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水利工程> 灌注桩后注浆专利汇总4篇独创技术40662字

灌注桩后注浆专利汇总4篇

2020-10-14 23:36:25

  灌注桩后注浆专利 1篇:

  后注浆灌注桩结构

  第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后注浆灌注桩结构。

  第二、背景技术

  在桩基施工中,常采用灌注桩后注浆的方法来提高桩的承载和抗拔力,现有的后注浆灌注桩的施工方式为通过机械钻孔、钢管挤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桩孔,并在其内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桩。然后在灌注桩浇筑完成后,在桩端再注入水泥浆,提高桩体承载能力。此种方式操作难度大,后注浆不充分,难以保证水泥浆料充分填充在灌注桩与地基土层之间,由于注浆后混凝土与地基土层之间摩擦力不足且与地基土层之间注浆不充分导致牢固程度降低,承载力不足,导致建筑用后注浆灌注桩结构的稳定性及承载力无法满足建筑使用需求。

  第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牢固程度高,承载力强的一种建筑用后注浆灌注桩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用后注浆灌注桩结构,包括灌注桩桩体和钢筋笼,所述钢筋笼由竖向钢筋、斜拉钢筋、横向钢筋箍组成,所述竖向钢筋、斜拉钢筋和横向钢筋箍相互焊接固定,所述钢筋笼上焊接有竖向注浆管,竖向注浆管上连通有横向注浆管,所述钢筋笼放置在地基土层上的灌注桩桩孔内,所述灌注桩桩孔上端安装有护套管,所述钢筋笼内放入灌注导管,所述灌注桩桩孔内形成灌注桩桩体,所述灌注桩桩体侧壁与地基土层之间形成后注浆外桩体,横向注浆管两端的注浆管管端外层形成注桩环,所述灌注桩桩体与外部后浇筑的后注桩环、后注浆外桩体和后注桩头构成灌注桩桩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横向钢筋箍内侧等间距竖直焊接有若干根竖向钢筋,相邻的竖向钢筋之间焊接有斜拉钢筋,所述横向钢筋箍的数量为5~7个且自上而下等间距焊接在竖向钢筋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竖向注浆管底部和横向注浆管两端均设有注浆管管端,注浆管管端内塞入有封口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横向注浆管每道的数量为两根且对称焊接在钢筋笼上,横向注浆管的数量为三道且沿钢筋笼自上而下等间距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护套管上端管口高于地基土层至少30cm,护套管的直径等于灌注桩桩孔直径的1.1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钢筋笼的直径等于灌注桩桩孔直径的0.7倍~0.9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钢筋笼放入桩孔内并保证与桩孔同轴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浇筑快捷方便,钢筋笼结构强度高,浇筑完成的灌注桩桩体结构强度高;通过竖向注浆管和横向注浆管进行后注浆在灌注桩桩体底端及外侧形成后注桩环、后注浆外桩体和后注桩头,形成的灌注桩桩体增加了与地基土层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灌注桩桩体承载力增强,施工效率高,注浆均匀性好。

  第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灌注桩桩体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封口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灌注桩桩体、2-桩端、3-注浆管管端、4-横向注浆管、5-后注桩环、6-护套管、7-竖向注浆管、8-灌注导管、9-钢筋笼、10-后注浆外桩体、11-地基土层、12-竖向钢筋、13-斜拉钢筋、14-横向钢筋箍、15-后注桩头、16-桩体、17-灌注桩桩孔、18-封口塞。

  第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建筑用后注浆灌注桩结构,包括灌注桩桩体1和钢筋笼9,所述钢筋笼9由竖向钢筋12、斜拉钢筋13、横向钢筋箍14组成,所述竖向钢筋12、斜拉钢筋13和横向钢筋箍14相互焊接固定,横向钢筋箍14内侧等间距竖直焊接有若干根竖向钢筋12,相邻的竖向钢筋12之间焊接有斜拉钢筋13,所述横向钢筋箍14的数量为5~7个且自上而下等间距焊接在竖向钢筋12外侧;所述钢筋笼9上焊接有竖向注浆管7,竖向注浆管7上连通有横向注浆管4,所述竖向注浆管7底部和横向注浆管4两端均设有注浆管管端3,注浆管管端3内塞入有封口塞18,防止外部泥浆倒灌入注浆管管端3内造成堵塞,所述横向注浆管4每道的数量为两根且对称焊接在钢筋笼9上,横向注浆管4的数量为三道且沿钢筋笼9自上而下等间距分布。

  所述钢筋笼9放置在地基土层11中的灌注桩桩孔17内,所述灌注桩桩孔17上端安装有护套管6,护套管6上端管口高于地基土层11至少30cm,防止灌注桩桩孔17挖成后,灌注桩桩孔17上端桩孔口处的土块或土体劈裂落入预制桩桩孔17内,影响灌注桩的浇筑。

  所述护套管6的直径等于灌注桩桩孔17直径的1.1倍,护套管6插入灌注桩桩孔17上端桩孔口内,不易掉入灌注桩桩孔17内。

  所述钢筋笼9的直径等于灌注桩桩孔17直径的0.7倍~0.9倍,便于钢筋笼9放入灌注桩桩孔17内。

  本实用新型具体的施工步骤是:

  1、首先采用旋挖钻机在地基土层11上挖出一个直径60-100cm,深度10-20m的灌注桩桩孔17。

  2、将等于灌注桩桩孔17直径1.1倍的护套管6插入灌注桩桩孔17的上端桩孔口内。

  3、利用吊机将焊接成型的钢筋笼9放入灌注桩桩孔17内并保证与灌注桩桩孔17同轴放置。

  4、在钢筋笼9内放入灌注导管8,灌注导管8伸入至距离灌注桩桩孔17底端20-50cm处,将混凝土浆料通过灌注导管8注入灌注桩桩孔17内,随着混凝土浆料的灌注,提升灌注导管8的高度,始终保证灌注导管8底端距离灌注桩桩孔17内混凝土浆料层高度为20-50cm。

  5、初次灌注后,混凝土凝固,灌注桩桩孔17内形成桩体16,桩体16底端为桩端2。

  6、竖向注浆管7上端管口连接高压泵,高压泵向竖向注浆管7内泵入水泥浆料,水泥浆料将注浆管管端3内塞入的封口塞18顶出,水泥浆料流入竖向注浆管7底端形成后注桩头15,后注桩头15增加了桩体16与地基土层11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

  7、水泥浆料流向横向注浆管4并从其两端的注浆管管端3流出,水泥浆料在预制桩体16侧壁与地基土层11之间形成后注浆外桩体10,填充混凝土凝固后桩体16与地基土层11之间存在的缝隙,进一步加强了桩体16与地基土层11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

  8、水泥浆料从横向注浆管4两端的注浆管管端3向外层冲击地基土层11形成后注桩环5,后注桩环5加强了桩体16与地基土层11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

  9、桩体16与外部后浇筑的后注桩环5、后注浆外桩体10和后注桩头15构成灌注桩桩体1。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灌注桩后注浆专利 2篇:

  后注浆灌注桩结构

  第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注浆灌注桩结构。

  第二、背景技术

  灌注桩是指在工程现场通过机械钻孔、钢管挤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桩孔,并在其内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桩。国内外学者对多种灌注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灌注桩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后注浆技术于1961年在国外首次得到应用,国内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后注浆技术是在灌注桩浇筑完成后,在桩端再注入水泥浆,提高桩体承载能力。该技术操作简便、附加费用低。

  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桩体结构的承载力、结构稳定性仍然是所属技术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第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灌注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后注浆灌注桩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后注浆灌注桩结构具备承载力强,结构稳定可靠、制造成本低的灌注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后注浆灌注桩结构,包括灌注桩本体1,位于灌注桩本体1外围的竖直后注桩2和位于灌注桩本体1下部的水平后注桩3;

  所述的灌注桩本体1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包括纵向主筋1-1,横向箍筋1-2,以及螺旋箍筋1-3;其中,纵向主筋1-1、横向箍筋1-2和螺旋箍筋1-3相互焊接固定;

  所述的纵向主筋1-1外围焊接有多组保护环1-4,每一组保护环沿钢筋笼同一圆周均匀布置2-6个,相邻的两组保护环交错布置;所述的保护环为把手状;

  所述的钢筋笼的纵向主筋1-1还连接有纵向后注浆管1-5,所述的钢筋笼底部设置有横向后注浆管1-6;所述的纵向后注浆管1-5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孔,低端为封闭端;所述的横向后注浆管1-6为倒T型结构,其底部设置有闭合盘管,所述的闭合盘管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孔;

  所述的纵向后注浆管1-5的孔以及横向后注浆管1-6的孔均设置有防水胶带包裹,防止孔堵塞。

  优选地,所述的钢筋笼中的相邻的纵向主筋1-1之间的间距为13-18cm,相邻的横向箍筋1-2的间距为10-20cm,螺旋箍筋1-3的螺距12-17cm;所述的钢筋笼的长度为8-18m,直径为1.5-2.5m。

  优选地,所述的钢筋笼中的相邻的纵向主筋1-1之间的间距为14cm,相邻的横向箍筋1-2的间距为15cm,螺旋箍筋1-3的螺距13cm;所述的钢筋笼的长度为10m,直径为2m。

  优选地,所述的钢筋笼中的纵向主筋1-1、横向箍筋1-2以及螺旋箍筋1-3的钢筋表面均涂覆有防锈层,防锈层的厚度为100-200μm,优选为150μm。

  优选地,所述的灌注桩本体1为圆柱形。

  优选地,所述的每一组保护环沿钢筋笼同一圆周均匀布置4个。

  本实用新型中的位于灌注桩本体1外围的竖直后注桩2和位于灌注桩本体1下部的水平后注桩3提高了桩体与土体的连接关系,提高了单柱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中的钢筋笼由纵向主筋1-1、横向箍筋1-2和螺旋箍筋1-3相互焊接固定,具有结构稳定,应力均匀的特点,起到了稳定的加强支撑灌注桩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干中的保护环1-4起到了保护钢筋笼的作用,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

  本实用新型中的纵向后注浆管1-5以及横向后注浆管1-6可以选择PVC 材质或者不锈钢材质,其中,孔表面由防水胶带包裹,防止了在预先浇筑灌注桩本体时水泥浆倒灌,在灌注桩本体浇筑完成并养护之后,再从纵向后注浆管1-5以及横向后注浆管1-6进行后注浆操作,由于后注浆压力较大,能够冲破防水胶带从孔中流出,提高了桩体与土层的结合。

  本实用新型中的钢筋笼中的相邻的纵向主筋1-1之间的间距为13-18cm,相邻的横向箍筋1-2的间距为10-20cm,螺旋箍筋1-3的螺距12-17cm;所述的钢筋笼的长度为8-18m,直径为1.5-2.5m;并给出了进一步优选的数值。具备上述参数的钢筋笼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极高的强度,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提高了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中的钢筋笼中的纵向主筋1-1、横向箍筋1-2以及螺旋箍筋1-3的钢筋表面均涂覆有防锈层。防锈层的原料可以选择市售的防锈剂,防锈层的设置提高了钢筋的性能,免于腐蚀危害,提高了桩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注浆灌注桩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利于推广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后注浆技术的灌注桩中,有效改善了土层以及沉渣影响,提高了单桩承载能力,降低了单桩承载力差异。

  第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后注浆灌注桩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笼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环的示意图。

  其中,灌注桩本体1,竖直后注桩2,水平后注桩3,纵向主筋1-1,横向箍筋1-2,螺旋箍筋1-3,保护环1-4,纵向后注浆管1-5,横向后注浆管1-6。

  第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后注浆灌注桩结构,包括灌注桩本体1,其中灌注 桩本体1优选为圆柱形,位于灌注桩本体1外围的竖直后注桩2和位于灌注桩本体1下部的水平后注桩3;所述的灌注桩本体1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包括纵向主筋1-1,横向箍筋1-2,以及螺旋箍筋1-3;其中,纵向主筋1-1、横向箍筋1-2和螺旋箍筋1-3相互焊接固定;所述的纵向主筋1-1外围焊接有多组保护环1-4,每一组保护环沿钢筋笼同一圆周均匀布置2-6个,优选为4个,相邻的两组保护环交错布置;所述的保护环为把手状;所述的钢筋笼的纵向主筋1-1还连接有纵向后注浆管1-5,所述的钢筋笼底部设置有横向后注浆管1-6;所述的纵向后注浆管1-5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孔,低端为封闭端;所述的横向后注浆管1-6为倒T型结构,其底部设置有闭合盘管,所述的闭合盘管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孔;所述的纵向后注浆管1-5的孔以及横向后注浆管1-6的孔均设置有防水胶带包裹,防止孔堵塞。

  其中,所述的钢筋笼中的相邻的纵向主筋1-1之间的间距为13-18cm,相邻的横向箍筋1-2的间距为10-20cm,螺旋箍筋1-3的螺距12-17cm;所述的钢筋笼的长度为8-18m,直径为1.5-2.5m;进一步优选相邻的纵向主筋1-1之间的间距为14cm,相邻的横向箍筋1-2的间距为15cm,螺旋箍筋1-3的螺距13cm;所述的钢筋笼的长度为10m,直径为2m;所述的钢筋笼中的纵向主筋1-1、横向箍筋1-2以及螺旋箍筋1-3的钢筋表面均涂覆有防锈层,防锈层的厚度为100-200μm。其中,竖直后注桩2和水平后注桩3提高了桩体与土体的连接关系,提高了单柱承载力。钢筋笼具有结构稳定,应力均匀的特点,起到了稳定的加强支撑灌注桩的作用。保护环1-4起到了保护钢筋笼的作用,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纵向后注浆管1-5以及横向后注浆管1-6可以选择PVC材质或者不锈钢材质,其中,孔表面由防水胶带包裹,防止了在预先浇筑灌注桩本体时水泥浆倒灌,在灌注桩本体浇筑完成并养护之后,再从纵向后注浆管1-5以及横向后注浆管1-6进行后注浆操作,由于后注浆压力较大,能够冲破防水胶带从孔中流出,提高了桩体与土层的结合。

  上述公开的后注浆灌注桩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利于推广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后注浆技术的灌注桩中,有效改善了土层以及沉渣影响,提高了单桩承载能力,降低了单桩承载力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具体的实施例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特定的 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特征或者等同特征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的实施方式均构成侵犯实用新型的专利权。

  灌注桩后注浆专利 3篇:

  不达标后注浆灌注桩的修补方法

  第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灌注桩桩基的修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不达标后注浆灌注桩的修补方法。

  第二、背景技术

  后注浆灌注桩,就是利用钢筋笼底部和侧面预先埋设的注浆管在混凝土灌注桩成桩后,通过设置于桩侧、桩底的后注浆装置,用高压泵将水泥浆加压注入桩侧、桩底,通过浆液的渗扩、劈裂、填充、压密和固结作用,克服传统灌注桩因桩体周围有泥皮和桩底沉渣厚等影响了灌注桩承载力的缺陷,改善桩土工作界面,增大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并减少桩基沉降,降低桩基工程造价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后注浆技术包括桩底后注浆、桩侧后注浆和桩底、桩侧复式后注浆。中国专利CN100532732C于2009年8月26日公开了一种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施工方法,用于解决常规灌注桩桩土边界的施工缺陷,提高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但因各种地质原因或施工原因造成少量灌注桩后注浆未达到设计要求,则需要设计师核算,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如果不满足,则需要施工单位出专项加固方案并经设计审核批准,甚至重新再成孔、浇筑,由此造成影响工期和严重经济效益损失。

  因此已知的解决灌注桩后注浆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措施存在着上述种种不便和问题,成为广大建筑岩基工程技术人员思考的课题。

  第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解决灌注桩后注浆未达到设计要求的、简单易行、不影响工期和经济效的不达标后注浆灌注桩的修补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不达标后注浆灌注桩的修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灌注桩桩身外侧钻若干引孔

  在灌注桩桩身外侧钻若干引孔,引孔的直径为150mm,使桩身边缘到引孔的中心的距离为300~400mm;

  b、桩外侧增补后注浆管,包含以下步骤:

  (1)调查分析原桩身内侧埋设的注浆管是否堵塞或损坏;

  (2)如果原桩身内侧埋设的注浆管能继续注浆,则在灌注桩桩身外侧对称设置两个引孔,在引孔中间设置后注浆管,使后注浆管埋设深度比灌注桩桩底高1~1.5m;或者

  (3)如果原桩身内侧埋设的注浆管已经不能注浆,则在灌注桩桩身外侧对称设置四个引孔,在引孔中间设置后注浆管,使后注浆管埋设深度与原桩身内侧埋设的注浆管相同;

  其中:与后注浆管连接的注浆导管之间接头采用螺纹管箍连接;注浆喷头安装具备逆止功能的单向阀;注浆管上端用丝堵封严,注浆管端部的带孔花管采用低强度材料或胶带纸密封,确保在设计压力下顺利打开;

  c、后注浆施工,包含以下步骤:

  (1)提供浆液原料

  浆液的原料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P·O42.5;浆液的水灰质量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和土水灰质量比为0.45~0.65,或者非饱和土水灰质量比为0.7~0.9,或者松散碎石、砂砾为0.5~0.6;

  (2)浆液制备

  水泥浆液采用机械搅拌均匀,通过网眼不大于3mm的滤网,置于储浆桶中,并不断搅拌,以防泌水沉淀;

  (3)注浆施工准备

  确认搅拌机、注浆泵、压力表等设备工作状态良好,检查注浆管路畅通,高压软管与导管连接牢固并密封良好,安装测量桩顶抬升的百分表;

  (4)第一轮注浆

  在灌注桩成桩2~3天后开始第一轮注浆,开注浆泵压力一般为2~3MPa,让浆液冲开注浆阀堵头或花管式注浆喷头的密封包裹,确认管路疏通、喷头打开后,即可转入正常注浆作业;

  (5)第二轮注浆

  第一轮注浆结束3h后进行第二轮注浆,第二轮注浆的压力可高于第一轮始注浆压力,对于风化岩、非饱和粘性土及粉土,注浆压力也不宜超过10MPa,对于饱和土层则不宜超过6MPa;注浆流量宜按15~30L/min控制,最大注浆流量不宜超过50L/min;

  (6)终止注浆的控制

  注浆过程中对注浆量、注浆压力与桩身上抬进行“三控”,注浆结束前按设计最大注浆压力稳压持荷8min;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

  1)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

  2)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已超过设计最大值;

  d、灌注桩养护和检查验收

  在灌注桩修补后养护20天,检查达标通过验收。

  本发明的不达标后注浆灌注桩的修补方法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2)中,水泥浆液搅拌后3h泌水率不超过3%,泌水能在24h内重新被水泥浆全部吸收。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2)中,水泥浆液有足够的流动性,采用流锤测定时,流动性控制在14~18s之间。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4)中,同一根灌注桩的两根注浆管的注浆时间间隔为30~60min。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不达标后注浆灌注桩的修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施工步骤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易行;

  2、工程质量安全可靠、不影响工期;

  3、经济效益明显,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第四、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的灌注桩钢筋笼示意图;

  图2为已知的灌注桩钢筋笼截面中的注浆管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注浆管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注浆管布置示意图。

  图中:1桩内侧压浆管,2桩外侧压浆管,3引管。

  第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灌注桩桩身外侧钻二个引孔,设置二根后注浆管施工

  本发明的不达标后注浆灌注桩的修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灌注桩桩身外侧钻若干引孔

  在灌注桩桩身外侧钻注浆管布置示意图;引孔,引孔的直径为150mm,使桩身边缘到引孔的中心达300mm。

  b、桩外侧增补后注浆管,包含以下步骤:

  (1)调查分析原桩身内侧埋设的注浆管能继续注浆;

  (2)在围绕灌注桩桩身外侧对称设置两个引孔,在引孔中间设置后注浆管,使后注浆管埋设深度比灌注桩桩底高1~1.5m;

  其中:与后注浆管连接的注浆导管之间接头采用螺纹管箍连接;注浆喷头安装具备逆止功能的单向阀;注浆管上端用丝堵封严,注浆管端部的带孔花管采用低强度材料或胶带纸密封,确保在设计压力下顺利打开。

  c、后注浆施工,包含以下步骤:

  (1)提供浆液原料

  浆液的原料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P·O42.5;浆液的水灰质量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和土水灰质量比为0.45~0.65,或者非饱和土水灰质量比为0.7~0.9,或者松散碎石、砂砾为0.5~0.6;按照先淡后浓原则,可选定二个配比分别供二轮注浆使用;

  (2)浆液制备

  水泥浆液采用机械搅拌均匀,通过网眼不大于3mm的滤网,置于储浆桶中,并不断搅拌,以防泌水沉淀;搅拌后3h泌水率不超过3%,泌水能在24h内重新被水泥浆全部吸收;浆液有足够的流动性,采用流锤测定时,流动性控制在14~18s间;

  其中:低于灰比浆液可掺入减水剂;富含水地层浆液可掺入促凝剂;高温季节宜掺入缓凝剂;

  (3)注浆施工准备

  确认搅拌机、注浆泵、压力表等设备工作状态良好,检查注浆管路畅通,高压软管与导管连接牢固并密封良好,安装测量桩顶抬升的百分表;

  (4)第一轮注浆

  在灌注桩成桩3天后开始第一轮注浆,注浆管采用内径为?25mm黑钢管,开注浆泵压力采用2.5MPa,让浆液冲开注浆阀堵头或花管式注浆喷头的密封包裹,确认管路疏通、喷头打开后,即可转入正常注浆作业;初始注浆的入口压力,对于风化岩、非饱和粘性土及粉土,注浆压力宜为4.5MPa。为提高浆液渗透分布的均匀性和有效性,注浆速度宜慢不宜快,注浆流量宜小不宜大,一般注浆流量按40L/min控制,最大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第一轮的注浆量约占总压浆梁的70%,同一灌注桩的二根注浆管的注浆时间间隔为50min。

  (5)第二轮注浆

  第一轮注浆结束3h后进行第二轮注浆,第二轮注浆的压力可高于第一轮始注浆压力,对于风化岩、非饱和粘性土及粉土,注浆压力也不宜超过10MPa,注浆流量宜按20L/min控制,最大注浆流量不宜超过50L/min。

  (6)终止注浆的控制

  注浆过程中对注浆量、注浆压力与桩身上抬进行“三控”,注浆结束前按设计最大注浆压力稳压持荷8min;当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已超过设计最大值时终止注浆。

  d、灌注桩养护和检查验收

  在灌注桩修补后养护20天,检查达标通过验收。

  实施例2

  灌注桩桩身外侧钻四个引孔,设置四根后注浆管施工

  原桩身内侧埋设的注浆管已经不能注浆,在灌注桩桩身外侧对称设置四个引孔,在引孔中间设置后注浆管,使后注浆管埋设深度与原桩身内侧埋设的注浆管相同。本实施例的其余步骤同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不达标后注浆灌注桩的修补方法有效解决了灌注桩后注浆未达到设计要求情况下如何处理的问题,基本与整个工程的后注浆同时结束,不影响工期,也不需要补桩,既能保证工期,又满足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不达标后注浆灌注桩的修补方法已经在相关工程运用,效果显著,得到了实施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充分肯定。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发明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灌注桩后注浆专利 4篇:

  一种灌注桩后注浆结构

  第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灌注桩后注浆结构。

  第二、背景技术

  灌注桩是指在工程现场通过机械钻孔、钢管挤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桩孔,并在其内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桩。国内外学者对多种灌注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灌注桩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后注浆技术于1961年在国外首次得到应用,国内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后注浆技术是在灌注桩浇筑完成后,在桩端再注入水泥浆,提高桩体承载能力。该技术操作简便、附加费用低。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桩体结构的承载力、结构稳定性仍然是所属技术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第三、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注桩后注浆结构,该灌注桩后注浆结构具备较强的承载力,结构稳定性可靠,制造成本低廉。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灌注桩后注浆结构,其包括灌注桩本体、至少两根第一注浆管和至少两根第二注浆管,所述灌注桩本体设置有钢筋笼,所述第一注浆管沿所述钢筋笼的轴向进行布置,所述第二注浆管在所述钢筋笼的外侧沿圆周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注浆管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压浆孔,各所述压浆孔为梅花型交错布置,且各所述压浆孔处连接有单向阀。

  可选的,所述钢筋笼包括多根纵向主筋,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纵向主筋上。

  可选的,各所述纵向主筋之间的间距为12cm。

  可选的,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分别与压浆器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注浆管的底部超出所述钢筋笼的端部30cm。

  可选的,所述灌注桩后注浆结构还包括加固桩,所述灌注桩本体内沿轴向预设有用于插入加固桩的通孔,所述加固桩定位设置于所述通孔内。

  可选的,所述加固桩的顶面与所述灌注桩本体的顶面相平行,所述加固桩的底端延伸出所述灌注桩的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笼的外侧套设有钢丝套筒,所述钢丝套筒绑扎固定于所述钢筋笼上。

  可选的,所述钢丝套筒为由钢丝网片的两端部相互搭接而成的结构。

  可选的,所述封堵装置包括依次缠绕扎紧的用于遮盖所述压浆孔的图钉、弹性膜和密封胶带。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灌注桩后注浆结构包括灌注桩本体、至少两根第一注浆管和至少两根第二注浆管,所述灌注桩本体设置有钢筋笼,所述第一注浆管沿所述钢筋笼的轴向进行布置,所述第二注浆管在所述钢筋笼的外侧沿圆周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注浆管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压浆孔,各所述压浆孔为梅花型交错布置,需要灌注的水泥浆通过梅花型交错布置的压浆孔渗入、劈裂、填充、挤密等作用与灌注桩本体周围的土体相结合,固化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起到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的效果,该灌注桩后注浆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交底、利于推广的优点,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后注浆技术的灌注桩中,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层及沉渣的影响,降低单桩承载能力的差异。

  第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灌注桩后注浆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灌注桩本体,2、第一注浆管,3、第二注浆管,4、钢筋笼,41、纵向主筋,5、压浆孔,6、加固桩,7、钢丝套筒。

  第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灌注桩后注浆结构包括灌注桩本体1、至少两根第一注浆管2和至少两根第二注浆管3,本实施例中,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3的数量优选为两根,所述灌注桩本体1设置有钢筋笼4,所述第一注浆管2沿所述钢筋笼4的轴向进行布置,所述第二注浆管3在所述钢筋笼4的外侧沿圆周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注浆管1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一注浆管1和所述第二注浆管3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压浆孔5,各所述压浆孔5为梅花型交错布置,各所述压浆孔5处分别连接有封堵装置。

  基于以上结构,钢筋笼4具有结构稳定,应力均匀的特点,钢筋笼4设置于灌注桩本体1内能够起到稳定的加强支撑灌注桩本体的作用;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3分别采用轴向布置和周向布置的连接形式安装于钢筋笼4的外侧,方便通过设置在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3上按照梅花型进行布置的压浆孔喷射水泥浆,提高进行注浆时的均匀性;第一注浆管2的下端为封闭端,防止在预先的浇注灌注桩本体1时水泥浆从第一注浆管2的下端倒灌进第一注浆管2中,避免造成第一注浆管2的堵塞,对后注浆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各压浆孔5处安装的封堵装置也用于防止预先浇注灌注桩本体1时水泥浆的倒灌,在灌注桩本体1浇注完成并养护完成之后,再从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3的上端部压浆进行注浆操作,由于此时进行后注浆的压力较大,能够直接冲破封堵装置使水泥浆从压浆孔内流出,提高灌注桩本体1与土层的结合效果,保证后注浆工作可靠的质量,具备较强的承载力,结构稳定性可靠,制造成本低廉,适于推广。

  其中,钢筋笼4包括多根纵向主筋41,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3分别固定连接于纵向主筋41上,连接方式灵活简单,且连接效果可靠,结构稳定;各所述纵向主筋41之间的间距为12cm,该间距能够使钢筋笼4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极高的强度,能够使钢筋笼4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提高承载能力;且钢筋笼4的表面涂覆有防锈层,防锈层的原料可以选择市售的防锈剂,也可以选择其他原料的防锈物质,防锈层的设置有效的提高了钢筋笼4的性能,使其能够免于腐蚀的危害,提高了灌注桩的寿命。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3分别与压浆器相连接,通过压浆器向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3内提供水泥浆,使得进入第一注浆管2和第二注浆管3内的水泥浆具备较大的压力,从而方便水泥浆冲破封堵装置向灌注桩本体1周围进行喷洒,便于后注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注浆管2的底部超出所述钢筋笼4的端部30cm,该第一注浆管2的底部连接有长度为20-50cm的压浆喷头,第一注浆管2上的压浆孔5位于压浆喷头下部20cm处由上至下均匀布置,方便水泥浆进行喷射;压浆孔5的直径均为5-8mm,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水泥浆喷射的均匀性,保证后注浆工作质量的可靠性。封堵装置包括依次缠绕扎紧的用于遮盖所述压浆孔5的图钉、弹性膜和密封胶带,能够对压浆孔5进行可靠的密封作用,且水泥浆在第一压浆管2和第二压浆管3中易于冲破封堵装置从压浆孔5中流出。

  另外,该灌注桩后注浆结构还包括加固桩6,灌注桩本体1内沿轴向预设有用于插入加固桩6的通孔,加固桩6定位设置于通孔内,能够满足当前灌注桩本体1结构稳定性要求和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为后期加固或加强施工预留施工条件,对于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的灌注桩后注浆工程,能够有效的解决桩基沉降不均匀或桩底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具备较高的实际工程价值;加固桩6的顶面与灌注桩本体1的顶面相平行,加固桩6的底端延伸出灌注桩本体1的底面,在灌注桩本体1内预设的通孔通常为三个,其孔位呈等边三角形关系布置,灌注桩本体1的内径通常不小于1m,一般采用钢管或PVC管在灌注桩本体1上预设通孔的孔位,预设通孔的孔位直径一般为160mm-200mm,加固桩6的桩径与预设通孔的孔位直径相匹配,加固桩6的桩身材料强度等级与灌注桩本体1的强度等级相一致;钢筋笼4的外侧套设有钢丝套筒7,钢丝套筒7绑扎固定于钢筋笼4上,钢丝套筒7的设计能够有效的避免灌注混凝土向泥炭质土层中的流失,灌注桩本体1的外围混凝土中的水泥浆向外流出,能够形成强度很高的保护层。钢丝套筒7可为一段,也可为多段,根据泥炭质土层的层数确定,并分别对应设置于各层泥炭土层所在的位置处,分段布置时,上下每边超出泥炭土层的边界0.5-1.0m。钢丝套筒7为由钢丝网片的两端部相互搭接而成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灌注桩后注浆结构包括灌注桩本体、至少两根第一注浆管和至少两根第二注浆管,所述灌注桩本体设置有钢筋笼,所述第一注浆管沿所述钢筋笼的轴向进行布置,所述第二注浆管在所述钢筋笼的外侧沿圆周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注浆管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压浆孔,各所述压浆孔为梅花型交错布置,需要灌注的水泥浆通过梅花型交错布置的压浆孔渗入、劈裂、填充、挤密等作用与灌注桩本体周围的土体相结合,固化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起到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的效果,该灌注桩后注浆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交底、利于推广的优点,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后注浆技术的灌注桩中,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层及沉渣的影响,降低单桩承载能力的差异。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灌注桩后注浆专利汇总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