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绳索技术> 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独创技术42007字

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

2021-02-11 03:50:02

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纤维绳索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混纺类捻制绳索还是使用常规的捻绳设备,未有效的控制纱线的张力和行进路径,一般都是毫无规则的将两种材质捻制在一起,由于材质的不同,放线过程中的张力亦相差很大,这样使得纱线凹凸不平,内陷外跳严重,产品外观较差,而且由于排列不均匀还影响产品摩擦性、柔韧度等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解决以上提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该制作装置包括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均匀复合得到混合纤维的纤维均匀复合装置,该纤维均匀复合装置设置在制绳机摇篮上,具体包括用于放置化纤单丝线辊并控制化纤单丝张力的单丝放线组件、用于放置化纤复丝线辊并控制化纤复丝张力的复丝放线组件、用于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均匀复合的模口成型组件,其中,化纤单丝放线组件与化纤复丝放线组件设置在模口成型组件的同一侧,化纤单丝放线组件与模口成型组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收线圈,用于限定化纤单丝的位置;其中,

  单丝放线组件包括:

  第一固定框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座和垂直设置在第一底座两端的两个第一支架,第一底座固定设置在制绳机摇篮上;

  第一张力控制组件,其两端设置与两个第一支架的端部分别连接,用于设置化纤单丝线辊并控制化纤单丝的张力;

  第一过线架,其两端通过第一固定柱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架的端部固连,第一过线架上设置有可活动过线部件;第一过线架与第一张力控制组件平行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面内;

  复丝放线组件包括:

  第二固定框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底座和垂直设置在第二底座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架,第二底座固定设置在制绳机摇篮上;

  固定轴,垂直设置在第二底座上,用于设置化纤复丝线辊;

  第二过线架,设置在固定轴上方,其上具有供纤维通过的垂直通孔,且其两端通过第二固定柱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架的端部固连,垂直通孔设置在固定轴的上方;

  第二张力控制组件,其两端通过第二固定柱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架的端部固连,用于控制化纤复丝的张力;第二过线架与第二张力控制组件平行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面内;

  模口成型组件包括:

  模口,具有供纤维通过的中心圆孔,用于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在中心圆孔中均匀复合形成混合纤维;

  模口固定圈,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用于设置并固定模口;

  圆环形分线盘,套设在模口固定圈上,圆环形分线盘上设置有供纤维通过的多个分线孔;模口、模口固定圈和圆环形分线盘同中心轴设置。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化纤单丝放线组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化纤复丝放线组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第一张力控制组件包括:

  第一中轴,水平设置并与两个第一支架的端部可拆卸连接,用于设置化纤单丝线辊;

  摩擦组件,固设在第一中轴上,设置通过摩擦组件与化纤单丝线辊之间的摩擦作用,调节化纤单丝的张力。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可活动过线部件包括:

  部件本体,其上设置有供纤维通过的第一通孔;

  滑轨,设置在第一过线架上,部件本体通过适配设置的滑轮部件与滑轨可活动连接,部件本体设置为能够在第一过线架的长度方向自由移动。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第二张力控制组件包括:

  方形底板,设置与制绳机摇篮平行,其相对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固定柱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架的端部固连,方形底板的另外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垂直于其底部、同向延伸的侧板,两个侧板上各设置有一个供纤维通过的第二通孔,两个第二通孔同轴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面内;

  可拆卸连杆,其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可拆卸连接;

  重力压环,套设在可拆卸连杆上,位于两个相对的第二通孔之间。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圆环形分线盘上设置的分线孔为多个,多个分线孔分为第一分线孔和第二分线孔,其中第一分线孔等间隔设置在分线盘的第一圆周上,第二分线孔等间隔设置在分线盘的第二圆周上,且直接相邻的第一分线孔与第二分线孔设置在不同的圆心截面上。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模口包括半球体形的第一部分和设置固连在其底面上的圆柱形第二部分,模口上设置有通过半球体球心和顶点的通孔贯通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半球体形的弧形外表面上,设置有多条与通孔端口连通的沟槽,多条沟槽等间隔呈放射状分布在半球体外表面上。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收线圈包括:

  第一收线圈,通过第一收线圈支架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较为靠近模口成型组件的位置上;

  第二收线圈,通过第二收线圈支架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较为靠近单丝放线组件的位置上;

  其中,第一收线圈、第二收线圈、模口中心圆孔同中心轴设置,第一收线圈的内径小于第二收线圈的内径。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重力压环设置为多个,通过调整重力压环的数量调节化纤复丝的张力。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制作装置还包括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的夹心固定支架,用于设置编织绳索绳芯纤维线辊。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利用单丝放线组件来控制化纤单丝的张力,利用化纤复丝放线组件来控制化纤复丝的张力,两者相互配合,使得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间的张力平衡一致后形成均匀的混合纤维,有效解决了混合纤维制作过程中单丝与复丝张力平衡难控制的问题;利用收线圈将单丝预成型,再通过双层分线盘和带有沟槽的模口来控制单丝与复丝的排列方式,消除因单丝与复丝柔软度不同所带来的内陷、跳丝、排列不匀的质量问题;还可以根据混纺材质、数量来调整放线组件的数量及模口的沟槽,从而保证捻制混纺绳索最佳效果;本装置设置于制绳机摇篮上,改变传统捻制设备的送线方式,既利于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完美排列混纺材质,提高产品外观质量及性能,结构均匀,外形整齐均一,柔韧度高。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组成示意图

  图2实施例2化纤单丝放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3化纤复丝放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实施例4分线盘结构示意图

  图5实施例5模口结构示意图

  图6实施例6模口成型组件示意图

  图7实施例7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这里专用的词“实施例”,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中性能指标测试,除非特别说明,采用本领域常规试验方法。应理解,本申请中所述的术语仅仅是为描述特别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公开的内容。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作为本申请中其它未特别注明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均指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通常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本公开所用的术语“基本”和“大约”用于描述小的波动。例如,它们可以是指小于或等于±5%,如小于或等于±2%,如小于或等于±1%,如小于或等于±0.5%,如小于或等于±0.2%,如小于或等于±0.1%,如小于或等于±0.05%。浓度、量和其它数值数据在本文中可以以范围格式表示或呈现。这样的范围格式仅为方便和简要起见使用,因此应灵活解释为不仅包括作为该范围的界限明确列举的数值,还包括该范围内包含的所有独立的数值或子范围。例如,“1~5%”的数值范围应被解释为不仅包括1%至5%的明确列举的值,还包括在所示范围内的独立值和子范围。因此,在这一数值范围中包括独立值,如2%、3.5%和4%,和子范围,如1%~3%、2%~4%和3%~5%等。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仅列举一个数值的范围。此外,无论该范围的宽度或所述特征如何,这样的解释都适用。

  在本公开,包括权利要求书中,所有连接词,如“包含”、“包括”、“带有”、“具有”、“含有”、“涉及”、“容纳”等被理解为是开放性的,即是指“包括但不限于”。只有连接词“由……构成”和“由……组成”是封闭连接词。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内容,在下文的具体实施例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申请同样可以实施。在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一些方法、手段、仪器、设备等未作详细描述,以便凸显本申请的主旨。在不冲突的前提下,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属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内容。本申请述及的第一、第二仅为表述不同的部分,不限定其先后顺序,除非与其上下文相冲突。本文述及的可拆卸连接,通常是指通过可拆卸连接部件连接,以便与拆卸与安装被连接的部件,例如通过卡箍连接、螺栓连接、卡槽连接等方式,实现两个部件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包括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均匀复合得到混合纤维的纤维均匀复合装置,该纤维均匀复合装置设置在制绳机摇篮上,具体包括用于放置化纤单丝线辊并控制化纤单丝张力的单丝放线组件、用于放置化纤复丝线辊并控制化纤复丝张力的复丝放线组件、用于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均匀复合的模口成型组件,其中,化纤单丝放线组件与化纤复丝放线组件设置在模口成型组件的同一侧,化纤单丝放线组件与模口成型组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收线圈,用于限定化纤单丝的位置;

  其中,单丝放线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框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座和垂直设置在第一底座两端的两个第一支架,第一底座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第一张力控制组件,其两端设置与两个第一支架的端部连接,用于设置化纤单丝线辊并控制化纤单丝的张力;第一过线架,其两端通过第一固定柱分别与第一支架的端部固连,第一过线架上设置有可活动过线部件;第一过线架与第一张力控制组件平行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面内;

  复丝放线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框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底座和垂直设置在第二底座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架,第二底座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固定轴,垂直设置在第二底座上,用于设置化学复丝线辊;第二过线架,设置在固定轴上方,其上具有供纤维通过的垂直通孔,且其两端通过第二固定柱分别与第二支架的端部固连,垂直通孔设置在固定轴的上方;第二张力控制组件,其两端通过第二固定柱分别与第二支架的端部固连,用于控制化纤复丝的张力;第二过线架与第二张力控制组件平行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面内;

  模口成型组件包括:模口,具有纤维通过的中心圆孔,用于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在中心圆孔中均匀复合形成混合纤维;模口固定圈,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用于设置并固定模口;圆环形分线盘,套设在模口固定圈上,圆环形分线盘上设置有纤维通过的多个分线孔;模口、模口固定圈和圆环形分线盘同中心轴设置。

  通常制绳机摇篮是指具有水平面的一个设置平台,其上可以设置混纺绳索制备装置的组成部件,便于控制部件的设置位置和相互位置关系,以实现对纤维均匀复合过程的良好控制。

  通常不同材质的纤维、不同直径的纤维都有不同的强度、张力,不同纤维混合形成混合纤维、编织混纺绳索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其张力使其保持在相同的水平,混纺绳索的结构会出现严重的缺陷,例如内陷、跳丝、排列不匀等。不同的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化纤单丝的数量、种类和化纤复丝的数量、种类等都有所不同,为了消除不同的张力造成的混纺绳索结构缺陷,需要对纤维原丝的张力进行调节,为此,可以设置不同的放线组件以及数量不相同的放线组件,以便与纤维相互匹配。作为可选实施方式,化纤单丝放线组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与化纤单丝的数量保持一致;化纤复丝放线组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与化纤复丝的数量保持一致,以便对每一跟纤维单丝或复丝进行独立控制,调节其张力。经过张力调节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具有相当的张力,混合后得到的混合纤维结构均匀,能够得到均匀复合的混合纤维,进一步编织得到结构均匀的混纺绳索。

  通常化纤单丝经过单丝放线组件后,其张力得到控制,多根化纤单丝经过张力调节控制后,分别进入模口组件的设置位置上;化纤复丝经过复丝放线组件后,其张力得到控制,多根化纤复丝经过张力调节控制后,分别进入模口组件中的设置位置上。考虑到化纤单丝从单丝放线组件释放到进入模口的设置位置之间的距离较远,为了控制其在行进过程中的空间位置相对稳定和固定,设置收线圈进行限定,将化纤单丝穿过收线圈,将其空间位置限定在收线圈的内径范围之内,即可以控制其空间位置;经过张力调节并具有相同张力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分别进入模口成型组件中的设定位置后,在模口成型组件的作用下形成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均匀分布、结构均匀的混合纤维。作为可选实施方式,混合纤维进一步经过捻制,得到混合纤维绳股,与绳芯纤维绳股在编织机上编织,得到混纺绳索。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用于调节化纤单丝的第一张力控制组件包括:

  第一中轴,水平设置并与两个第一支架的端部可拆卸连接,用于设置化纤单丝线辊;为了便于更换化纤单丝线辊,通常将设置线辊的第一中轴设置为可拆卸部件;通常第一中轴设置为圆柱形,以便与线辊相互适配,便于线辊在第一中轴上自由转动,释放化纤单丝;

  摩擦组件,固设在第一中轴上,设置通过摩擦组件与化纤单丝线辊之间的摩擦作用力大小,调节化纤单丝的张力;传统方法中设置在第一中轴上的化纤单丝线辊为自由转动,其释放化纤单丝的过程中不能控制化纤单丝的张力,为了能够控制化纤单丝的释放速度,控制其张力,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中轴上设置一种摩擦组件,摩擦组件能够与线辊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控制线辊的旋转。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摩擦组件与线辊之间的摩擦力可以调节,以便通过调节摩擦力,实现对张力的多级调节。例如,可以在摩擦组件中设置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与线辊直接接触,而且弹性部件的弹性可以调节,通过调节该弹性部件的弹性调节摩擦组件与线辊之间的摩擦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的可活动过线部件包括:其上设置有供纤维通过的第一通孔的部件本体,和设置在第一过线架上的滑轨,部件本体通过适配设置的滑轮部件与滑轨可活动连接,部件本体设置为能够在第一过线架的长度方向自由移动。通常滑轨成对设置在第一过线架上,部件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固定有与该滑轨相互适配的滑轮,将部件本体设置在滑轨之间时,轮滑与滑轨相互适配,可以实现部件本体在第一过线架长度方向的自由移动,部件本体设置在滑轨之间时,部件本体上的第一通孔水平设置,以便在水平方向释放的化纤单丝方便通过。通常可活动过线部件的设置位置与化纤单丝线辊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便于化纤单丝线辊释放的纤维通过第一通孔,化纤单丝释放过程中会随着线辊的转动而在线辊轴向往复移动,为此部件本体也能够在第一过线架的长度方向自由移动,进而部件本体能够与纤维单丝的往复移动保持相同的移动状态,以便减小纤维单丝的往复移动而在第一通孔中形成的摩擦阻力。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用于控制调节化纤复丝的第二张力控制组件包括:方形底板,设置与制绳机摇篮平行,其相对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固定柱分别与第二支架的端部固连,方形底板的另外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垂直于其底部、同向延伸的侧板,两个侧板上各设置有一个供纤维通过的第二通孔,两个第二通孔同轴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面内;可拆卸连杆,其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可拆卸连接;重力压环,套设在可拆卸连杆上,位于两个相对的第二通孔之间。通常侧板设置在方形底板的上方,侧板上的第二通孔的轴心方向在水平面内,与复丝纤维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以便复丝纤维通过;可拆卸连杆的设置通常是为了便于将其拆卸,以便更换或调整重力压环,而且在不使用的状态下,使重力压环设置在两个相对的第二通孔之间,通常可拆卸连杆的设置位置低于第二通孔的位置,以便两个第二通孔之间通过复丝纤维时,套设在复丝纤维上的重力压环的压力全部施加在复丝纤维上,实现对其张力的控制和调节。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相同的重力压环设置为多个,可以通过调整重力压环的数量调节化纤复丝的张力。作为可选实施方式,可以设置多个重力压环,重力压环的重量各不相同,通过选择不同的重力压环调节化纤复丝的张力,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重力压环的组合,组合得到不同重量的重力压环组合来调节化纤复丝的张力。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圆环形分线盘上设置的分线孔为多个,多个分线孔分为第一分线孔和第二分线孔,其中第一分线孔等间隔设置在分线盘的第一圆周上,第二分线孔等间隔设置在分线盘的第二圆周上,且直接相邻的第一分线孔与第二分线孔设置在不同的圆心截面上。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圆环形分线盘的圆心位置上设置为圆形空腔,便于套设在模口固定圈上,通常该圆形空腔的直径不小于模口固定圈的外径。作为可选实施方式,分线盘上的圆形空腔的直径大于模口固定圈的外径,分线盘套设在模口固定圈上后,通过固定连接部件将二者固定连接,通常固定连接部件设置为多个,间隔设置,相邻的固定连接部件之间形成空隙,供纤维通过。作为可选实施方式,分线盘上的圆形空腔的直径与模口固定圈的外径相当,在圆形空腔的外围设置多个圆形通孔,分线盘套设在模口固定圈上后,圆形通孔供纤维通过,通常该圆形通孔所在的位置与半球体型模口上球体外表面的位置相当。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可以将化纤单丝设置通过第一分线孔,多根化纤单丝通过多个等间隔均匀分布在第一圆周上的第一分线孔后,有利于多根化纤单丝获得相同的张力。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可以将化纤复丝设置通过第二分线孔,多根化纤复丝通过多个等间隔均匀分布在第二圆周上的第二分线孔后,有利于多根化纤复丝获得相同的张力。作为可选实施方式,第一圆周的直径小于第二圆周的直径。通常分线孔设置在分线盘的圆周上,是指分线孔的圆心到分线盘的圆心距离相等,都位于分线盘上同一个圆周的位置上。通常为了控制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均匀的排列,形成混合均匀的混合纤维,可以将第一分线孔与第二分线孔设置在不同的同心圆截面上,如此设置的第一分线孔和第二分线孔在分线盘上处于不相同的径向方向,从而在分线盘的圆周方向上,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间隔交替分布。

  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模口包括半球体形的第一部分和设置固连在其底面上的圆柱形第二部分,模口上设置有通过半球体球心和顶点的通孔,在半球形的弧形外表面上,设置有多条与通孔端口连通的沟槽,多条沟槽等间隔呈放射状分布在半球体外表面上。如此设置的模口,其半球形外表面上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沟槽,沟槽的一个端部与模口的通孔端口连通,经过张力调节的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间隔均匀的设置在沟槽中,然后进入模口中的通孔,均匀、间隔地分布在通孔中的内圆表面上,实现了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的均匀混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线圈设置为多个,多个收线圈并列设置,且多个收线圈的圆心设置在位于水平面内的同一个对称轴上。例如,可以设置两个收线圈,分别为第一收线圈和第二收线圈,其中,第一收线圈通过第一收线圈支架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较为靠近模口成型组件的位置上,第二收线圈通过第二收线圈支架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较为靠近单丝放线组件的位置上;且第一收线圈、第二收线圈、模口中心圆孔同中心轴设置,第一收线圈的内径小于第二收线圈的内径。作为可选实施方式,第一收线圈的内径与分线盘上第二分线孔所在圆周的直径相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还包括固定在制绳机摇篮上的夹心固定支架,用于设置编织绳索绳芯纤维线辊。通常编织具有皮心结构的编织绳索时,需要设置绳芯纤维绳股,为了便于与本申请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均匀复合装置配合,可以设置夹心固定支架,用于设置绳芯纤维线辊,进而将混合纤维与绳芯纤维在编织机上编织为混纺绳索。作为可选技术方案,通常夹心固定支架设置在编织机摇篮上。进一步作为可选实施方式,可以将夹心固定支架设置在化纤单丝放线组件的外侧,以便不会对化纤单丝的张力调节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利用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的制作装置,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的均匀复合过程包括:

  (1)利用单丝放线组件释放化纤单丝并控制调节化纤单丝的张力;通常化纤单丝为多根,单丝放线组件的数量设置多个,两者相等以便一一对应设置;

  (2)利用复丝放线组件释放化纤复丝并控制调节化纤复丝的张力;通常化纤复丝设置为多根,复丝放线组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两者相等以便一一对应设置;

  (3)经过张力调节的化纤单丝穿过收线圈后进入模口成型组件中的设定位置;通常化纤单丝设置为多个,经过独立进行张力调节的化纤单丝进入模口成型组件中为其设置的位置上,以便与化纤复丝相互间隔设置;

  (4)经过张力调节的化纤复丝进入模口成型组件中的设定位置;通常化纤复丝设置为多个,经过独立进行张力调节的化纤复丝进入模口成型组件中为其设置的位置上,以便与化纤单丝相互间隔设置;

  (5)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在模口成型组件的作用下依次相互间隔、均匀排列,形成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均匀复合的混合纤维。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技术细节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实施例1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组成示意图。

  图1中编织机摇篮100水平设置,用于设置混纺绳索制作装置中纤维均匀混合装置;

  图1中最左侧设置有模口成型组件4,其中,模口固定圈43,被固定部件44固接在制绳机摇篮100上,模口固定圈43为水平设置的圆柱体,其中心轴位置设置有贯穿的通孔,其右侧端部固定设置有模口41,模口41包括圆柱形的左侧部分,配套设置在模口固定圈43的右侧端内,模口41包括与圆柱形左侧部分固连的半球体型右侧部分,模口41中设置有贯穿该半球体型球心和圆柱形圆心的通孔,在模口固定端的右侧端外表面上固定套设有圆环形分线盘42,圆环形分线盘42上设置有供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通过对多个分线孔,分线孔的数量与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的数量之和相同,且模口固定圈43、圆环形分线盘42和模口41中设置的相互贯通且同中心轴设置,该中心轴与制绳机摇篮100上表面平行;

  在模口成型组件4的右侧设置有复丝放线组件3,其中,第二底座(未标示)水平设置在制绳机摇篮100上,两个第二支架31分别垂直设置在第二底座的两端,第二支架31的顶端上固设有第二过线架33,第二过线架33与第二底座平行设置,第二过线架33的中部设置有垂直通孔(未标示)用于化纤复丝通过,该垂直通孔的下方设置有固定柱32,固定轴32固定设置在第二底座上,用于放置化纤复丝线辊;两个第二固定住35水平设置,其右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架31的顶端,其左侧端向左水平延伸;第二张力控制组件34固定设置在第二固定柱35的左侧端,第二张力控制组件34与第二过线架33平行设置;第二张力控制组件34上开设有供纤维水平通过的通孔,该通孔与模口固定组件4上模口中的通孔同中心轴设置;

  在复丝放线组件3的右侧,设置有收线圈2;收线圈2为圆环形部件,通过安装部件固定在制绳机摇篮100上,收线圈2的圆环形部件的圆心与模口固定组件4上模口中的通孔同中心轴设置;

  图中收线圈2的右侧,设置有单丝放线组件1,其中,第一底座(未标示)水平设置固定在制绳机摇篮100上,且与第二底座保持平行;第一底座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有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架11,第一支架1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张力控制组件12,第一张力控制组件12与第一底座平行设置,用于设置化纤单丝线辊并控制化纤单丝的张力;两个第一固定柱15水平设置,其右侧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架11的顶端固连,其左侧端向左水平延伸;第一过线架14水平设置,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柱15的左侧端连接;第一过线架14上设置有水平设置的通孔,供化纤单丝通过;

  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的均匀复合过程包括:

  (1)将化纤单丝线辊放置在第一张力调节组件12上,调节合适的张力档位,化纤单丝从第一张控制组件12通过后,进入收线圈2,然后进入分线盘42中设定的分线孔,进一步通过模口41,进入模口41的通孔中,从模口固定圈43的左侧穿出;

  (2)利用复丝放线组件释放化纤复丝并控制调节化纤复丝的张力;

  (3)将化纤复丝线辊放置在固定轴32上,化纤复丝通过第二过线架33上设置的垂直通孔,进过第二章力控制组件34调节张力后,进入分线盘42中设定的分线孔中,然后进入模口41,进入模口41的通孔中;

  (4)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在模口成型组件4的作用下依次相互间隔、均匀排列,形成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均匀复合的混合纤维。

  实施例2

  图2为实施例2公开的单丝放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单丝放线组件中,第一底座10为长方形部件,水平设置在制绳机摇篮上,其两端分别设置固连有一个第一支架11,第一支架1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中轴12,第一中轴12与第一支架11之间可拆卸连接;第一中轴12的中部,设置有合适的位置,用于放置化纤单丝线辊17,与化纤单丝线辊17相邻位置的第一中轴12上,设置有摩擦阻力调节部件16,该摩擦阻力调节部件16以螺纹连接方式与第一中轴12连接,其内部设置有弹簧部件,外部表面上设置有位置标记刻度,侧面设置有可移动结构,能够在弹簧部件的推动下移动,通过旋转摩擦阻力调节部件16在第一中轴12长度方向的位置,可以调节弹簧的弹力,进而调节与线辊之间的摩擦力,调节线辊的转动速度,进而调节化纤单丝的张力;

  两个第一支架11的顶端,分别设置固连有一个水平方向同向延伸、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柱15;第一过线架14为长方形框架,垂直设置并与第一固定柱15的端部连接;第一过线架14的两个长边框上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滑轨,可活动过线部件141垂直设置在第一过线架14上设置的滑轨之间,可活动过线部件141上设置固连有滑轮,与该滑轨相互适配,以便可活动过线部件141与滑轨之间可活动连接,可活动过线部件141上设置有平行设置的通孔,以便化纤单丝水平通过;

  化纤单丝从线辊17上释放后,进入可活动过线部件141上的通孔,化纤单丝线辊17旋转释放化纤单丝的过程中,化纤单丝在其轴线方向往复移动,进而带动可活动过线部件141在第一过线架14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可以减小化纤单丝与通孔之间的摩擦力,便于其张力调节和控制;

  为了控制和限定可活动过线部件141的移动位置,可以在第一过线架14上设置限位件143,两个限位件143设置与第一过线架14的长边框之间固连,设置间隔距离与化纤单丝线辊的长度相当,防止可活动过线部件141的位移过大而造成纤维单丝的张力失控。

  实施例3

  图3为实施例3公开的复丝放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复丝放线组件中,第二底座30为长方形部件,水平设置在制绳机摇篮上,其中部设置有固定轴32,固定轴32垂直设置用于放置化纤复丝线轴;第二底座30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垂直设置的第二支架31,第二过线架33固连在第二支架31的顶端,且第二过线架33与第二底座30相互平行,第二过线架33上设置有垂直通孔331,垂直通孔331的位置与固定轴32上下对应;

  两个第二支架311的顶端,分别设置固连有一个水平方向同向延伸、平行设置的第二固定柱35;第二张力控制组34件设置在两个第二固定柱35之间;

  第二张力控制组件34包括水平设置的方形组件底板344,组件底板344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通过连接柱340分别固连在第二固定柱35的左侧端;

  组件底板另外两个相对的端部,设置固连有两个向上延伸、平行设置的侧板342,侧板342与第二过线架33平行;两个侧板342上各设置有一个水平方向的第二通孔343,第二通孔343的位置与垂直通孔331相对应;两个第二通孔343之间设置有重量压环344,重量压环344通过可拆卸连杆345与两个侧板342之间连接;

  纤维复丝经过垂直通孔331进入第二张力控制组件34,依次通过第二通孔、重量压环和第二通孔后,进入分线盘中设定的分线孔中;化纤复丝通过两个第二通孔343之间时,穿过重力压环344,重力压环344套设在化纤复丝上,重量压环344的重力施加在化纤复丝上,实现对其张力的控制和调节。

  实施例4

  图4为实施例4公开的分线盘结构示意图。

  分线盘42整体为圆环形,其内部圆形空腔423的直径大于模口固定圈的外径,将分线盘42套设在模口固定圈上之后,二者之间通过间隔设置的固定连接部件相互固连,固定连接部件之间设置有间隔,供纤维通过;

  分线盘4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分线孔421和多个第二分线孔422,第一分线孔421等间隔均匀分布在分线盘42的第一圆周4210上,第二分线孔422等间隔均匀分布在分线盘42的第二圆周4220上,其中,第一圆周的直径大于第二圆周的直径,直接相邻的第一分线孔421与第二分线孔422相互交错设置,在分线盘42上的径向设置方向不相同,而且所有第一分线孔421与第二分线孔422的径向方向各不相同;

  纤维混合时,从第一分线孔421中穿过的纤维和从第二分线孔422中穿过的纤维,分别折回从圆形空腔423中固定部件的间隔中穿回,进入模口上的设定位置中。

  实施例5

  图5为实施例5公开的模口结构示意图。

  图5中,模口41包括水平设置的圆柱体413,圆柱体413中设置有贯通其轴心的中心圆孔411;圆柱体413的右侧端设置有半球体410,半球体410的底部平面与圆柱体413的右侧平面固连,半球体410中设置有贯通其球心和顶端的中心圆孔411,半球体4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等间隔设置的沟槽412,沟槽412的一端与中心圆孔411的右侧开口端连通,多个沟槽412呈放射状分布在半球体410的球形外表面上。

  从分线盘上的分线孔中穿过的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间隔的进入沟槽412中,从右侧端进入中心圆孔411中,进入中心圆孔411中的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相互间隔排列在中心圆孔411的圆周上,得到张力控制相当、单丝和复丝间隔排列设置的混合纤维,从通孔411的左侧穿出,进入混纺绳索的编制环节。

  实施例6

  图6为实施例6公开的模口成型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中,模口包括水平设置的圆柱体413,圆柱体413中设置有贯通其轴心的中心圆孔411;圆柱体413的右侧端设置有半球体410,半球体410的底部平面与圆柱体413的右侧平面固连,半球体410中设置有贯通其球心和顶端的中心圆孔411,半球体4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等间隔设置的多个沟槽412,沟槽412的一端与中心圆孔411的右侧开口端连通,多个沟槽412呈放射状分布在半球体410的球形外表面上;

  模口固定在模口固定圈43的右端,圆柱形模口固定圈43中设定的通孔411与模口中的通孔411贯通设置;模口固定圈43通过固定架44固定安装在制绳机摇篮上;

  分线盘42整体为圆环形,其内部圆形空腔423的直径与模口固定圈43的外径相当,将分线盘42套设在模口固定圈43的右侧端部,二者之间相互固连;

  分线盘4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分线孔421和多个第二分线孔422,第一分线孔421等间隔均匀分布在分线盘42的第一圆周上,第二分线孔422等间隔均匀分布在分线盘42的第二圆周上,其中,第一圆周的直径大于第二圆周的直径,直接相邻的第一分线孔421与第二分线孔422相互交错设置,在分线盘42上的径向设置方向不相同,而且所有第一分线孔421与第二分线孔422的径向方向各不相同,第二圆周内部的分线盘上,设置有多个圆形通孔423,其数量等于第一分线孔421和第二分线孔422数量之和,多个圆形通孔423等间隔设置,且每一个圆形通孔423与一个第一分线孔或第二分线孔设置在同一径向上,且每一个圆形通孔端部都与沟槽412相对应;

  纤维混合过程中,化纤复丝从分线盘的右侧进入第一分线孔421中,穿过后从对应的圆形通孔423中返回,进入对应的沟槽412中,然后从沟槽412的右侧端进入中心圆孔411;

  化纤单丝从分线盘的右侧进入第二分线孔422中,穿过后从对应的圆形通孔423中返回,进入对应的沟槽412中,然后从沟槽412的右侧端进入中心圆孔411;

  进入中心圆孔411中的化纤单丝和化纤复丝相互间隔排列在中心圆孔411的圆周上,得到张力控制相当、单丝和复丝间隔排列设置的混合纤维,从通孔411的左侧穿出,进入混纺绳索的编制环节。

  实施例7

  图7为实施例7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组成示意图。

  在制绳机摇篮100上,模口成型组件4、第一收线圈21和第二收线圈22依次设置,模口的中心圆孔、第一收线圈21的圆环、第二收线圈22的圆环同中心轴设置;四个复丝放线组件3设置在第一收线圈21和第二收线圈22之间,且两两对称设置在第一收线圈21的圆环中心轴两侧;四个单丝放线组件1设置在第二收线圈22的右侧,且两两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收线圈22的圆环中心轴两侧;在单丝放线组件的最右端外侧,设置有两个夹心固定支架5,对称的设置在第二收线圈22的圆环中心轴两侧;

  其中,第二收线圈22的直径为第一收线圈21的直径的1.15倍,单丝放线组件上摩擦阻力调节部件的标记刻度调节为6,复丝放线组件上的重力压环的质量为3.5g;模口的半球体底面直径为2.3mm,沟槽的数量设定为8。

  以化纤单丝为聚烯烃单丝捻线,数量为四根,每根聚烯烃单丝捻线规格为3500D,化纤复丝选择涤纶短纤,数量为四根,每根涤纶短纤规格为五支;绳芯为两根聚烯烃单丝捻线,每根聚烯烃单丝规格为2000D,捻制混纺绳索的过程包括:

  四根聚烯烃单丝捻线分别在四个单丝放线组件1上调节张力,然后依次穿过第二收线圈22、第一收线圈21,进入模口成型组件4的分线盘中的设定分线孔中,然后进入模口中的设定位置;

  四根涤纶短纤捻线分别在四个复丝放线组件3的作用下调节张力,然后进入模口成型组件4的分线盘中的设定分线孔中,然后进入模口中的设定位置;

  四个聚烯烃单丝捻线与涤纶短纤丝捻线在模口中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纤维;

  以得到的混合纤维为绳皮、聚烯烃单丝捻线为绳芯,加捻形成混纺绳股;

  三个混纺绳股加捻,在编织机上上最终制得直径为4mm的聚烯烃单丝与涤纶短纤混纺三股绳。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利用单丝放线组件来控制化纤单丝的张力,利用化纤复丝放线组件来控制化纤复丝的张力,两者相互配合,使得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间的张力平衡一致后形成均匀的混合纤维,有效解决了混合纤维制作过程中单丝与复丝张力平衡难控制的问题;利用收线圈将单丝预成型,再通过双层分线盘和带有沟槽的模口来控制单丝与复丝的排列方式,消除因单丝与复丝柔软度不同所带来的内陷、跳丝、排列不匀的质量问题;还可以根据混纺材质、数量来调整放线组件的数量及模口的沟槽,从而保证捻制混纺绳索最佳效果;本装置设置于制绳机摇篮上,改变传统捻制设备的送线方式,既利于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完美排列混纺材质,提高产品外观质量及性能,结构均匀,外形整齐均一,柔韧度高。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和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细节,仅是示例性说明本申请的构思,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凡是对本申请公开的技术细节所做的没有创造性的改变,都与本申请具有相同的发明构思,都在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化纤单丝与化纤复丝混纺绳索制作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