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发动机机器> 集成式油底壳独创技术12582字

集成式油底壳

2021-01-15 23:53:59

集成式油底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油底壳。

  背景技术

  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油底壳的作用在于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发动机在工作时,由机油泵将油底壳中的机油输送到发动机各运动机件的摩擦表面,形成润滑油膜,进行润滑,同时起到冷却作用。润滑后的机油再重新流回到油底壳内。为了确保机油的清洁,通常在油底壳内设有机油集滤器。我们知道,发动机有一个最佳工作温度,为此,汽车在正常行驶前需要先有一个暖机工况,也就是说,发动机在刚启动时,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应让发动机先工作在低速状态,等发动机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时才进入高速运转状态。然而现有的发动机油底壳内机油的量是一个固定值,机油的量是根据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的润滑和冷却需要设定的,因此,发动机在刚启动时温升较慢,从而造成暖机时间过长,或者使发动机不能很快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增加发动机此时的摩擦功和油耗。

  我国专利申请文献(申请号:CN201410630625.6)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用上下双层油底壳,包括油底壳、绝热隔板和温控阀,油底壳中部设置有绝热隔板,绝热隔板将油底壳分为上下两层结构,温控阀设置在绝热隔板上。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温控阀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油底壳下层的机油不参与循环;当发动机在高温天气长时间高速运转时,油底壳的上层机油温度超出最佳工作温度范围,此时温控阀工作开通,上下层油底壳内的机油混合,从而可降低机油温度。上述方案虽然有利于在油底壳温度过高时降低机油温度,使机油具有良好的润滑性,但是仍然存在如下缺陷:首先,其上层油底壳内的机油量也是根据发动机正常运转的需要设定的,因此,仍然无法实现快速暖机;其次,油底壳的上下层之间只是通过一个温控阀相连通,而发动机工作时回流的机油全部进入油底壳的上层,这样,油底壳内上下层的机油之间只能通过唯一的温控阀这一通道进行交换,因此,上下层的机油不能形成有效的流通和循环,也就是说,下层的机油不能和上层的机油形成良好的交融而降温;另外,由于上层机油的量即为满足发动机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量,因此造成整个油底壳体积的增加,不利于发动机的布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集成式油底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机油温度的调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集成式油底壳,包括具有主油腔的主油底壳,主油腔内设有副油底壳,副油底壳上具有副油腔,副油底壳包括顶板,顶板的边沿与主油底壳的内壁相连,副油底壳上设有连通副油腔与主油腔的回油孔,所述副油腔的容积小于主油腔,所述主油底壳内设有主集滤器,副油底壳内设有与主集滤器油路相通的副集滤器,所述集成式油底壳还包括能够控制主集滤器与副集滤器之间油路通闭的温控阀。

  当汽车热车阶段时,温控阀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仅副集滤器吸油,副油底壳中的机油参与循环。由于副油底壳的容积经过润滑计算,在能够满足润滑的最低需求的同时选用最小的容积量,使副油底壳内的机油快速升温,使机油粘度降低,摩擦阻力降低,实现快速热车;当机油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时,温控阀打开,主集滤器开始工作,将主油底壳中的机油加入循环,使参与循环的机油量增大,通过副油底壳上的回油孔将参与循环的机油回流至主油腔内,保证主油腔和副油腔内的机油充分循环,避免机油温度过高造成机油失效的问题,以达到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对机油温度的调控。

  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温控阀的进油端与主集滤器相连,出油端与机油泵相连,副集滤器的进油端位于副油腔内,出油端与机油泵相连通。主副集滤器都直接连接在机油泵上,通过在与主集滤器相连的温控阀控制主油腔内的机油是否加入循环,以达到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对机油温度的调控。

  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主集滤器的进油端位于主油腔内,主集滤器的出油端与温控阀的进油端相连,温控阀的出油端连接有与副集滤器相通的连接管。温控阀的进油口与出油口分别连接主集滤器和连接管,连接管与副集滤器相连通,使主集滤器与副集滤器的油路连通起来,通过在主集滤器内的温控阀控制主油腔内的机油是否加入循环,以达到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对机油温度的调控。

  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连接管插设于副集滤器内,连接管与副集滤器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管与副集滤器之间具有可供机油通过的油路间隙。将连接管插入副集滤器内,使主集滤器与副集滤器之间的油路连通,同时有具备结构紧凑的特性,在热车阶段,副油腔内的机油通过连接管与副集滤器管壁之间的间隙流出,由于副油腔内的机油量较小,连接管与副集滤器管壁之间的间隙能够满足副油腔内机油流量需求。

  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副油底壳上设有可供主集滤器或温控阀或连接管路通过的通孔并通过焊接消除装配间隙。主集滤器或温控阀或连接管穿过副油底壳与副集滤器连通,使集成式油底壳的结构更为紧凑,通过焊接的方式消除主集滤器或温控阀或连接管与副油底壳之间的间隙,避免副油腔内的机油渗漏至主油腔内。

  在上述的集成式油底壳,所述回油孔位于顶板上,顶板的上表面还设有挡油板,挡油板位于回油孔的上方,所述挡油板的一边与顶板连接,另一边与顶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与回油孔相通的开口,所述开口朝向副油腔设置。主油腔与副油腔内的机油循环后会流至顶板的上表面,由于回油孔靠近油底壳内壁设置,并且设有挡油板,机油会首先流入副油腔内,避免循环的机油直接进入主油腔,导致热车阶段副油腔发生空油现象,保证在热车阶段能够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机油温度的调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主集滤器插在副集滤器内,两者分别连通主油腔和副油腔,使集成式油底壳结构紧凑。

  2、主油腔和副油腔内的机油,通过主集滤器和副集滤器与机油泵相连通,其机油的循环充分,能够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机油温度的调控。

  3、在热车阶段时仅副油底壳内的机油参与循环,副油底壳的容积经过润滑计算,在能够满足润滑的最低需求的同时选用最小的容积量,且副油底壳位于主油腔内,其集成式油底壳的容积等于主油腔加副油腔,集成式油底壳的容积与传统油底壳容积相同,不会造成整个油底壳体积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1、主油底壳;2、主油腔;3、副油底壳;4、副油腔;5、回油孔;6、主集滤器;7、副集滤器;8、温控阀;9、连接管;10、连接件;11、挡油板;12、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集成式油底壳包括具有主油腔2的主油底壳1,主油腔2内设有副油底壳3,副油底壳3上具有副油腔4,副油腔4的容积小于主油腔2的容积,副油底壳3包括顶板12,顶板12与副油底壳3的内壁之间具有圆弧过渡,顶板12的边沿与主油底壳1的内壁相连。顶板12上设有与主油腔2相连通的回油孔5,顶板12上还设有与挡油板11,挡油板11的一边与顶板12连接,其与顶板12连接的一边远离副油底壳3内壁,挡油板11的另一边与顶板12的上表面具有间隙形成与回油孔5相通的开口,上述开口朝向副油腔4设置。回油孔5呈多边形,例如四边形,挡油板11与四边形的其中三个边相连,其中四边形的回油孔5只有一边与挡油板11没有连接形成开口,开口朝向副油腔4设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如图1所示,主油腔2内设有主集滤器6,主集滤器6的吸油端位于主油腔2内,主集滤器6的另一端连接有温控阀8,还连接有连接管9,副油底壳3的底面设有可供连接管9或温控阀8或主集滤器6穿过的通孔,连接管9或温控阀8或主集滤器6与副油底壳3之间通过焊接消除装配间隙。

  如图1至图3所示,副油腔4内设有副集滤器7,连接管9插于副集滤器7内,使主集滤器6的油路与副集滤器7的油路相连通。连接管9与副集滤器7的内壁之间具有可供机油通过的油路间隙,连接管9与副集滤器7之间通过连接件10连接。连接件10的一端焊接在连接管9的外壁,另一端焊接在副集滤器7的内壁上。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连接件10可以是一个金属棒或金属块或呈环状的金属环,金属环上具有可供油路通过的孔。

  在汽车热车阶段时,温控阀8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仅副集滤器7吸油,副油底壳3中的机油参与循环。由于副油底壳3的容积经过润滑计算,在能够满足润滑的最低需求的同时选用最小的容积量,使副油底壳3内的机油快速升温,使机油粘度降低,摩擦阻力降低,实现快速热车;当机油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时,其设定温度经过实验得出约为75-80度时温控阀8打开,主集滤器6开始工作吸油,将主油底壳1中的机油加入循环,使参与循环的机油量增大,通过副油底壳3上的回油孔5将参与循环的机油回流至主油腔2内,保证主油腔2和副油腔4内的机油充分循环,避免机油温度过高造成机油失效的问题,以达到在不同驾驶阶段为发动机提供适当的机油量,实现对机油温度的调控。

  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副油底壳3位于主油腔2内,其集成式油底壳的容积等于主油腔2加副油腔4,集成式油底壳的容积与传统油底壳容积相同,不会造成整个油底壳体积的增加。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其区别点在于,温控阀8的一端与主集滤器6相连,另一端与机油泵相连,副集滤器7的一端位于副油腔4内,另一端与机油泵相连通。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主油底壳、主油腔、副油底壳、副油腔、回油孔、主集滤器、副集滤器、温控阀、连接管、连接件、挡油板、顶板。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集成式油底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