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用于拾取圆形针织机上的管状针织品并传送到另一加工位置的拾取装置独创技术28837字

用于拾取圆形针织机上的管状针织品并传送到另一加工位置的拾取装置

2021-02-04 15:08:30

用于拾取圆形针织机上的管状针织品并传送到另一加工位置的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形针织机,尤指一种用于拾取圆形针织机上的管状针织品并传送到另一加工位置的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为现有技术中用于生产袜类等管状针织物的生产设备10具有一圆形针织机11、一钢筘组件12及一拾取装置13,圆形针织机11供以编织一两端呈开放的管状针织品,钢筘组件12供以闭合管状针织品其中一端的开口,而拾取装置13则供以将圆形针织机11上的管状针织品自圆形针织机11上移除,并转移到钢筘组件12上,通过前述主要的圆形针织机11、钢筘组件12及拾取装置13,能够使织袜及缝合的程序可以自动完成。

  请参阅图2及图3,为生产设备10的拾取装置13的立体图及剖视图,拾取装置13主要具有一环形拾取件131、一针盘132及一转盘133,环形拾取件131环绕定义一中心轴线134,针盘132装设于环形拾取件131上,且针盘132上具有多个针槽1321,各针槽1321以环绕中心轴线134的方式排列,而转盘133由最接近中心轴线134的内周延伸至最远离中心轴线134的外周区分为四区,依序为第一区至第四区,第一区至第四区上都依序排列有倾斜的多个长斜槽孔1331,所述的各长斜槽孔1331为倾斜的是指,各长斜槽孔1331分别具有两端,而各长斜槽孔1331的其中一端较另一端接近中心轴线134,使各长斜槽孔1331呈现如图2上所示倾斜的状态。

  针盘132上的各针槽1321内分别装设有一取袜针135(图3中以四个取袜针表示),如图3中所示,各针槽1321内的取袜针135上分别具有一踵部1351,相邻的四个取袜针135的踵部1351分别对应插置第一区至第四区的长斜槽孔1331内,当转盘133通过一致动单元136(例如以气体或液体等流体致动)使其沿着转盘133的周向旋转时,因各取袜针135的踵部1351插置于长斜槽孔1331内,使各取袜针135沿着各长斜槽孔1331的导引而朝向远离中心轴线134的方向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最初始所使用的结构是每一个长斜槽孔1331的两端之间横跨有多个取袜针135,也就是说,由于针盘132上的针槽1321数量众多,而转盘133上的长斜槽孔1331较长,为使长斜槽孔1331的长度足以导引取袜针135位移,每一个长斜槽孔1331都必须横跨多个取袜针135;由于长斜槽孔1331的长度过长,导致相邻的取袜针135所对应的长斜槽孔1331无法在转盘133上的同一区相邻排列;为解决上述相邻的取袜针135所对应的长斜槽孔1331无法在转盘133上的同一区排列,故长斜槽孔1331的排列方式是从转盘133的第一区依序排列至转盘133的第四区,再依前述第一区至第四区的排列顺序反复排列,而转盘133的长斜槽孔1331排列后如图2及图3所显示,相邻的取袜针135的踵部1351为对应位于转盘133上位于不同区的长斜槽孔1331的位置,使相邻的各取袜针135的踵部1351需设置于不同的位置,若转盘133分为四区,则各取袜针135必须具有四种踵部1351位于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形态,不同型态的取袜针135的踵部1351供以对应转盘133上不同区的长斜槽孔1331,使用者在将各取袜针135装设于各针槽1321上时,需要依序将对应第一区至对应第四区的取袜针135依序排列至针槽1321内,再依前述对应第一区的取袜针135依序排列至对应第四区的取袜针135反复排列,使每一个取袜针135相邻的取袜针135都是对应于转盘133上不同区的长斜槽孔1331。

  然而,因前述的各取袜针135具有不同的形态,制造上需使用不同模具,更无法共享零件,而且各型态取袜针135的踵部1351都位于不同位置,在组装上必须依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不仅造成组装不便且组装过程复杂等缺失,更因为长斜槽孔1331数量众多,且各长斜槽孔1331的排列方式造成转盘133的径长较长,进而有体积过大的缺失。

  另外,请参考欧洲专利公告号为EP 2250306 B1的发明专利,其中揭示了上述类似的转盘结构;所述的转盘需要通过长斜槽孔、栓柱及内槽共同搭配,使其能够控制多个取袜针接近或远离中心轴线。

  然而,前述结构的转盘为搭配各取袜针,不仅长斜槽孔需与栓柱相对配合,更需通过内槽以完成限位的作动,导致其具有组装对位不便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用于拾取圆形针织机上的管状针织品并传送到另一加工位置的拾取装置解决取袜针装配复杂的缺点,进而解决转盘的径长较长,造成转盘的体积过大的缺点。

  为解决前述缺点,本发明为一种用于拾取圆形针织机上的管状针织品并传送到另一加工位置的拾取装置,包含:一活动环,同轴地设置在一针盘上,并受到一致动单元驱动而以其中心轴线朝相对的一第一方向或一第二方向转动,一固定环,同轴地固定在该活动环上,而该活动环能够活动地位于该针盘及该固定环之间,一连杆机构,装设于该活动环及该固定环之间,并与该活动环连动,当该致动单元驱动该活动环朝向该第一方向转动时,该连杆机构作动而处于一收束状态;当该致动单元驱动该活动环朝向该第二方向转动时,该连杆机构作动而处于一扩张状态。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固定环具有一固定环本体以及多个固定臂,各该固定臂从该固定环本体的外周缘径向地朝外延伸设置,且各该固定臂之间等距离地间隔设置。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活动环具有多个凹弧段以及多个凸弧段,各该凹弧段及各该凸弧段相互交错设置,各该凹弧段对应该固定臂设置,该固定臂的宽度小于相对应的该凹弧段的弧长,各该凸弧段小于相邻该两个固定臂之间相间隔的角度距离。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连杆机构包括多个限位块、多个枢接件及多个导杆,各该限位块呈弧形,且各该限位块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嵌接段及一第二嵌接段,相邻的两个该限位块分别以各自的该第一嵌接段及该第二嵌接段能够分离地相互嵌接,各该限位块设置在该活动环的内周圆所界定的内圆范围内,各该枢接件的一端枢接在对应的该活动环的该凸弧段,各该枢接件相对该凸弧段的一端枢接在对应的该限位块,各该限位块对应穿设有两个导杆,使各该限位块的数量至少相等于各该枢接件的数量,而各该导杆的数量至少为各该限位块数量的两倍,对应各该限位块的该两个导杆的一端固定在该固定环。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对应各该限位块的该两个导杆相互平行。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致动单元连接致其中一个该凸弧段。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致动单元具有一驱动组件及一带动件,该驱动组件连接该带动件的一侧,该带动件远离该驱动组件的一侧连接其中一个该凸弧段。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带动件具有一第一臂段、一连接段及两个第二臂段,该第一臂段枢接该驱动组件,该第一臂段相对该驱动组件的一端枢接该连接段两端之间的一预定处,该连接段的两端分别连接该两个第二臂段,各该第二臂段相对该连接段的一端连接该活动环。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连接段为邻近或接触相对应的该凸弧段的外弧面设置,该两个第二臂段为分别邻近或接触相对应的该凸弧段的的端设置。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固定环具有多个凹陷部,角度间隔地形成在该固定环本体的下表面,各该凹陷部对应各该枢接件设置,各该凹陷部的弧长大于各该枢接件的宽度,以供该枢接件在对应的该凹陷部的弧长范围内摆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针盘具有一针盘本体及多个针槽,该针盘具有一针盘本体及多个针槽,该针盘本体呈环形,各该针槽环设在该针盘本体的内周圆,各该针槽供一取袜针能够活动地插设,各该取袜针具有朝上延伸的一踵部,该踵部朝该针盘本体的轴心方向的一侧边顶抵各该限位块的外弧面。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该取袜针的尾端形成有一凹部,该凹部从该针槽朝该针盘本体的方向延伸并外露在该针槽,一环形弹性件套设在各该针槽,并位于该针盘本体与各该针槽之间,并抵靠在各该取袜针的该凹部中。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致动单元设置在一环形拾取件的一预定处,该活动环、该固定环及该针盘为同轴地设在该环形拾取件上。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致动单元设置在一环形拾取本体的一预定处,该环形拾取件包括有一环形拾取本体及一环壁,该环壁从该环形拾取本体的外周圆朝上延伸设置,该活动环、该固定环及该针盘同轴地设在该环形拾取本体上,并位在该环壁内。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环壁角度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固定凹槽以及多个容置槽,各该固定凹槽对应该固定环的各该固定臂的设置,使各该固定臂远离该固定环本体的一端固定在对应的该固定凹槽内。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环壁角度间隔地设置有各该容置槽,各该容置槽的数量小于各该凸弧段的数量,各该容置槽设置在对应的相邻两个固定凹槽之间,且各该容置槽内装设有一轴承,各该轴承与相对应的该凸弧段的外弧面接触。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环形拾取本体相对该致动单元的一端,径向朝外延伸有一凸垣,供一对位杆轴向插置。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臂段枢接有该驱动组件的一端处,轴向朝上还设置有一感应杆。

  各该限位块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端面,且各该限位块具有沿着该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排列的一顶面及一底面,各该限位块的该第一嵌接段及该第二嵌接段分别为一凸块,该第一嵌接段自其中一个该端面凸设并且与该顶面连接,而该第二嵌接段自另一个该端面凸设并且与该底面连接,而各该限位块的第一嵌接段供以与相邻的该限位块的该第二嵌接段嵌接,且各该限位块的第二嵌接段则与相邻该限位块的该第二嵌接段嵌接。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环形拾取件贯设有圆形的一开口,且该环壁面向该开口。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带动件具有一制动枢孔及两个制动定位孔,该制动枢孔枢设于该驱动组件,使该带动件能够以该制动枢孔为中心枢转,而该两个制动定位孔分别通过两个螺钉固定于该凹弧段上。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该凸弧段具有一第一枢转槽,各该限位块上设有一第二枢转槽,各该枢接件的其中一端枢设于对应的该第一枢转槽内,各该枢接件的另一端则枢设于对应的该第二枢转槽内。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凸弧段的数量为六个。

  由此,于扩张状态时致动单元于第一位置,枢接件枢摆,使各限位块沿着对应的两个导杆的延伸方向朝反向中心轴线的方向滑移,各限位块推抵各取袜针的踵部,使各取袜针朝反向中心轴线的方向移动;当致动单元于第二位置时,枢接件枢摆,使各限位块沿着对应的两个导杆的延伸方向朝向中心轴线滑移,环形弹性件环绕针槽所形成的环形结构的外周圆并靠抵各取袜针的凹部,使各取袜针的踵部靠抵于其中一个限位块,并随着各限位块共同朝向中心轴线移动;前述结构不仅能够让取袜针的型态一致,使之更易于将各取袜针装配于各针槽内,且本发明能够仅通过环绕设置的各限位块即能移动全部的取袜针,使本发明不仅具有容易装配的功效,连杆机构的设计使得拾取装置整体更具有体积较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生产袜类等管状针织物的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拾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拾取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拾取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于收束状态时俯视的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于收束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于收束状态时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于扩张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于扩张状态时俯视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于扩张状态时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2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在简化组件后于收束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13为根据图12中13-13剖线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在简化组件后于扩张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15为根据图14中15-15剖线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于收束状态及扩张状态时取袜针位移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拾取装置该较佳实施例在简化组件后于收束状态及扩张状态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

  生产设备 10

  圆形针织机 11

  钢筘组件 12

  拾取装置 13

  环形拾取件 131

  针盘 132

  针槽 1321

  转盘 133

  长斜槽孔 1331

  中心轴线 134

  取袜针 135

  踵部 1351

  致动单元 136

  本发明

  拾取装置 100

  环形拾取件 20

  开口 21

  第一径长 D1

  环壁 22

  台座 23

  第二径长 D2

  中心轴线 24

  容置槽 25

  轴承 26

  环形拾取本体 27

  固定凹槽 28

  凸垣 29

  对位杆 291

  针盘 30

  针盘本体 31

  第三径长 D3

  针槽 32

  活动环 40

  凹弧段 41

  凸弧段 42

  第一枢转槽 421

  取袜针 50

  踵部 51

  凹部 52

  致动单元 60

  驱动组件 61

  带动件 62

  制动枢孔 621

  制动定位孔 622

  第一臂段 623

  连接段 624

  第二臂段 625

  感应杆 63

  环形弹性件 70

  固定环 80

  弧形贯穿段 81

  凹陷部 811

  贯穿孔 812

  固定环本体 82

  固定臂 83

  连杆机构 90

  导杆 91

  限位块 92

  第二枢转槽 921

  第一嵌接段 922

  第二嵌接段 923

  端面 924

  顶面 925

  底面 926

  枢接件 93

  第一位置 A

  第二位置 B

  第一方向 O1

  第二方向 O2

  收束状态 Q1

  扩张状态 Q2。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至图11,本发明为一种用于拾取圆形针织机上的管状针织品并传送到另一加工位置的拾取装置100,包含一环形拾取件20、一针盘30、一活动环40、一固定环80、一连杆机构90、一致动单元60、一环形弹性件70。

  环形拾取件20具有一环形拾取本体27,环形拾取本体27贯设有圆形的一开口21,开口21具有一第一径长D1,环形拾取件20具有面向开口21的一环壁22,从环壁22底部朝内凸设有环型围绕的一台座23,台座23环绕开口21而定义有一第二径长D2,第二径长D2小于第一径长D1,使环壁22及台座23之间呈阶梯型,开口21具有一中心轴线24,而环壁22及台座23的中心线与中心轴线24重叠。

  针盘30具有环型的一针盘本体31,针盘本体31具有一第三径长D3,第三径长D3大于第二径长D2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径长D1,使针盘本体31能够架置于台座23上,而针盘本体31上又环绕设置有多个针槽32,各针槽32是环设在针盘本体31的内周圆,通过针盘30设置于环形拾取件20上,使各针槽32能够以中心轴线24为中心并环绕中心轴线24设置。

  活动环40同轴地设置在针盘30上且能够以中心轴线24朝相对的一第一方向O1(如图7所示)或一第二方向O2(如图9所示)转动,活动环40具有多个凹弧段41及多个凸弧段42,各凹弧段41及各凸弧段42相互交错设置,各凸弧段42上分别具有一第一枢转槽421。

  固定环80同轴地设置在活动环40上,而活动环40能够活动地位于针盘30及固定环80之间。

  连杆机构90设置于活动环40与固定环80之间,并与活动环40连动,连杆机构90包括多个限位块92、多个枢接件93及多个导杆91,各限位块92呈弧形,且各限位块92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嵌接段922及一第二嵌接段923,相邻的两个限位块92分别以各自的第一嵌接段922及第二嵌接段923能够分离地相互嵌接,各限位块92设置在活动环40的内周圆所界定的内圆范围内,各枢接件93的一端枢接在对应的活动环40的凸弧段42,各枢接件93相对(远离)凸弧段42的一端枢接在对应的限位块92,各限位块92对应穿设有两个导杆91,使各限位块92的数量至少相等于各枢接件93的数量,而各导杆91的数量至少为各限位块92数量的两倍,也就是说,本发明以六个限位块92为图例说明,各限位块92对应设置有两个导杆91,因此导杆91的数量为十二支,而枢接件93的数量与限位块92相同为六个,但并不以此为限;对应各限位块92的两个导杆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环80,限位块92能够沿着相对应设置的两个导杆91的轴向延伸方向滑移,且各限位块92上均设有一第二枢转槽921,枢接件93的其中一端枢设于第一枢转槽421内,枢接件93的另一端则枢设于第二枢转槽921内。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92的数量为呈角度连接的至少三个,较佳者为呈等角度连接的六个,且各限位块92呈弧型,且各限位块92设置在活动环40的内周圆所界定的内圆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凸弧段42的数量为六个,各限位块92所对应设置的两个导杆91是平行排列。

  多个取袜针5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各针槽32内,使各取袜针50以中心轴线24为中心环绕设置,且各取袜针50上分别具有一踵部51及一凹部52,各取袜针50的踵部51分别靠抵于其中一个限位块92,而凹部52相较于踵部51较远离中心轴线24,在本实施例中,凹部52位于取袜针50面向环壁22的一端。

  致动单元60具有一驱动组件61、一带动件62及一感应杆63,致动单元60设置于环形拾取件20的一预定处上,驱动组件61能够于一第一位置A(如图7所示)及一第二位置B(如图9所示)之间作动,以带动活动环40朝第一方向O1(如图7所示)或第二方向O2(如图9所示)转动,带动件62具有一第一臂段623、一连接段624及两个第二臂段625,第一臂段623枢接驱动组件61,第一臂段623枢接有驱动组件61的一端处,轴向朝上还设置有感应杆63,由此利用传感器(图中未示)以感测驱动组件61是否移动至第一位置A或第二位置B,并将信号传送至控制器(图中未示),进而计算并决定其他工位的作动与否与作动时间;第一臂段623相对驱动组件61的一端枢接连接段624两端之间的一预定处,连接段624的两端分别连接各第二臂段625,各第二臂段625相对连接段624的一端连接活动环40,连接段624为邻近或接触相对应的凸弧段42的外弧面设置,两个第二臂段625为分别邻近或接触相对应的凸弧段42的两端设置;带动件62另还具有一制动枢孔621及两个制动定位孔622,制动枢孔621穿设于第一臂段623上,制动枢孔621枢设于驱动组件61,使带动件62能够以制动枢孔621为中心枢转,两个制动定位孔622则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二臂段625上,而两个制动定位孔622分别通过两个螺钉固定于对应的凹弧段41上,通过驱动组件61于第一位置A(如图7所示)及第二位置B(如图9所示)之间作动并连动带动件62,使带动件62能够带动凹弧段41以中心轴线24为中心转动,也就是说,凹弧段41以中心轴线24为中心,再沿着凹弧段41的周向转动。

  环形弹性件70概呈圆形,环绕针盘30设置,且靠抵各取袜针50的凹部52,并通过环形弹性件70弹性收缩,使各取袜针50能够同步地朝向中心轴线24方向收束,进而让各取袜针50能够持续靠抵于其中一个限位块92上;也就是说,各取袜针50的尾端所形成的凹部52,从针槽32朝针盘本体31的方向延伸并外露在针槽32之外,而环形弹性件70则套设在各针槽32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外周圆处,并位于针盘本体31与各针槽32之间,且抵靠在各取袜针50的凹部52中。

  较佳的是,由于各限位块92具有第一嵌接段922及第二嵌接段923,各限位块92的第一嵌接段922供以与相邻的限位块92的第二嵌接段923嵌接;各限位块92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端面924,且各限位块92具有沿着中心轴线24的延伸方向排列的一顶面925及一底面926,在本实施例中,各限位块92的第一嵌接段922及第二嵌接段923分别为一凸块,第一嵌接段922自其中一个端面924凸设并且与顶面925连接,而第二嵌接段923自另一个端面924凸设并且与底面926连接;而各限位块92的第一嵌接段922供以与相邻的限位块92的第二嵌接段923嵌接,且各限位块92的第二嵌接段923则与相邻限位块92的第一嵌接段922嵌接。

  如上所述,位于对应第一嵌接段922及第二嵌接段923的取袜针50,其踵部51靠抵于第一嵌接段922及第二嵌接段923时,取袜针50的踵部51能够同时靠抵于第一嵌接段922及第二嵌接段923,由此,当相邻的限位块92的端面924分离时,取袜针50依旧能够靠抵于第一嵌接段922或第二嵌接段923,进而防止位于相邻的两个限位块92之间的取袜针50脱离限位块92的抵顶,进而让各限位块92能够抵顶全部取袜针50的踵部51。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由于本发明具有同轴地固定在活动环40上的固定环80,使连杆机构90位于活动环40及固定环80之间,因此,固定环80具有一固定环本体82以及多个固定臂83,而固定环本体82可由至少三个弧形贯穿段81所结合而成(本实施例以六个为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各弧形贯穿段81均具有一凹陷部811及两个贯穿孔812,各凹陷部811角度间隔地形成在对应的弧形贯穿段81的下表面,各弧形贯穿段811的弧长大于对应的各枢接件93的宽度,以供枢接件93在对应的凹陷部811的弧长范围内摆动,而两个贯穿孔812径向地穿经对应的弧形贯穿段81,且两个贯穿孔812分别位在对应的凹陷部811的两端且与凹陷部811间隔设置;固定环80设置于活动环40上时,各弧形贯穿段81的凹陷部811分别容置其中一个枢接件93,使每一个枢接件93对应容置于其中一个凹陷部811内,而各弧形贯穿段81的贯穿孔812则分别供以固定穿设其中一个导杆91,使每一个导杆91分别固定于其中一个贯穿孔812内;各固定臂83从固定环本体82的外周圆径向地朝外延伸设置,且各固定臂83之间为等距离地间隔设置,且各固定臂83为对应各凹弧段43设置。

  较佳的,环形拾取件20的环壁22上凹设有多个容置槽25,各容置槽25内分别装设有一轴承26,各轴承26供以贴抵于凹弧段41,由此使凹弧段41能够更滑顺的转动。

  较佳的,环形拾取件20的环壁22上还设有多个固定凹槽28,各固定凹槽28对应固定环80的各固定臂83设置,使各固定臂83远离固定环本体21的一端固定在对应的固定凹槽28内。

  较佳的,环形拾取本体27相对(远离)致动单元60的一端,径向朝外延伸有一凸垣29,供一对位杆291轴向插置。

  以上为本发明的结构组态及连接关系,本发明的作动方式如下所述。

  请参阅图6、图7、图9、图10及图17,致动单元60于第一位置A(请参考图7所示)及第二位置B(请参考图9所示)之间作动,使本发明拾取装置100的连杆机构90处于一收束状态Q1及一扩张状态Q2;在常态进行加工时,本发明拾取装置100处于收束状态Q1,而在编织加工形成管转针织品后,则需要从收束状态Q1转换至扩张状态Q2。

  请先参阅图6至图8,在编织加工过程中,本发明的拾取装置100于初始时位于收束状态Q1,而致动单元60则是位于第一位置A,待编织加工结束后,致动单元60则自第一位置A致动至第二位置B,请再同时参阅图9至图11,通过驱动组件61驱动带动件62,通过带动件62连动对应的凹弧段41以使活动环40朝第一方向O1转动,通过活动环40的转动进而带动各枢接件93枢摆,各枢接件93枢摆同时带动与其连接的限位块92位移,由于各限位块92上分别穿设有其中一个导杆91,使各限位块92的移动位置受到限制,进而让各导杆91上的限位块92沿着各导杆91的延伸方向朝向活动环40的凹弧段41移动,而各限位块92朝向对应的凹弧段41移动,同时推抵各取袜针50的踵部51,由此使各取袜针50亦朝向活动环40移动,而使本发明的拾取装置100的连杆机构90处于扩张状态Q2。

  当操作程序须从扩张状态Q2回复为收束状态Q1以便进行下一次拾取作动时,则致动单元60可从第二位置B转换至第一位置A,通过驱动组件61连动带动件62,进而让带动件62带动对应的凹弧段41以使活动环40朝第二方向O2转动,通过活动环40的转动进而带动各枢接件93枢转,各枢接件93枢转同时带动各导杆91上的限位块92朝向中心轴线24移动,由于环形弹性件70紧迫各取袜针50的凹部52,进而使各取袜针50随着各限位块92而朝向中心轴线24移动。

  较佳的,在本发明的拾取装置100从收束状态Q1转换至扩张状态Q2时,各限位块92沿着各导杆91的延伸方向朝反向中心轴线24的方向位移,使相邻的各限位块92的端面924分开,而相邻的各限位块92的第一嵌接段922及第二嵌接段923依旧有重叠的部分,使各导杆91上的限位块92沿着期延伸方向滑移时,各取袜针50的踵部51能够持续靠抵于各限位块92上。

  综上所述,于扩张状态Q2时,致动单元60位于第二位置B,枢接件93进行枢摆,使各导杆91上的限位块92沿着导杆91的延伸方向朝反向中心轴线24的方向滑移,各限位块92推抵各取袜针50的踵部51,使各取袜针50朝远离中心轴线24的方向移动;当致动单元60位于第一位置A时,枢接件93枢摆,使各导杆91上的限位块92沿着导杆91的延伸方向朝向中心轴线24滑移,环形弹性件70环绕针槽32形成的环形结构的外周圆并靠抵各取袜针50的各凹部52内,使各取袜针50的踵部51靠抵于其中一个限位块92,并随着各限位块92共同朝向中心轴线24移动。

  根据上述的结构,本发明的拾取装置100不仅能够让取袜针50的型态一致,可使用相同模具制造,更可为共享材料,进而更易于将各取袜针50装配于各针槽32内,且本发明的拾取装置100还能够仅通过连杆机构90所形成环绕设置的各限位块92,即能同步地移动全部的取袜针50,不仅达到同步作动及容易装配的功效,且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结构而言,本发明的连杆机构90的设计使得拾取装置100整体更具有体积较小的优点。

《用于拾取圆形针织机上的管状针织品并传送到另一加工位置的拾取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