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建筑物> 钢管束构组件以及钢管束构装置独创技术25907字

钢管束构组件以及钢管束构装置

2021-03-14 22:04:26

钢管束构组件以及钢管束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钢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管束构组件以及钢管束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凝土浇筑成型技术已然成为主流,通过采用与建筑相匹配的模具,实现对建筑墙体的快速浇筑成型。为了确保建筑成型之后的抗震性能,需要在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通过一些较为特定的模具,在支撑与梁柱节点等位置进行浇筑,例如,传统的浇筑模具是在固定板上设置较多的钢管结构,以形成钢管束构件,使得在支撑位置或者节点位置进行浇筑时,模具始终保持在稳定状态,提高了稳定性。

  但是,传统的钢管束构件上除了有便于插入的钢管,还设置有用于支撑钢管束构件的支撑柱,而为了避免钢管与支撑柱的位置重叠,即为支撑柱提供预留的安装位置,在靠近支撑柱的位置,钢管的数量将会减少,例如,在预设间距下,固定板上可以安装N个钢管,而实际只安装了最多N-2个钢管,使得钢管用于与地面的连接数量减少,从而使得钢管束构件与地面的连接强度降低,进而使得钢管束构件的抓地力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提高抓地力的钢管束构组件以及钢管束构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钢管束构组件,包括:安装板、支撑柱以及多个集束件;所述支撑柱邻近所述安装板的端部设置,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安装板连接;多个所述集束件均匀分布于所述安装板上,每一所述集束件包括多个钢管,多个所述钢管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钢管与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同一侧,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集束件的钢管邻近所述支撑柱设置;所述支撑柱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向一所述钢管,且邻近所述支撑柱的钢管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置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管凸出于所述安装板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柱凸出于所述安装板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包括柱体以及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柱体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容置凹槽开设于所述支撑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体在所述安装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安装板上的投影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体包括第一支柱板和第二支柱板,所述第一支柱板和所述第二支柱板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柱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支柱板的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一支柱板与所述第二支柱板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容置凹槽的开口方向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体包括依次连接多个伸缩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还包括稳固垫,所述稳固垫与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柱体的一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凹槽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钢管的轴向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伸缩管体。

  一种钢管束构装置,包括:混凝土柱管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钢管束构组件,所述混凝土柱管具有注入孔,所述注入孔与所述混凝土柱管的内部连通,所述混凝土柱管与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钢管的一面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支撑柱上开设容置凹槽,容置凹槽用于将部分钢管收容于其中,即邻近支撑柱的钢管的部分收容于容置凹槽内,使得支撑柱与邻近其位置的钢管部分重叠,从而使得在邻近支撑柱的位置设置钢管,进而使得在安装板的端部位置多设置钢管,增大了安装板上安装的钢管的数量,从而增大了钢管束构组件与地面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进而增大了钢管束构组件与地面之间的抓地力,提高了钢管束构组件在地面上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钢管束构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钢管束构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钢管束构组件的A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钢管束构组件的A2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管束构组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管束构组件包括安装板、支撑柱以及多个集束件。所述支撑柱邻近所述安装板的端部设置,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安装板连接。多个所述集束件均匀分布于所述安装板上。每一所述集束件包括多个钢管。多个所述钢管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钢管与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同一侧。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集束件的钢管邻近所述支撑柱设置。所述支撑柱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向一所述钢管,且邻近所述支撑柱的钢管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置凹槽内。通过在支撑柱上开设容置凹槽,容置凹槽用于将部分钢管收容于其中,即邻近支撑柱的钢管的部分收容于容置凹槽内,使得支撑柱与邻近其位置的钢管部分重叠,从而使得在邻近支撑柱的位置设置钢管,进而使得在安装板的端部位置多设置钢管,增大了安装板上安装的钢管的数量,从而增大了钢管束构组件与地面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进而增大了钢管束构组件与地面之间的抓地力,提高了钢管束构组件在地面上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钢管束构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一实施例的钢管束构组件10包括安装板100、支撑柱200以及多个集束件300。所述支撑柱200邻近所述安装板100的端部设置,所述支撑柱200与所述安装板100连接。多个所述集束件300均匀分布于所述安装板100上。每一所述集束件300包括多个钢管310。多个所述钢管310均与所述安装板100连接,所述钢管310与所述支撑柱200位于所述安装板100的同一侧。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集束件300的钢管310邻近所述支撑柱200设置。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所述支撑柱200开设有容置凹槽210。所述容置凹槽210的开口方向朝向一所述钢管310,且邻近所述支撑柱200的钢管310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置凹槽210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柱200上开设容置凹槽210,容置凹槽210用于将部分钢管310收容于其中,即邻近支撑柱200的钢管310的部分收容于容置凹槽210内,使得支撑柱200与邻近其位置的钢管310部分重叠,从而使得在邻近支撑柱200的位置设置钢管310,进而使得在安装板100的端部位置多设置钢管310,增大了安装板100上安装的钢管310的数量,从而增大了钢管束构组件10与地面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进而增大了钢管束构组件10与地面之间的抓地力,提高了钢管束构组件10在地面上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钢管310凸出于所述安装板100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柱200凸出于所述安装板100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管310用于插入于地面,通过与地面的接触,使得钢管310与地面之间通过插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当所述钢管310插设于地面上时,所述钢管310凸出于地面的距离降低,即所述钢管310在地面上的高度降低。此时,为了便于将所述安装板100的平稳设置,即便于保持所述安装板100与地面保持平行,所述支撑柱200抵接于地面,所述安装板100的多个端部位置上的支撑柱200共同抵持于地面,使得所述安装板100被多个所述支撑柱200共同支撑。这样,将所述钢管310凸出于所述安装板100的距离设置为大于所述支撑柱200凸出于所述安装板100的距离,使得所述钢管310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撑柱200的长度,便于在所述钢管310插入地面一定深度后,所述支撑柱200直接抵持于地面上,实现对所述钢管310插入地面以及支撑柱200抵持地面的同时进行,便于对所述钢管束构组件10的安装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4,所述支撑柱200包括柱体220以及支撑板230,所述支撑板230通过所述柱体220与所述安装板100连接,所述容置凹槽210开设于所述支撑板23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体220位于所述支撑板230和所述安装板100之间,即所述柱体220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230连接,所述柱体220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00连接,而且,所述支撑板230和所述安装板100平行设置,在所述支撑板230抵持于地面时,所述安装板100保持与地面平行。而所述支撑板230上开设的所述容置凹槽210用于收容邻近所述柱体220的钢管310,使得所述支撑板230与邻近所述柱体220的钢管310部分重叠,从而使得所述安装板100的端部原来没有设置的钢管310的位置增设钢管310,进而使得所述钢管310的数量增多,提高了所述钢管束构组件10的抓地力。

  进一步地,所述柱体220在所述安装板100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支撑板230在所述安装板100上的投影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体220的端部表面位于所述支撑板230的一侧面内,即所述支撑板230的边缘凸出于所述柱体220,也即所述支撑板230靠近所述安装板100的一面的面积大于所述柱体220的端部面积。这样,所述支撑板230的面积增大,使得所述支撑板230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得所述支撑板230在地面上的平稳度提高,进而使得所述钢管束构组件10在地面上的稳定性提高。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4,所述柱体220包括第一支柱板222和第二支柱板224,所述第一支柱板222和所述第二支柱板224均与所述安装板100连接,所述第一支柱板222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支柱板224的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一支柱板222与所述第二支柱板224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容置凹槽210的开口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柱板222与所述第二支柱板224为侧边连接,例如,所述第一支柱板222的侧边边缘与所述第二支柱板224的侧边边缘连接,而且,所述第一支柱板222与所述第二支柱板224相互垂直设置,即所述第一支柱板222与所述第二支柱板224之间的夹角为90度。这样,所述第一支柱板222与所述第二支柱板224之间形成的空间与所述容置凹槽210相对应,而且,所述凹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容置凹槽210的开口方向相同,即所述凹槽与所述容置凹槽210的开口均朝向所述钢管310,也即所述凹槽与所述容置凹槽210均可用于收容邻近所述柱体220的钢管310,使得所述凹槽配合所述容置凹槽210共同收容邻近所述柱体220的钢管310,从而使得所述凹槽配合所述容置凹槽210均与邻近所述柱体220的钢管310重叠,便于所述钢管310设置于靠近所述柱体220的位置,从而便于在原本靠近所述柱体220且没有设置钢管310的位置多设置钢管310,提高了增设安装钢管310的便捷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体还包括依次连接多个伸缩柱。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体与所述钢管为平行设置,在所述钢管垂直插入地面时,所述柱体用于支撑所述钢管束构组件的整体,即所述柱体提供所述钢管束构组件所需的支撑力。而当所述钢管束构组件放置的位置不平整时,例如,所述钢管束构组件放置的区域为山石地区,地面无法保持平整,为了保证所述钢管束构组件的安装板保持平整,通过调整所述柱体的长度,即调整所述柱体的支撑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也即通过所述伸缩柱的伸缩距离进行调整,使得所述柱体的总长度变化,从而便于对所述柱体的高度的调整,进而便于所述柱体适用于不同的放置区域,从而使得所述柱体在不同的凹凸地面上均可实现对安装板的平整放置,提高了所述钢管束构组件的适用性。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的柱体的数量为多个,通过调整所述伸缩柱的伸缩长度,使得所述柱体的长度变化,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各所述柱体的长度进行分别调整,以实现对不同的柱体进行不同长度的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还包括稳固垫,所述稳固垫与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柱体的一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固垫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当所述柱体支撑于地面时,所述稳固垫位于所述支撑板和地面之间,所述稳固垫增强所述支撑板在地面上的稳定性,使得所述柱体稳定支撑于地面,从而使得所述钢管束构组件平稳放置于地面上,提高了所述钢管束构组件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4,所述容置凹槽210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钢管310的轴向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凹槽210用于收容邻近所述支撑柱200的钢管310的至少部分,使得邻近所述支撑柱200的钢管310与所述支撑柱200形成部分重叠。为了使得邻近所述支撑柱200的钢管310在所述安装板100上的安装方便,将所述容置凹槽210的开口设置为垂直于所述钢管310的轴向,使得邻近所述支撑柱200的钢管310垂直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210内,即邻近所述支撑柱200的钢管310与所述柱体220保持平行,从而使得在邻近所述支撑柱200的单位面积内,钢管310的数量增大,进一步提高了所述钢管束构组件10的抓地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伸缩管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管用于插入地面,通过所述钢管与地面的插入深度的不同,改变所述钢管与地面之间的抓地力。而在地面有凹陷的情况时,所述安装板上的部分区域的钢管将无法插入地面,即此部分的钢管与地面之间存在间距,也即此部分的钢管的长度较小。为了便于所述钢管适用于不同的凹陷地面,将所述钢管设置为包括多个伸缩管体的结构,使得所述钢管的整体长度可调节,从而使得所述钢管在插入凹陷地面时,通过伸长所述伸缩管体的长度,便于增大所述钢管的长度,从而便于各所述钢管插入地面,进一步提高所述钢管束构组件的抓地力。

  可以理解的,所述安装板100上安装的所述集束件300包括多个钢管310,其中,每一个所述集束件300的钢管310均匀分布于所述安装板100上,例如,每一所述集束件300的多个钢管310阵列分布于所述安装板100上。而当所述安装板100朝向地面运动时,即将所述钢管310插入地面,由于所述钢管310采用直插式的方法插入地面,所述钢管310与地面的沙土发生刚性碰撞,在没有较强的整体机械强度的情况下,各所述钢管310将发生不同角度的偏转,即各所述钢管310插入地面之后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也即各所述钢管310在插入地面之后,所述钢管310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不是垂直的。这样的话,将导致倾斜角度过大的钢管310对应的所述安装板100区域发生倾斜,使得所述安装板100无法保持平稳,从而导致所述安装板100的稳定性降低。

  为了提高所述集束件300的整体机械强度,即降低所述钢管310的发生倾斜的几率,也即提高各所述钢管310之间的机械强度,每一所述集束件300包括第一钢管312、第二钢管314、第三钢管316以及第四钢管318,所述第一钢管312、所述第二钢管314、所述第三钢管316以及所述第四钢管318均匀分布且连接于所述安装板100上;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所述钢管束构组件10还包括多个增强件400,每一所述增强件400与一所述集束件300相对应,每一所述增强件400包括第一增强连接杆410、第二增强连接杆420、第三增强连接杆430以及第四增强连接杆440,所述第一增强连接杆410的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管312以及所述第二钢管314连接,所述第二增强连接杆420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管314以及所述第三钢管316连接,所述第三增强连接杆430分别与所述第三钢管316以及所述第四钢管318连接,所述第四增强连接杆440分别与所述第四钢管318以及所述第一钢管31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管312、所述第二钢管314、所述第三钢管316以及所述第四钢管318通过所述增强件400进行连接,所述第一钢管312通过所述第一增强连接杆410和所述第四增强连接杆440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管314以及所述第四钢管318连接,所述第二钢管314通过所述第一增强连接杆410和所述第二增强连接杆420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管312以及所述第三钢管316连接,所述第三钢管316通过所述第二增强连接杆420和所述第三增强连接杆430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管314以及所述第四钢管318连接,所述第四钢管318通过所述第三增强连接杆430和所述第四增强连接杆440分别与所述第三钢管316以及所述第一钢管312连接。这样,每一钢管310分别与两个增强连接杆连接,而且,每一钢管310分别通过两个增强连接杆与另两个钢管310连接,使得各钢管310之间相互连接,从而使得各钢管310通过不同的增强连接杆连接,进而使得各钢管310之间相互相交连,提高了各钢管31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所述集束件300的整体机械强度,进而降低了各钢管310的发生过度倾斜的几率。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钢管310的长度是不固定的,为了确保每一所述集束件300的各钢管310之间的机械强度,通过调整增强连接杆的位置,使得增强连接杆增强机械强度的位置变化,从而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钢管310的机械强度的增强。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所述钢管束构组件10还包括多个导向件500,每一所述导向件500与一所述集束件300对应,每一所述导向件500包括第一导向杆510、第二导向杆520以及第三导向杆530,所述第一导向杆510、所述第二导向杆520以及所述第三导向杆530均与所述安装板100连接;所述第一增强连接杆410开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增强连接杆420开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三增强连接杆430开设有第三导向孔,所述第四增强连接杆440开设有第四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杆510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内,所述第二导向杆520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孔和所述第四导向孔内,所述第三导向杆530穿设于所述第三导向孔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增强连接杆410沿着所述第一导向杆510的轴向方向移动,在保持所述第一增强连接杆410与所述安装板100平行的情况下,便于所述第一增强连接杆410进行位置调整;所述第二增强连接杆420和所述第四增强连接杆440沿着所述第二导向杆520的轴向方向移动,在保持所述第二增强连接杆420以及所述第四增强连接杆440与所述安装板100平行的情况下,便于所述第二增强连接杆420以及所述第四增强连接杆440进行位置调整;所述第三增强连接杆430沿着所述第三导向杆530的轴向方向移动,在保持所述第三增强连接杆430与所述安装板100平行的情况下,便于所述第三增强连接杆430进行位置调整。这样,各钢管310之间的距离由增强连接杆控制并保持,而增强连接杆的位置通过相应的导向杆进行调整,便于增强连接杆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束构组件还包括定位销组件,所述定位销组件包括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第三定位销以及第四定位销,所述第一增强连接杆还开设有与第一导向孔连通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销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内并与所述第一导向杆连接,所述第二增强连接杆还开设有与第二导向孔连通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销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并与所述第二导向杆连接,所述第三增强连接杆还开设有与第三导向孔连通的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销穿设于所述第三定位孔内并与所述第三导向杆连接,所述第四增强连接杆还开设有与第四导向孔连通的第四定位孔,所述第四定位销穿设于所述第四定位孔内并与所述第四导向杆连接。这样,当各定位销穿设于对应的定位孔内时,各增强连接杆与对应的导向杆固定,实现增强连接杆在导向杆上的位置定位,便于将各增强连接杆固定在指定位置,从而便于对钢管的不同位置进行强度增强,进而便于根据实际需要对应调整对钢管的机械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集束件中的钢管的数量根据实际施工的需要进行调整,例如,钢管的数量为3个,呈等边三角形放置;又如,钢管的数量为4个,呈正方形放置;又如,钢管的数量为5个,呈五角星形放置;又如,钢管的数量为6个,呈正六边形放置。至于其他的数量以及放置形成的形状,此处不再赘述,其上使用的增强连接杆以及导向杆对应调整。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钢管束构装置,包括:混凝土柱管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钢管束构组件,所述混凝土柱管具有注入孔,所述注入孔与所述混凝土柱管的内部连通,所述混凝土柱管与所述安装板背离每一所述钢管的一面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管束构组件包括安装板、支撑柱以及多个集束件。所述支撑柱邻近所述安装板的端部设置,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安装板连接。多个所述集束件均匀分布于所述安装板上。每一所述集束件包括多个钢管。多个所述钢管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钢管与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同一侧。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集束件的钢管邻近所述支撑柱设置。所述支撑柱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向一所述钢管,且邻近所述支撑柱的钢管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置凹槽内。通过在支撑柱上开设容置凹槽,容置凹槽用于将部分钢管收容于其中,即邻近支撑柱的钢管的部分收容于容置凹槽内,使得支撑柱与邻近其位置的钢管部分重叠,从而使得在邻近支撑柱的位置设置钢管,进而使得在安装板的端部位置多设置钢管,增大了安装板上安装的钢管的数量,从而增大了钢管束构组件与地面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进而增大了钢管束构组件与地面之间的抓地力,提高了钢管束构组件在地面上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钢管束构组件以及钢管束构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