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独创技术37639字

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2021-01-27 23:56:54

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间色横条的编织是横机中常用的编织方法之一,但常规的间色横条常以平直的状态表现出来,不能表现出锯齿状波纹间色,不能给人一种间色横条发生了上、下波动并弯曲变形的感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解决现有间色横条不能表现出锯齿状波纹间色,不能给人一种间色横条发生了上、下波动并弯曲变形感觉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双针床或多针床横机,横机可单针选针,且具有多个喂纱嘴,依据针织物的花型特点,把针织物的某个颜色锯齿状波纹横条看成是由上、下两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及绞花编织共同构成,且上、下两组该颜色的线圈竖条存在着错位关系,以便在绞花编织时能够让该颜色纱线上的线圈处在针织物的正面,另外,对于移圈超过2枚针距的情况下,还需要对两色线圈竖条最后编织横列进行了放大线圈处理,以便针织物编织顺利且针织物外观平整,设整个锯齿状波纹横条颜色的个数为x个,而编织这些横条需要有x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相对应,由于每组两色线圈竖条需要使用两根不同颜色的纱线来编织,为满足上、下两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与绞花编织完成后,能够产生某种颜色的锯齿状波纹横条,各组两色线圈竖条编织时所使用的两个纱线的颜色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则来确定,不妨再设锯齿状波纹横条所使用的纱线颜色为A、B、C、D色,则上述x组两色线圈竖条编织所使用的两个纱线的颜色可按如下方式来确定: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同锯齿状波纹的x个颜色横条自下而上排列方式相同,每组后一个纱线的颜色是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向后移动一组,当x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所使用的纱线颜色确定后:

  (一)使用第一组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第一组两色纱线的线圈竖条的编织,其中,两色纱线的编织单元织针个数均为m枚,编织的横列个数为n个;

  工序β,对上述第一组两色纱线的线圈竖条最后横列(绞花所使用的线圈横列),在一方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同时在另一方针床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与脱圈处理;

  工序γ,把一方针床上所有织针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δ,以第一组前一个颜色的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把另一方针床上左侧(以一方针床为观察方向)m/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m/2个针距、与右侧m/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m/2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ε,以第一组后一个颜色的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把另一方针床上左侧m/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m/2个针距、与右侧m/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m/2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二)使用第二组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两色纱线进行编织,…,使用第x组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两色纱线进行编织,工序均同第一组两色纱线编织工序;

  (三)若整个锯齿状波纹横条的颜色自下而上排列为循环状态,则x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自下而上排列应理解一个编织循环的编织,且循环第一组的第二颜色纱线编织所使用的织针与循环最后一组的第一颜色纱线编织所使用的织针为错位关系,若整个锯齿状波纹横条的颜色自下而上排列为非循环状态,则第一组的第二颜色纱线所使用哪个颜色没有特定的要求。

  优选的,在工序α中,两色线圈竖条的个数均m个,即两色线圈竖条的各色纱线所使用的织针个数为m枚,m为2,4,6个,若m=2时,可省略工序β;在工序α中,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横列数个数为n个,n的取值范围为2≤n≤5;在工序δ与工序ε中,以两色纱线所编织的每个颜色的线圈竖条为单元,将后针床上左侧m/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m/2个针距、与右侧m/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m/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优选的,若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为A→B间色,其与两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自下而上排列相对应,锯齿状波纹横条所使用纱线颜色为A、B,上述两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所使用的纱线颜色按如下方式来确定: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同锯齿状波纹的A→B横条自下而上排列方式相同,即:A→B,每组后一个纱线的颜色是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向后移动一组,即:B→A,因此,第一组与第二组使用的纱线颜色为A、B→B、A,使用第一组A、B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第二组B、A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A、B两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其中,在工序α中,A或B色线圈竖条的个数m=4个,即编织A或B色线圈竖条所用织针的个数为4枚,在工序α中,A或B色线圈竖条的编织横列数个数n=3个,在工序δ与工序ε中,以A或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将后针床上左侧m/2=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m/2=2个针距、与右侧m/2=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m/2=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优选的,若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为A→B→C→D间色,其与四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自下而上排列相对应,锯齿状波纹横条所使用纱线颜色为A、B、C、D四色,上述四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所使用的纱线颜色按如下方式来确定: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同锯齿状波纹的A→B→C→D横条自下而上排列方式相同,即:A→B→C→D,每组后一个纱线的颜色是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向后移动一组,即:D→A→B→C,因此,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使用的纱线颜色为A、D→B、A→C、B→D、C,使用第一组A、D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第二组B、A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A、D两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第三组C、B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A、D两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第四组D、C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A、D两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其中,在工序α中,A或B或C或D色线圈竖条的个数m=4个,即编织A或B或C或D色线圈竖条所用织针个数为4枚,在工序α中,A或B或C或D色线圈竖条的编织横列数个数n=3个,在工序δ与工序ε中,以A或B或C或D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将后针床上左侧m/2=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m/2=2个针距、与右侧m/2=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m/2=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优选的,若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为C→B→D→C→B→A间色,其与六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自下而上排列相对应,锯齿状波纹横条所使用纱线颜色为A、B、C、D四色,上述六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所使用的纱线颜色按如下方式来确定: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同锯齿状波纹的C→B→D→C→B→A横条自下而上排列方式相同,即:C→B→D→C→B→A,每组后一个纱线的颜色是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向后移动一组。即:A→C→B→D→C→B,因此,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第五与第六组使用的纱线颜色为C、A→B、C→D、B→C、D→B、C→A、B,使用第一组C、A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第二组B、C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C、A两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第三组D、B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C、A两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第四组C、D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C、A两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第五组B、C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C、A两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第六组A、B两色纱线替换第一组C、A两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其中,在工序α中,A或B或C或D色线圈竖条的个数m=4个人,即编织A或B或C或D色线圈竖条使用织针个数为4枚,在工序α中,A或B或C或D色线圈竖条的编织横列数个数n=3个,在工序δ与工序ε中,以A或B或C或D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将后针床上左侧m/2=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m/2=2个针距、与右侧m/2=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m/2=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在各次的工序α上,均进行了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而连续的工序δ与工序ε则进行了绞花花型的编织,但在真实的实物效果图中,两色线圈竖条的纹路与绞花花型纹路并不明显,而工序δ让某个颜色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正面,并把上、下同颜色的线圈竖条相互连接起来,同时,由于绞花编织时线圈的移动使得线圈纵行产生了变形,使得针织物产生了一种想象之外的花型效果,即类似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这是普通的间色横条编织完全不能达到的花型效果。

  (2)在锯齿状波纹横条的编织中,虽然需要进行多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绞花编织与放大线圈编织等较复杂的编织工艺,但只要按照每组线圈竖条所使用纱线颜色的规则来选择编织所用的纱线,即:每组纱线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同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颜色相同,每组纱线后一个纱线的颜色是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向后移动一组,并按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的编织工序进行编织,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各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如同进行普通的间色横条的编织一样,可编织出多种循环或不循环间色横条等。

  (3)在移动线圈大于或等于2个针距的情况下,均采用放大线圈的编织工艺,以便编织能够顺利的进行,且使针织物外观平整。

  (4)本发明为在羊毛衫服装或围巾等配件上,提供一种花型变换的选择。

  附图说明

  图1 实施方式一对应的实物效果图。

  图2 实施方式一对应的花型示意图。

  图3 实施方式一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4 与图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5 实施方式二对应的花型示意图。

  图6 与实施方式二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7 与图6接续的编织工艺图。

  图8 与图7接续的编织工艺图。

  图9 与图8接续的编织工艺图。

  图10 其它锯齿状波纹四色不重复间色横条循环的花型示意图。

  图11 其它锯齿状波纹四色有重复间色横条循环的花型示意图。

  S0表示编织开始,前针床的织针上存在着旧线圈,S1~S24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编织工序编号,T0表示编织开始,前针床的织针上存在着旧线圈,T1~T48表示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编号,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1~32 表示前后针床上织针的编号,A、B、C、D表示线圈竖条或纱线的颜色编号,a、b、c、d表示绞花在针织物正面上的扩大线圈或纱线颜色编号。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图1是实施方式一对应的实物效果图,图中存在着锯齿状波纹A→B间色横条的循环,而每种颜色的横条实际上是由上、下两组组成,每组之中包含有该颜色纱线编织出的线圈竖条与其它颜色纱线编织出的线圈竖条、按照1隔1方式相间排列,同时,上、下两组该颜色纱线编织出的线圈竖条又相互错位,并采用该颜色的两个线圈在针织物正面进行绞花编织连接而成。而上、下两组其它颜色纱线编织出的线圈竖条也相互错位,并也采用了两个线圈绞花编织进行连接。但绞花编织时两个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因此,从正面观察看不到,为更清楚地反应出实施方式一实物效果图的上述特性,图2给出实施方式一对应的花型示意图,图中忽略了线圈的横向之间连接,把线圈的纵行相互串套的关系看成由一段竖线(线圈竖条部分)与一段斜线(绞花正面线圈部分)上、下依次连接而组成的多段连接线,图中,A、a、B、b与实物效果图1相对应,其中,A既表示为颜色,又表示线圈竖条,a既表示为颜色(同A色),又表示绞花时、处于针织物正面的两个线圈,B既表示为颜色,又表示线圈竖条,b既表示为颜色(同B色),又表示绞花时、处于针织物正面的两个线圈,同时,在正面a线圈的反面还有暗含着b线圈,在正面b线圈的反面还有暗含着a线圈。图3是与图2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图4是与图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中,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右栏表示具体的编织状态,FB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BB表示后针床(另一方针床),“·”表示针织,“Ο”表示线圈,“Λ”表示挂圈,细实线表示已存在的旧线圈,粗实线表示正在编织的新线圈,“Χ”表示脱圈,箭头表示移圈,1、~32表示针织所处的位置,A﹑B表示各横列上编织使用的纱线颜色类型。

  S0,前针床(一方针床)的织针1、~、32上存在32个旧线圈,旧线圈的个数与花型宽度与左右循环的个数有关,本实施方式一的花型宽度为8枚织针,花型宽度的循环个数为4个。从该状态开始将进行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的编织,包括S1~S24个编织工序,其中,S1~S12工序将完成花型的上半部分的编织,S13~S24工序将完成花型的下半部分的编织。

  S1,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123491011121718192025262728进行线圈编织,对其它织针进行拉浮线。

  S2,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进行线圈编织,对其它织针进行拉浮线。

  S3,S3重复S1。

  S4,S4重复S2。

  S5,S5重复S1。

  S6,S6重复S2。

  S1~S6的编织顺序并非固定,也可安排为其它编织顺序,例如,S2→S1→S4→S3→S6→S5,或S1→S3→S5→S2→S4→S6,或其它形式等。

  将S1~S6进行合并,它实际上完成了对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A、B两色纱线的线圈竖条的编织,其中,A与B两色纱线的编织单元织针个数均为4枚织针,编织的横列个数为6/2=3个横列(工序α)。

  S7,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123491011121718192025262728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另一方针床)的织针24101218202628进行挂圈编织,对其它织针进行拉浮线。

  S8,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的织针68141622243032进行挂圈编织,对其它织针进行拉浮线。

  上述S7,S8的编织顺序并非固定,也可安排为:S8→S7;另外,S7,S8对后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的织针也并非固定,也可安排在其它织针上,例如,在S7中,对后针床的织针1391117192527进行挂圈编织,在S8中,对后针床的织针57131521232931进行挂圈编织,一般,采用1针隔1针,对后针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S9,对S7,S8编织工序、后针床上存在挂圈的织针进行脱圈处理,即对后针床的织针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进行脱圈处理,若后针床上挂圈位置有变化,脱圈位置也应相应地进行更改。

  将S7、S8与S9进行合并,它实际上完成了对上述A、B两色纱线的线圈竖条最后横列(绞花所使用的线圈横列),在前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同时在后针床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与脱圈处理(工序β)。

  S10,把前针床上所有织针1、~、32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工序γ)。

  S11,把A色在后针床织针123491011121718192025262728上的旧线圈,以A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左侧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与右侧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工序δ),其中,后针床织针12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左侧编织区外的2枚织针,后针床织针34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56上,后针床织针910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78上,后针床织针1112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314上,后针床织针1718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5、16上,后针床织针1920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122上,后针床织针2526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324上,后针床织针27、28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930上,后针床右侧编织区外的2枚织针的旧线圈将移入到前针床织针3132上。

  S12,把B色在后针床织针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上的旧线圈,以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左侧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与右侧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工序ε),其中,后针床左侧编织区外的2枚织针的旧线圈将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2上,后针床织针56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34上,后针床织针78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910上,后针床织针1314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112上,后针床织针1516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718上,后针床织针2122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920上,后针床织针2324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526上,后针床织针2930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728上,后针床织针3132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右侧编织区外的2枚织针。

  S13,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进行线圈编织,对其它织针进行拉浮线。

  S14,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123491011121718192025262728进行线圈编织,对其它织针进行拉浮线。

  S15,S15重复S13。

  S16,S16重复S14。

  S17,S17重复S13。

  S18,S18重复S14。

  上述S13~S18的编织顺序并非固定,也可安排为其它编织顺序,例如,S14→S13→S16→S15→S18→S17,或S13→S15→S17→S14→S16→S18,或其它形式等。

  将S13~S18进行合并,它实际上完成了对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B、A两色纱线的线圈竖条的编织,其中,B与A两色纱线的编织单元织针个数均为4枚织针,编织的横列个数为6/2=3横列(工序α)。

  但要求与S1~S6工序、即上一次工序α,在前针床上所使用的织针相互能够进行错位编织,即,在S1中,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123491011121718192025262728进行线圈编织,而在s13中,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进行线圈编织,在S2中,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进行线圈编织,在S14中,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123491011121718192025262728进行线圈编织,其中,每个线圈竖条的单元宽度为4枚织针,线圈竖条的高度为6/2=3横列的编织。

  S19,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的织针68141622243032进行挂圈编织,对其它织针进行拉浮线。

  S20,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针床的织针123491011121718192025262728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的织针24101218202628进行挂圈编织,对其它织针进行拉浮线。

  上述S19,S20的编织顺序并非固定,也可安排为:S20→S19;另外,S19,S20对后针床织针挂圈编织的织针也并非固定,也可安排在其它织针上,例如,在S19中,对后针床的织针57131521232931进行挂圈编织,在S20中,对后针床的织针1391117192527进行挂圈编织,一般,采用1针隔1针,对后针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S21,对S19,S20编织工序中后针床上存在挂圈的织针进行脱圈处理。即对后针床的织针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进行脱圈处理,若后针床上挂圈位置有变化,脱圈位置也应相应地进行更改。

  将S19、S20与S21进行合并,它实际上完成了对上述B、A两色纱线的线圈竖条最后横列(绞花所使用的线圈横列),在前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同时在后针床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与脱圈处理(工序β)。

  S22,把前针床上所有织针1、~、32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工序γ)。

  S23,把B色在后针床织针123491011121718192025262728上的旧线圈,以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左侧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与右侧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工序δ),其中,后针床织针12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左侧编织区外的2枚织针,后针床织针34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56上,后针床织针910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78上,后针床织针1112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314上,后针床织针1718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5、16上,后针床织针1920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122上,后针床织针2526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324上,后针床织针27、28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930上,后针床右侧编织区外的2枚织针的旧线圈将移入到前针床织针3132上。

  S24,把A色在后针床织针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上的旧线圈,以A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左侧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与右侧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工序ε),其中,后针床左侧编织区外的2枚织针的旧线圈将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2上,后针床织针56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34上,后针床织针78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910上,后针床织针1314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112上,后针床织针1516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718上,后针床织针2122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1920上,后针床织针2324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526上,后针床织针2930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织针2728上,后针床织针3132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前针床右侧编织区外的2枚织针。

  扩展花宽的个数与重复进行S1、~、S24横列的编织,便可编织出实施方式一对应的针织物。

  与上述针织物有关的可变参数主要包括:①在工序α中,A或B色线圈竖条的个数m,即编织A或B色线圈竖条的织针个数,实施方式一中m=4个,一般m可取2,4,6个,若m=2时,可省略工序β,②在工序α中,A或B色线圈竖条的编织横列数个数为n个,实施方式一中n=3个,一般n的取值范围为2≤n≤5,③在工序δ与工序ε中,以A或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将后针床上左侧m/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m/2个针距、与右侧m/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m/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实施方式一中m=4个。

  对于上述A、B两色锯齿状波纹横条循环针织物而言,编织A色锯齿状波纹横条需要包括工序S1~S18,即包括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α才能完成编织,其中,前一个工序α中,A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与后一个工序α中,A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为错位关系,且在工序S11,即工序δ中,将A色纱线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上,使A色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在前一工序α中,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在工序ε中,将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上,使B色纱线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反面。编织B色锯齿状波纹横条需要包括工序S18~S24与S1~S6(第一次循环编织),即包括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工序α(第一次循环编织)才能完成编织,其中,前一个工序α中,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与后一个工序α(第一次循环编织)中,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为错位关系,且在工序S23,即工序δ中,将B色纱线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上,使B色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在前一工序α中,A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在工序ε中,将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上,使A色纱线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反面。

  实施方式二

  图5给出实施方式二对应的花型示意图,图中存在着锯齿状波纹A→B→C→D间色横条的循环,图中,A、a、B与b的含义同图2,C既表示为颜色,又表示线圈竖条,c既表示为颜色(同C色),又表示绞花时、处于针织物正面的两个线圈,D既表示为颜色,又表示线圈竖条,d既表示为颜色(同D色),又表示绞花时、处于针织物正面的两个线圈,其它的含义可按照A、a、B与b所代表的含义相类似理解。图6是与图5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图7是与图6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8是与图7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9是与图8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中,“T+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其它的符号含义与图3相同。

  T0,前针床(一方针床)的织针1、~、32上存在32个旧线圈,旧线圈的个数与花型宽度与左右循环的个数有关,本实施方式二的花型宽度为8枚织针,花型宽度的循环个数为4个。从该状态开始将进行实施方式二针织物的编织,包括T1~T48个工序。

  依据上述对实施方式一的概括与可变参数的说明,现对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重新进行编号,概括如下:

  使用A、D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对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A、D两色纱线的线圈竖条的编织,其中,A与D两色纱线的编织单元织针个数均为m=4枚,编织的横列个数n=3个,包括T1~T6。

  工序β,对上述A、D两色纱线的线圈竖条最后横列(绞花所使用的线圈横列),在前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同时在后针床(另一方针床)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与脱圈处理,包括T7~T9。

  工序γ,把前针床上所有织针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即,T10。

  工序δ,以A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把后针床上左侧m/2=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m/2=2个针距与右侧m/2=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m/2=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即,T11。

  工序ε,以D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为单元,把后针床上左侧m/2=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m/2=2个针距与右侧m/2=2个旧线圈向右移圈m/2=2个针距到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即,T12。

  使用B、A两色纱线替换A、D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包括T13~T24。

  使用C、B两色纱线替换A、D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包括T25~T36。

  使用为D、C两色纱线替换A、D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包括T37~T48。

  扩展花宽的个数与重复进行编织工序,便可编织出实施方式二对应的针织物。

  对于上述锯齿状波纹A→B→C→D间色横条的循环针织物而言,完成一个花高需要包括:使用A、D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B、A两色纱线替换A、D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C、B两色纱线替换A、D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使用为D、C两色纱线替换A、D两色纱线进行以下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才能完成编织,即完成一个花高需要进行四组使用不同两色纱线的编织工序: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1)A色锯齿状波纹横条,由于在第一组工序α中,A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与第二组工序α中,A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为错位关系,且在第一组工序δ中,将A色纱线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上,使A色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在第一组工序α中,D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在第一组工序ε中,将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上,使D色纱线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反面。(2)B色锯齿状波纹横条,由于在第二组工序α中,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与第三组工序α中,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为错位关系,且在第二组工序δ中,将B色纱线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上,使B色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在第二组工序α中,A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在第二组工序ε中,将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上,使A色纱线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反面。(3)C色锯齿状波纹横条,由于在第三组工序α中,C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与第四组工序α中,C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为错位关系,且在第三组工序δ中,将C色纱线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上,使C色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在第三组工序α中,B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在第三组工序ε中,将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上,使B色纱线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反面。(4)D色锯齿状波纹横条,由于在第四组工序α中,D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与第一组工序α中(第一次循环编织),D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所使用前针床上的织针为错位关系,且在第四组工序δ中,将D色纱线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上,使D色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在第四组工序α中,C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竖条,在第四组工序ε中,将在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上,使C色纱线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反面。这样上述四组线圈竖条所使用纱线的颜色可按如下方式来确定:每组纱线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同锯齿状波纹的A→B→C→D间色横条颜色相同,即:A→B→C→D,每组纱线后一个纱线的颜色是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向后移动一组,即:D→A→B→C,也就是:第一组的第二纱线颜色为D,第二组的第二纱线颜色为A,第三组的第二纱线颜色为C,第四组的第二纱线颜色为D。这样四组的纱线颜色排列为:A、D→B、A→C、B→D、C。其中,第一组的第二纱线颜色为D,是为了让锯齿状波纹的A→B→C→D间色横条能够进行循环编织。

  若要求将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的颜色排列循环设定为C→B→D→A,如图10所示,则与相对应四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自下而上排列相所使用的纱线颜色也分为四组,分别为C、A→B、C→D、B→A、D,若要求将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的颜色排列循环设定为C→B→D→C→B→A,其中,C、B色分别重复一次,如图11所示,则与相对应六组两色线圈竖条的编织自下而上排列所使用的纱线颜色也分为六组,分别为C、A→B、C→D、B→C、D→B、C→A、B。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与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中,在各次的工序α上,均进行了两个间色线圈竖条的编织,而连续的工序δ与工序ε则进行了绞花花型的编织,但在真实的实物效果图中,间色线圈竖条的纹路与绞花花型纹路并不明显,而工序δ让某个颜色的线圈在绞花编织中处于针织物的正面,并把上、下同颜色的线圈竖条相互连接起来,同时,由于绞花编织时线圈的移动使得线圈纵行产生的变形,使得针织物产生了一种想象之外的花型效果,即类似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这是普通的间色横条的编织完全不能达到的花型效果。

  上述锯齿状波纹横条的编织中,虽然需要进行多组两个间色线圈竖条的编织、绞花编织与放大线圈编织等较复杂的编织工艺,但只要按照每组线圈竖条所使用纱线颜色的规则来选择编织用的纱线,即:每组纱线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同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颜色相同,每组纱线后一个纱线的颜色是每组前一个纱线的颜色向后移动一组,并按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的编织工序进行编织,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各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如同进行普通的间色横条的编织一样,可编织出多种循环或不循环间色横条等。

  若更换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的颜色、或更换颜色的排列顺序、或改变改变编织中的工艺参数等,均可编织出更多的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