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给水排水> 便座装置以及便器装置独创技术91349字

便座装置以及便器装置

2021-02-14 01:02:40

便座装置以及便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座装置以及便器装置。

  背景技术

  1.在便器装置上安装设置的大多数便座放置于包围便钵部的上部开口的边缘部,并且在便器装置的后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具备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铰链轴的铰链部。通过手动或电动地转动便座来实现开闭,从而使用便器装置。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便器装置所具有的便座收纳了用温水对落座者的局部进行清洗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在该便座的正后方设有低位水槽。人体局部清洗装置具备喷嘴体、温水箱以及控制装置。喷嘴体穿过在便座上设置的开口部而在便器内部的规定位置停止,从在前端形成的喷射孔喷射温水,从而进行落座者的局部的清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38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便器装置在便座具备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的所有部件,因而便座变重,手动或电动地转动便座时的载荷转矩变大。并且,在如今的便器装置中,除了人体局部清洗装置之外,例如还具有对便钵部进行除臭的除臭装置、送出暖风的送风装置等,如果将它们全部设置于便座则便座进一步变重,载荷转矩变大。

  如果便座变重,则需要提高能够转动地支承便座的铰链部的强度和刚性,不仅是便座,铰链部的重量也增大。并且,使便座转动时的载荷转矩变大,必须增大克服该载荷转矩而使便座转动的驱动转矩,因而用于通过电动使便座转动的驱动系统的尺寸变大。

  第一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便座重量增大的便座装置以及便器装置。

  2.以往,在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的便座内装入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等功能部件。除了将功能部件装入便座之外,一般来说,会在便座上安装能够对在便座上形成的开闭口进行开闭的挡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将挡板安装于便座,从得到良好的设计性的观点出发尚存改良的余地。

  第二发明的一个方案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将挡板安装于便座时能够得到良好的设计性的技术。

  3.以往,会将装入有人体局部清洗装置、干燥装置等功能部件的功能装置安装于便器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人体局部清洗装置作为功能部件装入便座的功能装置。

  然而,在对功能部件进行支承的功能装置的底座部会输入有冲击载荷。该情况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示例中,在对设有底座部的便座进行开闭时发生。这样的冲击载荷从底座部直接向功能部件传递,担心会对功能部件的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对于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没有研究任何应对措施,存在进一步的改良余地。

  第三发明的一个方案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底座部输入有冲击载荷时也能够实现功能部件的保护的技术。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一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便座装置。该便座装置是具备便座、在所述便座的后方设置的盒体、喷出液体或者吹出或吸入气体的功能部件的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设于所述便座,所述功能部件的其他部分配设于所述盒体。

  根据该方案,在便座装置中,能够抑制便座重量的增大。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二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便座装置。该便座装置具备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且背面形成有开闭口的便座、以能够开闭所述开闭口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便座的挡板,在从前方观察处于倒伏在所述便器本体上的倒伏位置的所述便座时,所述挡板的前后方向的整个范围中从前端到后端侧的大部分范围设置于在所述便座的中央开口部的内周面的后方与其内周面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方案,在便座处于倒伏位置时挡板难以暴露在外,能够带来整洁的印象从而得到良好的设计性。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三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功能装置。该功能装置是在便器装置中使用的功能装置,具备底座部、与所述底座部空出间隔配置的功能部件和将所述功能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底座部的支承构造,所述支承构造具有能够伴随着所述底座部相对于所述功能部件的相对移动而变形地设置的冲击吸收部件。

  根据该方案,在底座部输入有冲击载荷时,底座部相对于功能部件相对移动而使冲击吸收部件变形。其结果是,能够通过冲击吸收部件来减轻从底座部传递到功能部件的冲击载荷,实现功能部件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第一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的便器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使第一实施方式的便盖和便座处于打开状态的便器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罩、便盖以及便座拆下的便器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便座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便座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的功能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便座装置的功能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盒体以及便座的一部分结构的结构图。

  图9是图8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便座的一部分的内部构造的顶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便座的背面的底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便座的背面的另一底视图。

  图15是图11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挡板的动作的图。

  图17是图11的A-A线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便座的背面的底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的一部分功能的结构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从第三实施方式的排出部排出的清洗液在便座的背面流布的范围的图。

  图2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图2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便座的背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23的(a)和(b)是示意性地表示便座背面的清洗液的流布方式的图,图23的(a)是第二变形例的图,图23的(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

  图24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出部,图24的(b)是表示图24的(a)的B-B线剖视图的图。

  图2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的顶视图。

  图2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便器本体的顶视图。

  图27是图25的C-C线剖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便座的一部分的内部构造的顶视图。

  图30是图29的A-A线剖视图。

  图31是从Z方向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图。

  图32是图30的C-C线剖视图。

  图33是从图32的箭头D看到的图。

  图34的(a)是用于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载荷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图,图34的(b)是表示冲击载荷在第一载荷传递路径中传递时的动作的图。

  图35的(a)是用于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载荷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图,图35的(b)是表示冲击载荷在第二载荷传递路径中传递时的动作的图。

  图36是表示冲击载荷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载荷传递路径中传递时的动作的图。

  图37是从与图32相同的视角看到的第三变形例的支承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变形例中,对于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适当地省略了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适当地对构成要素的尺寸放大、缩小表示。

  以下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只不过表示的是实施第一~第三发明时的具体例。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内容不对第一~第三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实施构成要素的变更、追加、删除等大量设计变更。在以下实施方式中,对于能够实现这样的设计变更的内容,标注“实施方式”的注释来强调,但没有这样注释的内容也允许进行设计变更。对附图的剖面标注的阴影线并不是对标注了阴影线的对象的材质进行限定。

  1.对第一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第一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9的便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使便盖4和便座5处于打开状态的便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便盖4处于打开状态。便器装置100具备便器本体1、盒体2、罩3、便盖4以及便座5等。便座装置9构成为具有盒体2和便座5等。便器本体1在前端F侧具有便钵部11、在便钵部11后方的后部具备部件配置部12。在以下说明中,对于便器装置100来说左右方向是相对于便器装置100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左和右是以从前端F侧观察便器装置100时为基准定义的。

  便钵部11具有用于接收污物的钵状的接收面11a以及在接收面11a的上部开口周围形成的边缘部11b,便座5载置于边缘部11b。在接收面11a例如从在前端F看从左上部的后方向前方排出清洗水。排出到接收面11a的清洗水一边沿着接收面11a向一个方向旋转一边流向下方而对接收面11a进行冲刷,从与接收面11a的底连接的排水路(省略图示)与污物一起排出。

  部件配置部12的上端部12a的高度与便钵部11的边缘部11b大致相同,在上端部12a载置有盒体2。如后所述,在便座5配设有功能部件的一部分,在盒体2收纳有未图示的功能部件的一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功能部件例如包含便器清洗装置、清洗水供给装置、对落座者的局部进行清洗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对便座5进行加热的便座加热装置、向便钵部11内送出暖风的送风装置、对在便钵部11内产生的臭气进行吸引而进行除臭的除臭装置、将除菌水向便钵部11内供给的除菌水供给装置和清洗泡供给装置等。

  图3是表示将罩3、便盖4以及便座5拆下的便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盒体2成为箱状或盘状等,对上述功能部件进行收纳。盒体2的前后方向的范围从便器本体1的后端部遍及到便钵部11的后缘部附近,左右方向的范围遍及便器本体1的左右方向的整个范围。盒体2在周缘部2a载置于部件配置部12的上端部12a。在盒体2的前部的左右分别设有便盖铰链部21和便座铰链部22。

  便盖铰链部21在以穿过盒体2的上表面的方式设置的凹槽21a具有铰链轴21b,并且设置于盒体2的左右侧边部分。凹槽21a的前方被切开,形成使便盖4的臂部(省略图示)转动而通过的空间。铰链轴21b是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的轴体,以向凹槽21a突出的方式设置。左右便盖铰链部21中的各铰链轴21b彼此同轴设置。便盖4通过使设置于臂部的轴通孔与铰链轴21b嵌合而组装于盒体2。

  便座铰链部22具有支承部22a、铰链轴承22b以及凹槽22c,设置在比盒体2的左右侧边部分的便盖铰链部21更靠前侧的位置。支承部22a设置成从盒体2的前侧的端面2b向前方延伸的壁体状,后方侧和下方侧固定于盒体2。铰链轴承22b是以左右方向为中心轴方向的圆筒状,在支承部22a的前部的上端部设置为向内向延伸。铰链轴承22b的周侧部中的上方侧被切开,从与中心轴正交的剖面看,以比直径小的宽度开口。左右的便座铰链部22处的各铰链轴承22b以中心轴彼此同轴的方式设置。

  凹槽22c在盒体2的前侧的端面2b与铰链轴承22b之间,从盒体2的上表面贯穿到下方地形成。凹槽22c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被壁体状的支承部22a封闭而在内侧贯通。如后所述,便座5具有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铰链轴55,通过使铰链轴55嵌合于铰链轴承22b而组装于盒体2。

  盒体2在便座铰链部22的左右方向的内侧具有通向盒体2的内部空间的插通部23。插通部23设置在左右两个部位,例如在一方配设使水等流体流通的流通管,在另一方配设电信号线。插通部23设置为从盒体2的前侧的端面2b向前方突出,在上方侧呈矩形状开口,在左右方向的内侧呈半圆状开口,这些开口的部分面向便座5的内部空间。盒体2的内部空间经由插通部23而不经过外部空间地通往便座5的内部空间。配设于插通部23的流通管和信号线与配设于便座5的功能部件的一部分连接。

  回到图1,罩3具备顶板3a和侧板3b,覆盖盒体2的上方和上部的侧面。罩3能够相对于盒体2拆装。顶板3a成为后方侧的角带有圆角的俯视时的矩形形状。侧板3b以从顶板3a的侧边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于顶板3a的左右和后部。

  便盖4和便座5的后部绕左右方向的轴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在作为便器本体1侧的盒体2上设置的便盖铰链部21和便座铰链部22。便盖4和便座5在处于打开状态时在盒体2的前方处于立起的状态而停止。便盖4具备覆盖便座5和便器本体1的便钵部11的平板状的顶板以及覆盖便座5的前方和左右侧方的侧板。

  图4是表示便座5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是便座5的纵剖视图。便座5具有座部51和基端部52。便座5在基端部52的左右两侧,具有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铰链轴55,便座5通过使铰链轴55与铰链轴承22b嵌合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便座铰链部22。座部51具有与便钵部11上的接收面11a的上部开口对应的孔而形成为内部为中空的圆环板状,使用者坐在座面部51a上而使底面51b(参照图2)与边缘部11b相对且接触。

  基端部52的表面52a形成为与座面部51a相连。并且,基端部52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底面51b侧鼓出而在内部具有形成了对功能部件进行收纳的空间的收纳部53(参照图2)。

  图6是表示便座装置9的功能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的功能框图。便座装置9具备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送风装置62,除臭装置63以及钵内除菌水供给装置等喷出液体、或者吹出或吸入气体的功能部件。收纳部53对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送风装置62以及除臭装置63等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并且,收纳部53可以对除菌水供给装置的一部分进行收纳。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具有向座部51的中央方向前进、向收纳部53的内部后退的喷嘴61a,在收纳部53的内部空间收纳有使喷嘴61a前进和后退的驱动机构61b。向喷嘴61a供给水的供水装置61c和控制电路61d设置在盒体2的内部。供水装置61c具有对水进行加温的温水箱等,通过控制电路61d对在箱内存留的水的温度进行控制。在喷嘴61a连接有从供水装置61c延伸的流通管61e,通过流通管61e从喷嘴61a供给吹出水。并且,在驱动机构61b连接有从控制电路61d延伸的信号线61f,基于来自控制电路61d的信号而使驱动机构61b动作。

  送风装置62具有向座部51的中央方向吹出暖风的流通管62a,在收纳部53的内部空间配置有流通管62a的一部分。流通管62a与在盒体2的内部设置的风扇62b连接,送入有通过过滤器62c而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从外部吸入的空气被在风扇62b的前后任一部位设置的加热器(省略图示)加温。进行向风扇62b等通电的控制的控制电路62d设置在盒体2的内部。

  除臭装置63具有吸入便钵部11内的空气的流通管63a,在收纳部53的内部空间配置有流通管63a的一部分。流通管63a与在盒体2的内部设置的风扇63b连接,经由除臭滤芯63c向外部排出空气。除臭滤芯63c例如具有活性炭等除臭剂,通过使从流通管63a吸入的空气通过除臭剂而进行除臭。进行向风扇63b通电的控制的控制电路63d设置在盒体2的内部。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9和便器装置100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同基于上述图4至图6所说明的那样,在便座5的收纳部53收纳有作为功能部件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送风装置62以及除臭装置63等的一部分。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送风装置62以及除臭装置63等的其他部分配设在盒体2的内部,由此在便座装置9中能够抑制便座5的重量增大。

  通过抑制便座5的重量增大,能够抑制将便座5支承为能够转动的便座铰链部22的高强度化和高刚性化,从而抑制便座铰链部22处的重量增大。并且,通过抑制便座5的重量增大,能够抑制使便座5转动时的载荷转矩增大,能够抑制用于使便座5转动的驱动系统的大型化。

  并且,即使将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送风装置62以及除臭装置63等中的各控制电路设置于便座5,则存在由便座5的转动而产生的振动和冲击使各控制电路发生故障的可能。通过将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送风装置62以及除臭装置63等中的各控制电路配设在盒体2的内部,能够不使各控制电路可动地固定,因此能够抑制由振动和冲击造成的故障。

  并且,在送风装置62中的风扇62b以及除臭装置63中的风扇63b设置于便座5时,存在驱动时的声音和振动直接传递到便座5而给落座者带来异样感的可能。通过将风扇62b和风扇63b配设在盒体2的内部,配置在离落座者更远的位置,能够使驱动时的声音和振动难以传递到便座5。需要说明的是,在静谧性良好的情况下,即使各风扇配设于便座5,也能够减小给落座者带来的异样感。

  送风装置62中的过滤器62c和除臭装置63中的除臭滤芯63c可拆装地设置在盒体2的内部。过滤器62c和除臭滤芯63c能够通过将覆盖盒体2的罩3拆下而从盒体2取出,从而进行清洁和更换等维护作业。

  (第一变形例)

  图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便座装置9的功能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的功能框图。变形例的便器装置100在便座5的收纳部53收纳有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的喷嘴61a、驱动机构61b以及温水箱61g,在盒体2的内部配设有供水装置61c和控制电路61d。在温水箱61g安装有加热器(省略图示),其温度受控制电路61d控制。通过将温水箱61g设置在便座5侧,能够抑制向盒体2侧收纳的功能部件增加。但是,便座5的重量增加温水箱61g的量。

  并且,第一变形例的便座装置9在便座5的收纳部53收纳有送风装置62的流通管62a、风扇62b以及过滤器62c,在盒体2的内部配设有控制电路62d。风扇62b通过信号线与控制电路62d连接。通过将风扇62b和过滤器62c设置于便座5的收纳部53,能够使流通管62a变短,流通管62a在插通部23中不会成为载荷转矩。

  并且,第一变形例的便器装置100在便座5的收纳部53收纳有除臭装置63的流通管63a、风扇63b以及除臭滤芯63c,在盒体2的内部配设有控制电路63d。风扇63b通过信号线与控制电路63d连接。通过将风扇63b和除臭滤芯63c收纳在便座5的收纳部53,能够使流通管63a变短,流通管63a在插通部23中不会成为载荷转矩。

  送风装置62的过滤器62c和除臭装置63的除臭滤芯63c能够拆装地安装于便座5的收纳部53等,由此能够进行清洁、更换等维护作业。例如,在便座5的基端部52等设置能够开闭的窗口,从而能够拆装在内部安装的过滤器62c和除臭滤芯63c。并且,在便座5的基端部52等设置凹槽,将单元化的过滤器62c和除臭滤芯63c插入凹槽而实现拆装。

  在便器装置100中,喷出液体或者吹出或吸入气体的功能部件除了上述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送风装置62以及除臭装置63之外,还包含清洗泡供给装置、用水润湿便钵部11内的接收面11a的钵内喷淋装置、对便钵部11内进行除菌的除菌水供给装置等。对于这些清洗泡供给装置、钵内喷淋装置以及除菌水供给装置等,能够将至少一部分配设于便座5,将其他部分配设于盒体2。

  图8是表示盒体2和便座5的一部分功能的结构图,图9是图8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在便座5侧设有局部清洗单元71、送风单元72以及除臭单元73。局部清洗单元71包含图7所示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中的喷嘴61a、驱动机构61b以及温水箱61g。送风单元72包含送风装置62中的流通管62a、风扇62b以及过滤器62c。除臭单元73包含流通管63a、风扇63b以及除臭滤芯63c。在盒体2侧设有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的供水装置61c和电路基板74。电路基板74包含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的控制电路61d、送风装置62的控制电路62d以及除臭装置63的控制电路63d。

  局部清洗单元71、送风单元72以及除臭单元73通过信号线75与电路基板74连接。局部清洗单元71和供水装置61c通过挠性的软管76连接。信号线75的长度方向上空出间隙的部位Pc被捆扎,从前端F看信号线75配置于右侧的插通部23。从前端F看软管76配置于左侧的插通部23。信号线75和软管76具有在固定件70与盒体20的固定部位和固定件77与便座5的固定部位之间设置的松弛部分,在该松弛部分插通于插通部23。

  插通部23在便座5的内部空间具有用于引出信号线75和软管76的引出口80。盒体2的内部空间26在便座5处于闭合状态时,经由插通部23的引出口80而不经过外部空间82地通往便座5的内部空间56。插通部23的引出口80向左右方向内向开口。引出口80是从插通部23的前端部向基端侧凹的切口。并且,在插通部23的前端部设有前端开口86。引出口80的边缘面与前端开口86的边缘面连续设置。插通部23的前端部设置为在便座5处于闭合状态时,与便座5的顶面部空出间隙88。间隙88的最小宽度例如设定为比信号线75和软管76的外径小。

  接着,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便座装置9和便器装置100的特征进行说明。

  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便座装置9具备便座5、在便座5的后方设置的盒体2、喷出液体或者吹出或吸入气体的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设于便座5,功能部件的其他部分配设于盒体2。由此,在便座装置9中,能够抑制便座5的重量增大。

  并且,功能部件是对落座者的局部进行清洗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向便钵部11内送出暖风的送风装置62或者对便钵部11内进行除臭的除臭装置63。由此,在便座装置9中,能够抑制由于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送风装置62或除臭装置63而使便座5的重量增大。

  并且,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具有将水吹出的喷嘴61a以及使喷嘴61a前进和后退的驱动机构61b,喷嘴61a和驱动机构61b配设于便座5。由此,在便座装置9中,通过将人体局部清洗装置61中的喷嘴61a和驱动机构61b配设于便座5,将其他部分配设于盒体2,能够抑制便座5的重量增大。

  并且,对于送风装置62和除臭装置63来说,吹出气体的流通管62a和吸入流体的流通管63a配设于便座5。由此,在便座装置9中,对于送风装置62和除臭装置63,通过将流通管62a和流通管63a配设于便座5,将其他部分设置于盒体2,能够抑制便座5的重量增大。

  便器装置100具备上述便座装置9和便器本体1。由此,在便器装置100中,能够抑制便座5的重量增大。

  2.对第二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110的立体图。图11是便器装置110的一部分的侧剖视图。便器装置110具备在前部具有便钵部112的便器本体114和安装于便器本体114的便座单元(便座装置)116。便器本体114除了便钵部112之外,还具有形成便钵部112的上端开口的周缘部的边缘部118。便座单元116主要具备盒体120、便座122以及挡板(未图示)。以下,使用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进行说明。这些方向是便器本体114的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是水平方向,与以正常的姿势坐在便座122上的人的前后左右对应。上下方向Z是铅直方向。

  盒体120设置在便器本体114的后部。在盒体120中收纳有未图示的多个第一功能部件。在盒体120经由铰链机构能够转动地安装有便盖124。盒体120避开与便器本体114的便钵部112在上下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配置。

  便座122经由未图示的铰链机构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盒体120。便座122能够在倒伏在便器本体114的边缘部118上的倒伏位置(参照图11)和相对于便器本体114立起的立起位置(未图示)之间转动。便座122整体成为环状的中空构造。

  图12是表示便座122的一部分的内部构造的顶视图。在便座122的内部设有在周向上连续的空洞部,在其后部的内部收纳有多个第二功能部件。多个第二功能部件在与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后述)在前后方向X上重叠的位置在比中央开口部132位于后侧的位置收纳在便座122的内部。

  此处的功能部件用于发挥附带于便器装置110的规定的功能。功能部件例如包含用于对坐在便座122上的落座者对局部进行清洗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用于向落座者吹送干燥风而进行干燥的干燥装置128、对在便钵部112内产生的臭气进行吸引而用于除臭的除臭装置130。并且,除此之外,虽然未做图示,还包含用于使便座122和便盖124转动的驱动装置、用于向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等供给清洗水的供水装置、用于向各功能部件供电而对各功能部件进行控制的电路基板。在盒体120中收纳有前述驱动装置、供水装置、电路基板作为第一功能部件。在便座122中收纳有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干燥装置128、除臭装置130作为第二功能部件。

  图13是便座122的背面的底视图。便座122具有设置在便座122的中央部并且用于使落座者所排泄的污物通过的中央开口部132。在这里,从上下方向看处于倒伏位置的便座122,将以中央开口部132的中心位置132a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作为便座122的“周向”,将半径方向作为便座122的“径向”。

  图14是表示便座122的背面的另一底视图。如图11、图14所示,成为便座122的外表面的背面在便座122处于倒伏位置时,具有设置于与便器本体114的便钵部112在上下方向Z对置的位置的便钵对置区域134。在图14中便钵对置区域134是标注了阴影线的区域。便钵对置区域134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周围呈连续的环状设置。本实施方式的便钵对置区域134作为没有接缝地相连的相同部件的一部分而构成。

  图15是图11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4、图15所示,在便座122的背面形成有开闭口136。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口136在与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在前后方向X上重叠的位置比中央开口部132形成在后侧。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口136与形成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内周壁相比形成在后侧。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口136形成在便钵对置区域134。

  挡板138能够开闭便座122的开闭口136地安装于便座122。本实施方式的挡板138成为在左右方向Y上长的长条状,其前边部成为直线状并且后边部成为向后侧凸的曲线状。本实施方式的挡板138与开闭口136同样地设置在便钵对置区域134。本实施方式的挡板138整体在与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在前后方向X上重叠的位置比中央开口部132设置在后侧。

  图16是表示挡板138的动作的图。图15表示的是挡板138处于将开闭口136关闭的关闭位置的状态,图16表示的是挡板138处于将开闭口136打开的打开位置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挡板138经由转动轴(未图示)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便座122。本实施方式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延伸。挡板138通过向绕着转动轴的一个方向Pa转动而将开闭口136打开,通过向与其相反的方向Pb转动而将开闭口136关闭。本实施方式的挡板138在处于关闭位置时嵌入开闭口136以将该开闭口136堵塞。

  如图14、图15所示,挡板138具有构成挡板138的外表面的大部分的第一平坦面138a。该“外表面”是指在挡板138的外部露出的面。该“大部分”是指从沿着第一平坦面138a的法线的法线方向观察挡板138的外表面时,相对于挡板138的整个外表面为70%以上的区域。优选挡板138的第一平坦面138a在从同样的视角观察时构成相对于挡板138的整个外表面为90%以上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挡板138的外表面没有从挡板138的第一平坦面138a突出的部位,其作为整体平滑地连续设置。

  对其优点进行说明。专利文献1的挡板的外表面是起伏大的三维构造,因此在擦拭清洁的情况下,需要使指尖随着该起伏而大幅动作。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挡板138的外表面的大部分为起伏小的二维构造的第一平坦面138a。因此,在对挡板的外表面进行擦拭清洁的情况下指尖的动作变小,能够得到良好的清洁性。

  便座122具有构成其背面的第二平坦面140。在第二平坦面140形成有开闭口136,第二平坦面140构成开闭口136的周缘面。第二平坦面140设置为在便座122的便钵对置区域134中包含与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在前后方向X上重叠的区域。挡板138的第一平坦面138a设置为在挡板138处于关闭位置时,与便座122的第二平坦面140齐平。该“齐平”除了在第一平坦面138a与第二平坦面140之间的第一平坦面138a的法线方向上没有位置偏差的情况之外,还包含位置偏差在0~3.0mm以内这样几乎没有的情况。由此,能够不卡在挡板138的第一平坦面138a与便座122的第二平坦面140之间地对它们进行擦拭清洁,能够得到更加良好的清洁性。

  包含挡板138的外表面和便座122的第二平坦面140的面区域143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周围呈连续的环状设置。该面区域143在图14中标注交叉阴影线表示。(A)由此,在便座122上安装了挡板138的情况下,能够不被卡住且遍及整周地对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周围进行擦拭清洁。

  挡板138设置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附近。此处的“附近”是指从便座122的背面看自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内周面3.0cm以内的范围。此处的从背面看是指在便座122处于倒伏位置时从上下方向的下侧观察便座122。由此,在将手伸入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情况下,由于挡板138配置在手容易摸到的部位,因此能够维持将便座122配置于倒伏位置的状态地对挡板138的外表面容易地进行擦拭清洁。需要说明的是,在得到同样的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设置挡板138。

  如图15所示,将挡板138的前后方向X的整个范围中从前端138b到后端138c侧的大部分范围称为S1。本实施方式中的范围S1是指挡板138的前后方向的整个范围。此处的“大部分”是指相对于挡板138的前后方向X的整个范围为70%以上的范围。优选该范围S1相对于挡板138的前后方向X的整个范围为90%以上,更优选的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为挡板138的整个范围。

  图17是图11的A-A线剖视图。如图15、图17所示,挡板138的前述范围S1设置在从前后方向X的前方观察处于倒伏位置的便座122时,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内周面132d的后方与该内周面132d重叠的位置。此处的“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内周面132d”是指与挡板138分体的便座122所构成的部分。在以通过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且在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切剖面从前方观察便座122时满足该条件。本实施方式的挡板138的前述范围S1可以被理解为在从前方观察便座122时被便座122的内周面132d的下端部覆盖。

  (B)由此,在便座122处于倒伏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通过在从上侧观察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时,利用其内周面132d以更大的范围隐藏挡板138的洁具。因此,在便座122处于倒伏位置时挡板138难以暴露在外,能够得到整洁的印象且得到良好的设计性。

  挡板138设置在从前方观察处于倒伏位置的便座122时被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内周面132d隐藏的位置。换言之,也可以理解为挡板138设置在以通过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且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切剖面从前方观察便座122时不能被看到的位置。并且,也可以理解为挡板138整体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内周面132d的后方设置在与其内周面132d在前后方向X上重叠的位置。由此,设置在从上侧观察处于倒伏位置的便座122时,难以透过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看到挡板138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便座122上安装挡板138,在便座122处于倒伏位置时挡板138也不会暴露在外,能够带来整洁的印象而得到良好的设计性。

  对便座单元116的其他特征进行说明。如图12、图15、图16所示,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具有一对清洗喷嘴126a。一对清洗喷嘴126a横向并排配置。清洗喷嘴126a设置为朝向前方向下方倾斜。在位于清洗喷嘴126a的下方的前端部设有排出清洗水的喷嘴孔126b。

  清洗喷嘴126a的前端部被齿条&齿轮机构等驱动机构驱动而能够进退。清洗喷嘴126a的前端部在利用驱动机构而向进退方向的一侧行进时与挡板138接触,对挡板138施加按压力,伴随着挡板138的转动而使挡板138向打开方向Pa移动。此时,清洗喷嘴126a设置为从便座122的开闭口136向外部且前方突出。在挡板138上,被未图示的施力部件施加有朝向将便座122的开闭口136关闭的位置的作用力。清洗喷嘴126a利用驱动机构而退向进退方向的另一侧,清洗喷嘴126a的按压力减弱,利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伴随着挡板138的转动而使挡板138向关闭的方向Pb移动。

  干燥装置128相对于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配置在左右方向Y的一侧。干燥装置128具备在前端部设有吹出口128b的吹出管道128a。干燥装置128利用未图示的加热器对通过驱动未图示的风扇而导入的外部空气进行加热,能够将该加热的外部空气作为干燥风从吹出管道128a的吹出口128b向前方吹出。

  除臭装置130相对于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配置在左右方向Y的另一侧。除臭装置130具备在前端部设有吸入口130b的除臭管道130a。除臭装置130被未图示的风扇驱动而从吸入口130b吸入包含臭气的空气,通过利用除臭剂将该吸入的空气的臭气除去,能够除去臭气。除臭装置130在挡板138处于打开位置时,从吸入口130b吸入在开闭口136通过的空气,能够对该空气所包含的臭气进行除臭。

  作为第二功能部件发挥作用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利用在便座122的开闭口136通过的清洗喷嘴126a而能够发挥其本应发挥的规定功能。该功能是落座者的局部清洗。作为第二功能部件发挥作用的干燥装置128和除臭装置130利用在便座122的开闭口136通过的空气而能够发挥其本应发挥的规定功能。该功能在干燥装置128中是指落座者的臀部和便座122的背面的干燥,在除臭装置130中是对空气所包含的臭气的除臭。

  由此,与将各种功能部件装入盒体120的情况相比,在接近便钵部112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位置的部位容易发挥功能部件的功能。因此,对于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来说,在对落座者的局部进行清洗时,能够减小使清洗喷嘴126a伸到清洗喷嘴126a应当所在的部位所需的前后方向X上的距离。伴随于此,与将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装入盒体12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清洗喷嘴126a的高度。并且,对于干燥装置128和除臭装置130来说,在接近便钵部112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位置的部位能够有效地发挥干燥功能和除臭功能。

  (第三实施方式)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便座122的背面的底视图。本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110为了对便座122的背面进行清洗而采用如下结构。从便座122的背面看,便座122的背面在与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在前后方向X上重叠的位置具有比中央开口部132设置在后侧的后侧背面区域142。前述便座122的开闭口136形成于后侧背面区域142,前述挡板138设置于后侧背面区域142。

  便座122的背面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便钵对置区域134。便钵对置区域134是容易附着由便钵部112所接收的污物的飞沫、从清洗喷嘴126a吹出的清洗液的飞沫而变脏的区域。该便钵对置区域134中与后侧背面区域142重叠的区域是由于液状污物飞沫而容易附着脏污的区域。

  图19是表示便器装置110的一部分的功能的构成图。本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110具备供给清洗液的供液装置144、能够排出清洗液而使之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的多个排出部146。本实施方式的清洗液的主要成分为水的清洗水,但也可以以水之外的酒精等为主要成分。

  本实施方式的供液装置144收纳在盒体120内。供液装置144具有设置在用于向多个排出部146供给清洗液的供液路148的中途并且能够开闭供液路148的开闭阀150。供液路148由在盒体120和便座122的内部配置的软管等构成。供液路148具有以通过盒体120和便座122的内部的方式配置的共通液路148a、以及在便座122内从共通液路148a分支而与个别的排出部146相连的多个分支液路148b。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从排出部146排出的清洗液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的范围的图。本实施方式的排出部146设置为从便座122的背面向下突出。在排出部146的内部设有分支液路148b的一部分,在其下流端部设有排出口152。排出部146在便座122的周向上空出间隙地设有多个。

  本实施方式的排出部146以至少能够流布到从排出口152向排出方向Pc扩散的传液范围154的方式排出清洗液。在该图中,将在假想的平面上从排出口152排出的清洗液能够直线流布的范围Sa以实线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实线的范围Sa中、与便座122背面的便钵对置区域134重叠的区域(标注了阴影线的区域)成为传液范围154。排出方向Pc是指沿着排出口15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

  将多个排出部146各自的传液范围154合在一起的总范围设置为占据便座122的便钵对置区域134(参照图18)的全部或大部分。此处的大部分是指从便座122的背面看,相对于整个便钵对置区域134为90%以上的区域。也可以理解为将这些传液范围154合在一起的总范围设定为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周围呈连续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理解为将这些传液范围154合在一起的总范围设定为包含便座122的后侧背面区域142与便钵对置区域134重叠的范围(图18的交叉阴影线的范围)。多个排出部146中的一部分排出部146排出清洗液使其在便座122的后侧背面区域142流布。该后侧背面区域142包含挡板138的外表面。可以理解为一部分排出部146排出清洗水使其在挡板138的外表面流布。

  在满足以上与传液范围154相关的条件的基础上,对排出部146的数量、位置、清洗液的排出方向Pc、排出范围等进行调节。并且,在满足该条件的基础上,可以设置对从排出部146排出的清洗液进行引导的部位。总之,可以理解为便座单元116、具有便座单元116的便器装置110通过这些调节而能够满足前述与传液范围154有关的条件。

  一个排出部146的传液范围154设置为和与一个排出部146的排出方向Pc相邻的另一排出部146重叠,并且与该另一排出部146的传液范围154重叠。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所有排出部146各自的排出方向Pc朝向周向的一侧设置。

  对以上便器装置110的动作进行说明。供液装置144在满足规定的清洗开始条件时,以预先确定的供液时间利用开闭阀150将供液路148打开,在经过了该供液时间后将供液路148关闭。清洗开始条件的第一条件为便座122处于倒伏位置。在便器装置110设有例如对便座122是否处于倒伏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基于该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判定是否为第一条件。清洗开始条件的第二条件例如包含通过对手柄等操作部件或遥控器、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的操作而收到清洗开始指令。

  在开闭阀150将供液路148打开时,从供液装置144经过供液路148向排出部146供给清洗液,从排出部146排出清洗液。在开闭阀150将供液路148关闭时,停止从供液装置144供给清洗液。在排出部146接受清洗液的供给时,将清洗液排出而使其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

  (C)在这里,如上所述,多个排出部146中的一部分排出部146排出清洗液而使之在便座122的后侧背面区域142流布。由此,能够通过清洗液对特别容易变脏的便座122的后侧背面区域142进行清洗,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便座122的背面的清洁性。

  便器装置110具备能够开闭在便座122的后侧背面区域142形成的开闭口136的挡板138。因此,能够通过便座122的后侧背面区域142的清洗动作来对挡板138的外表面进行清洗。特别是在对于处于便座122的后侧背面区域142这样容易变脏的部位的挡板138能够得到良好的清洁性的这一点具有优势。

  (D)并且,将多个排出部146的传液范围154合在一起的总范围设定为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周围呈连续的环状。因此,能够大范围地对容易附着脏污的部位进行清洗,进一步提高便座122背面的清洁性。特别是这样的整个范围设定为占据便钵对置区域134的整体或大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便座122背面的清洁性。

  除此之外,挡板138具有构成挡板138的外表面的大部分的第一平坦面138a。因此,与挡板138的外表面的大部分成为三维构造相比,清洗液容易流到挡板138的外表面的大的范围。

  并且,挡板138的第一平坦面138a设置为在挡板138处于关闭位置时与便座122的第二平坦面140齐平。因此,清洗液能够不堵在挡板138的第一平坦面138a与便座122的第二平坦面140之间地顺畅流动,清洗液能够容易地达到挡板138的整个外表面。

  对便器装置110的其他特征进行说明。图2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110的正面剖视图。如图18、图21所示,便座122具有以便座122处于倒伏位置时为基准从便座122的背面的内周缘部向下突出的内周侧凸部156。本实施方式的内周侧凸部156与便座122的背面的另一部位作为相同部件的一部分构成。

  内周侧凸部156在便座122的背面的内周缘部在周向上连续设置。详细地说,内周侧凸部156在包含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前端部132b的范围在周向上连续设置。更详细地说,内周侧凸部156在包含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前半周部分132c的范围在周向上连续设置。此处的前半周部分132c是指在便座122的背面看,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中心位置132a周围的范围中相对于中央开口部132的前端部132b在周向两侧以90°的范围连续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内周侧凸部156可以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整周部分连续设置。

  内周侧凸部156的外周面在清洗液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时,能够对清洗液进行引导以使该清洗液的流布方向朝向下方。本实施方式的内周侧凸部156的外周面成为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下延伸的平滑的曲面状。由此,能够通过内周侧凸部156的前端部挡住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的清洗液,从而防止清洗液从便座122的背面流布到表面。

  内周侧凸部156设置为与便器本体114的边缘部118的上表面相比在上下方向Z上位于下侧。内周侧凸部156设置为从径向内侧覆盖便器本体114的边缘部118与便座122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通过内周侧凸部156来捕捉由便钵部112接收到的污物的飞沫,能够防止污物积存在便器本体114与便座122之间。

  便器装置110具备用于对要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的清洗液将要朝向径向外侧的流动进行限制的流动限制构造158。详细地说,流动限制构造158限制穿过便器本体114的边缘部118与便座122之间而要朝向径向外侧的清洗液的流动。本实施方式的流动限制构造158是配置在便器本体114的边缘部118与便座122之间的密封部件160。密封部件160为橡胶等弹性体。密封部件160夹在便器本体114的边缘部118与便座122之间,对两者之间进行密封从而如上所述地限制清洗液的流动。

  密封部件160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周围呈连续的环状设置。从便座122的背面看,在便座122的背面设置的所有排出部146设置为位于密封部件160的径向内侧。由此,从多个排出部146的各排出部排出而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的清洗液由于环状的流动限制构造158不向外侧流动而被限制在其内侧。环状的流动限制构造158设置为将从多个排出部146的各排出部排出的清洗液限制在流动限制构造158的内侧。

  图22是便座122的背面的局部剖视图。便座122在从排出部146排出的清洗液所流布的范围具备覆盖于便座122的背面的拒液层162。拒液层162构成便座122的背面的最外表面,具有将附着在其表面的清洗液弹开的拒液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便座122的背面中、便钵对置区域134覆盖有拒液层162。该便钵对置区域134也是便座122的背面中被环状的密封部件160包围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拒液层162在主要成分中含有氟类拒水剂、硅类拒水剂等,具有将以水为主要成分的清洗水弹开的性质。由此,在利用清洗液对便座122的背面进行了清洗动作后,清洗液容易从便座122的背面尽快脱离,能够使便座122的背面尽快干燥。需要说明的是,在密封部件160的外表面上,在清洗液所流布的范围也可以覆盖拒液层162。

  图23的(a)和(b)是示意性表示便座122的背面上的清洗液164的流布方式的图。图23的(a)表示的是第二变形例的排出部146,图23的(b)表示的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排出部146。

  从便座122的背面看,以与排出部146的排出方向Pc正交的水平方向为扩散方向Pd。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排出清洗液164而使之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的情况下,在从排出部146排出之后流动容易变得散乱,清洗液164具有容易向扩散方向Pd扩散的倾向。这样,清洗液164在扩散方向Pd上大幅扩散,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的清洗液164的扩散方向Pd上的两侧部164a与中央部164b相比成为大流量,取决于扩散方向Pd的位置而具有清洗液164的流量的不均变大的倾向。

  对其应对措施进行说明。图24的(a)表示的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排出部146,图24的(b)表示的是图24的(a)的B-B线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便座122具有能够对从排出部146向排出方向Pc排出的清洗液的扩散方向Pd两侧的扩散进行限制,将清洗液向排出方向Pc引导的一对引导部166。

  一对引导部166分别与多个排出部146对应地个别设置。一对引导部166设置在排出部146附近。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引导部166是从处于倒伏位置的便座122的背面向下侧突出的阶梯面。在本实施方式的便座122的背面形成有比成为便座122的背面的一部分的周缘面168向上侧凹陷的凹部170。一对引导部166由在便座122的背面形成的凹部170的凹侧面构成。凹部170的凹底面170a是从排出部146的排出口152朝向排出方向Pc成为下降坡度的斜面。凹底面170a的排出方向Pc的端边部170b与便座122的背面的周缘面168没有高度差地连续设置。一对引导部166随着从排出部146向排出方向Pc离开而向扩散方向Pd扩散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与排出口152相连的便座122的背面即凹部170的凹底面170a与排出部146内的供液路148的内上表面没有高度差地连续设置。

  如图23的(b)所示,从排出部146排出的清洗液164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时,沿着一对引导部166流动从而限制向扩散方向Pd两侧的扩散。清洗液164在沿着一对引导部166流动的过程中被整流,从一对引导部166离开后难以向扩散方向Pd的两侧大幅扩散。由此,能够防止清洗液164在扩散方向Pd上的大幅扩散,能够抑制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的清洗液164的扩散方向Pd的位置所造成的流量的大幅不均。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清洗液164的扩散方向Pd上的流量不均引起的清洗不均的发生。

  (第四实施方式)

  图2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110的顶视图。图26是便器本体114的顶视图。图27是图25的C-C线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110与前述实施方式相比,在排出部146不设置于便座122而是设置于便器本体114的这一点不同。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便座122可以不具备挡板138。

  便器本体114具有在便钵部112的上部形成的多个排出部146。排出部146通过将作为清洗液的清洗水向方向Pe排出而形成用于对便钵部112的内表面进行清洗的水流Fa。本实施方式的排出部146作为用于对便钵部112内进行清洗的水流Fa而形成在便钵部112内向周向的一侧旋转的旋转流。在排出部146中通过从在便器本体114形成的通水路172而从清洗水供给装置向方向Pf供给清洗水。

  便钵部112具有用于接收污物的钵状的接收面部112a,在便钵部112的上端部形成有导水路174。导水路174具有用于接收清洗水的棚部174a。棚部174a形成为比与棚部174a的下方相连的接收面部112a的内周面部分更为缓和的坡度。导水路174分别与多个排出部146对应地设置,形成为从该对应的排出部146向周向的一侧延伸。导水路174伴随着清洗水的旋转而用于将清洗水向周向的一侧引导。本实施方式的导水路174形成为与在周向的一侧相邻的导水路174连续。多个导水路174整体呈环状连续。

  便座122的背面具有形成导水路174的内上表面的导水路形成面122a。在图25中标注了交叉阴影线的部位是导水路形成面122a。导水路形成面122a构成前述便钵对置区域134的一部分。在图25中标注了阴影线的部位是便钵对置区域134。从排出部146排出的清洗水一边在成为便座122的背面的一部分的导水路形成面122a上流布一边被导水路174引导。清洗水在以这种方式在导水路形成面122a上流布的过程中被向径向内侧引导,也以向比导水路形成面122a位于径向内侧的便钵对置区域134的其他部位122b流布的方式流动。其结果是,将多个排出部146各自的传液范围154合在一起的整个范围占据便座122的整个便钵对置区域134。

  以这种方式将多个排出部146各自的传液范围154合在一起的整个范围设定为占据便座122的整个便钵对置区域134。将这些传液范围154合在一起的整个范围可以被理解为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周围呈连续的环状设置。多个排出部146排出清洗液而使之在便座122的后侧背面区域142流布。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110,能够得到前述效果(C)、(D)。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流动限制构造158是对在便座122的背面要朝向径向外侧流布的清洗水的流动进行限制的便钵部112的上端部。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第二发明进行了说明。接着,对各构成要素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对便座122经由盒体120而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11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直接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114。并且,便座122也可以不能转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114。在这种情况下,便座122可以能够拆装地安装于便器本体114。

  在便座122的开闭口136的开闭时,对挡板138的动作方式不做限定。例如,挡板138伴随着滑动而能够对开闭口136进行开闭即可。挡板138的第一平坦面138a和便座122的第二平坦面140可以设置在不齐平的位置。包含挡板138的外表面和便座122的第二平坦面140的面区域143可以不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周围呈环状而部分地设置。在得到前述效果(A)的前提下,便座122的第二平坦面140呈环状连续即可,可以在其一部分设有脚部等凸部。挡板138可以构成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的内周面132d。

  在得到前述效果(B)的前提下,在从前方观察便座122时,挡板138的大部分范围S1在便座122的内周面132d的后方位于与该内周面132d重叠的位置即可。例如,挡板138的大部分范围S1的一部分可以从便座122的内周面132d的下端部向下方伸出。

  在便座122内收纳的功能部件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在便座122内可以仅收纳有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26、除臭装置130、干燥装置128的任一个,也可以收纳其他功能部件。

  排出部146能够排出清洗液而使之至少在便座122的后侧背面区域142的一部分流布即可。例如,排出部146可以排出清洗液而使其仅在便座122的便钵对置区域134与后侧背面区域142重叠的范围流布。

  在得到前述(D)的效果的前提下,从单个排出部146而非多个排出部146排出的清洗液在便座122的背面流布的传液范围154可以设定为在便座122的中央开口部132周围呈连续的环状。

  内周侧凸部156以便座122处于倒伏位置时为基准,从便座122的背面的内周缘部向下突出即可,不对其形状进行限定。例如,内周侧凸部156的内周面可以不成为曲面状而是成为单纯地向下延伸的平面状。

  将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变形例而具体化的第二发明进行归纳总结,得到以下技术思想。以下,使用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述的方案进行说明。

  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二方案的便座单元中,所述挡板可以具有构成所述挡板的外表面的大部分的第一平坦面。根据该方案,挡板的外表面的大部分是起伏小的二维构造的第一平坦面。因此,能够减小对挡板的外表面进行擦拭清洁的情况下的指尖的动作,能够得到良好的清洁性。

  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三方案的便座单元中,所述便座具有构成所述便座的背面且形成有所述开闭口的第二平坦面,所述第一平坦面可以设置为在所述挡板处于将所述开闭口关闭的关闭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平坦面齐平。根据该方案,能够不在挡板的第一平坦面与便座的第二平坦面之间被卡住地对其进行擦拭清洁,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清洁性。

  在第三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四方案的便座单元中,包含所述挡板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平坦面的面区域可以在所述便座的中央开口部周围呈连续的环状设置。根据该方案,即使在便座上安装挡板,也容易遍及整周不被卡住地对便座的中央开口部周围进行擦拭清洁。

  在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五方案的便座单元中,所述挡板可以设置在从前方观察处于倒伏位置的所述便座时,被所述便座的中央开口部的内周面隐藏的位置。根据该方案,即使在便座上安装挡板的情况下,在便座处于倒伏位置时挡板也不易暴露在外,通过给人带来整洁的印象而能够得到良好的设计性。

  在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六方案的便座单元中,具备收纳在所述便座内的除臭装置,所述除臭装置可以在所述挡板处于将所述开闭口打开的打开位置时,能够对通过所述开闭口的空气所包含的臭气进行除臭。根据该方案,与将除臭装置装入在便器本体的后部设置的功能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接近便钵部的中央位置的部位有效地发挥除臭功能。

  第七方案为便器装置,具备便器本体和安装于所述便器本体的第一至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便座单元。

  3.对第三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

  图2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210的立体图。便器装置210具备:便器本体214,其在前部具有便钵部212;盒体216,其设置在便器本体214的后部;便座218,其经由铰链机构(未图示)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盒体216。在盒体216中收纳有未图示的多个第一功能部件。在盒体216经由铰链机构(未图示)能够转动地安装有便盖220。

  图29是表示便座218的一部分的内部构造的顶视图。便器装置210具备功能装置226,该功能装置226具有中空构造的底座部件222和在底座部件222中收纳的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本实施方式的底座部件222为便座218。可以理解为本实施方式的底座部件222经由盒体216能够移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214。

  便座218是整体成为环状的中空构造。在便座218的内部设有在周向上连续的空洞部,在其后部的内部收纳有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在便座218的后部的内下表面部设有对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进行支承的底座部228。

  此处的功能部件用于发挥附带于便器装置210的规定的功能。功能部件例如包含用于发挥对落座于便座218的落座者的局部进行清洗的功能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230、向落座者吹送干燥风而使其干燥的功能的干燥装置232等。并且,除此之外,虽然未做图示,还包含用于使便座218和便盖220转动的驱动装置、用于向人体局部清洗装置230等供给清洗水的供水装置等。在盒体216中,作为第一功能部件收纳有前述驱动装置、供水装置。在便座218中,作为第二功能部件224收纳有人体局部清洗装置230和干燥装置232。

  图30是图29的A-A线剖视图。第二功能部件224在与底座部228在第一方向(以下称为Z方向)对置的位置与底座部228空出间隔配置。该Z方向也是后述按压部件244的按压方向Za和与该按压方向Za位于相反侧的反按压方向Zb。并且,该Z方向也是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的轴向。本实施方式的Z方向为铅直方向,底座部228处于成为Z方向的一侧的下侧,第二功能部件224处于成为Z方向的另一侧的上侧。将与该Z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称为X方向、Y方向,将它们一并称为XY方向。

  功能装置226除了前述底座部228和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之外还具备支承构造234。支承构造234将第二功能部件224能够相对移动地支承于底座部228。支承构造234具备支承部件236、受部238、被固定部242、按压部件244以及多个冲击吸收部件246,248。

  图31是从Z方向看到的支承部件236的图。图30表示的是沿着图31的B-B线剖面进行剖切的支承部件236的剖视图。如图30、图31所示,支承部件236能够相对移动地支承于底座部228,并且对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进行支承。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236整体成为板状。支承部件236在底座部228与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之间与底座部228空出间隔配置。第二功能部件224使用螺纹部件等连接件250与支承部件236不能相对移动地结合。本实施方式的各个第二功能部件224在多个部位与支承部件236结合。

  图32是图30的C-C线剖视图。受部238设置于底座部228。详细地说,受部238设置为从底座部228向Z方向的第二功能部件224侧(附图中上侧)突出。在底座部228上设有至少三个以上受部238。

  支承部件236具有与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一体化的多个被固定部242。被固定部242是能够相对移动地固定于受部238的部位。此处的“一体化”是指提及的两个要素能够一体地移动而无论该两个要素是否为相同部件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的被固定部242表示的是设置于与第二功能部件224分体的支承部件236的例子,但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功能部件224。

  被固定部242成为以Z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被固定部242与各个受部238对应地个别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被固定部242从Z方向看从支承部件236的多个侧边部向侧方突出设置(参照图31)。

  按压部件244以从与受部238的相反侧按压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和被固定部242的状态与受部238连接。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244为螺纹部件。按压部件244具有贯穿在被固定部242形成的贯通孔242a的轴部244a、和从受部238的相反侧按压被固定部242的头部244b。在本实施方式的轴部244a形成有外螺纹部,在受部238形成有内螺纹孔。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244通过在受部238的内螺纹孔螺入轴部244a的外螺纹部而不能相对移动地与受部238连接。头部244b设置在轴部244a的与被固定部242位于相反侧的端部。以下,对于以轴部244a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简称为“径向”。

  图33的从图32的箭头D看到的图。如图32、图33所示,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包含设置在按压部件244与被固定部242之间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和设置在被固定部242与受部238之间的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成为包围轴部244a的环状,详细地说为圆形的环状。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是以硅酮等为原材料的橡胶部件,也就是说,是弹性体。

  按压部件244朝向受部238按压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和被固定部242,从而以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弹性地发生压缩变形的状态与受部238连接。由此,被固定部242设置为伴随着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Z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而能够相对于受部238在Z方向上相对移动。按压部件244朝向受部238按压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和被固定部242,从而将被固定部242能够相对于Z方向相对移动地固定于受部238。也可以理解为支承构造234伴随着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Z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而将与被固定部242一体化的支承部件236和第二功能部件224能够在Z方向上相对移动地支承于底座部228。

  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在处于未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时,它们的高度尺寸设定为成为同等的大小。此处的高度尺寸是指沿着所提及的构成要素的Z方向的尺寸。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从Z方向看(从图33的视角看),比按压部件244的头部244b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虽然未做图示,但从Z方向看,比受部238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

  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具有在基端侧的大径部244c与前端侧的小径部244d之间形成的阶梯状的限位部244e。在小径部244d形成有外螺纹部。轴部244a螺入受部238直至限位部244e与在受部238的前端面设置的座面238a接触。限位部244e与受部238的座面238a接触而限制轴部244a的Z方向上的移动。按压部件244通过限位部244e与受部238的接触,而配置在相对于受部238的Z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移动限制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施工误差引起的从头部244b到受部238的间隔的不均,能够稳定地管理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弹性变形量。

  被固定部242具有从处于被固定部242的Z方向的一侧的表面向Z方向突出的第一围壁252和从处于被固定部242的Z方向的另一侧的背面向Z方向突出的第二围壁254。第一围壁252从径向外侧包围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第二围壁254从径向外侧包围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本实施方式的围壁252,254以遍及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的中心轴线Ca(参照图33)周围半周以上的范围包围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其一部分朝向径向外侧敞开。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的高度尺寸La1设定为在按压部件244处于移动限制位置时,与第一围壁252的高度尺寸Lb1成为同等的大小。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的高度尺寸La2设定为在按压部件244处于移动限制位置时,与第二围壁254的高度尺寸Lb2成为同等的大小。

  在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与被固定部242的贯通孔242a之间设有径向的空隙Lc1。该空隙Lc1是指轴部244a的外径与贯通孔242a的内径的尺寸差。由此,被固定部242相对于底座部228能够在XY方向(径向)上相对移动地设置。

  (A)支承构造234在被固定部242相对于底座部228向XY方向相对移动时,在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与被固定部242的贯通孔242a接触之前,将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夹在其轴部244a与围壁252,254之间。为了实现这一点,作为第一条件,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造234的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嵌入围壁252,254的内侧,并且冲击吸收部件246,248与围壁252,254接触。并且,作为第二条件,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与冲击吸收部件246,248之间的径向的空隙Lc2设定为比该轴部244a与被固定部242的贯通孔242a之间的径向的空隙Lc1小。该空隙Lc2是指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的外径与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内径的尺寸差。

  由此,在被固定部242相对于底座部228向XY方向相对移动时,能够使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向XY方向弹性变形。可以理解为支承构造234伴随着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XY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将与被固定部242一体化的支承部件236和第二功能部件224能够在XY方向上相对移动地支承于底座部228。

  图34的(a)是用于对支承构造234的第一载荷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图,图34的(b)是表示冲击载荷在第一载荷传递路径中传递时的动作的图。在图34的(a)中,对载荷传递的方向标注箭头Fa。在之后的图35的(a)、图36的(a)中也是同样的。

  支承构造234具有能够将输入到底座部228的冲击载荷的Z方向成分从底座部228向第二功能部件224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载荷传递路径包含能够将从底座部228朝向Z方向的一侧(附图中下侧)的冲击载荷传递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第一载荷传递路径。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载荷传递路径是经过底座部228的受部238→按压部件244的头部244b→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支承部件236的被固定部242→第二功能部件224的路径。

  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设置在该第一载荷传递路径上。输入到底座部228的冲击载荷的Z方向成分经由第一载荷传递路径上的冲击吸收部件246而从底座部228向第二功能部件224传递。如图34的(b)所示,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在冲击载荷的Z方向成分要在第一载荷传递路径上传递时,伴随着底座部228相对于第二功能部件224和支承部件236在Z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自身发生变形,从而能够对该Z方向成分进行吸收。

  图35的(a)是用于对支承构造234的第二载荷传递路径进行说明的图,图35的(b)是表示冲击载荷在第二载荷传递路径中传递时的动作的图。在载荷传递路径中包含将要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附图中上侧)的冲击载荷的第二载荷传递路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载荷传递路径是经过底座部228的受部238→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支承部件236的被固定部242→第二功能部件224的路径。

  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设置在该第二载荷传递路径上。输入到底座部228的冲击载荷的Z方向成分经由第二载荷传递路径上的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而从底座部228传递到第二功能部件224。如图35的(b)所示,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在冲击载荷的Z方向成分要在第二载荷传递路径上传递时,伴随着底座部228相对于第二功能部件224和支承部件236在Z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自身发生变形,从而能够对该Z方向成分进行吸收。

  图36是表示冲击载荷在支承构造234的第三载荷传递路径上传递时的动作的图。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造234具有能够将输入到底座部228的冲击载荷的XY方向成分从底座部228传递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第三载荷传递路径。该第三载荷传递路径是经过底座部228的受部238→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支承部件236的被固定部242的第一围壁252、第二围壁254→第二功能部件224的路径。

  冲击吸收部件246,248设置在这样的第三载荷传递路径上。输入到底座部228的冲击载荷的XY方向成分经由第三载荷传递路径上的冲击吸收部件246,248而从底座部228传递到第二功能部件224。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在冲击载荷的XY方向成分要在该载荷传递路径上传递时,伴随着底座部228相对于第二功能部件224和支承部件236在XY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自身发生变形,从而能够吸收该XY方向成分。

  以上冲击吸收部件246,248设置为伴随着底座部228相对于第二功能部件224和支承部件236在Z方向和XY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能够变形,可以理解为能够利用该变形来吸收从底座部228传递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冲击载荷。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246,248通过自身弹性第发生压缩变形而能够吸收冲击载荷。

  对以上功能装置226的动作和效果进行说明。考虑在底座部228输入有冲击载荷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伴随着功能装置226的便座218的转动而在便座218的底座部228输入有冲击载荷。该冲击载荷的主要成分成为沿着底座部228的Z方向的成分。在底座部228输入有冲击载荷时,底座部228相对于第二功能部件224和支承部件236发生相对移动,伴随着该相对移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发生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减轻从底座部228向第二功能部件224传递的冲击载荷,从而实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保护。

  在底座部228输入有扭转载荷、弯曲载荷、剪切载荷等成为变形的原因的各种冲击载荷。在本实施方式的便器装置210中,在这样的冲击载荷从底座部228传递到第二功能部件224之前,线传递到对第二功能部件224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236,从而能够利用支承部件236来承受该冲击载荷的一部分。因此,与从底座部228直接传递到第二功能部件224相比,能够降低从底座部228向第二功能部件224传递的冲击载荷,能够实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保护。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支承部件236对于针对规定种类的载荷的刚性,具有比任一第二功能部件224都要高的刚性。此处的“规定种类的载荷”例如是指弯曲载荷、扭转载荷、轴向载荷、剪切载荷中的至少一种载荷。这表示在以规定的种类将相同大小的载荷个别地施加于支承部件236和第二功能部件224时,支承部件236的变形程度比第二功能部件224小。支承部件236设定支承部件236的剖面性能、支承部件236的原材料的弹性率从而满足这样的条件。由此,在规定种类的载荷从底座部228传递到支承部件236时,通过抑制支承部件236的变形,能够进一步降低由该变形引发的传递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冲击载荷,能够实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进一步的保护。

  并且,冲击吸收部件246,248设置为能够伴随着底座部228相对于支承部件236的相对移动而变形。因此,利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减轻的冲击载荷从底座部228传递到支承部件236。因此,能够抑制由冲击载荷造成的支承部件236的变形,能够减轻由该变形引起的传递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冲击载荷。

  支承部件236对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进行支承。因此,通过在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之间共享单个的支承部件236,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并且通过利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来吸收冲击载荷而能够实现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的保护。

  支承构造234具有以从与受部238的相反侧按压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和被固定部242的状态与受部238连接的按压部件244。因此,将与第二功能部件224一体化的被固定部242能够在Z方向上相对移动地固定,从而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来吸收该Z方向上的载荷成分。

  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包含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具有以下优点。如图34的(b)所示,在按压方向Za的冲击载荷输入到底座部228时,按压部件244与被固定部242之间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吸收该冲击载荷。如图35的(b)所示,在反按压方向Zb的冲击载荷输入到底座部228时,被固定部242与受部238之间的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吸收该冲击载荷。也就是说,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来吸收Z方向的任一冲击载荷,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2所示,在被固定部242分别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施加有彼此相反方向的弹性反作用力Fb。被固定部242在从各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施加的弹性反作用力Fb相平衡的初始位置停止。在被固定部242利用从底座部228传递到被固定部242的冲击载荷而相对于底座部228向Z方向相对移动时,被固定部242在停止在初始位置之前利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弹性反作用力Fb在Z方向上振动。在这样的被固定部242的振动过程中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发生弹性变形,具有利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来吸收传递到被固定部242的冲击载荷的优点。

  被固定部242具有包围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围壁252,254,设置为相对于底座部228能够在径向上相对移动。因此,在被固定部242相对于底座部228在径向上相对移动时,在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与围壁252,254之间使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发生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来吸收从底座部228在XY方向上传递到被固定部242的冲击载荷。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6所示,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在XY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时,从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向被固定部242施加想要回到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XY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前的位置的弹性反作用力Fc。因此,即使在被固定部242在XY方向相对于底座部228进行相对移动时,也能够利用从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施加的弹性反作用力Fc来使被固定部242接近相对移动前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赋予了冲击载荷前后的第二功能部件224的大幅的位置偏差。

  底座部228设置于能够移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214的便座218。因此,即使在冲击载荷伴随着便座218的移动而频繁地输入到底座部228的情况下,也能够如上所述地实现第二功能部件224的保护。

  接着,对功能装置226的其他特征进行说明。参照图32。在相对于按压部件244的头部244b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设有第一避让空间256,该第一避让空间256用于在被固定部242相对于底座部228向Z方向相对移动时,在Z方向上避让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避让空间256从Z方向看设置在与遍及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的外周部的整周的范围重叠的部位。

  在相对于受部238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设有第二避让空间258,该第二避让空间258用于在被固定部242相对于底座部228向Z方向相对移动时,在Z方向上避让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避让空间258从Z方向看设置在与遍及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的外周部整周的范围重叠的部位。

  在被固定部242进行相对移动时,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在按压部件244、受部238与被固定部242之间发生压缩变形。此时,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想要在XY方向上发生压缩变形,在该过程中利用围壁252,254来约束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变形。在这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以这种方式来利用围壁252,254约束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变形的状况下,如图34的(b)、图35的(b)所示,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发生弹性变形而溢出到避让空间256,258。其结果是,通过增大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弹性变形量,能够提高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冲击载荷吸收能力。

  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在被固定部242与受部238之间对被固定部242进行支承。按压部件244在使这样的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发生压缩变形的状态下与受部238连接。由此,在利用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对被固定部242进行支承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的压缩变形来使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变硬,从而能够抑制第二功能部件224的松动而稳定地进行支承。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第三发明进行了说明。接着,对各构成要素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对功能装置226的底座部件222为便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能够在便器装置210中使用,其具体例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底座部件222可以是盒体216,也可以是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214的作为可动部件的便盖220。可动部件只要能够移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214即可,对其动作方式不做特别的限定。并且,对便座218和便盖220经由盒体216而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21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直接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214。

  对支承构造234将多个第二功能部件224支承于底座部22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成为支持对象的功能部件可以是单个的。支承构造234的支承部件236可以不对多个功能部件而仅对单个的功能部件进行支承。

  对支承构造234经由支承部件236将第二功能部件224支承于底座部22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经由支承部件236地将功能部件支承于底座部228。在这种情况下,支承构造234的被固定部242不是设置于支承部件236而是设置于功能部件。总之支承构造234的被固定部242与功能部件一体化即可。

  对弹性体的冲击吸收部件246,248设置为伴随着底座部228相对于第二功能部件224的相对移动而能够弹性地压缩变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能够弹性地拉伸变形地设置。此处的弹性体除了橡胶部件之外还包含弹簧部件等。并且,冲击吸收部件246,248除了利用弹性变形而能够吸收冲击载荷的弹性体之外,也可以是通过粘性流动而能够吸收冲击载荷的粘性体。总之,冲击吸收部件246,248设置为无论有无弹性变形的发生都能够伴随着底座部228相对于功能部件的相对移动而变形,能够利用该变形来吸收冲击载荷即可。

  冲击吸收部件246,248设置为伴随着底座部228相对于第二功能部件224的相对移动而能够变形即可,对其具体的配置方式不做特别的限定。例如,对冲击吸收部件246,248设置在按压部件244与受部238之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冲击吸收部件246,248例如可以在不同于按压部件244与受部238之间的部位,在支承部件236与底座部228之间伴随着它们的相对移动而变形。

  对支承构造234的被固定部242相对于底座部228而能够向XY方向和Z方向双方进行相对移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可以仅在它们的一方能够相对移动地设置,在另一方不能相对移动地设置。例如,可以相对于底座部228而仅在Z方向能够相对移动地设置,而在XY方向上不能相对移动地设置。

  对按压部件244使用螺纹构造而与底座受部238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其连接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使用卡扣构造。

  以冲击吸收部件246,248包含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6、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48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仅包含任一方。

  可以不设置第一避让空间256、第二避让空间258,也可以仅设置它们之中的任一方。

  在实现前述(A)的前提下,支承构造234例如可以构成为满足以下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图37是从与图32相同的视角看到的第三变形例的支承构造234的图。该第一条件是在冲击吸收部件246,248的内侧嵌入有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与冲击吸收部件246,248接触。第二条件是围壁252,254与冲击吸收部件246,248之间的径向的空隙Lc3设定为比按压部件244的轴部244a与被固定部242的贯通孔242a之间的径向的空隙Lc1小。除此之外,虽然未做图示,但图32的空隙Lc2与图37的空隙Lc3的总和可以设定为比空隙Lc1小。

  对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变形例具体化的第三发明进行归纳总结,得到以下技术思想。以下,使用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述的方案进行说明。

  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二方案的功能装置中,所述支承构造可以具有能够相对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底座部并且对所述功能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根据该方案,输入到底座部的成为变形的原因的冲击载荷与功能部件相比而先传递到支承部件,能够利用支承部件来承受该冲击载荷的一部分。因此,与从底座部直接传递到功能部件相比,能够降低从底座部传递到功能部件的冲击载荷,从而实现功能部件的保护。

  在第二形态的基础上,在第三方案的功能装置中,可以是所述支承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底座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设置为能够伴随着所述底座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的相对移动而发生变形。根据该方案,利用冲击吸收部件减轻的冲击载荷从底座部传递到支承部件。因此,能够抑制冲击载荷造成的支承部件的变形,能够减轻由该变形引起的传递到功能部件的冲击载荷。

  在第二或第三形态的基础上,在第四方案的功能装置中,可以具备多个所述功能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对所述多个功能部件进行支承。根据该方案,通过在多个功能部件之间共用单个的支承部件而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并且通过利用冲击吸收部件来吸收冲击载荷而能够实现多个功能部件的保护。

  在第一至第四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五方案的功能装置中,所述支承构造具有设置于所述底座部的受部、与所述功能部件一体化的被固定部、以从与所述受部相反的一侧按压所述被固定部的状态与所述受部连接的按压部件,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可以是设置于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被固定部之间、以及设置于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受部之间的任一方或双方的弹性体。根据该方案,能够将与功能部件一体化的被固定部能够相对移动地固定于沿着按压部件的按压方向的第一方向,并且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来吸收该第一方向上的载荷成分。

  在第五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六方案的功能装置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可以包含在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被固定部之间设置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和在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受部之间设置的第二冲击吸收部件。根据该方案,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来吸收第一方向的任一冲击载荷,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功能部件的保护。

  第七方案的功能装置在第五或第六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按压部件具有与所述受部连接的轴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可以从所述轴部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轴部,所述被固定部具有从所述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围壁,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对移动地设置。根据该方案,在被固定部相对于底座部在径向上进行相对移动时,能够在按压部件的轴部与围壁之间使冲击吸收部件发生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吸收从底座部传递到被固定部的冲击载荷。

  在第七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八方案的功能装置中,所述按压部件具有在所述轴部的与所述受部位于相反侧的端部设置的头部,可以在相对于所述受部和所述头部中的任一个位于所述径向外侧的位置设有避让空间,该避让空间用于在所述底座部相对于所述被固定部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进行相对移动时,避让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根据该方案,在被固定部相对于底座部在轴向上相对移动时,在利用围壁来约束冲击吸收部件的变形的状况下,冲击吸收部件能够发生弹性变形而溢出到避让空间。其结果是,通过增大冲击吸收部件的弹性变形量,能够提高冲击吸收部件的冲击载荷吸收能力。

  在第一至第八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九方案中,所述底座部可以设置于能够移动地安装于便器本体的可动部件。根据该方案,在伴随着可动部件的移动而冲击载荷频繁地输入到底座部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实现功能部件的保护。

  第十方案是具备第一至第九方案中任一功能装置的便器装置。

  以上对各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作为本发明的方案也是有效的。例如,可以相对于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组合另一第二发明、第三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任意的说明事项。同样,可以相对于第二发明和第三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组合另一第一至第三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任意的说明事项。

  对该组合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可以将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便座单元116(便座装置)的挡板138等相关的特征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100进行组合,也可以将第三实施方式中与功能装置226相关的特征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100进行组合。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便座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1…便钵部,2…盒体,5…便座,61…人体局部清洗装置(功能部件),61a…喷嘴,61b…驱动机构,62…送风装置(功能部件),62a…流通管,63…除臭装置(功能部件),63a…流通管,100…便器装置,110…便器装置,114…便器本体,116…便座单元(便座装置),122…便座,130…除臭装置,132…中央开口部,132d…内周面,136…开闭口,138…挡板,138a…第一平坦面,140…第二平坦面,143…面区域,210…便器装置,214…便器本体,218…便座(可动部件),226…功能装置,228…底座部,234…支承构造,236…支承部件,238…受部,242…被固定部,244…按压部件,244a…轴部,244b…头部,246…第一冲击吸收部件,248…第二冲击吸收部件,252,254…围壁,256,258…避让空间。

《便座装置以及便器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