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竹制钩针独创技术6563字

一种竹制钩针

2021-02-01 12:18:05

一种竹制钩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竹制钩针。

  背景技术

  手工编织针是在编织毛衣、围巾等通过毛线制成的编织物,手工编织针的种类繁多,其中钩针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编织工具。钩针主要是用来编织的,钩针编织是以螺纹棉花线钩成的白色蕾丝钩针编织,是创造织物的一种方式,透过一支钩针可将一条线编织成一片织物,进而将织物组合成衣着或家饰品等。手工编织针是一项长期的手工操作的事情,钩针针头部分的设计直接影响编织的速度,而握杆部分则会影响编织者的编织的手感舒适度,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钩针都不易拿捏或者长时间时候,手容易疲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拿捏的竹制钩针。

  一种竹制钩针,包括一体成型的针杆,针杆包括针头、手持部和标识部,手持部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凹面,针头包括一弯折部,该弯折部和其中一个凹面位于针杆的同一侧,弯折部包括第一弧面、第二弧面以及连接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的过度面,过度面为向外凸出的弧面且过度面的顶点在针杆的中轴线上。

  进一步的,针头的前端为具有锥度的凸头且凸头的端点位于针杆的中轴线上。

  进一步的,凹面包括凹面前端,凹面前端与针头相接且位于针杆的三分之二处。

  进一步的,凹面包括凹面后端,凹面后端与标识部相接,凹面后端位于针杆二分之一处。

  进一步的,凹面的深度为3cm-6cm。

  进一步的,针头还包括与凹面前端相接的过渡段,该过渡段的直径与标识部的直径相同。

  进一步的,第一弧面与过渡段相接,第一弧面的长度大于第二弧面的长度。

  进一步的,第二弧面倾斜角度为35°-7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钩针的手持部方便拿捏且长期使用不易手酸,针头部分的弧面设计使得在勾线的时候更加便于勾住或脱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3所示, 一种竹制钩针,包括一体成型的针杆,针杆包括针头1、手持部2和标识部3,手持部2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凹面21,针头1包括一弯折部11,该弯折部11和其中一个凹面21位于针杆的同一侧,弯折部11包括第一弧面13、第二弧面14以及连接第一弧面13和第二弧面14的过度面15,过度面15为向外凸出的弧面且过度面15的顶点在针杆的中轴线上。针头1是钩针在使用的时候主要与毛线编织的配合处,针头1的设计则是直接影响到编织的速度,手持部2是编织者在编织过程中主要拿捏钩针的地方,握针的部位也会影响编织者编织的速度及效果,标识部3则主要用于对钩针的标识,通常都是一圆柱体结构,由于本实用新型是竹制钩针,可直接在竹制钩针上刻上产品的型号、适合勾线的粗细、产品的名称等一系列图案及文字。本钩针弯折部的弯折处设计有过渡面15,且过渡面15为一个向外凸起的弧面结构,过渡面15的顶点在针杆的中轴线上,也就是该弯折部的深度刚好,正好在本钩针的二分之一处,也就是本钩针的中轴线上,若深度过浅,则在使用钩针的时候容易掉落,深度过大,则在钩针的针头容易断裂,因此,设置在二分之一处刚好。另外,过渡面15是在编织过程中,主要承载毛线之处,或者说是在编织过程中,毛线与钩针主要接触的部位,在编织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将毛线放入针头1或者从针头1中脱卸出来,这两个过程一致在编织过程中不断交替,过渡面15为向外凸起的弧面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得毛线在不易掉落的前提下,便于脱卸。在不易掉落的前提是指毛线已经位于弯折部11中,在没有编织者改变钩针变换角度的时候,毛线不会从弯折部11中脱落;而便于脱卸则是至在编织者改变钩针变换角度的时候,毛线很容易冲弯折部11中脱落,而编织的整个过程,主要就是编织者不同的改变钩针的角度,使得毛线从钩针的弯折部11处不停的放入或脱卸。

  由于编织的首先会变成一个一定形状的物品,因此,针头1的前端为具有锥度的凸头12且凸头12的端点13位于针杆的中轴线上,凸头12的设计则是为了保证在编织物品的时候,钩针可以更加快速的变换角度,在编织过程中,钩针往往需要从被编织的物品中穿进穿出,凸头12的设计可使得钩针更为灵活。

  手持部2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凹面21,凹面21包括凹面前端22,凹面前端22与针头1相接且位于针杆的三分之二处,凹面21包括凹面后端23,凹面后端23与标识部3相接,凹面后端23位于针杆二分之一处,凹面21的深度为3cm-6cm。手持部2主要是编织者手握钩针的地方,凹面21的设计一是为了让编织者知道钩针手握的正确位置,二是让编织者知道的更为舒适,因为手持部2相较于钩针的其他部位来说比较薄,当编织者的大拇指和食指拿捏的时候比较便捷,也更为省力。

  为了保证整个针头1的平衡性及针头1的牢固性,针头1还包括与凹面前端22相接的过渡段16,该过渡段16的直径与标识部3的直径相同。第一弧面13与过渡段16相接,第一弧面13的长度大于第二弧面14的长度,第二弧面14较短便于在编织过程中毛线的脱落,经过测试第二弧面14倾斜角度为35°-75°为适合钩针的角度,其中60°为最佳角度。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竹制钩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