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天然纤维> 一种混纱加捻装置独创技术17680字

一种混纱加捻装置

2021-02-25 19:44:07

一种混纱加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生产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纱加捻装置。

  背景技术

  加捻工艺是将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纱线相互缠绕捻成一股线。通过加捻处理能够获得具有一定弹性、伸张力、手感佳的成型混合纱线。目前现有的混纱装置是通过将一根纱线绕着一根主纱线进行纱线脱圈实现将纱线加捻到主纱线上,并加捻成混合纱线,例如公开号为CN108221171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的自然混纱的加捻方法、加捻编织方法及加捻装置,该发明公开了自然混纱的加捻方法,成圈缠绕的第二加捻线绕着至少一根第一加捻线脱圈实现加捻,并捻合成加捻线。该发明还公开了采用上述方法的自然混纱的加捻编织方法,以及上述方法中采用的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其包括支撑脱圈后的待加捻线的旋转体状的导捻本体,导捻本体内设有使另一待加捻线通过的导捻通孔;导捻本体对应导捻通孔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导出端上环设有能使脱圈的待加捻线环绕导捻本体脱圈的活动圈。采用该发明能获得捻度均匀,伸张力、弹力理想的加捻线,可减少混纱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大范围色差等问题,而且能直接在编织机上自然混纱加捻线,可减少纱线加捻处理的所需时间,避免交期延误,降低制纱成本。

  上述现有混纱的加捻存在的不足是无法检测混纱线是否断裂,即没有加捻线断纱检测功能,原因是现有的断纱检测装置无法适用于混纱的加捻装置,常规的断纱检测装置只能安装在活动圈的外侧或线筒上方的上方,安装在活动圈的外侧时,当线筒上的加捻线加捻到主纱线时,由于是从外侧加捻至中心会导致加捻线与断纱检测装置发生接触以及摩擦,这样不仅影响加捻质量还会影响检测精度;安装在线筒上方时,主纱线和加捻线从断纱检测装置中心穿过,断纱检测装置的检测方式是通过中心是否有纱线穿过,如果加捻线断线,而主线扔在检测装置中心输送,检测装置此时无法检测加捻线是否断线,无法达到很好的检测效果。综上所述,现有混纱断纱检测装置中存在的不足是加捻线断纱无法检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混纱加捻存在的加捻线断纱无法检测的问题,提供一种通过主纱线穿过用于输送和屏蔽主纱线的导纱机构,防止加捻线检测时受到主纱线的干扰,加捻线检测模块仅用于检测加捻线检测区域内的加捻线是否断纱,加捻线断纱检测精度高的混纱加捻装置。

  为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混纱加捻装置,包括支撑架和纱线加捻组件,纱线加捻组件包括纱线支撑板和纱线筒;所述的纱线筒通过纱线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架上;纱线加捻组件上设有加捻线断纱检测系统,所述的加捻线断纱检测系统包括用于输送主纱线的导纱机构和用于检测加捻线断线情况的加捻线检测模块;所述的加捻线检测模块设置在支撑架上,加捻线检测模块中心设有通孔,导纱机构上端处于通孔内,主纱线穿过导纱机构;导纱机构外侧壁与加捻线检测模块内侧壁之间形成供加捻线穿过的加捻线检测区域;导纱机构将穿过通孔的主纱线与加捻线分隔开;加捻线检测模块不检测导纱机构内的主线是否断纱,加捻线检测模块仅用于检测加捻线检测区域内的加捻线是否断纱。通过该装置便于进行加捻线是否断线的检测,进行有效的判断,提升加捻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纱线加捻组件为纵向排列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多组。进一步便于纱线进行多种混合加捻。

  作为优选,所述的导纱机构是外表面反光的导纱管,即导纱管外表面通过光亮处理,加捻线穿过加捻线检测区域时,加捻线检测模块检测导纱管外表面通过反射的方式产生的加捻线运动信号。导纱管上部处于纱线筒的上方。

  作为优选,导纱管是圆形中空管,加捻线检测模块中心的通孔是圆形通孔,所述的圆形通孔和导纱管同心排列,便于更好的输送纱线以及更好的进行加捻混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纱线筒套设在导纱管上;导纱管纵向穿过支撑板和纱线筒。便于主纱线更好的进行输送。导纱管的结构简单合理,实现多种功能,既用于输送主纱线,也用于固定纱线筒,还用于加捻线断线检测时屏蔽主纱线,尤其是导纱外侧壁与加捻线检测模块内侧壁之间形成供加捻线穿过的加捻线检测区域,即利用其外表面反光的效果将穿过加捻线检测区域的加捻线进行检测,便于加捻线检测模块检测通过反射的方式产生的加捻线运动信号,加捻线检测模块检测导纱管外表面通过反射的方式产生的加捻线运动信号,加捻线检测模块相当于检测加捻线的投影。

  作为优选,所述的纱线筒上的加捻线由纵向穿过加捻线检测区域,纵向输送加捻便于提高加捻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加捻线断纱检测模块的检测方式为光电检测方式、磁性检测方式或电容检测方式中的一种。通过多种检测方式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架上部设有导纱架,完成加捻线加捻的主纱线穿过导纱架上的导纱瓷圈,便于更好的输送加捻后的纱线。所述的加捻线检测模块通过连接板设置在支撑架上。

  作为优选,导纱机构是经过反光处理的导捻本体,导捻本体处于纱线筒上方。现有一些混纱加捻装置使用导捻本体的结构,通过增加加捻线检测模块和改进导捻本体即可将传统的混纱加捻装置增加加捻线断纱检测功能。

  作为优选,纱线加捻组件还包括活动圈和用于对纱线筒进行限位的穿纱管,纱线筒套设在导纱管上,活动圈连接在导捻本体的顶部;活动圈处于通孔内,主纱线穿过穿纱管、导捻本体和活动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混纱加捻装置,导纱机构设置在加捻线检测模块的通孔内,且导纱机构外侧壁与加捻线检测模块之间形成加捻线检测区域,导纱机构将穿过通孔的主纱线与加捻线分隔开,加捻线进行断纱检测时不会受到主纱线的干扰,从而实现了加捻线是否断纱的准确检测。综上所述,本专利的技术效果是实现加捻线是否断纱的检测,并且检测的准确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混纱加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纱线加捻组件和加捻线断纱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加捻线断纱检测模块检测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纱线加捻组件和加捻线断纱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加捻线断纱检测模块检测时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支撑架1、纱线加捻组件2、纱线支撑板21、导纱管22、纱线筒23、加捻线检测模块24、通孔241、导捻本体25、活动圈26、导纱架27、导纱瓷圈271、第一加捻组件10、第二加捻组件20、第三加捻组件30、第一加捻线100、第二加捻线200、第三加捻线300、主纱线4、加捻线检测区域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混纱加捻装置,包括支撑架1和三组纱线加捻组件2,所述的三组纱线加捻组件2纵向排列设置在支撑架1上,三组纱线加捻组件2对齐设置且中心线重合。三组纱线加捻组件2由下往上分别为第一加捻组件10、第二加捻组件20和第三加捻组件30,每个加捻组件上对应有第一加捻线100、第二加捻线200和第三加捻线300,且第一加捻线100、第二加捻线200和第三加捻线300的材料可根据需要材料进行调整更换。每组纱线加捻组件2上均设有加捻线断纱检测系统,加捻线断纱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加捻线是否断线。主纱线4由第一加捻组件10的底部输送进入,由第一加捻组件10的顶部输送出并与第一加捻线100进行加捻混合,第二加捻线和第三加捻线以相同方式进行再次加捻混合,最终由第三加捻组件30的顶部输送出。

  图1至图3所示,每组纱线加捻组件2均包括纱线支撑板21和纱线筒23;所述的加捻线断纱检测系统包括用于输送和屏蔽主纱线4的导纱机构和用于检测加捻线断线情况的加捻线检测模块24。导纱机构是外表面反光的导纱管22,导纱管22是圆形中空管,圆形中空管上端穿过通孔241,圆形中空管下部穿过纱线筒23,导纱管外表面通过光亮处理。

  纱线支撑板21垂直固定设置在支撑架1上,通过纱线支撑板21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导纱管22位于在纱线支撑板21的中心,通过导纱管22起到主纱线4在运动时与外部屏蔽,使主纱线4在导纱管22内不会被加捻线检测模块检测到,起到了分离效果,便于第一加捻线100、第二加捻线200或第三加捻线300的有效分别检测。导纱管22纵向穿过支撑板21和纱线筒23,导纱管22的上端穿过加捻线检测模块24的中部,这样更便于下部的纱线进入到上方另一个导纱管22内。导纱管22的下端穿过纱线支撑板21,这样更便于使主纱线与其他纱线进行加捻混合,提高加捻效果。第一加捻线100在第一加捻组件10中的导纱管22上方进行加捻,加捻后从第二加捻组件20中的导纱管22底端进入;第二加捻线200和第三加捻线300以相同方式依次叠加进行纱线加捻。所述的纱线筒23套设在导纱管22上,所述的第一加捻线100、第二加捻线200和第三加捻线300分别设置在三个不同的纱线筒23上,通过不同的纱线依次与主纱线4加捻,使第一加捻线100、第二加捻线200和第三加捻线300依次加捻至主纱线4上。

  导纱管22是圆形中空管,通过导纱管22实现将主纱线的导向输送。加捻线300通过加捻线检测模块24的内侧壁口沿及导纱管22上端外侧壁形成的区域a进行脱圈,进一步的促进加捻线的捻度更均匀。所述的加捻线检测模块24通过连接板垂直固定设置在支撑架1上,加捻线检测模块24中心设有通孔241,导纱管22处于通孔241内,加捻线检测模块24中心设有的通孔241是圆形通孔,所述的圆形通孔、导纱管22同心排列,且加捻线检测模块24的中心线、纱线筒23的中心线和导纱管22的中心线重合。导纱管22外侧壁与加捻线检测模块24内侧壁之间形成供加捻线穿过的加捻线检测区域a。通过导纱管22将加捻线检测模块24通孔内的主纱线4与加捻线进行分离,纱线筒23上的纱线300由导纱管22外部穿过加捻线检测区域a。加捻线检测模块24不检测导纱管22内的主纱线4是否断纱,加捻线检测模块24仅用于检测加捻线检测区域a内的加捻线是否断纱。所述的支撑架1上部设置有导纱架27,完成加捻线加捻的主纱线4穿过导纱架上的导纱瓷圈271,这样便于更好的进行输送。导纱管22外表面反光,即导纱管22外表面经过光亮处理,加捻线穿过加捻线检测区域时,加捻线检测模块24检测导纱管外表面通过反射的方式产生的加捻线运动信号。导纱管的结构简单合理,实现多种功能,既用于输送主纱线,也用于固定纱线筒,还用于加捻线断线检测时屏蔽主纱线,尤其是导纱外侧壁与加捻线检测模块内侧壁之间形成供加捻线穿过的加捻线检测区域,即利用其外表面反光的效果将穿过加捻线检测区域的加捻线进行检测,便加捻线检测模块检测于通过反射的方式产生的加捻线运动信号,加捻线检测模块24检测导纱管外表面通过反射的方式产生的加捻线运动信号,加捻线检测模块相当于检测加捻线的投影。

  工作时,主纱线4穿过导纱管22,即由第一加捻组件10上的导纱管22底部输送进入,至导纱管22的顶端输出,第一加捻组件10上的纱线筒23处于加捻线检测模块24的下方,纱线筒23上的第一加捻线100脱圈时,通过加捻线检测模块24的内侧壁口沿将第一加捻线100进行旋转、脱圈,加捻至主纱线4上,使第一加捻线100与主纱线4进行混合加捻,并输送至第二加捻组件20的导纱管22上。通过相同的原理,分别使第二加捻线200和第三加捻线300依次加捻至主纱线4和第一加捻线100的混合纱线上,最终完成的混合纱线由纱线限位板27上纱线限位通孔271输送出。

  上述加捻线的检测原理是:加捻线检测模块24内的线路板上有多组发射接收对管,加捻线脱圈后经过加捻线检测区域a,加捻线围绕检测模块24的通孔转动,加捻线转动每经过一个发射接收区时,加捻线检测模块的接收管都会收到一个运动的信号,具体是加捻线检测模块24检测导纱管外表面通过反射的方式产生的加捻线运动信号,加捻线检测模块24相当于检测加捻线的投影,因此加捻线正常时每转一圈加捻线检测模块24都会检测到纱线的状态,一旦加捻线发生断纱情况,加捻线检测模块24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检测到加捻线的信号,纺织设备上的控制器会处理输出相应的信号,例如发出报警灯。

  加捻线断纱检测系统的检测方式为光电检测方式、磁性检测方式、电容检测方式或其它检测方式。以光电检测方式的结构来描述:当加捻线经过加捻线检测区域a时,通过光电反射加捻线检测模块检测收到一个纱线运动的信号,这个运动的信号经过处理后输出当前加捻线的运动状态。此时主纱线4被导纱管22屏蔽,不被加捻线检测模块24检测。通过加捻线检测模块24的检测计算组合,可智能判断机器的工作状态:即处于停机状态或工作状态,同时检测时通过转接线,可以方便的进行多路扩展以,不需要编号,即插即用。

  综上所述,本专利的技术效果是实现加捻线是否断线的检测,并且不会在主纱线加捻过程中对检测装置造成影响,提高加捻效率以及加捻的质量。

  实施例2

  如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的一种混纱加捻装置,本实施例的混纱加捻装置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导纱机构采用了经过反光处理的导捻本体25,并且纱线加捻组件2还包括活动圈26和用于对纱线筒23进行限位的穿纱管28。

  导捻本体25处于纱线筒23上方,纱线筒23套设在导纱管28上,活动圈26连接在导捻本体25的顶部;活动圈2处于通孔241内,主纱线4穿过穿纱管28、导捻本体25和活动圈26。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实施例1结构更加复杂,生产成本也更高,但是由于现有的部分混纱加捻装置已经使用导捻本体25和活动圈26的结构,因此仅需通过增加加捻线检测模块和改进导捻本体即可将传统的混纱加捻装置增加加捻线断纱检测功能。

  使用时,导纱管28用于固定纱线筒23,加捻线脱圈后经过加捻线检测区域a,加捻线围绕检测模块24的通孔与导捻本体25的外侧壁转动,加捻线转动时加捻线检测模块24检测导捻本体25外表面通过反射的方式产生的加捻线运动信号,以判断加捻线是否断纱。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例如两个实施例中纱线加捻组件2的数量可以调整,实施例中的活动圈26可以不使用等,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列,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新颖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一种混纱加捻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