液泵装置32的部分设在安装腔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安装件56与隔板5一体成型,有利于提高安装件56与隔板5之间的连接强度,且不必另设连接件,有利于减少连接工序,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制冷剂系统2包括第一换热器22和压缩机21,例如,第一换热器22的可形成为L形,第一换热器22和压缩机21位于第二放置空间5b内且间隔开设置,第一液泵装置32位于第一换热器22和压缩机21之间。由此,有利于使得第一换热器22、压缩机21和第一液泵装置32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空间占用。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7所示,支撑条8和L形的第一换热器22共同起到支撑隔板5的作用,从而可保证对隔板5的可靠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固定机体10还包括隔板5,隔板5设在机壳1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5a和第二放置空间5b,第一换热装置31设在隔板5上且位于第一放置空间5a内,从而有利于实现对第一换热装置31的可靠定位。

  进一步地,如图27所示,隔板5上设有避让孔57,避让孔57在隔板5的厚度方向上贯穿隔板5,避让孔57用于避让连接管路。由此,有利于减少连接管路的走线长度,降低成本。例如,避让孔57可以避让第一液泵装置32的进液管322和出液管321。

  图28是载冷剂系统3的载冷剂的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为载冷剂的流动方向,如图27和图28所示,第一液泵装置32位于第二放置空间5b内,气液分离器33位于第一放置空间5a内,第一液泵装置32的出液管321向上通过避让孔57穿过隔板5以与第一换热装置31的第一流路311的一端相连,第一液泵装置32的进液管322向上通过避让孔57以与其中一个第一对接头301相连,气液分离器33的一端与第一流路311的另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33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对接头301相连,在载冷剂系统3与移动机体20对接时,其中一个第一对接头301作为载冷剂系统3的进液端,另一个第一对接头301作为载冷剂系统3的出液端。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00,包括:移动机体2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移动空调100的固定机体10,移动机体20和载冷剂系统3在对接状态和断开状态可切换。

  例如,参照图3所示,移动机体20可以包括蓄能装置201、第二换热装置202和第二液泵装置203,其中,蓄能装置201用于储存能量(热量或冷量),第二液泵装置203可使载冷剂在蓄能装置201与第二换热装置202之间循环流动,第二换热装置202可与室内环境换热以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在对接状态,固定机体10作为充能装置向移动机体20的蓄能装置201充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移动空调100的固定机体10,在移动机体20需要蓄能时,固定机体10可对移动机体20可靠充能,移动机体20在蓄能完成后可以离开固定机体10,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蓄能装置201所积蓄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使得移动机体20的结构小巧、运动轻便,有利于减少移动机体20的移动耗能,增大移动机体20的移动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及移动空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